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滨海新区孙端街道安桥头村朝北台门附近,立着一个特大的竹编景观——弶与小鸟雀,生动还原了鲁迅小说《故乡》里闰土教“我”用弶诱捕小鸟雀的场景。
今年68岁的沈阿华,是土生土长的孙端街道新河村人,17岁开始拜师学习竹编技艺。作为越城区竹编非遗传承人,从2016年至今,沈阿华一直传承创新着这门“指尖上的艺术”,并为培养竹编传承人而努力。
沈阿华(左一)给学生们传授竹编技艺。
粗壮的竹子可以剖得像发丝一样细,编织出一件件精美的艺术品……近日,记者在沈阿华家中看到,竹椅、竹凳、竹制水果篮、竹制摆架、竹制茶盘等各种竹编制品让人眼花缭乱。除了生活用品,用竹子编制而成的装饰挂画也特别具有观赏性。
沈阿华说,17岁那年,他拜师同村的竹编手艺人马彩根,开始学习削竹、劈篾、编织等手艺,与竹编结下了不解之缘。
剖丝、切丝、刮削、磨光、编结……师傅经常教导沈阿华,要编出精美的竹编,必须把基本功打扎实。沈阿华把师傅的话都记在了心里,大到学习编、绞、锁、插、穿、扣等工艺技法,小到刮竹皮,在师傅的悉心指导下,沈阿华学习竹编的每一步都走得踏踏实实。
因为沈阿华肯学肯钻,又不怕吃苦,他的竹编技艺越来越纯熟。比如,针对同一根竹材各部分的软硬、长短、粗细、色泽的不同,沈阿华都能巧妙发挥其特点和优势,通过编、插、穿、削等技艺,使成品在具有较强实用性的同时,也具有一定观赏性。
由于当时买竹编用具的人并不多,竹编手艺人收入十分微薄。为了谋生,沈阿华在22岁时不得不告别师傅去云南昆明经商。
2007年,得知师父马彩根因年龄原因停止了竹编创作后,沈阿华回到村里潜心做竹编,决定尽自己的绵薄之力,将竹编这门手艺传承下去。
沈阿华原先跟师傅学习时,大多是编实用的竹凳、竹筐。回村后,他开始尝试用竹子编制工艺美术品,将现代流行时尚元素与传统工艺相结合,遵循古法对天然材料进行精细再加工,制作出了精美的手工艺术品,如竹编挂画等。
不仅如此,沈阿华还根据顾客需求,用青篾在竹器中编入字样和花纹,如“福、禄、寿、喜”等群众喜闻乐见的美术字(纹)样。
此后,沈阿华的名气越来越大,甚至一些外地客人专门驱车到他家中采购竹编作品。
特色竹编是当地的传统工艺,也是传承文化的重要载体。
2021年,鲁迅外婆家安桥头村“一家很小的杂货铺”文旅产销中心开业,主要售卖竹编制品等农创产品,其中就有沈阿华的竹编作品,颇受游客和市民喜爱。
竹编制品卖得好只是第一步,如何把竹编工艺传承下去,让更多年轻人爱上这门老手艺?沈阿华时常在思考这样的问题。
在孙端街道大力支持下,从2016年开始,沈阿华在新河村与鲁迅外婆家安桥头村开设竹编亲子体验课,向青少年宣讲竹编传统技艺的悠久历史、传授基本制作手法。
让沈阿华没想到的是,这门老手艺颇受年轻人喜爱。沈阿华每次上课前都会做大量的准备工作,教什么、怎么教,如何让大家听得懂,沈阿华都会在家里琢磨很久。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沈阿华带动下,截至目前,孙端街道已有百余人体验了竹编课程,多名学生学有所成,基本掌握了竹编工艺。
现如今,随着孙端街道旅游业的发展,竹编已成为本地主要的旅游商品之一。游客们不仅能够在当地买到果盘、筛子、箩筐、鱼篓、镂空竹篮等实用竹编制品,还能买到竹编字画、提包、灯笼、百宝盒、蛐蛐篓等竹编工艺品。
“现在,我儿子也在学习竹编,他是新一代传承人。”看到竹编制品如此受欢迎,愿意学这门手艺的人也越来越多,沈阿华感到由衷的高兴。他说,一门祖传手艺要得到传承和发展,必须要靠有激情、有活力的年轻人。
说起未来的打算,沈阿华说,他会把平生所学悉心传授给愿意学这门手艺的人,希望他们能根据市场需求不断“升级”自己的手艺,开发出更多竹编新作品,让更多人真正爱上这门老手艺,让这门老手艺焕发新生。
编辑:张梦洁
资料:绍兴日报-滨海潮声
记者:侯嫣 通讯员:单敏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