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工作竟然可以做到“去死”的程度吗,去年出道的限时五人组,真的打了内娱抠图专家们的脸吧?
不知道宝子们发现没有,今年春晚有不少“西藏元素”。
首先就是在布达拉宫之前让人震撼的拉萨分会场👇
从宏伟的布达拉宫再到欢快的歌舞,每一个画面都充满着历史的厚重。除此之外,分会场外的每一帧都美到窒息,雪域、高山、湖泊、骏马,来自高原之上的极致美景让人既兴奋又震撼。那里神秘、危险,但这股纯粹的自然力量又有着强大的吸引力。而拉萨会场的主持人更是让羊觉得震惊,资历最久的朱迅被主场“弃用”,患甲状腺癌的她被送去高海拔的西藏主持了?直播当天镜头还切到她一边哆哆嗦嗦吃东西一边拿着吸氧器🙏本来身体就不算好,还要去高原地区控场,结果羊一查…好家伙,原来姐本身就喜欢西藏,还是西藏的文旅代言人。这身体素质和民族情怀让羊想到了一个同样来自西藏的震撼。雪域高原有一支鲜为人知的女子普查队,可有关她们的宣传只有央视的一次短暂采访。划重点哈:我国不光有大家最熟悉的人口普查,还有文物普查。毕竟这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每一个角落都可能存在一个文明,每一次搜寻都可能探知到新的可能。在全国各地分布着很多文物普查队,主要由考古专家和技术人员组成,目的是探知未被发现的文物,为科学研究提供资料。要干这个活需要两个要素,热爱和专业,但如果是西藏小分队的话还得加上一条:命硬。2023年,我国开启了全国范围内的第四次文物普查,24年6月,那曲市文旅局的五名年轻女孩被选为了调查员。4000米左右是经常让人致命的危险高度,例如肺水肿,几乎都发生在海拔3500到4500米的高度。这里地处唐古拉山脉、念青唐古拉山脉以及冈底斯山脉之间,氧气不够交通还差,人迹罕至的角落遍布全市。而这几个姑娘要做的就是,在一年时间内走遍整个那曲,完成几百处文物点的检查和测绘。央视记者曾跟着她们体验过一天,那天五人小队分为两组行动,完成了9个文物点的普查。晚上回到驻地的时候已经快凌晨了,但因为怕耽误进度根本不敢睡觉,马不停蹄地整理资料。随队记者不是很理解普查队的紧迫状态,因为他不知道这天只是普查工作中极其幸运的一天。那曲风大,干燥,紫外线强,昼夜温差极大,这些客观条件已经给普查队员带来了不小的痛苦。而平时总要在海拔4500多米的青藏高原腹地活动,每一天她们都要克服高海拔带来的身体不适。最艰难的一次是在双湖县的工作,那里的平均海拔已经突破了5000米,队员们说,当时的每一次呼吸都像在拼命拉扯喉咙。缺氧带来的眩晕加上来自喉咙的致命疼痛,让五位队员全都生了病。但生病就能不工作吗?文物普查一旦开始就很难停下。虽然身体不舒服,队员们还是要爬山进行测量登记,而在山上还有个很棘手的问题就是食物匮乏——那曲的很多文物点都在人迹罕至的山上,队员们总在经历长途跋涉…仅仅六个月而已,已经有人走烂了三双鞋,磨破了两条裤子。那曲的无人区很多,队员们在无人区经历过好几次迷路。在气候恶劣且崎岖的高原上,没人知道接下来的一秒会发生什么。有一次过河,拉姆西措的手机掉了,捡手机的时候她差点被河水冲走,要不是向导及时拉住了她,她很可能会被卷进湖泊🙏西藏山多,野生动物更多,熬过了气候和地形,还得看动物运,普查队在半年的文物调查里曾经遇到过两次狗熊。冬天狗熊会选择在洞穴里过冬,而那些洞穴恰好是调查岩画必须要去的地方,大家一边紧张一边入洞,搜寻印证民族交往的岩画。半年时间,五位队员的总行程已经达到了46000公里,核查测绘了600多个文物点。这里是那曲,全世界海拔最高的城市之一,在无人知晓的旷野下,隐藏着千年前珍贵的吐蕃墓葬群。这片土地有很多奇迹等待挖掘,可在结果出现之前,需要有人用脚步一点点探寻。5000米高寒之下与文物共呼吸的女性,正在填补历史。而这其实就是近几个月发生的事,但很遗憾没有进入自媒体的视线。各种各样的信息淹没了这次平平无奇的“探寻”,没有人知道在空气稀薄之处还有个队伍在努力邂逅古老的文明。就像队员们说的:你惊心动魄而世界一无所知,你翻山越岭而大地寂静无声。如果有人觉得夸张,那就说明大家对文物普查的了解不多,雪域高原上的文物普查不是在作秀,而是真的需要跋山涉水。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西藏神秘又危险。举个例子,1990年考古学家在西藏无意间发现了王玄策刻石,这是一块刻有古文字的巨大石壁。经过考古学家的逐字翻译解析,最后得到了一个以前未曾知道的历史:唐朝使节王玄策,曾独自抵达天竺成功解决外交纠纷。那块来自大唐显庆三年的石壁,直接成了后世研究唐朝外交的重要史料。不过有意思的是,即使现在已经过去了30多年,但这块传奇石壁的照片也基本都是90年代时拍的。因为它位于中国与尼泊尔的交界处,海拔4000多米,高原+极寒的自然条件另很多人望而却步。现在那曲的五人调查小队所做的事情就是这样,她们要在身体压力巨大、危险随时可能降临的情况下坚持探索。西藏很大,有关文物的线索及分布也很分散,有时候,她们可能因为当地人的某句话就要跋山涉水去一个未知的地方——比如有着几百年历史,被损毁严重的寺庙;比如某个可能存在刻画的石洞;再比如隐藏在巨大沼泽后面的墓葬群…曾经有牧民跟她们说湖心岛有着刻有牦牛、羚羊、骑士等事物的岩画,于是队伍立刻选择前往,寻找这片可能跟民族祭祀活动有关的岩画。之前在双湖县的时候她们没能穿越沼泽去墓葬群记录,所以在沼泽被冰冻住的寒冬,她们又出发了。而这里是一个冬季长达10个月的地方,一年里有200多天在经历八级以上的大风,最低气温达到零下40度。在这种条件下坚持下来,完全是凭借心里的一股劲儿:也许下一秒就能与某个重量级文物相遇,与某个失落的文明产生交集。“如果吐蕃前的西藏历史没有文字记载,我们就亲手把它挖出来。”因为不管是西藏还是其他地区,参与文物普查的队员几乎都会遭遇大大小小的困难:淋大雨、马蜂蛰、车陷、中暑…考验身体就算了,工作强度也不小。普查人员的每一天就是现场打坐标点,还要进行航拍、摄影、测绘、记录,回到驻地还要整理图纸并把文字上传系统。而西藏的女子高原考古队也不仅是那曲的五人组,有很多女性在考古一线工作,在工地调查的时候,半个月不洗澡都是很常见的事。特别是在高原地区,很多地方的基础设施相对薄弱,普通设备经常无法正常工作。而且西藏整体的地形给她们增加了极大难度,很多地点只能靠骑马和徒步…而西藏文研所其实在2006年才成立,从那时起西藏本土考古才算真正起步,2015后的陆续几年里,考进来的都是女生。就在这不知不觉间,在这风吹日晒的高原之上,女性考古人竟占了多半。其实羊在看到有关她们的采访之前,对高原上的文物普查毫无概念,在震惊于普查难度的同时,也发自内心的敬佩。原来在空气稀薄之地,还有人在执着地寻找曾经。文物记载着历史,但它们深埋大地,总要有人去找到它们以此翻开新的历史。那曲的普查姐妹们已经探寻到了大约300处的新文物点,在古老庙宇和废弃建筑之中,被岁月遗忘的文明终究会重现。2022年,西藏博物馆新馆开馆,本地考古工作人员白云前去参观,她在自己亲手从土地中捧出的陶器前看了许久。或许现在已经没多少人在意纯粹的文化热忱了。但是没关系,这份承载在高原之上的遥远的努力,天空和大地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