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西籍南社诗人与潮汕渊源

文摘   2024-11-27 21:43   福建  
在中都
 
 
找稻你



十一月十三日,南社成立115周年纪念会在苏州市花园酒店举行。

薛俊发 文/图

历史上,汀江、韩江是闽西通往潮汕地区的主要通道,潮汕地区是闽西获取信息的重要地域。民国初期,闽西的许多名儒、诗人加入到革命文学团体南社,便缘于潮汕地区。
南社,发起于苏州、上海,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革命文学社团。闽西籍的南社会员共有5人。他们是:丘复(1874—1950,会员号160),上杭县蓝溪人,入社介绍人是叶楚伧;丘海山(1877—1970,会员号203),上杭县中都人,入社介绍人是丘复、叶楚伧、柳亚子;包千谷(1871一1956,会员号896),上杭县庐丰人,入社介绍人是丘复;刘作华(1875—1958,会员号901),武平县人,入社介绍人是丘复;曾演复(1897—1931),上杭县庐丰人。
这个组织怎么会与处于偏远山区的闽西的文人相联系呢?我们从丘复和丘逢甲以及汕头的《中华新报》关系说起。
相识同宗丘逢甲,开启宗族联谊
辛亥革命的前夜,在上杭县的丘复与生于台湾的丘逢甲,因同宗同源缘故,开启了宗族联系。
丘复,1897年考中举人,革命志士、教育家、诗人、史学家。
丘逢甲(1864—1912),1889年考中进士,晚清抗日保台志士、爱国诗人、教育家。
丘逢甲是宋朝开基上杭的丘三五郎的第28代孙,祖籍上杭县下都镇璜溪村,丘复也属三五郎公后裔。
1899年9月,丘逢甲与丘复在潮州汀龙会馆初次会晤,从此,开启了志同道合、相知相惜的漫漫征途。
结识陈去病,相交叶楚伧
1911年4月27日,广州暴发了黄花岗起义,72位志士壮烈牺牲。大厦将倾,通过丘逢甲引领,丘复等闽西文人毅然加入反帝反封建行列,充当辛亥革命弄潮儿的角色。
丘复加入南社缘于汕头的《中华新报》主笔陈去病和叶楚伧。
1908年,丘逢甲的学生、孙中山好友、同盟会岭东地区负责人谢逸桥和谢良牧、梁千仞、林百举在汕头创办《中华新报》。同年8月,著名报人陈去病到汕头担任《中华新报》主笔。
陈去病,字巢南,江苏吴江人,1906年加入同盟会。孙中山称其为“十年袍泽,患难同尝”。由陈去病领衔,《中华新报》成为革命党人在岭南的重要阵地,为日后南社在汀江、韩江流域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1908年9月22日,陈去病在《中华新报》发表《汀州流域亡国纪念日》文和《隆武皇后忌辰》诗。在上杭县的丘复看到后,就有关隆武皇后问题给陈去病发函论证。从此,两人建立了书信交往。12月,陈去病离开汕头,叶楚伧继任《中华新报》主笔。叶楚伧文笔雄浑泼辣,针砭时政。报纸散发的新思潮,在客家地区引起极大反响,也深深吸引了年轻诗人丘复。经丘逢甲、陈去病介绍,丘复与叶楚伧相识并开启诗文交往。
此时,汕头被称为“东方华尔街”,是举足轻重的区域金融中心,也是闽粤赣边区政治、文化中心。在这一片既是“省尾国角”、又是太平洋西岸重要航线上的土地上,聚集丘逢甲、谢逸桥、谢良牧、陈去病、叶楚伦等一大批反清斗士。
1909年11月13日,陈去病与柳亚子、朱锡梁等17人在苏州虎丘集结,宣告南社成立。从此,同盟会以武力革命鸣锣,南社以文化宣传击鼓,开启了文武并进,造就史无前例的辛亥革命。
1910年8月,丘复相约陈去病同游杭州西湖。这是两人第一次相见。他们在西湖孤山拜谒上杭人林汝霖墓(咸丰九年,出任杭州仁和典史)和岳飞父子墓,感染古人的民族气节,更加坚定了革命意志。
1911年6月,丘复在叶楚伧介绍下加入南社组织。
坚守南社阵地,致力教育求国
丘复介绍同乡诗人丘海山、包千谷和武平县诗人刘作华加入南社。此时,因陈去病和叶楚伧关系甚密,广东梅县发展南社社员至28人,在全国仅次于江苏的吴江和上海的金山。
加入南社后,闽西社员与柳亚子一拍即合,以矢志文章报国的丹心而紧紧团结在一起。“同光体”诗人代表人物陈三立,其祖籍地也是上杭县。在南社因“同光体”争论出现分裂时,闽西籍社员旗帜鲜明地支持柳亚子开拓反封建的革命诗风。
受主流思潮影响,闽西籍社员响应陈去病、柳亚子、叶楚伧的号召,以振起国魂、弘扬国粹为主导,在重要的历史节点上,如割让台湾、推翻帝制、民国建立、袁世凯称帝、宋教仁被刺、张勋复辟、军阀混战、抗日战争、珍珠港事件、台湾光复等,与南社同仁一起用诗作表达了爱国的满腔热情,充分显示了作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者的坚定立场和浩然正气。如丘复《哭宋钝初》:“可怜中国人心死,如此人才忍杀之!今日哭公无限恨,令人倍忆晋 霓”。
南社有两大阵地,一是雅集,二是刊物《南社丛刻》。闽西籍社员因地理位置偏僻等原因少参加雅集,但创作了不少慷慨激情的诗词作品。
1918年夏秋,陈去病在汕头主持汕头南社雅集。丘复在《南社旅汕同人重九雅集记》中有详细记载。其时,陈去病任孙中山领导的广州非常国会秘书长暨大元帅府咨议。雅集中丘复诗云:“年年嘉会赴愚园,鸿雪因缘认旧痕。风月新词思柳永(柳亚子),东南盟主重陈蕃(陈去病)”。此次雅集,同仁们讨伐非法国会种种余毒,发出了“愿同人坚持初志,永永弗变”的决心。
南社主要刊物《南社丛刻》,闽西籍社员丘复、丘海山经常发表佳作,成为活跃分子。
清末民初,汀州两大名士康咏、丘复先后常居潮州,将(长)汀潮(州)文化交流推上高峰。汀州进士康咏年仅30岁出任潮州东山书院院长;之后任惠潮嘉师范学堂(今韩山师院前身)校长。继康咏之后,上杭举人丘复于1925年后至1937年大部分时间客居潮州,主持汀龙会馆和汀龙学校事务。在此期间,丘复为潮州青年学者饶锷(饶宗颐的父亲)编纂的《潮州西湖山志》作序。其文清新隽永,阐理透彻,轰动潮汕文坛。
闽西籍的南社成员,在丘逢甲的影响下,以教育报国为己任,在家乡大力兴办新式学堂。1905年,在上杭县城丘氏大宗祠设师范传习所,为山区带去民主革命的新思想和自然科学的新知识,也是福建省近现代教育的起点。民国初年,丘复任省议会议员时,极力主张将琴冈小学升格为上杭县立中学;民国三十年(1941),丘复联合乡绅在上杭县创办明强初级中学。1918年,丘海山在上杭县中都乡创办中都公学,曾演福曾在此校任教;包千谷、刘作华长期在家乡致力于教育事业。
丘复、丘海山和闽西籍诸社员,在军阀混战的年代经历了跌宕起伏的人生。他们是帝制之下获得科举功名的人,是封建制度的受益者,有较高的先生地位,以自身的学识在当时足以过上“小康”生活。但是,他们在亡国危机时,心怀“拯救天下,舍我其谁”的勇气,凭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经世济民的冲动,用手中之笔向封建专制打响了第一炮,成为千年帝制的掘墓人。辛亥革命成功后,丘复出任共和体制的民意代表,但在纷纭复杂的乱局中一筹莫展,只能急流勇退;最后,丘复、包千谷、刘长华等和南社大多数社员一样献身文化教育事业,守住“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底线。而曾演复,则投身于中共领导的苏维埃运动,拿着笔,扛起枪,不幸于1931年春壮烈牺牲。
丘海山民国时期被委任为福建和浙江省地方官员,新中国成立后被聘为福建省文史馆馆员。
民国时期,他们为抢救闽西文献作出了重大贡献。丘复担任总纂,包千谷和刘作华分别协纂《上杭县志》36卷、《武平县志》31卷,丘复编纂《长汀县志》35卷和《杭川新风雅集》30卷。
今年11月13日,是南社成立115周年纪念日,百年回眸,闽西籍南社诗人在民国的舞台上留下精彩一页。


来源:闽西日报



编辑:丘燕珍

编审:魏安剑

监制:刘闽强

中都情缘
中都镇位于上杭县西南部,地处闽粤两省三县的山区结合部,辖区面积150平方公里。这里土地肥沃,物产丰富,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民间文艺光彩夺目,是鱼米之乡和文化之乡。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