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南平市坚持问题导向,创新管理机制,扎源头、精管控、强引导,打造“基础、防控、宣教”三张网,构建面包车网格化新型防控体系,推进面包车道路交通安全系统治理,全面提升管控效能。2023年以来,涉面包车交通事故同比下降8.33%。
推进属地排查。县、乡两级按照《乡镇(街道)基层道安管理办法》,制定方案,细化安排,明确责任领导、工作进度,分步实施、梯次推进。各乡镇(街道)组织基层干部、网格员、交通劝导员等力量集中开展摸排登记工作,按照“三见三查三知两同步”原则,见面包车所有人(安全管理人员)、驾驶人、车辆,核查机动车登记、检验、改装情况,知晓车辆所有人或驾驶人联系电话、车辆用途、潜在安全风险,同步开展宣传教育,消除车辆源头安全隐患。
建设信息平台。开发“交警伙伴云”农村交通安全管理信息系统,逐一登记,健全完善面包车档案,全面准确掌握农村面包车和驾驶人的基础信息,与农村面包车车主逐一签订安全承诺书和责任书,并将车辆和车主信息全部录入信息系统,长期在本辖区运行的外地号牌面包车,一并录入系统,纳入日常管理;对有3辆以上面包车的个人及单位,以及从事农村客运、载客集中出行等用途面包车,纳入重点监管范围。实行网格管理。以全市1871个基础网格为管理阵地,3265名网格员为管理触角,将面包车等重点车辆和驾驶人纳入各级网格提示劝导职责,信息共享、源头把控,消除管理盲区。网格员手机全部安装交通安全管理APP,分区分块,462名网格交警担任业务指导员,采取线上、线下结合方式,对网格员、劝导员开展人车信息采集、宣传劝导等业务技能培训,延伸管理触角,打通末梢管理。
严格路面管控。实行交警大队与辖区乡镇派出所联勤联动,线上、线下相结合,采取“错时勤务”“交叉联动”,聚焦车站、商圈、学校、快递驿站和茶山、竹山主入口等面包车高频出入的路段,突出三圈(乡镇驻地圈、种植养殖圈、厂区工地圈),强化“一早、一晚”两个时段的巡逻管控,严查面包车超员、非法改装、违规载货、无证驾驶以及逾期未检验、逾期未报废等违法行为。源头防控机制。构建“事前宣传、事中劝导、事后劝戒”农村交通安全劝导机制,充分发挥“两站两员”作用,加强日常宣传劝导,建立派出所常态视频巡查机制,面包车交通违法及时在所在网格微信群传递,由所在村干部、驻村辅警第一时间电话劝导、入户警示,实行首违劝戒、再违处罚机制,并责令签订承诺书,形成闭环。在节假日、采摘季、圩场、民俗活动等重点时段增设劝导点,严防“隐患车”“问题车”上路行驶。推动集中用工企业、产业园区建立企业劝导站,加强运送工人车辆的管理,严防非法载人面包车进出。数据赋能支撑。建立隐患车辆、重要点位卡口、高风险路段三个数据库,根据面包车“早出晚归”“农忙采收”“进城务工”等特征分门别类进行标注,并将卡口过车记录与周边劳务市场、集贸市场、工程建设项目等点位数据碰撞,实施精准盯防。同时,依托防控体系集成指挥平台缉查布控系统,布控高风险历史违法面包车车辆,组织警力拦查“回头看”,确保隐患清零净化,将查获的违法情况在网格群中予以通报,提升执法震慑力。
拓展宣传矩阵。完善道安“市县乡村”四级矩阵、基层“交安微学群”,结合重点违法和安全常识,常态化推送至企业、社区、村居微信群,实现网格化精准宣传落地。通过新媒体以及电视、广播等媒体平台开展每月农村面包车违法典型案例和事故案例曝光,讲危害、讲后果、讲责任,以案说法,警钟长鸣,提升群众交通安全意识。加强驾驶人超员超速警示,积极倡导安全文明驾驶。开展特色宣传。深化“农村夜校”“公路课堂”等“两校两堂”机制,推出结合本地特色文化的快板说交通、方言大喇叭等系列宣教模式,以“美丽乡村行”巡回宣传、“逢八”集中宣传日为契机,大力推动“标语上墙”“喇叭常响”“传单入户”;强化农村红白喜事理事人的宣传培训,组建农村红白喜事劝导专兼职队伍,加强农村圩日和重大民俗活动的劝导提示,构建面包车不超员、不违规的村口屏障。突出实用实效。上线“南平交警交通安全文明教育”平台,实现分类重点群体全覆盖精准宣教,对未检验、未报废以及多起违法未处理等隐患车车主开展“一对一”提示警示,针对面包车等重点驾驶人开展“敲门式”提示;加强重点违法、重点时段、重点路段针对性提示,重点加强农忙出行、雨雾天气出行、夜间出行等安全提示,切实提高宣传提示的实效性;向社会公布热线电话、公安交管微博微信,发动群众举报农村面包车超员、非法改装、非法营运等违法行为,形成全社会共同监督的浓厚氛围。
来源:南平市公安局交警支队
编辑:陈建宏
审核:叶 欣
审批:庄海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