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党放心,强国有我!
在青年返乡创新创业的浪潮中,有一位勇敢的青年创业者——丹达。他的创业故事充满了机遇与挑战,激励着无数怀揣梦想的年轻人。
丹达,男、藏族、2000年出生于青海省果洛州班玛县,家中他排第八。因家里孩子太多,无法承担孩子上学的费用,加之学习的意识不强,懂事的丹达早早就帮家里干农活,减轻父母的重担。
如果说走上自学之路是丹达主动选择的结果,那么从事藏汉双语教学事业是顺其自然的缘分。
2014年的一天,丹达和几个同龄的朋友相约玩耍,几个朋友在适龄时就步入了校园,那次是他们难得的约会,聊天期间,满心欢喜的丹达发现自己融入不进朋友的话题,也不懂朋友所描述的校园生活,那一刻,他体会到没有知识带来的蒙昧感,他在一旁若有所思,他想学习。回忆起当时的心情,丹达语气坚定地说,“这是我第一次很强烈地想要学习知识,感受世界。”
念头一旦萌生就会肆意生长。决定学习,但除了上学,他不知道通过什么渠道学习。他有时会去学校,旁听老师讲授的内容,但这种状况也不是长久的办法,哪个地方是说普通话最多的地方?他想到了电视机,他每天定时打开电视,在新闻中学习汉字和普通话。一次意外,他的腿骨折了,于是在家养伤的他将大量时间都用在学习和阅读上。
然而梦想始终就像是埋在泥土里的嫩芽,找准时机就向阳生长。因为兴趣,丹达选择自学课本上知识,因为错过了入学的年龄,他在家养伤期间请了一位语文老师,教他学习汉字,渐渐地,他认识的汉字多了,能自己阅读一些书本,除了老师给他补习知识,他在家阅读了大量书籍,文学、历史、哲学,还有一些技能工具书……知识犹如水浸润了干瘪的海绵,他吸纳着各类知识,像是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
学习汉语,教会了丹达体察他者逻辑和文化差异。知己知彼,才能传播好藏族的声音。在专业课上,他品读莎士比亚的文学经典,探索《萨迦格言》的句法理论,徜徉于诗词的浪漫世界。丹达还自学了初中全科课程,向着“中西融会、古今贯通、文理渗透”的目标不断努力。
时至如今,他依然不会忘记那段少年时光。然而,没有上过学的丹达不会想到自己将迈入文化传播的领域,也不会想到学习对他影响终身。
丹达学习知识的目的是提升自己,也为了帮助他人。他一边学习,一边利用短视频平台记录自己的口语,在一次发布藏汉语口播视频后,他收到了一些反馈,网友希望丹达教他们学习汉语。他看到信息后,利用社交平台建立学习群,每天在群里分享自己录制的音频和视频,从最基础的发音、笔画开始教学,每天跟着群里的伙伴一起成长。丹达每周都会统计大家的学习情况,及时给大家反馈,查缺补漏,针对进步快的伙伴自制证书鼓励大家。“在群里分享自己的音视频,一方面是自己琢磨教学的方式,一方面也提升了自己,用一些新颖的方式帮助他人学习知识,感觉还是很快乐的。”丹达说。
从丹达第一次建立学习群到如今成立公司,群里有个老人一直坚持跟他学习。从第一次教他练习拼音,到如今,老人的书法已经练得比丹达好了,谈到这些年的收获,丹达说除了知识,就是感动。这份感动是老人给他的,也是一直坚持学习的伙伴给他的,这份感动一直激励着他前进。
丹达深知,要成为合格的文化传播者并非易事,除了热情与知识,还需掌握工作技能与方法。因此他积极参加各类培训,主动锻炼自己,不断提升能力。赴成都、杭州、上海等地参加学习班,掌握数字经济相关知识、提高数字媒体技能等,培养创新思维。“出去之后,我才大开眼界,在书中读到的知识直观地呈现在眼前,让我更加坚定学习的脚步。”丹达坚定地说。
为什么要潜心文化传播工作?丹达注意到想要传播民族文化,就得先让大家了解自己民族的语言,“这是一个很关键的问题”。“改变”的想法不断刺激丹达。在生活中,他也发现了一些其他民族学习藏语的需求:“一些城市里来果洛或者其他牧区工作的人,需要掌握一些简单的藏语口语,我觉得可以趁着这个机会传播我们藏语、让更多人了解藏族文化。”因此,他认为可以开办藏语学习班,“想学藏语的人还是挺多的,有些藏族同胞也想深入了解藏文化,很好学。”
生活是现实的,丹达并不是一个理想主义者,更多时候,在摄像头外,丹达面对的是琐碎的当下和难以预料的未来。对于未来,他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考虑:这条路能走多远?以后该怎么走下去?……
“勇敢往前走吧!”他笑着说。
“与祖国共进,与时代同行”,这是丹达在创业途中不断努力的方向,亦会是他未来人生中矢志不渝的追求。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章《知之深,爱之切》中写道:“要热爱自己的家乡,首先要了解家乡,深厚的感情必须以深刻的认识作基础。唯有对家乡知之甚深,才能爱之愈切。”在传播家乡文化的路途中,从不停下的脚步,是他最核心的坐标。他想继续沿着这条路走下去,让更多人认识果洛,了解果洛的文化、果洛生态……
由中央有关部门部署、 人民日报《新安全》杂志社受权主办的 全国青少年总体国家安全知识 书画摄影作品大赛方案 于近日公布 参赛报名通道同时开启 快来报名~ 小伙伴们 可登录大赛官网 www.qgzgds.com 报名参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