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警察是一支有着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的队伍,是一支英雄辈出、正气浩然的队伍,也是和平年代奉献最大的队伍之一。无论是盛夏酷暑,还是寒冬腊月,他们时刻坚守在岗位上,无惧艰险、奋勇向前,默默奉献、守护着万家灯火。
近日,中央宣传部、公安部联合发布2024“最美基层民警”候选人先进事迹,其中有6位扎根一线的基层女警,她们中有服务群众、守护平安的社区民警;有攻坚克难、开拓创新的网安民警;还有心系儿童、护航成长的“树洞姐姐”……虽然岗位不同,但她们都是与群众接触得最多、走得最近的人,都在用忠诚底色绘就平凡岗位上的最美“警”色。
1月10日是第五个“中国人民警察节”。日前,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走近这几位优秀的女民警,探寻她们护航未成年人成长、打击电诈、服务群众等方面的生动故事。
法治+心理疏导护航青春成长
原来,这两张纸条来自11岁的女孩小芊,她因身材瘦小常被同学欺负,所以强迫自己暴饮暴食,希望尽快强壮起来保护自己。
“高中时期,我曾得过焦虑症和轻微强迫症,因为心理障碍不愿意与外界分享,后来经过心理疏导和自我调整才最终治愈,并自学了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张耀元回忆道,2021年,当她成为璧山区大兴初级中学法治副校长后,就决定用心理学来打开学生的心门。
为了更好倾听孩子们的心事,张耀元发起了“树洞口袋”活动,“我们的专班民警和心理老师会组成教学团队走进学校课堂,让孩子们自由选择实名或匿名的方式,将烦恼、困难、期望等心事写在纸上,装进五彩纸的口袋,再放进‘树洞’。”
“自愿、持续、保密是我们始终秉持的原则,要让每个孩子都愿说、想说、敢说心里话,也要让孩子们反映的问题有人听、有人问、有人管。”张耀元说。
针对小芊遇到的困境,张耀元邀请涉事孩子们参演情景剧表演,引导他们换位思考,鼓励小芊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类文体活动。
三个月后,在回访时,张耀元发现,小芊的性格变得开朗了,与同学们相处也融洽了,还成了学校乒乓球队的主力队员。
对纸条中发现的问题分级分类,建立问题台账,确保反映的重点问题“件件有回音、个个有结果”,这是张耀元给孩子们的承诺。“我们会根据每次活动梳理出的不同问题,让法治副校长、心理老师及时调整授课主题和内容,有针对性地对师生开展讲座。”
“在‘树洞口袋’活动中,我们收到了7000多封学生信件,发现了多起校园欺凌、性骚扰、贩卖电子烟等问题。”在张耀元看来,“树洞口袋”不仅能疏导孩子们的心理问题,还能帮他们挖掘涉校涉生案件线索,从而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守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
如今,张耀元已经成为5000多个孩子的“树洞姐姐”,全区60所学校建起了“树洞”。公安、教委、妇联等多方力量还联合起来成立了“树洞口袋”工作室,构筑起未成年人“守护者联盟”,帮助解决校园、家庭、心理隐患类问题896个。
现在,“树洞口袋”工作室被同学们亲切地称作专属他们的“110指挥中心”。张耀元表示:“接下来,我还要继续加强心理学学习,并利用科技对信件进行智能化分析研判,从而更有针对性地开展授课和帮扶工作。”
隐形战警守护网络净土
经过多年钻研,朱元在2024年创建了未成年人不良行为感知干预模型。“一旦发现未成年人存在涉及治安管理方面的不良行为,我们就会把信息推送给派出所、学校和监护人。”朱元说。
自2011年从刑警转岗,朱元成为一名网警,网警的“巡逻”不在街面上,为了寻找案件线索,朱元常常在计算机前一坐就是一整天,甚至常常研究到深夜,仅2023年,她就受理完成取证案件141起。
一串串代码的编写,一次次程序的调试,朱元逐渐从一名计算机“小白”成长为专业数据分析人才。
“我一个人强是单兵,一个团队强叫战队!”2023年6月,为了提升对电子数据的快速提取、固定、分析能力,朱元着手组建了“七八九零”战队,“70后”的她担任队长,负责战队整体战略规划、任务部署、资源调配及重大案件决策,其他三名“80后”“90后”“00后”民警分别各司其职。
成立伊始,“七八九零”战队便迎来挑战,面对“3·29”特大销售假冒注册商标商品案,他们成功还原了完整证据链,用铁证让嫌疑人无处遁形。
经此一战,“七八九零”战队一举成名。接着,朱元带领“七八九零”战队创建了“快准稳”工作法,参与到全区首例“利用网络技术非法入侵网络交易系统案”中,并发挥了关键作用。
从警以来,朱元先后配合侦查各类刑事案件3000余次,提供有价值线索500余条,直接参与侦破10余起上级督办的涉网刑事案件。
“你要踏踏实实地工作,好好为人民服务。”出生在公安大院的朱元表示,母亲的这句教诲成为激励她砥砺前行的精神力量。
“家人对我的影响非常大,只要我能做到,就要尽量多做一点儿。”听着警察故事长大的朱元说,她的爷爷是新中国第一代人民警察,父母也都是警察,“未来,希望我的孩子也能从警或从军,报效祖国、服务人民。”
创新方法办好群众每一件事
从小听着军垦人爱国戍边故事长大的她知道,兵团地处边疆,老一辈军垦人在这里开荒造田,兴修水利,植树铺路,盖房建场,居住分散,“路远办事难”成了困扰大家的一大难题。
2018年成为一名户籍民警后,杨辉便暗下决心,一定要解决这一难题,办好群众要办的每一件事。“126团的部分居民在外地居住,户籍异地办理业务占民警工作量的1/3,在跨省通办未开通前,职工群众迁移户口必须回原户籍地派出所办理。”杨辉说。
为了让群众少跑腿,杨辉想到了邮寄、帮带的方法,通过视频连线、邮寄证件、写委托书、找证明人等方式,方便大家办理。
当地曾算过一笔账,如果一次邮寄业务为群众能节省1000元路费,那杨辉至少为群众节省了53万元;如果一次业务让群众少跑2000多公里的路程,她至少让群众少跑了106万公里。
从“最多跑一次”到“业务零跑趟”,为更好地服务群众,杨辉还公开了手机号、微信号,添加群众微信6000余人,加入100余个便民服务群沟通、答疑,每个月至少接打电话1000多个。
“我总是想着怎么方便大家怎么来。”杨辉说,一些简单的户籍业务,例如迁入、迁出、新生儿落户等,她都会把需要准备的资料打印出来做成小纸条,一次性告知群众。杨辉的与人为善和热心肠,群众有目共睹,许多不是本辖区的人拿到电话找到她,她也一样帮大家处理。
“要把事做好,光有一腔热情和责任心还不够,还要不断创新工作方法。”杨辉的这句心得,也是从机关到基层工作的吉林省辽源市公安局向阳分局泊林小镇警务站民警邢云的感悟。
2023年5月,吉林省公安机关开展“警地融合”“警民融合”工作,已经从事20年文书工作的邢云积极响应,一头扎进基层警务站,管起了小区里的大事小情。
从警20余年的邢云突然成了基层业务“小白”,她直言:“刚来到社区,从服务对象,到业务范围,再到工作方法,一切都变了,这让我感到无所适从。”
从办公室文书到“小镇女管家”,出身警察家庭的她身上有种不服输的劲儿,为了做好基层民警工作,她开始向身边的基层民警、辅警虚心请教、边学边做。
“一位老民警告诉我,啥时候你到辖区了,谁跟你都愿意唠嗑,谁家有事都愿意找你,就是合格的社区民警了。”于是,邢云走遍了小区的边边角角,入户走访,摸清底数,和群众打成一片,也收获了群众的信任。
“下沉一线后,我对公安工作有了新的认识,也对人民警察这份职业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在邢云看来,群众的信任是最高荣誉,群众的需要是最高任务,群众的支持是最大奖励,群众的爱戴是最强动力。
“小纸条”“台账簿”和“档案盒”是邢云精心打造的“三件套”工具箱,她还将工作中的经历和感受总结提炼成一张思维导图,围绕警民心连心,分为五个部分:学思想、学业务;访商户、访居民;建台账、建队伍;唠家常、唠平安;解困难、解纠纷。
“画出来很像一朵梅花,所以我为它起了个‘五瓣梅’的名字。”在邢云创立的“五瓣梅”工作法指导下,截至目前,泊林小镇警情同比下降14.75%,纠纷下降44.82%,治安案件下降60%,刑事案件零发案。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辖区流行起一句话“大事小情,就找小邢”。邢云感慨:“现在老百姓遇到困难了第一时间给我打电话,受委屈了第一时间来找我,我觉得自己离合格的社区民警又近了一步。”
警民连心奏响社区“平安曲”
在鼓楼辖区,群众熟悉的莫过于“小秦热线”了,也就是安顺市平坝区公安局鼓楼派出所副所长秦童玲的个人手机号。为了方便群众,秦童玲把手机号码贴在社区醒目的地方,同时挨家挨户发放警民联系卡。
每天,“小秦热线”都会接到20多个求助电话。秦童玲的手机始终保持24小时开机,只为群众有困难第一时间能找到她。
“整个平坝原1/3的吸毒人员户籍地都在这里,盗抢案件多为吸毒人员作案,这个数据挺庞大的。”干过刑警的秦童玲回忆道,自己到社区的第一件事,就是把吸毒人员的情况摸个清清楚楚,从如今的相貌特征,到准确的住址,再到戒毒的情况,“我想把这群人管好,起码社会治安要好一大半。”
每个人都想拥有自己的一个家庭,但是对于戒毒人员,社会是否能接纳他,家人是否理解他,都要打一个问号。
陈俊(化名)曾是一名吸毒人员,在社区戒毒,离三年戒毒期结束还有一个月的时候找到了秦童玲。陈俊告诉她,自己想成为一名外卖员,并希望派出所能为自己开具证明。
在秦童玲看来,给戒毒人员最好的帮扶就是为他们介绍工作,帮助他们重新融入社会。“我会动员他们来进行尿检,并想办法为他们介绍工作,找到工作就能解决温饱问题,就不会再去做其他的事情了。”
目前,秦童玲已为50余名社区戒毒人员、刑释解教人员找到了工作。陈俊也已经连续两年被所在公司评为优秀员工。
“当了社区民警后,我才理解了什么是时时放心不下,明白了站在群众角度考虑问题。”在秦童玲看来,她辖区的居民她就要管,他们的事就要当作自家亲人的事来办。
“见到陌生人多勤问,见到事故隐患多提醒,见到可疑情况多了解。”和社区居民打了小半辈子交道,在宁夏回族自治区石嘴山市公安局人民路派出所二级警长张海霞看来,基层社区的“小事”既连民心,也连大局。
每天早上醒来,张海霞的第一件事就是打开微信,“网格工作”“群防群治”等微信群挨个看一遍,晚上睡觉前,还要挨个再“扫一遍”,她说:“挨个看一遍,心里才踏实。”
2021年3月的一天夜里,微信朋友圈的一条信息引起了张海霞的注意:“网贷害人不浅,咱们走着瞧!”她仔细查看后,发现原来是辖区群众老耿发的信息。
想起几天前老耿刚和儿子因网上借贷问题闹过家庭矛盾,她不由得心里一紧,第二天一早便匆匆赶到老耿家中。没聊一会儿,老耿便说出了他准备“去某网贷公司总部来个‘鱼死网破’”的打算。
张海霞赶忙劝说,想办法打开老耿的心结,并让他承诺不以极端手段处理此事。随后,张海霞还帮助老耿凭家庭情况证明减免了8000元的利息。
这件事为张海霞敲响了“警钟”,她与辖区各个店铺和机关单位、学校签订了《反诈承诺书》,开展“小手拉大手进校园”反诈宣传活动,每日将警情通报、各类防范知识推送到30个微信群……
“社区治理也不是社区民警唱独角戏,是跟老百姓打交道,所以要会做群众工作。”2023年2月,以张海霞名字命名的“海霞警务室”挂牌成立,“要把社区工作做到位做到家,在办好一件件老百姓操心事、烦心事中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来源/中国妇女报
作者/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景韵润
编辑/刘斌
审签/明芳
监制/乔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