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节,又被称为“登高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之一,每年的农历九月九日,民间有登高、赏菊、饮菊花酒、佩茱萸等习俗。重阳节起源于战国,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起源与历史
重阳节的起源有多种说法,其中最为广泛接受的说法是源于战国时期的楚国。据《楚辞·远游》记载,屈原在流放期间,曾于九月九日登高望远,以寄托对故国的思念之情。
后来,这一习俗逐渐传遍全国,形成了重阳节。汉代时,重阳节的习俗开始流行于民间。据《西京杂记》记载,西汉时的宫人贾佩兰称:“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云令人长寿。”这标志着重阳节求寿之俗的兴起。魏晋时期,赏菊、饮酒的习俗逐渐形成,并逐渐流传开来。
重阳节的习俗
重阳节登高的习俗源远流长,古人认为这一天登高可以避灾祈福,陶冶情操,锻炼体魄。古代民间在重阳节有登高的风俗,因此,重阳节又称“登高节”。重阳节后天气渐寒,草木枯黄,此时登高也被称为“辞青”,与古阳春三月的“踏青”相对应。登高不仅是对自然美景的欣赏,更是对生命的礼赞和对未来的祈愿。
重阳时节,菊花盛开,品种繁多,色泽艳丽。赏菊成为了重阳节的重要活动,人们把菊花视为长寿、吉祥的象征。
饮菊花酒也是重阳节的传统习俗之一。古人认为菊花有清热解毒、明目养生的功效,因此用菊花酿酒饮用,以求长寿。现代社会中,虽然菊花酒的制作工艺有所变化,但其象征意义依然不变。
茱萸,又称“越王红”,具有驱邪避灾的作用。重阳节佩茱萸,寓意吉祥如意,身体健康。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作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重阳节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和精神,传承着尊老爱幼、家庭和谐的美德。岁岁重阳秋风劲,敬老孝老暖人心。在这秋高气爽的美好日子里,会小计祝愿所有长辈身体安康、幸福长寿!
主编 | 厚昱辰、郝馨语
审核 | 张静仪、侯迎福
图片 | 来源于网络
文字 | 宣传部
排版 | 陈烁
会计学院团委融媒体中心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