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迟到了许多年,可我依然为你的到来而高兴”
F o l k M u s i c
2024.08.26 天气晴 | 民谣鱼干铺第956期
来到昆明已经整12年了,和一些外地同事谈论起这座城市时,她们说想卖掉房子离开这个地方了,只喜欢这座城市的环境气候,不喜欢这里的人,很冷漠,也不喜欢低收入高消费高房价的经济环境。
如果是本地人听到这句话,肯定会说,不喜欢就滚回去啊,不喜欢还在待着这里。
还好我们几个都不是本地人。
我能理解她们的无奈,有些差异是时间无法消除的。
赚钱、奋斗、拼命、内卷、致富不是这座城的主旋律。十几岁时是很容易改变自己的价值观的,误入这种养老般的松弛感并沉溺其中。就像下文所说:昆明有种天高皇帝远的散漫。无论外界发生什么事,都无法打乱它不紧不慢的节奏。
即便自己也有很多闲暇的时间但是创作欲和表达欲目前低到了极点,暂时写不出想表达的东西。
无意中看到这篇文章,一个外地作者关于一些在昆明生活的细节描述很生动,想分享给大家。
以下正文:
上个月我去云贵交界山里采菌子后,在昆明待了段时间。回上海后恰逢最热那几天,闷了数日脑袋一拍,又去昆明继续住一阵子了。
今年夏天昆明全国各地游客特别多,过去游客都只把昆明当云南旅游中转站,今年好像都发现了昆明的好,愿意在昆明闲晃。
在上海快四十度的日子,昆明竟然只有26.27度,用风和日丽来形容不为过。本来在上海每天都有种莫名的疲劳感,这种莫名情绪到昆明一扫而空。
我每天没事,就骑着电驴或自行车,天天乱逛。即使骑得涔涔微汗,怎么都还是凉快的。
昆明可能是是国内数一数二对自行车友好的城市,大部分主干道都有非机动车专用道,跟着大家一窝蜂地骑,经常也不知道会骑到哪去,有一天我就这么从东风广场糊里糊涂地骑到了滇池景区边“噢!原来这里就是滇池!”
无数昆明朋友和我抱怨街头电动车乱象,但那几天我也成了乱像的一份子后,我心里“呵呵”,昆明可能是电动车乱窜的南方城市中,最乱中有序的一座。他们完不懂什么叫乱象。光是有专用车道已经不知道赢了多少地方。机动车、慢车间似乎有种长久相处下来形成的互动默契。
不过昆明路上好像到处在施工,经常会堵。但大概也是气候温和,大家心态都很平静,即使堵塞在路口,也不会感觉到太烦燥。
随着时代的进步,保护动物意识的抬头,现在昆明路上已经不见人骑大象,但如果你留意一下云南的电动车牌上,都会印有一只大象,遗风尚存,记念那段人人有象骑的峥嵘岁月。
昆明的街道给人一种清爽通透感,一开始我以为那是天气原因,后来我逛久后意外发现,昆明的住宅楼安装空调的很少,大概是建筑外立面室外机少,外墙看起来就整齐不太杂乱。
其实昆明市中心还有许多八九十年代盖的大厦,放在其他城市,估计也是空调随意安装,外立面破旧管线乱安,然而在昆明这样的楼,经常还能见到它具有时代感的原始设计风格肌理。
一栋住宅楼里装空调的也就仅仅几户,昆明的朋友看了摇摇头,那一定是外地人。
昆明本地朋友和我说了不少第一次去外地的趣事,比如他们以为外地都是把抽油烟机安装在墙外,还有去外地上学第一次看到空调,以为那是专门制暖用的机器。
还有人因为小学课本上的“秋天来了叶子黄了”感到疑惑,去外省上学了才发现树叶是真的会变黄,而不是四季常青。
基本没有空调机
据说昆明人很脆弱,一点点热一点点冷都会死掉。我听过无数昆明人一到外地就病倒的事,个个都是温室里的花朵。
这回真正在昆明住了一阵子简直要哭。夏天温度太宜人,简直就能满足我穿着白色亚麻衬衫,卡其西装裤,再套个浅色夏季西装,骑着单车出场的文艺场面。
既然空调不是那么需要了,昆明的公交车也都没有开空调。
相对来说,昆明的紫外线会比较强些,所以现在街上大批量是穿着防晒服。有时候你在路口等红灯会见到一个现象,如果是本地人,肯定在离路口比较远处有树荫处就停下等绿灯,只有外地人才会笨笨地在路口太阳下等。
我在昆明看到的绿化带,心头一惊,倒抽一口气,如同被插了一刀,昆明!你到底在炫耀些什么!那全部是多肉,各位观众,昆明的绿化带是多肉啊!
昆明!一座杀死园艺爱好者不用刀的城市,简直满街的人民币!我在上海细心培养才能长好的网红植物,在昆明则丟路边是随便养,这让我倍受打击。
云南就是个动植物天堂。朋友说“在昆明,除了人类以外,什么都能长得好”。花草茂盛,动物种类繁多,但人类总是黑黢黢的,鲜少见到皮肤白嫩的人。
昆明是座让我体验到“什么花都可以是真的”的城市,去了另一位朋友开的咖啡店,他说经常在换摆花,我惊讶的问为什么不用仿真的,他白了我一眼,彷彿伤及了他身为昆明人的尊严:“假的比真的贵”。
昆明有种天高皇帝远的散漫,就是那种不要出太大事,不太管你的松驰感。
现在的昆明,到处都有人在摆摊,不只是年轻人的市集,还有入夜后人行道上的小夜市,随处可见的小吃摊车随便摆几张椅子,地摊经济热络得很。
像我这种典型南方城里人,从小到大就不太能理解一些文章里写的“凉爽的夏夜”是什么情况。然而在昆明,凉爽的夏夜里,大家随地坐下吃烧烤,吃夜宵。
晚上路过翠湖边上,妈妈带着小朋友摆摊,小朋友大喊“玩具低至五角!”叫卖,我凑近一看,都是卖他自己玩过的玩具。
翠湖边
朋友说,昆明有种特有的“赶集文化”,“赶集”成了昆明城市DNA的一部份,这最早可能跟茶马古道人来货往,各种货物汇集,慢慢形成各种集市有关。在昆明,摆摊做生意是自然而然的事。即使繁华的市区,也能见到各种类型赶集。
翠湖里的市集
去了有名的江岸市集。每当夜幕低垂,摊商就从四面八方而来,聚集摆摊,摆到晚上十点左右散去。
你能想到那些旧货市场,小杂货摊能用的东西,这里都能看到。但用“什么都有”那么大的词来形容根本不足以概括这座有点魔幻的市集。
你无法想象那些光怪陆离的东西:喝一半的饮料、吃一半的药、不知道哪里来的炸鸡、明显发霉的草莓,只有一只的鞋子....全部能摆在这边卖。
还有几辆三轮车,后面载着各种破铜烂铁,车一停,群众就蜂拥而上,围观开始翻,看看里面有些什么可用的东西。
这几年在社交媒体推波助澜下,这处在盘龙江边,条状的夜市,蒙上了一层猎奇色彩。如同市井百态,大部分人来这都是吃饱喝足散步随便看看,还有些抱着社交目的串着摊到处聊,不时还能见到精神明显异常的人士,跟老板讨价还价,围观群众像看乐子般哈哈大笑。
这座市集的南端,就是有名的滇越铁路米轨,许多市民也在铁路上散步。顺着这条铁路走,一直走一直走,就能走到越南。
我认为昆明的西餐,或现在流行称为“Brunch”的玩意,不比上海差,毕竟昆明是上世纪90年代就大批老外扎堆的城市。许多崇尚波西米亚般生活的欧美年轻人,来到这座具有东方神秘气质的舒爽城市,但还是要面对现实生活,搞起了西餐,用的是云南食材,做的是家欧美家乡菜。
老牌網紅萨尔瓦多西餐厅
以前我也总是把昆明当中转站,晚上七点到昆明,隔天七点再去机场飞往地州,文化巷一带是我对昆明的唯一印象,老牌的萨尔瓦多西餐厅留下我许多泡妹见网友的美好回忆。以前我在欧美住青旅,与资深背包客们谈起中国,大家都知道昆明,但如今,比起2019年以前满街老外,如今昆明的老外量简直已经趋近于 0。
萨尔瓦多西餐厅
在国内可能很难找到像昆明一样,小吃如此多样化的城市。毕竟云南与三个国家接壤,每个地州,甚至县都有不同民族特色,不同的口味交融,从四面八方传到昆明后,再继续杂交学习变化,离开了昆明,吃不到那么多特色口味。
在昆明,那些有名的小吃店经常有周休,甚至是放暑假去了,还有的生意很好但只开半天,留半天休息陪孩子,能主动把赚钱的欲望控制在很低的状态,这在讲究松驰感的上海简直无法想象。
昆明经常能见到这样的烤豆腐洋芋小摊,昆明omakase,滇式立吞。
整个七八月,昆明就一整个沉溺在吃野生菌子的快乐当中,路边到处都能见到菌子。
甚至现在许多文创商品都是以菌子作为创意主体,简直是昆明吉祥物,一大IP。
昆明街头经常可以见到不可言喻的奇异画面
所以在昆明,食品安全的告示的画风,与其他城市相当不同,都是以菌子为主。
据说昆明旅游的隐藏项目是野生菌中毒,昆明的医院中毒急诊应该是名列全国前茅,不过还是别拥有这种体验比较好。
七八月份是火把节的季节,在昆明经常也能见到野生火把节,不一定是观光客想象的那种盛大场景。
我本来要去找一个广场打跳地点,没找着,倒是循着音乐声,见到一空旷的停车场边,有一团熊熊烈火,一个人在那随着音乐起舞。
原来是几位不能回家过火把节的保安师傅,自己燃起火来跳舞。大多只有一位老哥自己跳得乐在其中,现场倒是十几位路过民众围观看着他跳。他跳着跳着,也拉了几位围观路人一起下来跳,本来还推推拖拖,没想到一下场跳,也浑然忘我。
我走到路口,下起雨了,几位骑着路过的精神小伙指着里面“火把节耶!”骑了进去,索性把湿了的上衣给脱了,一边挥舞衣服一边跟着跳舞。
“只要我有火有音乐,哪里都是火把节”那位师傅说。
去过西南几座大城市,各自有特色,相较起来,贵阳夏天凉爽程度不及昆明,不知为何我总觉得贵阳整座城市都有些黏黏腻腻,总有一种荷尔蒙随时要喷发的激情感。
重庆和成都就不用说了,虽然好吃的东西也不少,夏天简直又湿又热。重庆的夏天,上坡下坎让人绝望,而成都地势平坦得一点戏剧性都没有,近几年还有些网红化的扁平趋势。
恰好昆明在好吃,气温,城市特色与地势中,找到一个完美的平衡,那松松散散的气质总像不食人间烟火般,自己在那玩自己的。
这次在昆明见到很多朋友,都是从上海北京移居过去,没想到多年不见竟然在昆明相逢。有位北京朋友搬到昆明后,把孩子从北京的国际学校换到昆明的国际学校“反正以后都是要出国,在昆明更开心”。
这些中产阶级啊!搬到昆明整个就像降维打击一样,同样拿着一线城市的收入,享受着昆明闲适散漫便宜的生活节奏,看起来倒是真的开朗许多,连讲话方式都变得不太稳重癫癫的,每天美滋滋的样子。
回到上海后我跟一位在老家昆明的年轻朋友聊天,我说昆明那么好,你怎么还一直待在上海啊?
结果她翻了一个无语不失礼貌的白眼:
”回昆明能干嘛?卖炸洋芋吗?”
潘家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