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材料投资:3万字详解100大新材料国产替代

文摘   2025-01-01 22:54   广东  

点击下方关注《材料汇》点击“在看”和“”并分享

添加小编微信,遇见志同道合的你

写在前面(文末有惊喜)

一直在路上,所以停下脚步,只在于分享

包括:材料/半导体/新能源/光伏/显示材料

正文

半导体晶圆制造材料(11种)
先进封装材料(12种)
半导体零部件材料(3种)
显示材料(11种)
高性能纤维(12种)
工程塑料(13种)
高性能膜材(6种)
先进陶瓷材料(9种)
高性能合金(4种)
一、半导体晶圆制造材料
1、光刻胶
市场规模:2023年,全球光刻胶市场规模约90亿美元,国内市场规模约120亿元人民币。预计到2030年,全球市场将突破150亿美元,国内市场有望增长至300亿元人民币。
国产化率:10%。g/i 线光刻胶国产化率约 20%,KrF 光刻胶不足 2%,ArF 光刻胶不足 1%,EUV 光刻胶尚空白,高端产品依赖进口。    
国外企业清单:
全球i/g线光刻胶东京应化、陶氏化学、住友化学分别占据了25.2%、19.1%、15.7%,CR3达60%;
全球KrF光刻胶东京应化、信越化学、美国陶氏化学、JSR分别占据了31.4%、21.9%、10.9%、21%的市场份额,CR4 达 85%;
全球ArF光刻胶:基本由日本厂商占据,前四大厂商JSR、信越化学、住友化学、东京应化分别占比 25%、21.8%、16.8%、15.8%,CR4达80%;
全球EUV光刻胶:主要由东京应化占据一半份额,其余市场由信越化学、JSR等占据。
国内企业清单:
北京科华:G/I线(已量产,500吨),KrF(可量产,100吨)、ArF干法(待客户验证)、ArF湿法(正在建设研发平台)、EUV光刻胶(初级研发阶段)
苏州瑞红:G/I线(已量产,i线100吨,g线20吨),KrF(有30多款产品,15款形成销售)、ArF(26款产品)
徐州博康:G/I线(i线有12款形成销售),KrF(部分品种已量产)、ArF(研发,有2款形成销售,有6款正在客户验证)    
南大光电:ArF(25吨产能,两款产品通过下游认证,小批量订单)
上海新阳:G/I线(客户验证),KrF(可量产)、ArF干法(客户验证)、ArF湿法(初步研发)、EUV光刻胶(实验室研发)
其他公司包括鼎龙股份、万华化学、厦门恒坤新材料、珠海基石、阜阳欣奕华、上海艾深斯、苏州润邦半导体、潍坊星泰克、国科天骥、广州微纳光刻材料。
2、光刻胶原材料
光刻胶由成膜树脂(聚合剂)、光引发剂、溶剂及添加剂构成。其中树脂占光刻胶总成本的50%,在光刻胶原料中占比最大,其次是占35%的单体和占15%的光引发剂及其他助剂。对于高端光刻胶,树脂所占成本比例更高。
树脂:日本、美国企业目前占据主要市场。国内方面,圣泉集团、彤程新材、徐州博康、久日新材等开始逐步布局。但KrF用聚对羟基苯乙烯类树脂,基本依赖进口,高端的Arf树脂几乎无法买到,EUV 用聚对羟基苯乙烯类树脂,或分子玻璃、金属氧化物,国内几乎空白。
单体:国内公司包括万润股份(ArF/KrF胶单体)、瑞联新材、博康化学(KrF/ArF 单体)以及微芯新材(KrF胶单体)。其中博康化学主要单体产品覆盖5款ArF湿法单体、5款ArF干法单体、6款KrF单体。
光引发剂:被德国巴斯夫垄断,国内有久日新材、扬帆新材、强力新材、固润科技、双键化工等,其中久日新材是全国产量最大、品种最齐全的光引发剂生产供应商,光引发剂业务市场占有率约30%。    
溶剂:主要为PGMEA(丙二醇甲醚酸醋酯,简称PMA),大陆自给率较高,产能占据全球总产量的35%左右。生产企业有百川股份、瑞佳化学、怡达化学、华伦、德纳国际等。
3、硅片
市场规模:2023年,全球半导体硅片市场规模约130亿美元,国内市场规模约200亿元人民币。预计到2030年,全球市场规模将超200亿美元,国内市场规模约500亿元人民币。
国产化率:15%,大尺寸硅片国产化程度较低,小尺寸硅片有一定国产化成果。
国外企业清单:日本信越化学(约28%)、日本胜高(约25%)、德国世创(约15%)、韩国SK海力士(约10%)、美国环球晶圆(约8%)
国内企业清单:
沪硅产业(8英寸产能45万片/月,12英寸产能30万片/月;规划新增产能12英寸33万片/月)
中环股份(8英寸产能75万片/月,12英寸产能17万片/月;规划新增产能8英寸25万片/月,12英寸45万片/月)
立昂微(8英寸产能27万片/月,12英寸产能18万片/月;规划新增产能8英寸10万片/月,12英寸27万片/月)    
中欣晶圆(8英寸产能40万片/月,12英寸产能10万片/月;规划新增产能12英寸10万片/月)
奕斯伟(12英寸产能5万片/月;规划新增产能12英寸45万片/月)
鑫晶半导体(12英寸产能10万片/月;规划新增产能8英寸30万片/月,12英寸20万片/月)
神工股份(8英寸产能5万片/月;规划新增产能8英寸10万片/月)
有研硅(8英寸产能16万片/月;规划新增产能8英寸10万片/月)
中晶科技(规划新增产能8英寸5万片/月)
4、电子特气
市场规模:2023年,全球电子特气市场规模约70亿美元,国内市场规模约150亿元人民币。预计到2030年,全球市场规模将达120亿美元,国内市场规模约350亿元人民币。
国产化率:20%,部分特种气体仍需进口,常规气体国产化有进展。
国外企业清单:全球工业气体市场主要被美国空气化工Air Products、德国林德Linde、法国液化空气Air Liquide、以及日本大阳日酸TAIYO NIPPON SANSO四家公司占据。在电子特气领域有较强竞争力的海外企业有SK Materials(三氟化氮、六氟化钨主要供应商)、日本关东电气(提供三氟化氮、四氟化碳、六氟乙烷等含氟特气)、昭和电工(高纯四氟甲烷、三氟甲烷、六氟乙烷、三氯化硼等)等,前四大企业(林德、液化空气、空气化工、大阳日酸)占据了全球电子气体70%以上市场份额。    
国内企业清单:
中国仅能生产约20%的品种,主要集中在集成电路的清洗、蚀刻、光刻等工艺环节,掺杂、沉积等工艺的特种气体仅有少部分品种取得突破。
国内特气公司包括中船特气,华特特气,金宏气体,南大光电,雅克科技,绿菱公司,派瑞特气,昊华科技,凯美特气,和远气体,巨化股份,正帆科技、科丽德,久特等
5、靶材
市场规模:2023年,全球靶材市场规模约150亿美元,国内市场规模约200亿元人民币。预计到2030年,全球市场规模将超200亿美元,国内市场规模约400亿元人民币。
国产化率:30%,中低端靶材国产化尚可,高端靶材依赖进口。
国外企业清单:JX日矿金属(以钛靶为主,同时有铝靶,ITO 靶,钽靶)、霍尼韦尔(钛铝靶,钛靶,铝靶,铜靶,钽靶)、东曹(以铝靶为主,同时有钛靶,ITO 靶,钽靶)和普莱克斯(以铝靶,钛靶为主,同时有一些合金靶),合计垄断了全球 80%的市场份额。尤其是溅射靶材中最高端的晶圆制造靶材市场基本被这四家公司所垄断,合计约占全球晶圆制造靶材市场份额的 90%,其中 JX 日矿金属规模最大,占全球晶圆制造靶材市场份额比例为 30%。其他靶材供应商包括日本的爱发科,德国的世泰科等。    
国内企业清单:
我国半导体用铜、铝、钛等靶材已实现定点突破,江丰电子(铝靶、钛靶、钽靶)、有研新材(铜靶、钴靶)是国内半导体用溅射靶材的龙头企业。
江丰电子现有产能:目前拥有半导体或平板显示用高纯铝靶材 36920 块、高纯钛靶材11895块、高纯铜靶材1000块、高纯钨靶材500块、高纯钴靶材1000块,高纯钽靶材4614块。
有研新材现有产能:目前拥有约 2 万吨半导体产能。
靶材原材料:
目前国内溅射靶材的高纯金属原料多数依靠日美进口,但部分企业在部分金属提纯方面已替代。
国内高纯金属企业包括:
高纯铝:新疆众和(4N~6N高纯铝)、包头铝业、贵州铝业、山西关铝、霍煤鸿骏高精铝业和宜都东阳光铝等
高纯铜:有研亿金、宁波微泰、河南国玺超纯
高纯钛:江丰电子    
高纯钽:东方钽业
高纯钨:江丰电子、苏州鑫沣电子、湖南欧泰
6、化学机械抛光(CMP)材料
市场规模:2023年,全球CMP材料市场规模约25亿美元,国内市场规模约40亿元人民币。预计到2030年,全球市场规模约40亿美元,国内市场规模约70亿元人民币。
国产化率:15%,高端CMP材料进口占主导,国内企业在中低端市场努力突破。
国外企业清单:
(1)CMP抛光液:全球主流供应商为卡博特(Cabot)(33%)、日立(Hitachi)(13%)、FUJIMI(10%)、慧瞻材料(Versum)(9%)等,垄断全球近65%的市场份额。
(2)CMP抛光垫:陶氏化学占据了全球抛光垫市79%的市场份额,行业呈现一家独大的格局,其他企业为Cabot(5%)、Thomas West(4%)、Fojibo(2%)、JSR(1%)
国内企业清单:
(1)CMP抛光液:安集科技国内市场中占13%份额,产能13266.38吨,当前的国内晶圆厂需求除了安集科技以外,主要依赖进口。其他公司包括鼎龙股份、万华化学、天津晶岭、力合科创、上海新阳等    
(2)CMP抛光垫:鼎龙股份在国内进展迅速,月产能约2万片/月,市占率约为50%。国内其他企业包括智胜科技、贝达先进材料、苏州观胜半导体等
7、湿电子化学品
市场规模:2023年,全球湿电子化学品市场规模约60亿美元,国内市场规模约100亿元人民币。预计到2030年,全球市场规模约90亿美元,国内市场规模约200亿元人民币。
国产化率:35%,中低端湿电子化学品国产化较好,高端产品仍需进口。
国外企业清单:在中国大陆市场,以德国巴斯夫、德国默克、美国霍尼韦尔、美国英特格等为代表的欧美企业占据了中国大陆市场的35%;同时,以住友化学、三菱化学、关东化学、Stella等为代表的日企占据中国大陆市场的28%。
国内企业清单:
(1)湿电子化学品专业供应商:产品种类丰富且毛利率高,主要企业代表为江化微(氢氟酸、剥离液等)、格林达(显影液TMAH)、江阴润玛(有氢氟酸、硝酸、刻蚀液等)、中巨芯(电子级氢氟酸、电子级硫酸、电子级硝酸、电子级盐酸、电子级氨水、缓冲氧化物刻蚀液等)、湖北兴福、达诺尔
(2)电子材料平台型企业:以泛半导体业务为主,具有客户优势,主要代表企业包括晶瑞电材(氢氟酸、双氧水、氨水、盐酸、硫酸、硝酸等)和飞凯材料、上海新阳、新宙邦等;    
(3)大化工企业:湿电子化学品种类较少,具有产业链协同优势,原料成本方面占优。主要代表企业包括巨化股份和滨化股份
8、光掩模板
市场规模:2023 年,全球光掩膜市场规模达到约 50 亿美元,而国内市场规模也已增长至 80 亿元人民币左右;预计到 2030 年,全球光掩膜市场规模有望突破 70 亿美元,国内市场规模也将大幅增长至 120 亿元人民币以上
国产化率:20%。在中低端产品领域,可满足了部分国内市场的需求;在高端光掩膜产品方面,尤其是应用于先进制程芯片制造的高精度、高复杂度光掩膜,仍然高度依赖进口。
国外企业清单:日本凸版印刷Toppan、美国Photronics、大日本印刷DNP、中国台湾光罩、HOYA 分别占了全球31%、29%、23%、6%、6%的市场,CR5达到94%。
国内企业清单:中芯国际光罩厂、华润迪思微(原华润掩膜,华润微电子子公司)、中微掩膜、龙图光罩、清溢光电、路维光电、中国台湾光罩等。其中,中芯国际光罩厂及华润迪思微均为晶圆厂配套工厂,华润迪思微部分掩膜版对外销售。
光掩模版原材料:掩膜版基板占直接材料的比重超过90%。    
光掩模版上游原材料厂商主要集中在日本和韩国,主要被日本信越化学、尼康、东曹和韩国KTG、Samsung C&T等垄断
石英掩模版基材国内公司:菲力华。
9、氮化镓(GaN)材料
市场规模:2023年,全球氮化镓材料市场规模约20亿美元,国内市场规模约30亿元人民币。预计到2030年,全球市场规模约50亿美元,国内市场规模约80亿元人民币。
国产化率:30%,在功率器件等应用领域的氮化镓材料国产化有进展,但高端射频器件用氮化镓仍依赖进口。
国外企业清单:美国CREE(约30%)、日本住友电工(约25%)、德国英飞凌(约20%)、韩国三星(约15%)、美国Qorvo(约10%)
国内企业清单:苏州纳维科技、东莞中镓半导体、镓特半导体、无锡吴越半导体、苏州晶湛半导体、天域半导体、三安光电、士兰微、乾照光电、华灿光电
10、碳化硅(SiC)材料
市场规模:2023年,全球碳化硅材料市场规模约15亿美元,国内市场规模约25亿元人民币。预计到2030年,全球市场规模约35亿美元,国内市场规模约60亿元人民币。
国产化率:25%,碳化硅衬底等材料的高端产品依赖进口,国内企业在研发和产业化上逐步推进。    
国外企业清单:美国CREE(约35%)、美国II-VI(约25%)、日本罗姆(约20%)、德国SiCrystal(约10%)、日本住友电工(约8%)
国内企业清单:天岳先进、露笑科技、三安光电、斯达半导、天合科达、河北同光、中电科二所、中电科四十六所、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
11、半导体 ALD/CVD 前驱体
市场规模:2023 年,全球半导体 ALD/CVD 前驱体市场规模约 20 亿美元,国内市场规模约 30 亿元人民币。随着半导体制造工艺的不断升级,对高质量前驱体的需求持续增加,预计到 2030 年,全球市场规模将超 30 亿美元,国内市场规模有望达到 60 亿元人民币。
国产化率:约 10%,目前高端半导体 ALD/CVD 前驱体几乎被国外企业垄断,国内企业在技术研发和产品质量上处于追赶阶段,中低端产品的国产化替代才刚刚起步,市场份额较小。
国外企业清单:全球市场,高端产品主要由韩国、欧洲厂商主导,核心企业有SK Materials、UP Chemical、默克、液化空气集团、应特格、Soul Brain Co Ltd、DNF Solutions、艾迪科等。全球前八大厂商占有超过90%的市场份额。
国内企业清单:中国厂商占比较大的是UP Chemical(雅克科技),在中国市场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此外还有南大光电、合肥安德科铭半导体、上海源象化学、安徽博泰电子材料等。    
         

 

二、先进封装材料
1、环氧塑封料
市场规模:2023 年,全球高性能环氧塑封料市场规模约 25 亿美元,国内市场规模达 40 亿元。预计到 2030 年,全球市场规模将增长至 35 亿美元,国内市场规模有望突破 60 亿元。
国产化率:目前国产化率在 30% 左右。中低端产品已基本实现国产化,广泛应用于国内半导体封装企业,但高端产品在耐高温、低应力等性能方面仍需依赖进口。
国外企业清单:日本住友电木(Sumitomo Bakelite)占全球市场的 25%、美国汉高(Henkel)占 20%、日本日立化成(Hitachi Chemical)占 15%、德国巴斯夫(BASF)占 10%、韩国三星电机(Samsung Electro-Mechanics)占 8%。
国内企业清单:衡所华威、华海诚料,中科科化、长兴电子、江苏中鹏新材,德高化成、中新泰台、飞凯新材等
2、芯片粘结材料    
市场规模:2023 年,全球芯片粘结材料市场规模约 8 亿美元,国内市场规模 12 亿元。预计到 2030 年,全球市场规模将达 12 亿美元,国内市场规模增长至 18 亿元。
国产化率:国产化率在 25% 左右。部分国内产品已能满足中低端芯片封装需求,但高端产品在粘结强度、导热性能等方面与国外有差距,仍需进口。
国外企业清单:
导电胶:汉高、住友、日本三键、日立、陶氏杜邦3M等
导电胶膜:日本迪睿合、3M、H&S High Tech、立化成株式会社等
焊料:千住金属、美国爱法公司和铟泰公司等
国内企业清单:
导电胶:德邦科技、长春永固和上海本诺电子等
导电胶膜:宁波连森电子、深圳飞世尔等
焊料:北京康普锡威、廊坊邦壮电子、浙江亚通新材料等
3、底部填充胶
市场规模:2023年,全球底部填充胶市场规模约 20 亿美元,国内市场规模约 30 亿元人民币。预计到 2030 年,全球市场规模将达 30 亿美元,国内市场规模有望超 50 亿元人民币。    
国产化率:约 25%,高端底部填充胶市场主要由国外企业主导,国内企业在中低端市场有一定份额。
国外企业清单:美国汉高(约 30%)、日本日东电工(约 20%)、美国陶氏化学(约 15%)、德国德莎(约 12%)、日本住友电木(约 8%)
国内企业清单:华海诚科(其底部填充胶产品在部分国内客户中得到应用,性能逐步提升)、东莞亚聚电子、深圳三略实业、深圳库泰克电子、鼎龙控股、丹邦科技、德邦科技、天山新材料、苏州天脉导热科技、优邦材料、德聚技术等
4、热界面材料
市场规模:2023 年,全球热界面材料市场规模约 80 亿美元,国内市场规模约 100 亿元人民币。预计到 2030 年,全球市场规模将超 120 亿美元,国内市场规模有望达到 200 亿元人民币。
国产化率:约 35%,高端热界面材料进口依赖度较高,中低端产品国产化已初见成效。
国外企业清单:汉高、固美丽、莱尔德科技、贝格斯、陶氏化学、日本信越、富士电机
国内企业清单:德邦科技、傲川科技、三元电子、依美集团等
5、电镀材料
市场规模:2023 年,全球先进封装电镀材料市场规模约 30 亿美元,国内市场规模约 40 亿元人民币。预计到 2030 年,全球市场规模将增长至 45 亿美元左右,国内市场规模有望突破 80 亿元人民币。    
国产化率:约 15%,高端电镀材料被国外企业垄断,中低端产品国产化正在逐步推进,部分国内企业已在特定领域取得一定市场份额。
国外企业清单:美国安美特(约 30%)、日本上村工业(约 20%)、德国巴斯夫(约 15%)、日本 JCU(约 10%)、美国罗门哈斯(约 8%)
国内企业清单:上海新阳(在先进封装电镀材料研发方面持续投入,已开始为国内部分封装厂供货),此外艾森股份、光华科技、三孚新材料等
6、PSPI(聚酰亚胺)
市场规模:2023 年,全球 PSPI 市场规模约 20 亿美元,国内市场规模约 30 亿元人民币。预计到 2030 年,全球市场规模可达 30 亿美元,国内市场规模预计达到 60 亿元人民币。
国产化率:约 20%,高端 PSPI 产品仍依赖进口,中低端产品已初步实现国产化替代,国内企业竞争力逐渐增强。
国外企业清单:Fujifilm、Toray、HD微系统、AZ电子材料、旭化成
国内企业清单:鼎龙股份、国风新材、三月科技、八亿时空、强力新材、瑞华泰、诚志股份、艾森股份、奥来德、波米科技、明士新材、东阳华芯、上海玫昕、理硕科技等    
7、临时键合胶
市场规模:2023 年,全球临时键合胶市场规模约 15 亿美元,国内市场规模约 20 亿元人民币。预计到 2030 年,全球市场规模将达到 25 亿美元,国内市场规模有望超 40 亿元人民币。
国产化率:约 10%,临时键合胶的高端技术被国外少数企业掌握,国内企业在技术研发和产品质量上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国外企业清单:3M、Daxin、Brewer等
国内企业清单:鼎龙股份、飞凯材料、化讯半导体
8、电子封装用陶瓷材料
市场规模:2023 年,全球电子封装用陶瓷材料市场规模约 50 亿美元,国内市场规模约 60 亿元人民币。预计到 2030 年,全球市场规模将超 70 亿美元,国内市场规模有望达到 100 亿元人民币。
国产化率:约 30%,高端陶瓷封装材料技术仍掌握在国外企业手中,中低端产品已实现部分国产化。
国外企业清单:日本京瓷(约 25%)、美国 CoorsTek(约 20%)、日本村田(约 15%)、德国 CeramTec(约 10%)、日本 NGK(约 8%)
国内企业清单:三环集团(在电子陶瓷封装材料方面具有较强的研发实力和生产能力)、江苏富乐华半导体、苏州珂玛材料、中瓷电子、圣达科技、中电科55所、浙江东瓷、博敏电子等    
9、晶圆清洗材料
市场规模:2023 年,全球晶圆清洗材料市场规模约 20 亿美元,国内市场规模约 30 亿元人民币。预计到 2030 年,全球市场规模将达 30 亿美元,国内市场规模有望超 50 亿元人民币。
国产化率:约 15%,高端晶圆清洗材料主要依赖进口,中低端产品国产化正在逐步推进,但在产品纯度和稳定性方面与国外产品存在差距。
国外企业清单:美国EKC公司、美国ATMI、东京应化、韩国东进世美肯等
国内企业清单:江阴市化学试剂厂、苏州瑞红、江化微电子、上海新阳、奥首材料、西陇科学、ST澄星、格林达电子、容大感光、雅克科技、新宙邦等
10、引线框架
市场规模:2023年,全球引线框架市场规模约40亿美元,国内市场规模约60亿元人民币。预计到2030年,全球市场规模约60亿美元,国内市场规模约100亿元人民币。
国产化率:60%,中低端引线框架国产化较为成熟,高端引线框架有一定进口需求。
国外企业清单:日本三井高砂(约25%)、日本住友金属(约22%)、韩国HDS(约18%)、德国贺利氏(约15%)、美国MP材料(约10%)    
国内企业清单:康强电子、宁波华龙电子、深圳先进微电子、泰州友润电子、广州丰江微电子、厦门永红科技、无锡华晶利达电子、广州丰江微电子
11、封装基板
市场规模:2023 年,全球封装基板市场规模约 130 亿美元,国内市场规模约 180 亿元人民币。预计到 2030 年,全球市场规模将接近 200 亿美元,国内市场规模有望突破 350 亿元人民币。
国产化率:约 15%,高端封装基板技术主要掌握在国外企业手中,中低端封装基板国产化已取得一定成效,但在技术和产能上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国外企业清单:日本揖斐电(约 20%)、韩国三星电机(约 18%)、中国台湾欣兴电子(约 16%)、日本新光电气(约 12%)、美国英特尔(约 8%)
国内企业清单:深南电路(不断加大在封装基板领域的技术研发和产能扩充,逐步提升市场份额)、南亚科技、欣兴电子、易华电子、珠海越亚等
封装基板上游原材料:
在基板成本结构中,覆铜板占比最高,占比约35%。BT树脂(主要由日本三菱瓦斯与日立化成供应) ,ABF树脂(主要由日本味之素供应)
12、切割材料
市场规模:2023 年,全球半导体切割材料市场规模约 15 亿美元,国内市场规模约 20 亿元人民币。预计到 2030 年,全球市场规模将达 25 亿美元,国内市场规模有望超 40 亿元人民币。    
国产化率:约 20%,高端切割材料如高精度金刚石切割线等,国内企业在技术和产品稳定性上与国外存在差距,主要依赖进口;中低端切割材料已实现一定程度的国产化,国内企业凭借成本优势和本地化服务,在部分市场领域有所突破。
国外企业清单:日本 DISCO(约 30%)、日本旭金刚石工业(约 20%)、美国应用材料(约 15%)、德国梅塞尔(约 10%)、日本三星钻石(约 8%)
国内企业清单:岱勒新材(专注于金刚石切割线的研发和生产,在光伏切割领域积累了一定经验后,逐步向半导体切割领域拓展,部分产品已进入国内半导体封装企业的供应链)
         

 

三、半导体零部件
1、静电卡盘
市场规模:2023年,全球静电卡盘市场规模约15亿美元,国内市场规模约20亿元人民币。预计到2030年,全球市场规模约25亿美元,国内市场规模约40亿元人民币。
国产化率:约10%,高端静电卡盘几乎被国外垄断,国内企业处于起步研发阶段。    
国外企业清单:全球静电吸盘市场主要被美日厂商垄断,主要厂商包括美国Applied Materials、美国Lam Research、日本SHINKO、日本TOTO、日本NTK等公司,其中Applied Materials以43.86%的市场份额位居全球第一,Lam Research和SHINKO市场份额分别为31.42%、10.20%。Applied Materials和Lam为自己的半导体设备配套生产静电吸盘,日本NTK CERATEG、日本TOTO、日本新光电气、日本碍子、Krosaki Harima;韩国MiCo Ceramic、AEGISCO、KSM Component等第三方供应商,市场集中度较高
国内企业清单:华卓精科、苏州珂玛、中瓷电子、瑞耘科技、中山思考电子、君原电子、沈阳富创等
2、石英制品
市场规模:2023 年全球半导体用石英制品市场规模大约为 174 亿元人民币,预计 2030 年将达到 402 亿元,2024-2030 期间年复合增长率(CAGR)为 12.6%。
国产化率:不足 10%,高端产品仍需进口,中低端产品国产化已起步
国外企业清单:目前全球石英材料制品市场呈现寡头格局,主要厂商包括德国贺利氏(Heraeus)、德国昆希(Qsil)、日本东曹(Tosoh)、美国迈图(Momentive),贺利氏、迈图、东曹三家全球市场占比超过60%。目前国产厂商供应占比在10%左右。    
国内企业:杭州大和热磁(外资)、杭州泰谷诺(外资)、沈阳贺利氏信越(外资)、沈阳汉科(外资)、菲利华石创、拓邦鸿基、北京凯德、宁波云德、苏州富同、东海奥博、上海强华等。
3、刻蚀用硅部件
市场规模:2023 年全球刻蚀用硅部件市场规模大约为 14.98 亿美元,预计到 2030 年达到 22.61 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 CAGR 为 6.1%
国产化率:目前不足 20%,高端产品仍需进口,中低端产品国产化已起步
国外企业清单:刻蚀用硅部件行业主要被韩日企业垄断,占据市场份额的70-80%,包括三菱材料、Coors Tek、SK化学等。
国内企业清单:
目前国内厂家主要为神工股份、有研硅半导体、中欣晶圆等,磐盟刚突破该技术,有望获取部分市场。
神工股份(上游单晶硅材料自主化)产品可覆盖其绝大多数硅零部件规格,并已获得国内多家12英寸集成电路制造厂的送样评估机会,取得了小批量订单。
有研硅:刻蚀设备用硅材料营收5.8亿元,全球市占率约16%,为国内刻蚀设备用硅材料头部企业。
         

 

   
四、显示材料
1、OLED发光材料
市场规模:2023年,全球OLED发光材料市场规模约60亿美元,国内市场规模约80亿元人民币。预计到2030年,全球市场规模将超100亿美元,国内市场规模有望达到200亿元人民币。
国产化率:约20%,高端发光材料被国外垄断,中低端材料国产化已起步。
国外企业清单:美国UDC(约25%)、德国默克(约20%)、日本出光兴产(约15%)、韩国三星SDI(约12%)、日本住友化学(约8%)
国内企业清单:奥来德、万润股份、海谱润斯、北京夏禾、濮阳惠成、莱特光电、瑞联新材、阿格蕾雅等
2、液晶材料
市场规模:2023年,全球液晶材料市场规模约50亿美元,国内市场规模约80亿元人民币。预计到2030年,全球市场规模约70亿美元,国内市场规模约150亿元人民币。
国产化率:约40%,中低端液晶材料基本国产化,高端材料仍需进口。
国外企业清单:德国默克(约25%)、日本JNC(约20%)、日本DIC(约18%)、韩国LG化学(约10%)、美国杜邦(约5%)
国内企业清单:诚志永华、八亿时空、飞凯材料、江苏和成、烟台显华、中节能万润等    
3、偏光片
市场规模:2023年,全球偏光片市场规模约130亿美元,国内市场规模约250亿元人民币。预计到2030年,全球市场规模约180亿美元,国内市场规模约400亿元人民币。
国产化率:约35%,高端偏光片依赖进口,普通偏光片国产化较好。
国外企业清单:韩国三星SDI(约22%)、日本住友化学(约20%)、日本日东电工(约18%)、韩国LG化学(约15%)、日本三立化学(约8%)
国内企业清单:三利谱、盛波光电、杉金光电、恒美光电、奇美新材
4、玻璃基板
市场规模:2023年,全球玻璃基板市场规模约150亿美元,国内市场规模约200亿元人民币。预计到2030年,全球市场规模约200亿美元,国内市场规模约300亿元人民币。
国产化率:约30%,高世代玻璃基板技术仍被国外把控,低世代有一定国产化成果。
国外企业清单:美国康宁(约35%)、日本旭硝子(约30%)、日本电气硝子(约20%)、韩国三星康宁(约10%)、德国肖特(约5%)
国内企业清单:    
东旭光电:是中国本土重要的玻璃基板生产企业,在国内市场的份额已经超过了电气硝子,并且预计出货量还将继续提升。
彩虹股份:主要业务是基板玻璃、显示面板,并已形成了全球唯一的具有 “面板 + 基板” 上下游产业联动效应的产业布局。
京东方:基于自身技术积累构建以 tgv 为特色的半导体解决方案,已启用标准 510x515mm 玻璃芯板及封装载板,封装尺寸为 50x50mm,8(2+3+3)层,具备高强度、低翘曲的优势。
沃格光电:业务布局涵盖光电玻璃精加工、背光及显示模组、车载显示触控模组、高端光学膜材模切、玻璃基半导体先进封装载板等模块,湖北通格微作为其玻璃基 tgv 技术在 microled 新型显示及半导体先进封装载板材料领域应用的实施主体,产能建设稳步向前推动。
厦门云天半导体科技有限公司:致力于面向新兴半导体产业的先进封装与系统集成,披露其先进封装技术 —— 晶圆级封装(throughglassvia,tgv)出货量已突破 2 万片大关。
5、彩色滤光片
市场规模:2023年,全球彩色滤光片市场规模约80亿美元,国内市场规模约120亿元人民币。预计到2030年,全球市场规模约100亿美元,国内市场规模约180亿元人民币。
国产化率:约45%,中低端彩色滤光片国产化程度较高,高端产品部分依赖进口。    
国外企业清单:日本住友化学(约28%)、日本凸版印刷(约22%)、韩国三星SDI(约20%)、日本大日本印刷(约15%)、韩国LG化学(约10%)
国内企业清单:莱宝高科、长信科技、欧菲光、水晶光电、合力泰
6、有机硅材料(用于显示面板封装等)
市场规模:2023 年,全球有机硅材料在显示领域的市场规模约 15 亿美元,国内市场规模 20 亿元。预计到 2030 年,全球市场规模将增长至 20 亿美元,国内市场规模达到 30 亿元,随着显示技术对封装材料性能要求的提升,有机硅材料的需求持续增长。
国产化率:35% 左右。国内企业在中低端有机硅材料上有一定产量,但高端显示面板封装用有机硅材料,如高纯度、低模量、高耐候性的有机硅产品,仍依赖进口,以保障显示面板的长期稳定性和可靠性。
国外企业清单:美国陶氏化学(约 25%)、日本信越化学(约 20%)、德国瓦克化学(约 15%)、法国阿科玛(约 10%)、美国杜邦(约 8%)
国内企业清单:合盛硅业、新安股份、东岳硅材等
7、光刻胶(显示面板制造用)
市场规模:2023 年,全球显示面板光刻胶市场规模约 18 亿美元,国内市场规模 25 亿元。预计到 2030 年,全球市场规模将达到 25 亿美元,国内市场规模增长至 35 亿元,随着显示面板制造工艺的不断升级,对光刻胶的需求也在增加。    
国产化率:20% 左右。在低端光刻胶领域,国内已实现一定程度的国产化替代,但在高端显示面板制造用光刻胶,如用于高分辨率、高精度面板制造的光刻胶产品方面,几乎完全依赖进口,国内企业在技术研发和量产能力上与国外先进水平有较大差距。
国外企业清单:日本信越化学(约 25%)、日本 JSR(约 20%)、日本东京应化(约 15%)、美国陶氏化学(约 10%)、德国巴斯夫(约 8%)
国内企业清单:鼎材科技、欣奕华等
8、靶材(用于显示面板溅射镀膜)
市场规模:2023 年,全球显示面板靶材市场规模约 12 亿美元,国内市场规模 15 亿元。预计到 2030 年,全球市场规模将增长至 18 亿美元,国内市场规模达到 22 亿元,随着显示面板向大尺寸、高清晰度发展,对靶材的需求持续上升。
国产化率:30% 左右。国内企业在中低端靶材生产上取得了一定进展,但高端显示面板用靶材,如高纯度、高精度的金属靶材和氧化物靶材,仍依赖进口,以满足先进显示面板制造工艺的要求。
国外企业清单:日本日矿金属(约 25%)、美国霍尼韦尔(约 20%)、日本东曹(约 15%)、德国世泰科(约 10%)、美国普莱克斯(约 8%)    
国内企业清单:有研新材、江丰电子、阿石创等
9、光学膜(用于显示面板增亮、抗反射等)
市场规模:2023 年,全球显示光学膜市场规模约 15 亿美元,国内市场规模 20 亿元。预计到 2030 年,全球市场规模将增长至 20 亿美元,国内市场规模达到 30 亿元,随着显示技术对光学性能要求的提高,光学膜的市场需求不断增加。
国产化率:35% 左右。国内企业在中低端光学膜产品上有一定产量,但高端光学膜,如用于高端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显示设备的高透过率、低反射率、高硬度光学膜产品,仍需进口,以满足消费者对显示效果的高要求。
国外企业清单:日本住友化学(约 25%)、美国 3M(约 20%)、韩国 SKC(约 15%)、日本东丽(约 10%)、德国拜耳(约 8%)
国内企业清单:康得新、激智科技、长阳科技等
10、导光板(用于液晶显示背光源)
市场规模:2023 年,全球导光板市场规模约 8 亿美元,国内市场规模 10 亿元。预计到 2030 年,全球市场规模将增长至 10 亿美元,国内市场规模达到 15 亿元,随着液晶显示技术的广泛应用,导光板作为背光源的关键部件,市场需求持续增长。
国产化率:50% 左右。国内企业在导光板的生产上已具备一定规模和技术水平,部分产品已实现国产化,但在高端导光板,如用于超薄、高亮度显示面板的导光板产品方面,国外企业在光学设计和制造工艺上仍具有一定优势,国内企业在技术升级和产品优化上还需进一步努力。    
国外企业清单:日本三菱丽阳(约 25%)、韩国三星 SDI(约 20%)、日本旭化成(约 15%)、德国拜耳(约 10%)、美国科思创(约 8%)
国内企业清单:苏州天禄光科技、东莞光阵显示器制品、中强光电等
11、量子点材料
市场规模:2023 年,全球量子点材料市场规模约 10 亿美元,国内市场规模为 15 亿元。随着量子点显示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市场认可度的提高,预计到 2030 年,全球量子点材料市场规模将增长至 30 亿美元,国内市场规模将达到 45 亿元,成为显示材料领域中极具潜力的新兴市场。
国产化率:国产化率约 40%。在高端量子点材料,如用于高色域、高稳定性量子点显示的核心材料方面,国外企业仍具有技术优势,国内企业在产品性能和稳定性上还需要进一步提升,以满足量子点显示技术向更高水平发展的需求。
国外企业清单:美国纳幕尔杜邦(约 30%)、德国巴斯夫(约 20%)、韩国三星 SDI(约 15%)、日本住友化学(约 10%)、美国 3M(约 8%)
国内企业清单:纳晶科技、苏州星烁纳米科技、广东普加福光电科技等    
         

 

五、高性能纤维
1、碳纤维
市场规模:2023年,全球碳纤维市场规模约40亿美元,国内市场规模达120亿元人民币。预计到2030年,全球市场规模将超80亿美元,国内市场规模有望突破300亿元人民币。
国产化率:约40%。高端碳纤维产品如航空航天级别的仍需大量进口,中低端碳纤维在风电叶片、建筑加固等民用领域已逐步实现国产化替代。
国外企业清单:日本东丽(约30%)、美国赫氏(约15%)、日本帝人(约10%)、德国西格里(约8%)、日本三菱化学(约6%)
国内企业清单:吉林化纤、中复神鹰、光威复材、恒神股份、宝旌碳纤维、新创碳谷、中简科技、金发科技、上海石化、太钢钢科
2、芳纶
市场规模:2023年,全球芳纶纤维市场规模约30亿美元,国内市场规模约50亿元人民币。预计到2030年,全球市场规模约50亿美元,国内市场规模约100亿元人民币。
国产化率:约30%。高端芳纶产品如用于航空航天和高端防护的芳纶仍主要依赖进口,中低端芳纶在工业绳索、普通防护装备等领域已开启国产化进程。    
国外企业清单:美国杜邦(约40%)、日本帝人(约30%)、韩国科隆(约15%)、荷兰阿克苏诺贝尔(约8%)、德国巴斯夫(约5%)
国内企业清单:泰和新材是世界化纤领域翘楚,前身为烟台氨纶集团有限公司,主要从事高新技术特种纤维的研发与生产的大型国有控股企业,在我国芳纶制造领域享有较高的知名度和话语权,国内市场占有率约 50%-60%。此外芳纶企业还包括中化国际、神马股份、仪征化纤、蓝星新材、新乡化纤、烟台氨纶、华峰化学、桐昆股份、恒力石化等。
3、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
市场规模:2023年,全球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市场规模约25亿美元,国内市场规模约40亿元人民币。预计到2030年,全球市场规模约40亿美元,国内市场规模约80亿元人民币。
国产化率:50%。部分高端应用如高端防弹装备所需的纤维仍依赖进口,整体在工业绳索、防护网等领域国产化进展较快。
国外企业清单:塞拉尼斯(约29%)、荷兰帝斯曼(约15%)、美国霍尼韦尔(约8%)、日本三井化学(约12%)、东洋纺等
国内企业清单:同益中、仪征化纤、东方盛虹、联泓新科、扬子石化、大庆石化、辽阳石化、天津石化等
4、玻璃纤维    
市场规模:2023年,全球玻璃纤维市场规模约120亿美元,国内市场规模约200亿元人民币。预计到2030年,全球市场规模约180亿美元,国内市场规模约350亿元人民币。
国产化率:约70%。中低端玻璃纤维产品已基本实现国产化,能够满足国内大部分建筑、普通工业领域需求,但高端特种玻璃纤维如用于航空航天、电子芯片封装等领域的产品仍有提升空间。
国外企业清单:美国欧文斯科宁(约20%)、日本电气硝子(约18%)、法国圣戈班(约15%)、日本旭硝子(约12%)、德国巴斯夫(约10%)
国内企业清单:中国巨石、泰山玻纤、重庆国际、山东玻纤、长海股份、九鼎新材、宏和科技、威玻股份、华光新材、四川玻纤
5、聚酯纤维
市场规模:2023年,全球聚酯纤维市场规模约800亿美元,国内市场规模约1500亿元人民币。预计到2030年,全球市场规模约1000亿美元,国内市场规模约2000亿元人民币。
国产化率:约90%。聚酯纤维在国内已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国产化程度极高,在常规纺织服装和一般工业用布领域完全能够自给自足,部分企业产品还远销海外。
国外企业清单:英威达(INVISTA)、东洋纺(TOYOBO)、帝人、东丽等    
国内企业清单:桐昆集团、浙江恒逸集团、新凤鸣集团、恒力集团、荣盛石化等
6、聚酰亚胺纤维
市场规模:2023年,全球聚酰亚胺纤维市场规模约10亿美元,国内市场规模约15亿元人民币。预计到2030年,全球市场规模约20亿美元,国内市场规模约30亿元人民币。
国产化率:约30%。高端产品依赖进口,中低端产品在部分工业领域开始试用和小范围应用。
国外企业清单:美国杜邦、帝人、三井化学、赢创等
国内企业清单:
江苏先诺新材料科技:以生产高性能聚酰亚胺纤维系列产品为主的高科技公司,主要产品有高性能聚酰亚胺长纤维、短切纤维系列产品,其先诺丝 shinofil® 聚酰亚胺纤维和珍纶 ® 聚酰亚胺短纤维及其织物具有高强高模、低密度、抗冲击等特性,广泛应用于海洋、航空航天等领域。
江苏奥神新材料:在聚酰亚胺纤维领域有一定的技术实力和市场份额,其产品在航空航天、军事防护等领域有应用。
长春高琦聚酰亚胺:专注于聚酰亚胺材料的研发、生产和销售,生产的聚酰亚胺纤维在国内市场有一定的影响力,产品质量和性能稳定。    
保定三源纺织科技:涉足聚酰亚胺纤维的生产和销售,产品在过滤、防护等领域有一定的应用。
上海联乐化工:在聚酰亚胺纤维的研发和生产方面有一定的经验,不断推出高性能的聚酰亚胺纤维产品,满足市场需求。
7、聚苯硫醚纤维
市场规模:2023年,全球聚苯硫醚纤维市场规模约8亿美元,国内市场规模约12亿元人民币。预计到2030年,全球市场规模约15亿美元,国内市场规模约25亿元人民币。
国产化率:约40%。高端聚苯硫醚纤维在一些特殊工业领域仍需进口,中低端产品已实现国产化并在环保过滤市场占据一定份额。
国外企业清单:美国雪佛龙菲利普斯(约30%)、日本东丽(约25%)、日本东洋纺(约20%)、德国巴斯夫(约15%)、美国塞拉尼斯(约8%)
国内企业清单:
浙江新和成股份:其生产的 nhu-pps 树脂具有分子量分布窄、纯度高、性能稳定等特点,可提供不同熔体流动速率的产品,同时拥有线性与交联不同类型的产品规格,并可根据客户需求提供定制化产品。
重庆聚狮新材料:经过多年的生产经验积累,合成的高性能 pps 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可提供不同牌号的 pps 纯树脂或粒料。    
广安玖源化工新材料:现建成有 3000 吨 / 年纤维级聚苯硫醚生产线一条,于2016 年 1 月 30 日成功投产。该公司 pps 聚苯硫醚项目所采用多水硫化法生产技术为本集团科研技术人才对国内的聚苯硫醚技术进行改进和优化形成的专有技术。
珠海长先新材料:具有较大规模及影响力的聚苯硫醚(pps)和电子化学品辅料一站式供应商。
成都乐天塑料:从上世纪 90 年代起就依托自有专利技术工业化合成聚苯硫醚树脂(pps)的高新技术企业。其 1000t/a 聚苯硫醚项目已被认定为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火炬计划项目。
8、玄武岩纤维
市场规模:2023年,全球玄武岩纤维市场规模约5亿美元,国内市场规模约8亿元人民币。预计到2030年,全球市场规模约10亿美元,国内市场规模约18亿元人民币。
国产化率:约60%。在建筑等常规领域已基本实现国产化,部分高端应用如航空航天领域的玄武岩纤维仍在研发和试验阶段。
国外企业清单:俄罗斯Basaltfiber(约30%)、乌克兰TechnoNICOL(约25%)、美国3TEX(约20%)、德国Schott(约15%)、法国Saint-Gobain(约8%)
国内企业清单:    
江苏天龙玄武岩连续纤维:是目前国内最大的玄武岩纤维生产企业之一。
四川谦宜复合材料:首创池窑拉丝新技术和 2400 孔大漏板拉丝新技术,已建立 3500 吨池窑生产示范线,成功实现稳定化、规模化的高性能玄武岩连续纤维生产。
郑州登电玄武石纤:自主设计、建设的年产 1500 吨玄武岩纤维池窑生产线得到国内外同行业的高度认可,一直处于国际领先地位。
吉林通鑫玄武岩科技:形成年产 12000 吨玄武岩连续纤维的生产能力。
四川航天拓鑫玄武岩:在纤维生产工艺及设备运行稳定性、纤维性能、终端纤维制品的开发等方面已经达到国内外领先水平
9、高性能维尼纶纤维
市场规模:2023年,全球高性能维尼纶纤维市场规模约3亿美元,国内市场规模约5亿元人民币。预计到2030年,全球市场规模约5亿美元,国内市场规模约8亿元人民币。
国产化率:约70%。中低端产品已广泛应用于国内工业领域,高端产品在一些特殊工况下仍需进口。
国外企业清单:日本可乐丽(约40%)、日本Kuraray(约30%)等
国内企业清单:
湖南省湘维:原湖南省维尼纶厂,是中国昊华化工集团全资拥有的企业,主要从事聚乙烯醇(PVA)的生产与研发,其维纶短纤等产品在国内市场有一定的影响力,在 PVA 产品的应用领域进行了拓展,产品因其水溶性、粘合性能、造膜性能、化学安定性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纤维、造纸、涂料、薄膜等工业原料和加工剂,并受到国内外市场的认可。    
福建福维股份:在维尼纶纤维领域有一定的生产规模和技术实力。
中石化集团四川维尼纶厂:简称 Sinopec-SVW,是国内大型的维尼纶生产企业之一。
安徽皖维高新材料:是国内重要的聚乙烯醇和维尼纶纤维生产企业。
10、芳砜纶纤维
市场规模:2023年,全球芳砜纶纤维市场规模约3亿美元,国内市场规模约4亿元人民币。预计到2030年,全球市场规模约5亿美元,国内市场规模约7亿元人民币。
国产化率:约40%。高端芳砜纶纤维产品依赖进口,中低端产品在消防服、高温过滤等领域已实现部分国产化。
国外企业清单: -
国内企业清单:
中芳新材料:是全球唯一拥有中国独创的高性能芳砜纶纤维知识产权的企业,目前芳砜纶规划产能达到 5000 吨 / 年。    
上海特安纶纤维:是上海纺织(集团)有限公司的全资子公司,拥有独自自主知识产权的有机耐高温芳砜纶纤维,2007 年投产后产能达 1000 吨 / 年。
上海思聚特种纤维:与上海合成纤维研究所紧密合作,依托上海石化的技术力量及先进测试仪器检测手段,开发各种规格的芳砜纶布料以及予氧化纤维与芳砜纶等混纺布料。
11、聚四氟乙烯纤维
市场规模:2023年,全球聚四氟乙烯纤维市场规模约5亿美元,国内市场规模约7亿元人民币。预计到2030年,全球市场规模约8亿美元,国内市场规模约12亿元人民币。
国产化率:约50%。高端聚四氟乙烯纤维如用于电子芯片制造的仍需进口,中低端产品在化工过滤、密封等领域已实现国产化。
国外企业清单:3M、日本油墨DIC、杜邦等
国内企业清单:
山东森荣新材料:拥有山东省企业技术中心、超微过滤纤维技术中心等,在聚四氟乙烯纤维等产品的研发和生产方面具有较强实力,产品质量优良,是国家 “专精特新小巨人” 企业。
常州华福环境科技:专业从事聚四氟乙烯衍生产品的研究、开发和制造,产品包括 100% 聚四氟乙烯纤维系列、PTFE 滤料及滤袋滤筒系列、PTFE 缝纫线系列等,在环保过滤领域应用广泛。    
上海金由氟材料:是国内首家研制成功 “膜裂法聚四氟乙烯长、短纤维及滤料” 的公司,填补了国内空白,突破了国际垄断。拥有多条先进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生产线及产品,并获得多项专利授权。
浙江格尔泰斯环保特材:主要生产膨体聚四氟乙烯系列产品,包括聚四氟乙烯除尘纤维等。研发实力较强,多项技术填补国内空白,是国家专精特新 “小巨人” 企业。
12、连续碳化硅纤维
市场规模:2023年全球碳化硅纤维市场规模达到了119.34 百万美元(销量 39.48 吨),预计2030将达到380.60百万美元(129.59 吨)。2023 年中国碳化硅纤维市场规模为17.33 百万美元(销量为 6.33 吨),预计 2030 年将达到 68.16 百万美元(25.29 吨)。
国产化率:目前中国已经具备第二代 SiC 纤维量产能力,第三代 SiC 纤维产业化仍处于起步阶段,进口依赖度在 70% 以上
国外企业:Cerafil、COI Ceramics、Nippon Carbon等
国内企业清单:
宁波众兴新材料:已为国内多家航空航天相关单位提供聚碳硅烷及碳化硅纤维。建有年产 40 吨级聚碳硅烷生产线和年产 10 吨级连续碳化硅陶瓷纤维生产线。    
福建立亚新材:成功建成十吨级生产线,实现关键材料的自主化生产,填补国内空白,为我国新一代的研制和批产提供原材料基础。
湖南泽睿新材料:是国内最大的掺杂系列碳化硅纤维生产企业,已实现第三代连续碳化硅纤维批量供应。
苏州赛力菲陶纤:拥有高性能陶瓷纤维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等研发平台,已获得多项专利授权,主要经营陶瓷先驱体聚碳硅烷、连续碳化硅纤维及其编织制品等
         

 

六、工程塑料
1、聚酰亚胺(PI)
市场规模:2023 年,全球聚酰亚胺市场规模约 18 亿美元,国内市场规模 25 亿元。随着电子电器、汽车、航空航天等行业对高性能材料需求的不断增长,预计到 2030 年,全球市场规模将增长至 25 亿美元,国内市场规模有望突破 40 亿元。
国产化率:约20%。中低端 PI 薄膜产品已实现一定国产化,但在高端半导体封装用的超薄、高耐热、高机械性能的 PI 薄膜以及航空航天级别的高性能 PI 材料方面,国内仍需进口来满足需求。    
国外企业清单:美国杜邦(DuPont)占全球市场的 25%、日本宇部兴产(UBE Industries)占 20%、日本钟渊化学(Kaneka)占 15%、韩国 SKC Kolon PI 占 10%、德国赢创工业(Evonik Industries)占 8%。
国内企业清单
长春高琦聚酰亚胺材料:是国内具备从聚酰亚胺原料合成到最终制品的全路线规模化生产能力的企业。
自贡中天胜新材料:专注于特种聚酰亚胺产品的研发和生产,实现了特种聚酰亚胺从原料-单体-树脂-复合材料的全过程覆盖,具备聚酰亚胺年产 50 吨单体、2000 吨树脂、200 吨聚酰亚胺泡沫的生产能力。
江苏康达新材料:是一家专注于高性能聚合物材料的高新技术企业,其聚酰亚胺生产线采用国际领先技术和设备,产品大量用于电气、航空航天行业。
浙江新安江特种材料:专注于高端聚酰亚胺材料研发、生产,其产品在耐温性能、机械强度方面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被大量用于航空航天工业。
上海合成纤维研究所:是中国聚酰亚胺研究、生产先驱之一,拥有多年研究开发、生产经验,不仅为国内外市场提供标准化聚酰亚胺产品,还提供定制服务,满足特定行业需求。
瑞华泰:专注于高性能PI薄膜的研发、生产和销售,是国内少数掌握高性能 PI 薄膜核心技术并实现产业化的企业之一。    
2、聚苯硫醚(PPS)
市场规模:2023 年,全球 PPS 市场规模约 15 亿美元,国内市场规模 20 亿元。预计到 2030 年,全球市场规模将达到 20 亿美元,国内市场规模增长至 30 亿元,主要得益于其在汽车、电子电器等领域的应用拓展。
国产化率:30% 左右。国内企业在中低端 PPS 树脂及部分制品上已实现国产化,但高端 PPS 纤维、高性能 PPS 注塑级材料等仍依赖进口,用于航空航天、高端汽车发动机周边部件等领域。
国外企业清单:日本宝理塑料(Polyplastics)占全球市场的 30%、日本东丽(Toray)占 15%、德国巴斯夫(BASF)占 10%、韩国 SK 化学(SK Chemicals)占 8%。
国内企业清单
浙江新和成:其生产的 nhu-pps 树脂具有分子量分布窄、纯度高、性能稳定等特点,可提供不同熔体流动速率的产品,同时拥有线性与交联不同类型的产品规格,并可根据客户需求提供定制化产品。
重庆聚狮新材料:合成的高性能 pps 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可提供不同牌号的 pps 纯树脂或粒料。
广安玖源化工:建成有 3000 吨 / 年纤维级聚苯硫醚生产线一条,该项目年产量可达 3200 吨左右,目前已悉数获订单承接,部分为出口订单。其采用多水硫化法生产技术,形成无锂催化工艺体系,新工艺产品在纤维及改性领域得以推广应用。    
珠海长先新材料:公司的 5000 吨聚苯硫醚(pps)新材料项目自 2012 年启动,历时 9 年经过长期生产试验,攻克一系列的技术难关,于 2021 年成功投入量产。
四川得阳化学:2001 年投资新建并一次投料成功建成了我国第一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千吨级聚苯硫醚树脂生产线,打破了美国、日本的领域垄断。
3、聚醚醚酮(PEEK)
市场规模:2023 年,全球 PEEK 市场规模约 10 亿美元,国内市场规模 12 亿元。随着医疗器械、航空航天、高端制造业等领域对其需求的增加,预计到 2030 年,全球市场规模将增长至 15 亿美元,国内市场规模达到 20 亿元。
国产化率:约 15%。国内在 PEEK 树脂合成及简单制品加工方面有一定进展,但高端 PEEK 制品,如航空发动机用部件、高端医疗器械零部件等,仍主要依赖进口。
国外企业清单:英国威格斯(Victrex)占全球市场的 35%、比利时索尔维(Solvay)占 25%、德国赢创工业(Evonik Industries)占 15%、美国杜邦(DuPont)占 10%、日本东丽(Toray)占 8%。
国内企业清单
中研高分子材料:是继英国威格斯公司、比利时索尔维公司和德国赢创公司之后全球第 4 家 PEEK 产能超过千吨级的企业,也是目前 PEEK 产量最大的中国企业。    
吉大特塑工程研究:具备年产 500 吨聚醚醚酮(PEEK)、500 吨聚醚醚酮酮(PEEKK)、500 吨聚醚酮(PEK)和 100 吨聚醚砜(PES)树脂及其改性料的生产能力。
浙江鹏孚隆科技:中国食品级不粘涂料民族品牌,几十年来深耕于氟树脂、聚酰胺、聚芳醚类高性能聚合物在不粘涂层领域的应用技术开发与创新,目前生产及销售的 PEEK 产品包括纯树脂粗粉、纯树脂细粉、纯树脂超细微粉、纯树脂颗粒及共混改性颗粒等多种类型。
金发科技:拥有自主研发生产聚合 PEEK 的生产能力,产能规模较小,其改性 PEEK 产品主要应用于汽车、新能源及其他工业等多个领域。
万润股份:已启动 PEEK 等系列产品的研发工作,目前已开发出 PEEK 实验室样品,该产品的研发及下游初期推广工作正在积极推进
4、液晶高分子(LCP)
市场规模:2023 年,全球 LCP 市场规模约 8 亿美元,国内市场规模 10 亿元。随着 5G 通信、电子电器等行业的快速发展,预计到 2030 年,全球市场规模将达到 12 亿美元,国内市场规模增长至 18 亿元。
国产化率:25% 左右。国内企业在中低端 LCP 材料上有一定产量,但高端 LCP 薄膜、用于高频高速通信的 LCP 材料等,大部分仍需进口,以满足 5G 基站天线、高端智能手机等产品的需求。    
国外企业清单:日本宝理塑料(Polyplastics)占全球市场的 30%、日本住友化学(Sumitomo Chemical)占 20%、美国塞拉尼斯(Celanese)占 15%、日本东丽(Toray)占 10%、韩国三星精密化学(Samsung Fine Chemicals)占 8%。
国内企业清单
上海普利特:国内首家 LCP 树脂聚合产业化企业,于 2018 年开始研发 LCP 薄膜产品,2019 年布局 LCP 纤维产品,目前在 LCP 领域实现全产业链布局,是全球唯一一家同时具备 LCP 树脂合成、改性、薄膜和纤维技术及量产能力的企业,具备 300 万平方米 LCP 薄膜制造产能。
金发科技:改性塑料龙头企业,有年产 6000 吨 LCP 材料树脂合成产能,在建 LCP 产能 1.5 万吨 / 年,并具备下游改性及拉膜生产能力,其 LCP 材料已成功应用于 5G 通信领域。
沃特股份:国内 LCP、PPA 等多种特种高分子材料领先企业,目前产能为 5000 吨,在建 20000 吨产能,预计到 25 年底形成 2.5 万吨 LCP 的生产能力。
宁波海格拉新材料:专注于高性能高分子材料 LCP 液晶聚芳酯纤维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已建成年产 500 吨的生产线。
南京贝迪新材料:液晶聚合物薄膜(LCPF)已成功获得国际知名的 UL 认证,可应用于天线模组等。    
宁波聚嘉新材料:液晶聚合物(LCP)全系产品研发、生产和销售的高新技术企业,实现了从 LCP 单体合成试验到衍生产品生产的全产业链布局。
5、高性能氟橡胶
市场规模:2023 年,全球高性能氟橡胶市场规模约 6 亿美元,国内市场规模 8 亿元。预计到 2030 年,全球市场规模将增长至 8 亿美元,国内市场规模达到 12 亿元,主要应用于汽车、航空航天、石油化工等领域。
国产化率:30% 左右。国内企业在普通氟橡胶产品上已实现一定国产化,但在高性能、特种氟橡胶,如耐极端温度、强腐蚀性介质的氟橡胶产品方面,仍依赖进口,用于航空发动机密封件、高端化工设备密封等关键部位。
国外企业清单:The Chemours Company(科慕公司)、Solvay(索尔维)、DAIKIN INDUSTRIES(大金工业)、AGC Chemicals(旭硝子化学)、3M。
国内企业清单
晨光科慕氟材料(上海):中美合资公司,结合了美国科慕的技术、应用和产品开发领导力与晨光的综合技术和产能,以 “晨光 ®” 和 “viton™” 品牌在中国销售氟橡胶产品。
中昊晨光化工研究院:以有机氟材料作为主导产业,从事有机氟开发和生产已达五十多年,技术底蕴深厚,科研能力突出,具有从基础原料到含氟精细化学品,再到氟橡胶及有机氟材料成型加工的完整产业链。    
浙江巨圣氟化学:建有西特里维氟材料研究院、博士后工作站等创新平台,开发了过氧化物硫化氟橡胶等多项新产品,拥有 30 余项发明专利。
禾创高分子技术(广东):专注特种橡胶研发、生产、技术应用,在氟橡胶方面有较强的研发和生产能力,拥有博士及硕士学位的优秀研发技术团队和国际知名品牌的先进实验设备,专注于特种橡胶混炼胶和高性能密封件的研发、设计、生产及技术应用服务,产品品质有保障。
四川太乙高新材料:拥有全氟橡胶 FFKM 密封件及高性能橡胶密封材料的研发、设计、生产制造事业部门,已经开发出含氟弹性体预混胶、混炼胶以及各种弹性体材料的标准 O 型圈、密封条等系列产品。
6、聚碳酸酯(PC)高端光学级产品
市场规模:2023 年,全球高端光学级 PC 市场规模约 5 亿美元,国内市场规模 7 亿元。预计到 2030 年,全球市场规模将增长至 7 亿美元,国内市场规模达到 10 亿元,主要应用于高端光学镜片、光电器件等领域。
国产化率:20% 左右。国内企业在普通 PC 材料生产上有较大规模,但高端光学级 PC,如用于高清摄像镜头、高端投影仪镜头等的 PC 材料,仍主要依赖进口,因其对光学性能、纯度、稳定性等要求极高。
国外企业清单:德国科思创(Covestro)占全球市场的 30%、美国沙伯基础创新塑料(SABIC)占 20%、日本三菱工程塑料(Mitsubishi Engineering-Plastics)占 15%、韩国乐天化学(Lotte Chemical)占 10%、日本帝人集团(Teijin Group)占 8%。    
国内企业清单
万华化学:其高折射 PC 主要应用于光学等高端应用,还开发了导光级 PC 专用料 LED1355 和 LED1605,实现汽车车灯料国产替代。
道明光电:生产的 DM-PC00H 双面抛光的薄膜,内应力低、表面张力差异小、外观优异。
株洲地博光电材料:其 DB5 光学 PC 膜系列具有高透光率、高折射率、导光性能优异、发光均匀等特性。
7、高性能尼龙(如 PA66、PA12 等特种尼龙)
市场规模:2023 年,全球高性能尼龙市场规模约 12 亿美元,国内市场规模 15 亿元。预计到 2030 年,全球市场规模将达到 18 亿美元,国内市场规模增长至 25 亿元,广泛应用于汽车、电子电器、航空航天等领域。
国产化率:30% 左右。国内在普通尼龙生产上有一定基础,但高性能尼龙,如用于汽车发动机周边部件、航空航天结构件等的特种尼龙,仍需大量进口,因其对材料的强度、耐热性、耐化学腐蚀性等性能要求严格。
国外企业清单:美国杜邦(DuPont)占全球市场的 25%、法国阿科玛(Arkema)占 20%,此外还有艾斯曼、赢创等。    
国内企业清单
万华化学:历经多年研发,实现了 PA12 的国产化替代,在 2022 年 10 月,万华化学功能化学品分公司 4 万吨 / 年 PA12 装置产出优质产品,一跃成为亚洲首家、全球第二家掌握 PA12 全产业链生产技术的企业。
山东广垠:我国长碳链特种尼龙研发生产龙头企业,设计生产的长碳链尼龙树脂 PA610、PA612、PA1012 已达 10000 吨,占国内市场 30%,拥有长碳链尼龙国家发明专利技术十余项,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
山东东辰瑞森:国内最早研发生产长碳链尼龙树脂的企业之一,主要生产长碳链尼龙树脂 PA1212、PA1012、PA1010 等产品,年产能 30000 吨。
山东祥龙:自主研发的长碳链尼龙技术,开发生物基尼龙 PA612、PA610 连续生产的合成工艺,突破了连续聚合过程的关键工艺与装备等 “卡脖子” 问题,实现了长碳链尼龙的连续聚合工业化生产,产品畅销国内外市场。
8、聚甲醛(POM)高端工程塑料级产品
市场规模:2023 年,全球高端工程塑料级 POM 市场规模约 6 亿美元,国内市场规模 8 亿元。预计到 2030 年,全球市场规模将增长至 8 亿美元,国内市场规模达到 12 亿元,常用于电子电器、汽车、精密机械等领域的关键部件。    
国产化率:25% 左右。国内企业在普通 POM 生产上已取得一定进展,但高端工程塑料级 POM,如用于高端精密仪器、汽车高性能传动部件等的 POM 产品,仍依赖进口,因其对材料的力学性能、尺寸稳定性、耐磨性等要求较高。
国外企业清单:美国杜邦(DuPont)占全球市场的 25%、德国巴斯夫(BASF)占 20%、日本宝理塑料(Polyplastics)占 15%、塞拉尼斯、旭化成等。
国内企业清单
云天化:其聚甲醛产品产能较大,目前产能为 9 万吨 / 年。
兖矿鲁化:在聚甲醛生产方面具有一定的规模和技术实力,其产品在国内市场有一定的份额。
9、热塑性弹性体(TPE)高性能产品(如医疗级、食品级 TPE)
市场规模:2023 年,全球高性能 TPE 市场规模约 9 亿美元,国内市场规模 12 亿元。预计到 2030 年,全球市场规模将增长至 13 亿美元,国内市场规模达到 18 亿元,在医疗、食品包装、母婴用品等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
国产化率:30% 左右。国内企业在普通 TPE 生产上有较大产量,但高性能 TPE,如满足严格医疗、食品接触安全标准的 TPE 产品,仍需进口,因其对材料的无毒无味、生物相容性、耐温性等性能有特殊要求。    
国外企业清单:美国埃克森美孚(ExxonMobil)占全球市场的 25%、荷兰皇家壳牌(Royal Dutch Shell)占 20%、德国巴斯夫(BASF)占 15%、日本可乐丽(Kuraray)占 10%、韩国 LG 化学(LG Chem)占 8%。
国内企业清单:金发科技(约占国内市场 6% 份额)、道恩股份(约 4%)等。
10、高性能环氧树脂(用于航空航天、电子封装等领域)
市场规模:2023 年,全球高性能环氧树脂市场规模约 8 亿美元,国内市场规模 10 亿元。预计到 2030 年,全球市场规模将增长至 10 亿美元,国内市场规模达到 15 亿元,主要应用于航空航天结构件粘接、高端电子芯片封装等关键领域。
国产化率:20% 左右。国内在普通环氧树脂生产上有一定规模,但高性能环氧树脂,如满足航空航天高强度、高耐热、高耐候要求以及电子封装高纯度、低应力要求的产品,仍依赖进口。
国外企业清单:美国陶氏化学(Dow Chemical)占全球市场的 25%、日本三菱化学(Mitsubishi Chemical)占 20%、瑞士亨斯迈(Huntsman)占 15%、德国巴斯夫(BASF)占 10%、日本环氧树脂(Epoxy Resin)占 8%。
国内企业清单
宏昌电子:国内领先的高端环氧树脂龙头企业,是中国第一家有能力生产高端电子级环氧树脂的专业生产厂商,其产品可应用于电子行业的覆铜板、发光二极管、回扫变压器、电容器等电子零件,以及环氧模塑料、航天及军事用途的特殊复合材料、胶粘剂与工艺品等行业。    
华创星际:推出了特种封装树脂材料,具备出色的绝缘性能、机械强度、热稳定性以及卓越的航天用特殊性能,完全能够满足宇航设备在极端环境下的严苛要求,已向客户交付 LD 系列、EC 系列、HT 系列等多款液体环氧树脂灌封胶产品。
11、高性能不饱和聚酯树脂(用于风电叶片、高端船舶等领域)
市场规模:2023 年,全球高性能不饱和聚酯树脂市场规模约 7 亿美元,国内市场规模 9 亿元。随着风电、海洋工程等行业的发展,预计到 2030 年,全球市场规模将达到 10 亿美元,国内市场规模增长至 13 亿元。
国产化率:30% 左右。国内企业在普通不饱和聚酯树脂生产上已较为成熟,但用于大型风电叶片、高端船舶结构件等的高性能不饱和聚酯树脂,在产品性能、质量稳定性等方面与国外仍有差距,部分依赖进口。
国外企业清单:美国欧文斯科宁(Owens Corning)占全球市场的 25%、荷兰帝斯曼(DSM)占 20%、德国巴斯夫(BASF)占 15%、日本三菱化学(Mitsubishi Chemical)占 10%、法国阿科玛(Arkema)占 8%。
国内企业清单:亚什兰(中国)投资有限公司(约占国内市场 6% 份额)、华昌聚合物(约 4%)等。    
12、聚四氟乙烯(PTFE)高性能产品(如用于半导体、制药等领域)
市场规模:2023 年,全球高性能 PTFE 市场规模约 6 亿美元,国内市场规模 8 亿元。预计到 2030 年,全球市场规模将增长至 8 亿美元,国内市场规模达到 12 亿元,在半导体制造、制药、化工等行业有重要应用。
国产化率:25% 左右。国内企业在普通 PTFE 生产上有一定规模,但用于半导体、制药等高端领域的高性能 PTFE,如高纯度、低摩擦系数、耐强腐蚀的 PTFE 产品,仍需进口,以满足这些行业的严格工艺要求。
国外企业清单:美国杜邦(DuPont)占全球市场的 30%、日本大金工业(Daikin Industries)占 20%、德国索尔维(Solvay)占 15%、法国阿科玛(Arkema)占 10%、美国 3M 公司(3M Company)占 8%。
国内企业清单:山东东岳高分子材料、中昊晨光化工研究院等。
13、聚偏氟乙烯(PVDF)高端锂电级和光伏级产品
市场规模:2023 年,全球高端锂电级和光伏级 PVDF 市场规模约 5 亿美元,国内市场规模 7 亿元。随着新能源汽车和光伏发电产业的快速发展,预计到 2030 年,全球市场规模将增长至 8 亿美元,国内市场规模达到 10 亿元。
国产化率:30% 左右。国内企业在普通 PVDF 生产上有一定基础,但高端锂电级和光伏级 PVDF,如满足锂电池高能量密度、长循环寿命要求以及光伏组件耐候性、抗紫外性能要求的产品,仍需进口,以保障新能源产业的高性能需求。    
国外企业清单:法国阿科玛(Arkema)占全球市场的 25%、美国苏威(Solvay)占 20%、日本吴羽化学(Kureha Chemical)占 15%、德国巴斯夫(BASF)占 10%、韩国 SK 创新(SK Innovation)占 8%。
国内企业清单:东岳集团、璞泰来、恩捷股份、联创股份。
         

 

七、高性能膜材
1、聚酰亚胺薄膜(PI薄膜)
市场规模:2023年,全球聚酰亚胺薄膜市场规模约30亿美元,国内市场规模达到80亿元左右。预计到2030年,全球市场规模有望突破50亿美元,国内市场规模将增长至150亿元以上,年复合增长率可观,主要得益于电子电器、航空航天等行业的强劲需求。
国产化率:目前国产化率约30%。高端聚酰亚胺薄膜在半导体等领域仍依赖进口,不过在一般工业领域,部分国内企业已实现中低端产品的国产化替代,并逐步向高端迈进。
国外企业清单:杜邦(约占全球市场20%)、钟渊化学(约占全球市场15%)、SKC集团(约占全球市场10%)、宇部兴产(约占全球市场8%)、三菱化学(约占全球市场6%)    
国内企业清单:瑞华泰、江苏亚宝绝缘材料、万润股份、国风塑业等
2、光学薄膜
市场规模:2023年全球光学薄膜市场规模达120亿美元,国内市场规模约300亿元。预计到2030年,全球市场规模将达到180亿美元,国内市场规模有望突破500亿元,增长动力主要源于显示面板、光伏以及光学仪器等产业的发展。
国产化率:国产化率在40%左右。高端光学薄膜,如用于半导体光刻的极紫外光刻(EUV)光学薄膜仍由国外垄断,而在平板显示、安防监控等领域的中低端光学薄膜国产化程度相对较高。
国外企业清单:3M(约占全球市场18%)、日东电工(约占全球市场15%)、住友化学(约占全球市场12%)、韩国SKC海力士(约占全球市场10%)、日本三菱瓦斯化学(约占全球市场8%)
国内企业清单:激智科技、长阳科技、康得新(曾在行业内有较高地位,虽经历波折但技术底蕴仍在)、双星新材、东材科技、乐凯胶片、三利谱光电等
3、水处理反渗透膜
市场规模:2023年全球水处理反渗透膜市场规模约50亿美元,国内市场规模80亿元左右。预计到2030年,全球市场规模将达到80亿美元,国内市场规模有望突破150亿元,这与全球水资源紧张以及环保要求提升,推动海水淡化、污水处理等领域对反渗透膜需求增长有关。    
国产化率:国产化率在35%左右。国内企业在工业污水处理和市政供水等中低端市场已取得一定份额,但在海水淡化等高端应用领域,国外品牌仍占据主导地位。
国外企业清单:陶氏化学(约占全球市场30%)、杜邦(约占全球市场20%)、海德能(约占全球市场15%)、日本东丽(约占全球市场10%)、新加坡凯发集团(约占全球市场8%)
国内企业清单:科百特、时代沃顿、碧水源膜、江苏久吾高科、天津膜天膜、安徽皖维高新
4、柔性显示用超薄玻璃(UTG)薄膜
市场规模:2023年全球柔性显示用UTG薄膜市场规模约8亿美元,国内市场规模20亿元左右。预计到2030年,全球市场规模将增长至20亿美元,国内市场规模有望达到50亿元,主要受益于折叠屏手机等柔性显示设备市场的快速增长。
国产化率:国产化率约20%。目前韩国企业在UTG薄膜技术和市场份额方面处于领先地位,国内企业虽已实现量产突破,但在产品良率和性能稳定性上仍需提升,以加速国产替代进程。
国外企业清单:三星康宁(约占全球市场40%)、肖特(约占全球市场25%)、旭硝子(约占全球市场15%)、美国康宁(约占全球市场10%)、日本电气硝子(约占全球市场5%)    
国内企业清单:凯盛科技、长信科技、沃格光电等
5、半导体封装用聚对二甲苯(Parylene)薄膜
市场规模:2023年全球半导体封装用Parylene薄膜市场规模约4亿美元,国内市场规模10亿元左右。预计到2030年,全球市场规模将达到8亿美元,国内市场规模有望增长至20亿元,随着半导体产业向小型化、高性能化发展,对Parylene薄膜的防护性能需求愈发迫切。
国产化率:国产化率约20%。国外企业在半导体封装用Parylene薄膜的技术和工艺上具有优势,国内企业在中低端封装市场有一定份额,但高端半导体芯片封装所需的高精度、高纯度Parylene薄膜仍依赖进口。
国外企业清单:美国杜邦(约占全球市场35%)、日本大金(约占全球市场25%)、德国默克(约占全球市场15%)、美国科思创(约占全球市场10%)、日本信越化学(约占全球市场8%)
国内企业清单:派珂纳米科技(苏州)、东莞拉奇纳米科技、北京派瑞华创新技术、苏州凯德诺新材料
6、食品包装用高阻隔薄膜
市场规模:2023年全球食品包装用高阻隔薄膜市场规模约40亿美元,国内市场规模100亿元左右。预计到2030年,全球市场规模将达到60亿美元,国内市场规模有望增长至150亿元,这主要得益于食品工业的稳定增长以及消费者对食品保鲜和品质要求的提高。    
国产化率:国产化率约60%。国内企业在食品包装用高阻隔薄膜领域已具备较强的生产能力和市场竞争力,产品涵盖多种类型,基本满足国内市场需求,并出口到部分海外市场,但在高端高阻隔薄膜的一些特殊性能方面,如超高阻隔性、环保可降解性等,与国外先进水平仍有差距。
国外企业清单:安姆科集团(约占全球市场12%)、希悦尔公司(约占全球市场10%)、日本东洋铝箔(约占全球市场8%)、韩国乐天化学(约占全球市场7%)、德国博禄(约占全球市场6%)
国内企业清单:厦门长塑实业、沧州东鸿包装材料、江苏双星彩塑新材料、佛塑科技、安徽国风塑业等
         

 

八、先进陶瓷材料
1、氮化硅陶瓷
市场规模:2023年,全球氮化硅陶瓷市场规模约20亿美元,国内市场规模达30亿元人民币。预计到2030年,全球市场规模有望增长至30亿美元,国内市场规模将突破50亿元。
国产化率:目前国产化率约为40%。高端氮化硅陶瓷产品在一些关键性能指标上与国外仍有差距,部分依赖进口,但中低端产品已基本实现国产化,国内企业在技术研发和生产工艺上不断进步,逐步提高市场份额。    
国外企业清单:日本京瓷(占全球市场的20%)、日本住友电气(占全球市场的15%)、德国CeramTec(占全球市场的12%)、美国CoorsTek(占全球市场的10%)、法国Saint-Gobain(占全球市场的8%)
国内企业清单:中材高新材料、山东国瓷、潮州三环、福建华清电子、江苏富乐华半导体、福建臻璟新材料、株洲艾森达新材料
2、碳化硅陶瓷
市场规模:2023年全球碳化硅陶瓷市场规模达15亿美元,国内市场规模为25亿元左右。预计到2030年,全球市场规模将增长至25亿美元,国内市场规模预计达到40亿元。
国产化率:国产化率在35%左右。高端碳化硅陶瓷制品,如用于半导体生产的碳化硅部件,国产化程度较低,主要依赖进口,而在一些工业耐磨、耐蚀等应用的中低端产品上,国产化取得了一定进展。
国外企业清单:圣戈班、Ceramtec、京瓷
国内企业清单:山东华美新材料、江苏三责新材料、沈阳星光技术陶瓷、福赛特(唐山)新材料、宁波伏尔肯
3、氧化铝陶瓷
市场规模:2023年,全球氧化铝陶瓷市场规模约30亿美元,国内市场规模40亿元人民币。到2030年,全球市场规模预计接近40亿美元,国内市场规模有望达到60亿元。    
国产化率:国产化率达到60%。部分高端产品如用于电子芯片封装的高纯度氧化铝陶瓷,国内企业在技术和产能上正在逐步提升,但仍有一定进口需求。
国外企业清单:日本NGKSparkPlug、日本Denka、美国Alcoa、德国Friatec、法国Alcan
国内企业清单:三环集团、国瓷材料、风华高科等等
4、氧化锆陶瓷
市场规模:2023年全球氧化锆陶瓷市场规模约18亿美元,国内市场规模约28亿元。预计到2030年,全球市场规模将达到25亿美元,国内市场规模增长至40亿元。
国产化率:国产化率为50%左右。在氧化锆陶瓷的部分应用领域,如牙科陶瓷材料,国内企业已实现一定规模的生产和销售,但高端产品的品质稳定性和一致性与国外企业相比仍有提升空间,一些高端工业和医疗领域的氧化锆产品仍需进口。
国外企业清单:日本东曹、法国圣戈班、德国CeramTec等
国内企业清单:东方锆业、国瓷材料、三祥新材等
5、钛酸钡陶瓷
市场规模:2023年全球钛酸钡陶瓷市场规模约8亿美元,国内市场规模10亿元左右。预计到2030年,全球市场规模将增长至12亿美元,国内市场规模达到15亿元。    
国产化率:国产化率约30%。在高端MLCC用钛酸钡陶瓷粉体等关键原材料方面,国内企业的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与国外领先企业存在差距,目前仍依赖进口,但国内企业在中低端产品市场已具备一定竞争力,正在加大研发投入以提升国产化水平。
国外企业清单:日本村田(占全球市场的25%)、日本太阳诱电(占全球市场的20%)、韩国三星电机(占全球市场的15%)、日本京瓷(占全球市场的10%)、美国AVX(占全球市场的8%)
国内企业清单:国瓷材料(市场份额约5%)、风华高科、火炬电子、鸿远电子、三环集团等
6、压电陶瓷
市场规模:2023年全球压电陶瓷市场规模约10亿美元,国内市场规模12亿元人民币。预计到2030年,全球市场规模有望达到15亿美元,国内市场规模增长至18亿元。
国产化率:国产化率在40%左右。国内在中低端压电陶瓷产品上已实现一定程度的国产化,能够满足部分工业和消费电子领域的需求,但在高端压电陶瓷材料及器件,如用于航空航天、高端医疗设备等领域的高精度、高可靠性压电产品,仍主要依赖进口。    
国外企业清单:日本TDK(占全球市场的20%)、日本Murata(占全球市场的18%)、美国APC International(占全球市场的12%)、德国PI Ceramic(占全球市场的10%)、法国Cedrat Technologies(占全球市场的8%)
国内企业清单:淄博宇海电子陶瓷、四川压电与声光技术研究所、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天通股份、派和科技
7、透明陶瓷
市场规模:2023年全球透明陶瓷市场规模约5亿美元,国内市场规模6亿元左右。预计到2030年,全球市场规模将增长至8亿美元,国内市场规模达到10亿元。
国产化率:国产化率约35%。透明陶瓷的研发和生产技术难度较大,高端透明陶瓷产品,如用于高端激光设备的透明陶瓷部件,国内企业在技术和生产工艺上仍在追赶国际先进水平,部分依赖进口。
国外企业清单:美国CoorsTek(占全球市场的20%)、德国CeramTec(占全球市场的18%)、日本Ohara(占全球市场的15%)、法国Saint-Gobain(占全球市场的12%)、英国Lucideon(占全球市场的8%)
国内企业清单:中科皓烨(东莞)、福建中科芯源光电、江苏瓷光光电、洛阳欣珑陶瓷、青海圣诺光电
8、生物陶瓷    
市场规模:2023年全球生物陶瓷市场规模约7亿美元,国内市场规模8亿元人民币。预计到2030年,全球市场规模将达到10亿美元,国内市场规模增长至12亿元。
国产化率:国产化率在45%左右。
国外企业清单:美国ZimmerBiomet(占全球市场的18%)、德国Aesculap(占全球市场的15%)、瑞士Straumann(占全球市场的12%)、美国Johnson&Johnson(占全球市场的10%)、法国Biomatlante(占全球市场的8%)
国内企业清单:正海生物、山东国瓷、山东广垠新材料等
9、陶瓷基复合材料
市场规模:2023年全球陶瓷基复合材料市场规模约12亿美元,国内市场规模15亿元人民币。预计到2030年,全球市场规模将达到20亿美元,国内市场规模增长至25亿元。
国产化率:国产化率在30%左右。
国外企业清单:美国GEAviation(占全球市场的20%)、美国Rolls-Royce(占全球市场的15%)、法国Safran(占全球市场的12%)、日本MitsubishiHeavyIndustries(占全球市场的10%)、德国MTUAeroEngines(占全球市场的8%)    
国内企业清单:西安鑫垚、西安航天复合材料研究所、中航复合材料有限责任公司
         

 

九、高性能合金
1、高温合金
市场规模:2023年,全球高温合金市场规模约200亿美元,国内市场规模约300亿元人民币。预计到2030年,全球市场规模约300亿美元,国内市场规模约600亿元人民币。
国产化率:约40%,高端高温合金依赖进口,国内在部分领域有突破。
国外企业清单:美国哈氏合金(约25%)、美国因科镍尔(约20%)、美国通用电气(约18%)、德国蒂森克虏伯(约15%)、英国罗尔斯罗伊斯(约8%)
国内企业清单:抚顺特钢、钢研高纳、西部超导、图南股份、航材院、宝钢特钢、中洲特材、久立特材等
2、钛合金
市场规模:2023年,全球钛合金市场规模约180亿美元,国内市场规模约250亿元人民币。预计到2030年,全球市场规模约300亿美元,国内市场规模约500亿元人民币。    
国产化率:约50%,中低端钛合金国产化较好,高端航空航天用钛合金仍有提升空间。
国外企业清单:美国钛金属公司(约22%)、俄罗斯VSMPO-AVISMA(约20%)、日本东邦钛业(约18%)、美国阿勒格尼技术公司(约15%)、德国蒂森克虏伯(约10%)
国内企业清单:宝钛股份、西部超导、西部材料、中核钛白、攀钢钒钛等
3、因瓦合金
市场规模:2023 年,全球因瓦合金市场规模约 10 亿美元,国内市场规模约 15 亿元人民币。预计到 2030 年,全球市场规模将超 15 亿美元,国内市场规模有望达到 30 亿元人民币。
国产化率:约 35%,高精度、高性能的因瓦合金产品仍需进口,部分常规因瓦合金产品已实现国产化生产。
国外企业清单:法国 Aperam(约 22%)、日本新日铁住金(约 18%)、德国真空熔炼公司(约 12%)、美国 Carpenter Technology(约 10%)、日本山阳特殊钢(约 8%)
国内企业清单:宝钢股份、西安钢研功能材料、上海鑫稀合金材料、丹阳市龙腾特殊钢、浙江众凌科技、河北敬业增材制造
4、锆合金    
市场规模:2023 年,全球锆合金市场规模约 25 亿美元,国内市场规模约 40 亿元人民币。预计到 2030 年,全球市场规模将达 40 亿美元,国内市场规模有望突破 80 亿元人民币。
国产化率:约 25%,核级锆合金等高端产品国产化率低,主要依赖进口,工业级锆合金国产化有一定进展。
国外企业清单:美国西屋电气(约 20%)、法国阿海珐(约 15%)、俄罗斯 TVEL(约 12%)、加拿大 Cameco(约 8%)、英国 Rolls-Royce(约 5%)
国内企业清单:国核锆业、西安西部新锆、中核晶环锆业等。    

最后,

欢迎各位朋友留言or添加小编微信,

告知小编你所知道的国产化率不高的新材料,

小编会在后续的更新中添加进去。

来源:材料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文来自公开信息,仅作分享,不代表本人立场。如果您认为平台推送文章侵犯了您的知识产权,请及时联系我们(cailiaohui2023@163.com),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如何免费获取高清PDF源文件

# 扫描上方二维码,加入材料汇知识星球 #


下载更多关于

半导体材料/光刻胶/碳化硅/半导体设备/半导体行业/半导体封装

显示行业/OLED

新能源/固态电池

光伏/风电/氢能

新材料等报告

更多报告可前往以下进行查看:

菜单-行业研究-研究报告


期待-江湖有你

一直在路上,所以停下脚步,只在于分享

1、记得关注“材料汇”(左下角),以可以接收更多有价值的文章

2、记得添加小编微信(长按or扫描下图二维码),小编亦是新材料达人。还有更多惊喜等着你(报告下载or其他)。

(小编微信二维码)

3、您的支持与鼓励,是小编最大的动力。请记得分享给身边朋友or朋友圈,让更多人关注材料汇

4、材料汇是小编的个人业余爱好小编本职是专注新材料领域投资,有融资需求朋友欢迎加小编微信

感谢看完

小编期待遇见志同道合的你!!!

材料汇
一直在路上,所以停下脚步,只在于分享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