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
◼ 刘函, 李俊, 高睿, 苟正彬, 张士贞
◼ 基于锆石U-Pb定年,并结合野外调查与区域地层对比,将敌布错组重新归并为3类时代不同的岩石地层单元.敌布错组A以含砾砂板岩及晚古生代植物化石为特征,碎屑锆石年龄谱与拉嘎组类似,为拉嘎组或者昂杰组.敌布错组B为海陆交互相碎屑岩,获得系列早白垩世早期年龄值,结合被早白垩世岩体侵位的特征将其厘定为则弄群下部.敌布错组C完全由早白垩世晚期火山岩与火山碎屑岩组成,与则弄群上部一致.结合区域资料,认为措勤地区中二叠世‒晚三叠世为连续的碳酸盐岩沉积,没有受到晚古生代岛弧造山作用的影响,早白垩世班公湖‒怒江残余海盆的南界在措勤地区较之前的认识向南推进了约50 km.
◼ 贺昕宇, 方同辉, 杨自安, 杜海超, 刘海鹏, 王京, 贾润幸, 郑文皓
◼ A型花岗质岩石成岩物质主要来源于星星峡岩群,有少量的地幔物质贡献,二长花岗岩与正长花岗岩经历了斜长石分离结晶作用,而石英闪长岩斜长石分离结晶较弱.与正长花岗岩、石英闪长岩共生的二长花岗岩还经历了锆石分离结晶作用,锆石δEu负异常受氧逸度影响较大,独立产出的二长花岗岩还经历了榍石、磷灰石的分离结晶作用.在东天山地区307~284 Ma和273 Ma两期A型花岗岩分别形成于前缘挤压而后缘滞后拉张的背景以及后碰撞拉张环境.中亚造山带南缘的东段于~273 Ma已进入后碰撞伸展阶段,最终碰撞作用应早于273 Ma.
◼ 张懿, 朱小辉, 蒲永霞, 张君, 任云飞, 王海杰, 孔红喜, 陈丹玲
◼ 为探讨柴北缘西段绿梁山复式岩体的成因及其与大陆深俯冲‒折返过程的关系,对其开展了系统的岩石学、地球化学和同位素年代学研究.结果表明,该复式岩体由三期中酸性侵入岩构成,是柴北缘构造带早古生代陆壳深俯冲‒折返到造山带垮塌过程的岩浆响应.其中,Ⅰ期为似斑状花岗闪长岩,规模较小,形成年龄为436~430 Ma,是陆壳深俯冲/碰撞过程中加厚镁铁质下地壳部分熔融的产物;Ⅱ期为英云闪长岩‒正长花岗岩‒二长花岗岩,年龄介于400~390 Ma,由折返的超高压榴辉岩和下地壳镁铁质岩石在地壳伸展背景下部分熔融形成;Ⅲ期二云母花岗岩为绿梁山复式岩体的主体,形成年龄为365~360 Ma,具强过铝质S型花岗岩特征,是造山带去根、垮塌阶段中、上地壳变泥质岩部分熔融的产物.
◼ 孙逊, 刘超辉, 段瑞涵
◼ 通过对大连和徐州地区4个基性岩床样品中锆石的结构、与其他矿物共生关系、微量元素特征进行分析,发现它们具有典型的基性岩浆锆石的结构和微量元素特征,大部分的结晶温度(约800~900 ℃)与大洋中脊玄武岩中的锆石一致,并且可以观察到部分锆石以包裹体形式出现在单斜辉石中.以上特征说明这些锆石形成于基性岩浆冷却结晶早期阶段,其U-Pb年龄(881 Ma、876 Ma、914 Ma、925 Ma)可以代表基性岩床的侵位时代,其微量元素表现出大陆岛弧岩浆锆石的特点.结合基性岩床(墙)的几何分布及岩浆活动持续时间,推测它们可能形成于与俯冲相关的拉张环境.
◼ 覃悦, 蔡永丰, 刘军, 刘希军, 周云, 李政林, 杨栎娅
◼ 为了探讨古特提斯构造演化是否在华南大陆西南缘保存有岩浆作用记录,本文对桂东南印支期火山岩开展了年代学和元素地球化学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两个代表性英安斑岩样品分别给出了(245±2)Ma和(247±4)Ma的形成时代,表明桂东南发育早‒中三叠世火山作用.
◼ 杨莉, 杨静, 田鹏, 施炜, 李肖
◼ (U-Th)/He同位素定年以其低温敏感性(70 ℃)为造山带隆升‒剥蚀速率的时空格架构建、油气成藏时间约束、沉积盆地埋藏历史恢复、矿床剥蚀保存研究及古地形地貌重塑等提供了精确的时间‒温度演变模型,应用前景广阔.理解矿物封闭温度、内部结构、4He扩散机制、铀‒钍分带效应等是(U-Th)/He数据解释的核心所在.
◼ 彭虎, 焦养泉, 荣辉, 逄礴, 吕东霖, 郭晓丹, 王庆双, 宇文晓依
◼ 松辽盆地东南部的铁法地区白垩系新发现一处铀矿产地和多个铀矿化点.本文结合区域地质背景调查和1 000余个钻孔资料分析,由源到汇对研究区铀成矿系统的铀储层砂体、层间氧化带及还原介质等关键控矿因素进行了定量化系统研究.研究表明铁法地区铀成矿作用主要经历了沉积阶段的预富集期和层间氧化阶段主成矿期两个重要阶段.区域构造驱动下的盆山耦合作用不仅控制着铀源的形成与迁移,也是两个成矿阶段之间构造反转作用的驱动力.研究区铀矿化分布规律与铀储层砂体非均质性、氧化砂体规模、还原介质等控矿因素具有明显的空间耦合关系.泉头组三段(泉三段)含铀岩系的“泥‒砂‒泥”结构完整,铀矿化线索明显,是该区砂岩型铀矿成矿最有利层位,其次是研究区西部阜新组底部的砂砾岩.泉三段铀储层砂体由厚变薄,含砂率由高变低,氧化砂体厚度与氧化砂体比率变小,以及灰色泥岩和煤层等外部还原地质体由薄变厚的部位是该区砂岩型铀矿成矿最有利区域.
地球生物学
◼ 王欣, 高晓峰, 查显锋
◼ 广西运动的构造作用范围是否涵盖华南板块北缘尚存在不同认识,并成为了制约相关构造动力学机制研究的瓶颈.此次研究聚焦北大巴山地区,以精确的笔石生物地层序列为标尺,同时综合岩石学特征认为,广西运动在华南板块北缘存在构造‒沉积响应,其构造启动时间为志留系特列奇阶Spirograptus turriculatus笔石带所代表的时限(~435 Ma),与“扬子上升”第一幕的时限基本一致.在华南板块北缘,广西运动在特列奇阶Oktavites spiralis-Cyrtograptus lapworthi笔石带所涵盖的时间范围内第一次到达构造活动峰值(~433 Ma),期间还伴随着大规模的岩浆活动.本研究进一步扩大了广西运动的构造作用范围,同时也为相关的构造发生模式和动力学机制研究提供了更多的思路和参考,即华南与华北碰撞的远程效应可能是广西运动重要的构造驱动力之一.
◼ 叶凯云, 赵坤, 童霞, 李松倬, 郎咸国
◼ 重建地质历史时期的古海洋氮循环过程有助于了解当时的海洋氧化还原状态,而目前埃迪卡拉纪晚期的海洋氮循环研究程度较低,因此对桂北泗里口和黔东南上地坪剖面开展了详细的全岩氮(δ15N)和有机碳同位素(δ13Corg)研究.结果显示,泗里口和上地坪剖面的δ15N平均值分别为(1.6±2.0)‰和(3.5±1.1)‰,总体上均表现为由老到新逐渐降低,两个剖面的δ13Corg平均值分别为(-30.0±1.4)‰和(-30.6±1.4)‰.较高的δ15N值表明该时期为硝化‒反硝化作用相耦合的好氧氮循环,海洋中存在一个稳定的硝酸盐库.研究剖面δ15N值由老到新均表现为逐渐降低,可解释为底层缺氧水体的扩张,反硝化作用和厌氧氨氧化作用消耗了表层水体中大量的NO3‒,刺激了固氮作用.因此,埃迪卡拉纪末期深部缺氧水体的扩张可能加剧了~542 Ma埃迪卡拉生物群的灭绝.
◼ 吴琛, 牛志军, 何垚砚, 张雨晨, 曾庆銮, 柯学, 胡昆, 王志宏, 李出安
◼ 华南记录了从新元古代至早古生代多期次与超大陆聚合、裂解相关的重大地质事件,然而对于组成华南的两大块体之一的华夏地块目前尚未很好解决最基本的地层序列划分与对比,进而导致其大地构造属性及其与超大陆聚散等关系存在较大争议,因而作为划分时代与对比最直接的地质证据——生物化石对华夏地块研究显得极其重要.
◼ 田文, 王红梅, 向兴, 王锐诚, 黄咸雨
◼ 为研究水位波动下泥炭地微生物碳代谢特征,利用Biolog-Eco微平板技术对神农架大九湖不同水位下泥炭孔隙水中微生物的碳代谢图谱进行测定.结果表明,不同水位下微生物的碳代谢活性和多样性差异显著,均表现为中水位 > 低水位 > 高水位.酯类(丙酮酸甲酯、吐温40、吐温80、D-半乳糖酸γ内酯),氨基酸(L-精氨酸、L-天冬酰胺酸、L-苯基丙氨酸、L-丝氨酸和甘氨酰-L-谷氨酸),胺类(苯乙基胺、腐胺和N-乙酰基-D-葡萄胺)是引起微生物碳代谢差异的主要贡献者.
◼ 郭林, 毛佳玲, 何凯, 陈秀云, 黄鑫平, 蒋沙沙, 马丽媛
◼ 为揭示微生物在煤矿开采区地下水环境中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受控因素,为煤矿开采区地下水污染生态修复奠定基础,以河南新密某煤矿开采区地下水微生物为研究对象,利用16S rRNA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了饮用水井和废弃矿井地下水微生物群落的结构与功能及其对环境的响应.研究表明在属水平上饮用水井主要以不动杆菌属(Acinetobacter)、草地土杆状菌属(Chthonobacter)和黄杆菌属(Flavobacterium)为主,而废弃矿井中则以短波单胞菌属(Brevundimonas)和甲基红色杆菌属(Methylorubrum)为主.
能源地质学
◼ 杜晓宇, 金之钧, 曾联波, 刘国平, 何文军, 杨森, 梁新平, 陆国青
◼ 准噶尔盆地东部二叠系平地泉组页岩油资源量丰富,天然裂缝作为烃类重要的储集空间和流体运移通道,直接影响页岩油的勘探开发效果.基于对双井子地区野外露头的精细刻画,分析了平地泉组天然裂缝的发育特征和控制因素,并在此基础上讨论了裂缝的分布模式.
◼ 成铭, 陈冬霞, 雷文智, 姚东升, 王福伟, 解广杰
◼ 为推进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长7段致密油勘探,依托砂地比、岩石热解、生烃热模拟试验和测井、录井数据系统划分长71亚段源储结构,分析不同源储结构的烃源岩差异,探究其烃源岩对致密砂岩含油性的影响.
◼ 张旭, 王琳霖, 蔡苏阳, 张吉振, 李豫, 吴陈君, 赵娅, 肖七林
◼ 纳米有机孔隙的发育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关系到非常规天然气藏的经济效益,但有机质生烃对其形成演化的影响尚需深入研究,本文利用封闭热‒压模拟实验系统对鄂尔多斯盆地二叠系低熟腐殖煤样进行了生烃热模拟实验.
◼ 彭光荣, 张丽丽, 许新明, 何金海, 姜大朋, 叶青
◼ 南海北部大陆边缘珠江口盆地开平凹陷裂陷结构复杂,裂陷结构及其成因机制是制约该地区油气地质认识与勘探进程的主要因素.基于新采集的三维地震反射资料,对开平凹陷结构、边界断层几何学与运动学特征以及岩石圈深部结构等方面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开平凹陷为核杂岩拆离结构,凹陷中部近EW向展布的穹隆构造是一个标准的核杂岩构造.开平凹陷核杂岩的形成与韧性地壳的隆升有关,其中核杂岩在KP9部位发生剥露去顶.核杂岩隆升背景下的拆离作用控制了开平凹陷的裂陷结构和沉积充填过程.开平凹陷核杂岩的发育过程为标准的滚动枢纽模式,地壳内部上拱的层状地震反射界面代表了地质历史时期的古脆‒韧性转换面,其迁移方向与拆离断层上盘滑动方向一致.开平凹陷主拆离断面呈“勺状”,拆离断面上发育大量不同规模的SN向波瓦状构造,指示了拆离断层上盘自北向南滑动.开平凹陷核杂岩的发育与该区域裂陷初始前岩石圈内部先存的薄弱中地壳层密切相关.该研究成果对开平凹陷的裂陷结构与成因机制进行了全新的解释,推动了对烃源岩与成藏规律的认识,为开平凹陷40年油气勘探的首个商业突破提供了关键指导.
◼ 李嘉龙, 康凤新, 白通, 张平平, 李振函, 赵强
◼ 本文通过大型砂槽仿真试验模型的渗透试验、示踪试验和回灌试验结合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回灌参数与开采井热突破时间的定量关系,并通过非线性拟合和参数敏感性分析讨论了流体粘度与密度对高温流体向低温流体回灌结果的影响,以及回灌参数对开采井热突破时间的影响程度和内在机理与规律.
工程地质学与灾害地质学
◼ 潘晓娟, 张文, 孙琦, 蓝升, 董文川
◼ 为根据结构面的空间分布特征合理划分岩体结构均质区,以西藏昌都市洛隆县察达村冻措曲左岸高陡岩质斜坡为研究对象,采用无人机多角度贴近摄影技术获取研究区高精度影像数据,并于室内完成斜坡高清三维实景模型重建与结构面信息解译;在大量结构面调查的基础上,分析研究了斜坡结构面的发育规律与成因机制.基于结构面空间分布特征,引入组内相关系数法,考虑结构面产状与密度,联合38等分施密特投影网进行岩体统计均质区划分,并与Pearson相关系数法进行对比.结果表明斜坡结构受构造应力场、断层以及风化作用控制,表现为结构面产状与密度在空间内差异性分布,斜坡最终被划分为14个不同的均质区.
◼ 邹浩, 贾琳, 郑路路, 李本兴, 蔡静森
◼ 区域内覆盖土层孕育着斜坡浅表层破坏,是区域斜坡破坏的最主要来源,但由于覆盖土层厚度的空间变化,导致堆积层滑坡灾害发育的底界难以合理确定,进而使稳定性评价结果未能指示实际滑坡状况.
◼ 李佺洪, 万永革
◼ 本研究按照成丛小震发生在断层面邻近区域的原则,基于模糊聚类算法聚类数据并确定断层面的方法对2021年青海玛多Ms7.4级地震序列进行断层面形状求解,得到了各个分级下的断层结构.然后将研究区域的应力场投影到获得的断层面上,得到了各个断层面的相对剪应力和正应力.
自然地理学
◼ 孙清泉, 林晓, 黄咸雨, 陈丹
◼ 通过分析大九湖泥炭钻孔中炭屑的形貌特征、浓度及长宽比,并与藿类通量、孢粉等生物源古环境指标进行对比,以揭示炭屑指标的古火灾和古环境意义.
◼ 宋赛, 叶黎明, 于晓果, 吴自银, 张永战, 章伟艳, 李中乔, 季仲强, 金海燕, 张泳聪, 杨映
◼ 有机碳埋藏是评价北冰洋碳封存能力的关键因素,但其在轨道时间尺度上的埋藏特征目前还存在很大的争论.通过分析楚克奇陆架边缘M04孔和周边表层沉积物中总有机碳、稳定碳同位素和生物标记物等指标,进一步探讨了晚更新世楚克奇陆架边缘有机碳的组成、来源、埋藏速率及其与周边冰盖的协同演化.
◼ 岳胜如, 王伦澈, 曹茜, 孙嘉
◼ 塔里木河流域气候极端干旱,探究该区域植被动态特征并定量评价潜在驱动因素的作用强度对维持生态系统功能、实现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基于长时间序列NDVI数据集、气候数据、背景数据及土地利用数据,探究了塔里木河流域2000-2020年植被时空变化趋势和空间自相关性,并利用地理探测器定量评估了潜在驱动因素对NDVI变化的作用强度.
其他
◼ 宋芳, 何垚砚, 牛志军, 杨文强, 王志宏
◼ 华南板块东南部南华纪‒震旦纪的沉积大地构造背景等问题尚存在争议,本文以研究区内北东‒南西向分布、砂岩‒板岩夹砾岩为主要特征的碎屑岩地层为突破口,开展区域地层对比及物源示踪,进而对该地区沉积大地构造背景进行约束.对闽西南、赣中、湘东南以及桂北4个地区的代表性南华纪‒震旦纪沉积地层剖面开展了岩性对比和碎屑锆石定年工作.
◼ 张振超, 梁莹, 许洁, 姜雪, 马瑞
◼ 高As地下水中往往伴随着高NH4+组分的分布,但是有关氮循环如何影响As迁移释放的研究还较少.江汉平原为高砷地下水分布区,同时地下水中NH4+浓度也普遍较高,本研究旨在探讨江汉平原地下水系统中氮迁移转化对砷组分时空分布的控制过程.
◼ 柳林妹, 陈海洋, 朱冠华, 翟远征
◼ 人工湿地是未来控制ARGs污染风险的重要手段,未来的研究可集中在这几方面:(1)实际人工湿地的工艺、基质和运行方式等对ARGs去除效果的影响;(2)人工湿地中ARGs的行为与去除机制;(3)人工湿地基质中ARGs的富集和扩散,尤其是扩散引起的生态环境风险;(4)人工湿地与其他技术联合使用改善ARGs去除效果.
封面介绍
E
N
D
更多论文信息,请点击左下方(阅读原文)
订阅电子刊,将定期为您发送每期的全文、虚拟专辑、作者分享会通知和培训会等高质量邮件。
长按识别二维码订阅电子刊
往期回顾
☞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
→地壳生长及深部物质架构研究与问题:以中亚造山带(北疆地区)为例
☞构造地质学
→中条山地区涑水杂岩新太古代烟庄正长花岗岩年龄及成因:对华北克拉通地壳演化的制约
☞地学与健康
☞古生物学
☞沉积和盆地动力学
☞石油地质学
☞地球物理学
《地球科学》
青年学者论坛回放
→Marize Muniz da Silva|巴西São Francisco地块 Mineiro带后碰撞岩浆作用
→Dionatan Ferri Padilha|巴西南部Dom Feliciano带后碰撞玄粗质和超钾质岩浆作用
→王选策|地球系统中的挥发分和物质循环——对非俯冲带岩浆的新观点
→陈 印|中国北方砂岩型铀成矿作用及其与构造演化和油气藏的联系
→荣 辉|基性岩侵入对铀储层成岩-成矿作用的影响:以松辽盆地钱家店铀矿床为例
→余文超|贵州遵义下石炭统九架炉组铝土矿物源:来自地球化学与锆石U-Pb同位素年代学的证据
→岳 汉|从2021年青海玛多地震到松潘-甘孜块体的长期形变模式
→王 墩|2021年Mw7.4青海玛多地震的震级、地震动场及破裂过程
→邓阳凡|华北东南缘综合地球物理特征及其对徐淮弧形构造带的启示
→谢国治|胶东半岛高Ba-Sr牙山侵入体的成因及其与华北克拉通破坏的关系
→白江昊|长江中下游地区A型花岗岩成因:放射性成因Ca-Nd同位素制约
→柳保军,雷超,郑金云 | 专题十:南海陆缘盆地动力学及其能源效应
→施小清,杨晓帆,戴恒 | 专题十一:地下水环境的刻画与模拟
→Alexander Humphreys ,Johann Hohenegger | 专题十四:热带大型底栖有孔虫
→ 付伟 ,李登峰,李占轲,等 | 专题十五:战略性矿产资源研究与勘查进展
→李博 ,吴琼,李严严 | 专题十八:强震区滑坡崩塌灾害防治技术方法研究
→郑义,虞鹏鹏 | 专题二十一:华南大地构造演化与关键金属成矿
→黄发明,李为乐,谭道远 | 专题二十二:地质灾害风险智能评价
→陈红汉,罗群,李文正,王海学,唐大卿 | 专题二十三:走滑断裂与油气
喜欢就点个在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