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里希那穆提:真正致力于改变的人,首先需要彻底改变自己的心智

体娱   2024-10-05 07:03   云南  






心流派

生活,就是你我他的故事—心流派,探索心生活。




本文节选自克里希那穆提写给一位青年朋友的信。在结识克里希那穆提时,这位青年朋友身心都已经受到了巨大的伤害。


这些信写于1948年6月和1960年3月间,是怜悯之情的自然流露,字里行间闪现着清澈透明的灵性之光,洋溢着治愈的力量。


01


很奇怪,人很容易受到环境的影响。我们需要一种友善的紧张氛围,一种温暖的、被关怀的感觉。只有在这种环境中,我们才能自由自在地成长。

然而,很少人拥有这种环境,大部分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都会遇到各种阻碍,身心皆是如此。
我很惊讶,在那样的环境里,你竟然未受腐蚀,未被扭曲。我知道为何如此:就外在而言,你尽了最大的可能迅速自我调整;就内在而言,你选择了让自己沉睡不醒。

正是这种内在的漠视拯救了你。如果你过于敏感,同时让自己的内心觉醒,你很可能会承受不住,会面临冲突,会崩溃,会在成长的过程中留下创痕。
而如果你的内心虽已觉醒,但澄明无碍,你与环境的冲突便不复存在。

其实,冲突正是扭曲的根源所在。如果你能够时刻保持内心的机警和觉醒,并能够适当地自我调整以适应外部的事物,你就永远不会受到伤害。

外在的替代品很快就会枯萎凋零。即便只拥有几件东西,一个人也可能很俗气。追逐权力的欲望都是世俗的,无论什么形式的权力都是如此:苦行僧的权力、金融家的权力、政客的权力或者教皇的权力。

对权力的渴求会让人变得更加无情,更加关注自我。这种自我膨胀的侵略性从本质上来说就是世俗。谦逊即是纯朴,但刻意培养的谦逊就是另一种形式的世俗了。
极少有人能够觉察到自己内在的变化、挫折、冲突和扭曲。即便他们觉察到了,也会置之不理或刻意逃避。你不要这么做,我想你也不会这么做。

然而过于关注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也是危险的。我们必须了解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但不应让自己为此焦虑或承受压力。

你的人生已经发生了真正的改变,你应该能够非常清晰地觉察到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把它们释放出来,不要审视它们,也不要压抑它们。温柔也罢,狂暴也好,让它们自然地流露出来,你只要能够认清它们就可以了。


02


你是否也有很多的欲望,你的内心是否已被欲望占据?

世界是美好的,可我们却总是在逃离,因为我们的崇拜、祈祷,因为我们的爱恋、恐惧。我们不知道自己是富裕还是贫穷,我们从来不曾深入自己的内心去发现“实相”。我们只在肤浅的表层存在,为微不足道的小事感到满足,为不值一提的小事或悲或喜。
我们小小的脑海中装着小小的问题,我们用小小的心智寻找着小小的答案,我们的人生就在这小小的日复一日中走过。我们不去爱,即便去爱了,也会心存忧虑和困惑,也会有悲伤和渴求相伴。

我在想,做一个天真无邪的人和拥有一颗单纯的心是多么重要啊。

各种经历是不可避免的,可能也是必要的,人生就是由一系列的经历组成的,但我们的心不该因为无尽的渴求背上沉重的负担。它能够抹掉所有的经历,让自己保持纯真,没有任何负担。

这一点非常重要,否则我们的心永远也无法保持清新、机警和柔软。“如何”保持心的柔软并不是问题所在,“如何”是对某种方法的寻觅,但方法永远不可能让我们的心保持纯真。方法能够让内心变得有条不紊,但永远无法使它纯真无邪、创意非凡。
昨天下午就开始下雨,到了晚上更是变成了倾盆大雨。我从来没听过那样的声音。好像天空打开了一个口子。雨声带来了超乎寻常的静谧感,这种静谧蕴含着不可忽视的分量,一种从天而下倾泻到大地之上的分量。



03


保持内心的澄明总是非常困难。

这是一个崇拜成功的世界:成就越大越好;观众越多,演讲者就越伟大;到处都是高楼大厦,都是轿车、飞机和川流不息的人群。简朴已不复存在。

成功者并不是那些正在建造一个新世界的人。真正致力于改变的人,需要彻底改变自己的心智,然而愿意真正释放自我的人寥寥无几。

我们可以砍掉“表层的根”,但要想把滋养平庸和成就的根系彻底拔掉,仅仅依靠话语、方法和冲动可办不到。能够做到这一点的人看起来极少,但只有他们才是真正的创造者,其他人的努力都是劳而无功。
我们总在攀比,与当下的自己攀比,与应然的自己攀比,与比自己更幸运的人攀比。

攀比会扼杀人心,会使人堕落,会扭曲我们的视线。我们在攀比中成长,我们所有的教育都依附其上,我们的文化也是如此。因此,我们始终都在苦苦挣扎,想要成为另外一个人,而不是当下的自己。
了解真实的自己能够为我们带来创造力。攀比只会助长竞争、残酷和野心,那些我们认为能够带来进步的东西。

然而,这些所谓的进步带来的只是更多的残酷无情的、前所未有的战争和不幸。让孩子们在没有攀比的环境中成长才是真正的教育。

写这些东西看起来很奇怪,而且毫无必要。真正重要的事情就在这里,而你却在那里。真实的事情总是相似的,所以既不必去写,也不必去说。写和说这样的行为只会扭曲事实、破坏真相。

人们谈论的很多事情都与事实无关。这种追求满足的冲动毁掉了很多人,以或大或小的方式。满足冲动的方式有很多种,然而,得到满足之后,那些更深层次的东西也就消失殆尽了。在多数情况下,事情就是这样发生的,难道不是吗?
欲望的满足虽然能够带给我们诸多的享乐,但却是一件如此渺小的事情。不断满足欲望的结果带来的只能是例行公事,只能是厌倦,只能是真相的渐渐消失。

如果我们不刻意追求欲望的满足,而是去认清真相,我们就会明白,只有真相才是必须要保留的,只有真相才是神奇的。



04


我们很少独处,总是与别人在一起,脑海中总会萌生各种各样的想法,总有尚未满足的期望或者即将得到满足的期望——以及回忆。

要想让自己不受影响,要想让事情不受玷污,我们就必须独处。可我们看起来总是没有时间独处,我们有太多的事情要做,有太多的责任要去承担,如此等等。
然而,学会让自己静下来、学会把自己关在房间里、学会让大脑放松已然成了一件非常必要的事情。

爱就是这种独处的一部分。要想燃起爱的火焰,就必须让自己做到简单明了、内心澄明,就必须保持内心的平静。
很多事情或许本就不易,我们对生活的索求越多,它就会变得越可怕,越痛苦。虽然所有的人和事都在试图影响我们,但我们依然要单纯地活着,要不受影响。

避免情绪的波动和需求的变化并不容易,但如果没有深刻而宁静的生活,所有的事情都会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蓝天是如此清澈、如此浩瀚,不受时间的影响,没有空间的局限。距离和空间是心智的产物,这里和那里都是事实的存在,但在冲动的欲望之下,它们都变成了心理因素。

心智是一种奇怪的现象,它是如此复杂,这些冲动带来了冲突和痛苦,抵触和索求。要觉察到这些冲动,要做到与它们擦身而过却不纠缠其中,的确非常困难。

人生就像是一条流动的大河,而心智宛如一张大网,迫切地想要在这条河流中网住一些东西,抛弃另一些东西。

这个大网本不该存在。这张网由时间和空间编织而成,它制造了此岸和彼岸、幸福与不幸。



05


我们的心智必须有所归属,它会挣扎着成为这或者成为那,但永远不能处于“空”的状态。如果“空”是一种崭新的体验,我们的心智就必须拥有这种体验,企图保持心智的平静依然是一种贪求。我们的心智必须超越所有的努力,然后才能……
我们的日子过得如此空虚,虽然生活中充满了各种活动——经商、投机、冥想、痛苦和欢乐——但我们的生活依然是空虚的。

如果剥去一个人的地位、权力和金钱,那么他还能剩下什么呢?从外在来看,他有那么多值得炫耀的东西,但他的内在却是空虚的、肤浅的。

我们不可能同时拥有外在和内在的财富。内心的富足远比外在的财富重要。外在的财富可能会被人剥夺,外部的事件能够把我们小心翼翼营造的一切摧毁。但内心的富足不会受到腐蚀,什么都无法触动它们。
人们想要得到满足的欲望是如此强烈,为了获得这种满足,他们会不惜一切代价。这种满足是人们赖以为生的依托。如果不能在某个方向上获得满足,他们就会尝试另一个方向。

然而,满足这件事情真的存在吗?满足或许在某种程度上能够让人们感觉称心如意,但它很快就会消失不见,于是我们不得不再次踏上寻觅之路。

一旦了解了欲望的本质,“满足”这个问题也就不复存在了。欲望就是努力想要变得有所不同,一旦我们不再想变成什么,也就不再渴求得到什么满足。

~ end ~



吉杜·克里希那穆提(Jiddu Krishnamurti)(1895年5月12日-1986年2月17日),被誉为二十世纪最伟大的灵性导师。克氏是第一位用通俗的语言,向西方全面深入阐述东方哲学智慧的印度哲人。在二十世纪一度对西方哲学、宗教产生重大的影响。他的一生颇具传奇色彩。被印度的佛教徒肯定为“中观”与“禅”的导师,而印度教徒则承认他是彻悟的觉者。全球多国均设有克里希那穆提基金会和学校,致力于推广克氏的慈悲与当世解脱的理念。


如果你认同本文的观点,欢迎在文章结尾给我们点一个“赞”+“在看”,谢谢!

  | 免责声明: 本文图文来自网络,供读者分享学习,感谢原创作者们的辛勤付出,如有侵权,请原作者后台联系小编,我们将第一时间做相关删除处理!谢谢!

心流派
知行合一,明心见性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