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对我国汽车实施“制裁”由来已久,早在2018年中美贸易战期间,特朗普政府就针对中国的一系列产业实施了加征关税的措施,其中就包括汽车行业,2018年7月对一些整车和汽车零部件加征了25%的关税;到了2019年,随着贸易谈判反复,关税问题逐渐升级以及我国政府的反制措施实行,美国的加征关税清单覆盖了更多的汽车和零部件;拜登入主白宫后延续了特朗普时期的部分关税措施,但是政策重点转向新能源汽车;2022年以后随着全球对新能源汽车的需求增加,美国继续推动本土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增长,特别是在电动汽车、电池和充电基础设施方面的投资。与此同时,美国保持了对中国进口电动汽车和零部件的高关税,以减少中国在这一领域的竞争力,并保护本土产业免受冲击。
师出“有名”,针对这一项政策,美国商务部长雷蒙多给的理由是:中国制造的软硬件存在显著的风险,可能会采取极端的行动,为了美国的国家安全必须限制这些产品进入美国,就像此前她提出的一样,要是中美产生激烈对抗,中国人就能有办法让电动汽车成为废铁,要是他们买了中国的车,到时候美国的城市就将瘫痪。
针对美国政府的这一行为,我国网友怒不可遏,有人提出:我们该不该也限制特斯拉进入中国市场呢。其实,在中美的贸易结构中,美方一直是绝对的受益者。数据不会骗人,2023年中国出口美国的电动车数量,只有1.25万辆,仅占我们全部出口汽车的0.3%,少到了可以忽略不计的程度,而美国汽车企业却躺在中国身上,享受着中国汽车大市场的红利,2023年,美国通用和福特两家汽车巨头一共在中国市场卖了250万辆汽车,是美国进口中国新能源车数量的200倍。
在政治层面,美国政府希望通过公开打压中国新能源汽车,向国内外传递出强硬的立场。随着中国在制造业和技术领域的崛起,美国公众对中国的担忧日益增加,美国政府出台该政策就是为了迎合民众的这一担忧。通过高调宣扬这一政策,政府可以塑造出“保护美国制造”的形象,争取工人阶层和制造业选民的支持,从而为即将到来的选举创造有利的政治环境。美国的这一政策也有助于向其盟友国家传达信号,表明美国在应对中国经济崛起方面的坚定态度。通过大张旗鼓地宣传打压措施,美国希望促使盟友在贸易和投资政策上采取类似的立场,共同对抗中国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扩张。这种合作不仅可以增强西方国家的团结,还能在全球市场上形成对中国的压力。
在经济层面,美国通过公开打压政策,能够影响市场的预期,促使消费者和投资者对中国新能源汽车的未来产生疑虑。这种不确定性可能会影响中国企业的市场表现和销售,进而导致其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下降。美国政府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减弱中国企业的市场地位,为本土企业争取更多的机会。
在国家安全层面,美国政府大力宣传打压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必要性,强调其中的安全隐患和技术威胁。这种强调有助于将经济竞争与国家安全联系起来,增强政策的正当性。通过公开讨论国家安全问题,美国希望引发公众对技术依赖的警觉,促使社会各界对保护本土产业的支持,从而形成更强的政策基础。
大张旗鼓地实施打压政策还可以为美国在谈判中增加筹码。在与中国进行贸易谈判时,美国可以利用这一政策作为施压的工具,以期在其他领域获得更多的利益。通过公开打压,能够增强美国在贸易谈判中的立场,让对方更加重视美国的关切。
在国际舆论层面,美国希望通过广而告之的方式,引导全球对中国新能源汽车的看法,塑造其不利形象。通过媒体、外交渠道和国际组织等多方面的宣传,美国试图将中国企业视为不公平竞争的代表,呼吁其他国家一起抵制,从而在全球范围内形成对中国的合围态势。
阻止中国新能源技术进入美国市场反而会遏制他们自己在这个领域里的技术推进,汽车软硬件的研发是一个既复杂有漫长的流程,短期内的完全替换就是不可能的,所以这次美国可能又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毕竟之前老美就一直对我们提高关税,结果根据一个为期两年的市场研究发现这对中国根本没什么影响,倒是狠狠地惩罚了美国的消费者和日韩的制造出口。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现在的美国既不敢和中国的制造业进行较量,又无法和中国企业进行公平竞争,只能背地里用一些阴招、烂招,然而贸易保护真的对本国制造业有好处吗?这个问题恐怕拜登心知肚明,他只是笑而不语,毕竟天塌下来还有三亿美国人一起顶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