在企业里,经营是做正确的事,而有效经营者的首要任务就是进行正确的选择。战略选择、业务选择、选人用人的正确与否往往关乎企业的生死,是不可不察的大事。
战略选择
任何一家企业都不可能包打天下、面面俱到。有所为有所不为,集中优势兵力,做到极致,是企业制胜的关键。战略就是要确定企业做什么与不做什么,是企业的头等大事。一家企业如果既没有明确的战略,又不能从全局和根本上考虑问题的解决方法,就会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整日在细枝末节的问题上兜圈子,使工作陷入盲目和被动。
1、战略关乎企业生死存亡
做企业无非两件事:一是做什么,二是怎么做。战略是研究做什么的学问,就是研究做什么与不做什么,包括先做什么后做什么,多做什么少做什么,也就是说,战略是选择和取舍。战略的“战”有占领的意思,“略”有放弃的意思,战略顾名思义就是占领和放弃。
战略选对了,企业所做的每项努力就会产生叠加效应,不断逼近或实现目标;战略选错了,企业所做的每项努力就会引发递减效应,背离目标越来越远,甚至走向衰败。一家企业能不能有好的发展,往往不是取决于怎么做,而是取决于做什么。企业在战术上的失误一般不至于致命,而战略上的失误则是致命伤,是那种伤及企业长远发展根基的错误,往往没有补救的机会。
现在,有些大企业轰然倒下,问题往往不是出在战术选择上,而是出在战略选择上。对企业来说,战略是头等大事,关系到企业的生死存亡,决定企业的未来发展。战略赢是大赢,战略输是大输。因此,企业不论规模大小,都要学习、研究战略,培养战略思维。
2、战略旨在取得竞争优势
目标确定了企业想要获得什么,战略规划则明确了应该如何去达到目标。当然,战略规划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环境的变化要进行必要的调整。战略是变化的,同时又是相对稳定的。战略不能朝令夕改,它的调整和变动应是递进式的,应有一定的延续性和继承性。但当企业的内外部环境发生了极其重大的变化时,我们必须想办法及时地顺应这种变化,修正或改变原来的战略,甚至对它进行本质上的调整。
战略的目的是取得竞争优势。实际上,企业竞争是优势竞争,优势也有先天优势和后天优势之分,像我们常讲的“天时、地利、人和”中的天时和地利都属于先天优势,而人和则是我们后天要建立的优势。
市场环境在变化,技术创新在变化,竞争对手在变化,顾客需求在变化,而且变化越来越快,企业必须改变以前的静态化战略思维,不能再以不变应万变,而要以变应变,快速调整,取得战略上的动态优势。
3、战略要有取舍
实际上,制定战略不一定非要有什么做什么,而是先确定目标,缺什么找什么。企业有了目标之后,没有钱找钱,没有工厂找工厂,没有人找人。做企业不怕没有资源,就怕没有目标。相对于找资源而言,有效的经营者反而觉得确定目标更难一些。我常跟同事讲,我们先要明确目标,没有资源没关系,因为资源可以让别人帮我们造。只要知道资源在哪里,我们就可以把它们找来,有效地整合在一起。
战略要有取舍。那么,它的依据是什么?我的看法是,如果企业在竞争中可以获得根本性优势,那就尽力做强做优,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如果企业在竞争中无法取得根本性优势,那就不要涉足,即使进入了也要赶紧退出,而且今后应该警醒回避。比如在瓷砖、壁纸、建筑五金、卫生洁具等普通建材领域,中国建材与民营企业相比没有突出的根本性优势,因而果断地彻底退出这些领域。
兵贵于精,不在于多。做企业总要“腾笼换鸟”,有加有减,保持动态平衡,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这个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取舍的过程。企业要弄清楚自己和别人的区别在哪里,明晰自己的战略特色,通过战略路径的选择、资源配置的优化,形成独特的发展模式,这也是一个取舍的过程。
企业战略的精髓是打特色牌,突出差异化,而非千篇一律、人云亦云。内外部环境、战略判断能力和执行能力、所在行业特点等因素的差异,都要求企业制定不同的战略,不可能通过简单的战略复制取得成功。其他企业的战略可以借鉴,但不能盲目照搬。
业务选择
企业的生存时间和发展空间,往往取决于自身业务所在产业的体量和前景。业务一旦选错,就可能无法补救。在发展过程中,企业往往有业务扩张的倾向,到底坚持专业化还是选择多元化,或者兼具专业化和多元化,这是企业必须面对的重大战略抉择课题。在业务选择上,企业常为专业化还是多元化而苦恼。专业化是企业立身之本,我本人是专业主义者,在做中国建材和国药集团董事长的时候,中国建材只做建材,国药集团只做医药,不敢越雷池一步。因为离开专业我们可能了解得很有限,不能总听别人讲故事,那些讲故事的人不一定是专业的,有些故事只是科普水平的,我们还是要集中精力把自己的专业做好。做大企业,对标世界一流;做中等企业,对标隐形冠军;做中小企业,就做“专精特新”。企业无论规模如何,都应该秉持专业化的思维,努力深耕细作,这是实现长久稳健发展的前提。“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做企业首先要有专业化能力,核心是先做好现有业务,再根据企业发展需要,顺着上下游产业链,朝着相关多元化方向发展。所谓相关多元化,是指在业务上有技术的相关性,或者有产品的相关性,或者有市场的相关性。在培育和巩固专业化能力的基础上,企业可以探索相关多元化业务,适当扩大营业规模,提高盈利能力。今天的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而企业的人才、知识,包括各项能力都是有限的,有限的资源不可能做无限的事。其实,业务不在于多而在于精。做企业最忌讳“狗熊掰棒子",一定要突出核心专长和核心竞争力,对现有业务精耕细作,不断完善和创新,而不停地更换业务和盲目地新增业务都是不可取的。对大多数企业来说,还是要走专业化道路,抵挡住非专业化机遇的诱惑。普通的经营者为了公司发展往往会不断地更换业务,甚至盲目地新增一些非核心业务,而有效的经营者主张按照业务归核化原则,大力发展核心业务,把有出血点的非核心业务坚决剪掉。业务归核化,实际上就是指突出主业、聚焦主业、做强主业,提高主业发展质量,不断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在此基础上,如有必要可适度开展相关多元化经营,但要严格控制业务数量。过去讲到央企不得超过三个主业的时候,一开始有人不是很理解,觉得这样企业会失去发展机会。20年过去了,我们回过头看,企业围绕主业发展,遵循专业主义,而不是机会主义,规避了很多风险。一些多元化的企业虽然看起来营业收入做得很高,但只是各个业务营业收入加总起来的结果,并没实现多元化的产业融合,也没形成控制力,一旦遇到问题就会轰然倒下。其实,中国建材和国药集团的营业收入也很高,而且市场控制力越强,对自身发展的掌控力就越强。企业选择的业务是有边界的,在这个边界内进行的扩张是专业化的扩张。因此在各种诱惑面前,企业要始终保持头脑清醒,要更有定力,坚守主业,心无旁骛地做好主业。业务选择是做企业面临的最难的事情,一旦选错了,就会犯颠覆性的错误,可能再也无法补救。特别是在充满不确定性的今天,我们所做的决定也充满了不确定性。这有点像在大海里航行,即使你的方向正确,也要时时注意暗礁,并随时应对恶劣的风暴。经常有人问我某项业务要不要做,我为此总结出了三大原则,分别是“四问”“四不做”“四要”。“四问”,一问在行业里自身是否有优势?二问市场是否有空间?三问商业模式能否被复制?四问跟资本市场能否对接?这“四问”想清楚了,就自然过滤掉了一些不适合本企业的业务,从而帮助企业做出更好的业务选择。“四不做”,一是产能过剩的业务不做,二是不赚钱的业务不做,三是不熟悉的业务不做,四是有法律风险的业务不做。四要,一要评估风险,二要专业协同,三要重组团队,四要执着坚守。选人用人做企业是先人后事,而不是先事后人,知人善任是企业成功的关键。我常跟大家讲,企业要先做好两件事:一件事是选人,另一件事是选业务。如果有了好业务,选不到合适的人,业务就要放弃不做,这是做企业的出发点。所以,选人是企业非常重要的工作,尤其是选企业的一把手或经营者,难度很大。在选业务与选人之中,选人更为重要。做企业,成功的根本在于知人善任。企业的“企”字,是“人”字下面一个“止”字,止本义是足。这一方面可以理解为人在立足业务展望未来,另一方面企业离开了人也就停止运转、止步不前了。这也说明,选人用人是做企业的关键。毕竟,企业的财富、企业的进步都是由人来创造的。人是企业的主体,是推动企业前进的根本动力。企业要用好人,先要选对人。我做央企领导的那些年,一项很重要的工作就是寻找企业一把手。做企业,一定要找到合适的人才去做事,如果没有合适的人,再好的业务也大可不做,因为做了也难有建树,甚至会以失败告终。在不同场合,我常常被问到选拔企业一把手时最看重的是什么,其实,我选人用人的核心标准就是:德才兼备,以德为先,以才为主。小胜靠智,大胜靠德。如果一个干部品德不过关甚至存在大问题,那么他的能耐越大,对企业的损害就越大,不仅会把整个团队的风气带坏,还会把企业的基础搞垮。所以,有才无德的人即使能力再强也不能用。当然,有德无才也不行,没有真才实学,只是个“好好先生”,做企业也不会有大起色。正确的选人方法是在品德好的前提下选择有才干的人。以才为主,关键在于寻找那些精通业务、聚焦专业、对专业有深刻理解的“痴迷者”。做企业的态度,就是“痴迷”两个字。在企业一把手的选拔任用上,我主张重用“痴迷者”。所谓“痴迷者”,就是能一心一意做企业、做事情,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的人;就是每天早上眼睛一睁就想这件事,半夜睡醒了还在想这件事,一门心思做好一件事的人。普通的经营者常把企业一把手与高学历、高智商、高职称这“三高”挂钩,在我看来,创新型企业可能更需要这类人,而更多企业需要的是“痴迷者”。从我的经历来看,有相当多学历不是很高但对做企业无比痴迷的人创造了奇迹。尤其是工厂的一把手,更要踏实肯干,业务过硬,钻研生产技术,懂得生产管理,好高骛远的人是做不好企业的。做企业是个苦差事,需要硬功夫。有效的经营者一定不是那些心思过分活络、这山看着那山高的人,而是那些脚踏实地、有激情、能持之以恒甚至有些“一根筋”的人。稻盛和夫曾说,当年他做企业时,“聪明人”都跑了,留下的那些看似木讷的“笨人”,却把企业做成了世界 500强。我对此深有同感,做企业宁可要“笨人”也不要“聪明人”。有效的经营者做事踏踏实实,能沉得住气,稳得住性子,就像龟兔赛跑里的乌龟似的,一直向着终点执着地爬行。而普通的经营者做事容易左顾右盼,什么都知道一些,但什么都不专业,干什么都不精,就像小猫钓鱼一样,蜻蜓来了抓蜻蜓,蝴蝶来了抓蝴蝶,最终一无所获。在我的职业生涯中,我认为有一段经历非常重要,那就是在比较年轻的时候进入领导层。我在北新建材做副厂长时30岁,做一把手时36岁。由于比较早地进入领导层,我学习和积累了不少管理知识与领导经验,为后来担任更大企业的领导打下了基础。后来,让年轻人早点儿走上领导岗位、技术管理岗位,成了我用人的特点。有效的经营者主张早点任用年轻人,多创造机会,让年轻人尽早脱颖而出,到重要岗位上历练,让他们边学边干。有经验的同志则为他们把关,发挥并提升他们的才干。这样可以尽早培养出年轻人对事业的责任感,对锤炼他们的领导力和责任心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有人担心年轻人没经验,然而经验是在实践中积累的,年轻人只有早用,才能尽早丰富他们的经验,总比到时候青黄不接而临时选将要好。实际上,大多数知名企业家都是较早担任领导职务的。对于年轻人,大家有时容易求全责备,可是不把他们放在相应的岗位上,他们怎能学到知识,又怎能快速成长呢?人才产生的关键在于培养,在于锻炼,在于任用。我一直认为,有效的经营者有两大责任:一是带领企业实现战略目标;二是把企业交给年轻一代,培养年轻一代做好接班人。归根结底,企业最终是要交给年轻一代来管理的,所以对年轻人才要敢用、早用。在企业这个大家庭里,年轻人就像我们的孩子一样,要为他们想得长远一些。未来要留给年轻一代,年轻人不是要照着我们以前的经验去做,而是要像前辈那样遇到问题时去克服、去改变、去创新、去发展,这才是人才培养的精髓。
编辑:如月
《新理财》2024全年杂志开始征订啦!
(点击海报可直接订购)
交流、合作、投稿、版权,请加微信:cfo920
声明:“新理财”微信公号所刊载文章、图片等,属于相关权利人所有,若因客观原因存在使用不当的情况,敬请与我们联系及时依法删除或修改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