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松源之名,有人云,因旧时松源周边松木参天,有“松树之源”之称,故名。松源甲、松源堡、松源区公所 、松源公社、松源区、松源镇,唯一没被叫过松源乡。于此可见,松源一直都是重点圩镇,目前也是梅县三个中心镇之一。
1
SUMMER
松源镇在客家迁徙路线图上,是由闽入粤的重要一站。旧时是梅(县)蕉(岭)六甲(福建永定、上杭、武平均有赴松源墟)商旅云集之处。于是,虽貌似偏僻却也人文荟萃。
南宋蔡氏祖孙三进士奠定了松源文化基础,蔡氏宗祠里面还留下文天祥题写给蔡蒙吉的“忠孝廉节”四个扫把写的大字。
PUBLIC SERVICE
清朝中期还出了翰林王利亨,博物馆收藏有其真迹国画。民国至建国时期黄慕松、黄镇球(国民党)王维、王立朝(共产党)均是有名的将军,在风起云涌的革命时期立下汗马功劳。
SPORTS
松源特产有麦芽糖、五香豆干、桃子豆腐、红菇。逢3、6、9赶集的日子,挨肩擦背的人群来自周边五县十乡镇。如今,松源人遍布广州、深圳、梅州等地,当官发财做学问的都不少,你若在异乡,一听到松源特有的乡音,就能判断遇到老乡了。
松源盆地东有王寿山,西有皇佑笔,均为千米高山。盆地中间松源河犹如彩带从中分割,高山望下宛若天然八卦,盆地正中一座三层古旧建筑----文昌阁,恰如鱼眼,浑然天成。
文昌阁之西约一公里即是号称围龙屋始祖的抗元英雄蔡蒙吉故居蔡氏宗祠,故居旁原为“山门寺”,现为松源小学,也就是我的启蒙学校,我的整个80年代都在此度过。
寺之东为寺边村,村道靠近东山岔路口有株百年布惊树,打破了以往自认为布惊树只能长成灌木的刻板印象,也不知古树至今还健在否?再往东走,有个自然村叫蛟虎坑,而后面的背山叫老虎寨,如此联想,在很久以前,这里是华南虎出没之地?!小时候听阿婆说过上山砍柴遇到老虎的故事,长大后权当是吓唬小孩而已,现在看来,松源在二十世纪初还是极有生存野生华南虎的可能。
01
6.16水灾
广东、福建
松源
粤闽交界重要集镇
接着往东,就是我们何太郎公后裔“发伯公祠”,从上杭中都迁入梅县松源,为何氏入粤始祖,几经修缮,仍保持全貌,民国后,曾利用此建筑物举办“发扬学校”,祠校并存至今。 此间有个小掌故:何氏在此建祠,曾遭隔村王氏的反对,我的子明伯公一纸诉状打赢官司才得以建成。“发扬学校”的校名还是其时刚在黄埔军校毕业的爷爷何崇芳手书,爷爷也在这学校担任过体育教员,把足球运动带进穷乡僻壤。
桃子豆腐
端
午
学校旁边的老圩有座古老的石拱桥——五星桥,桥下有几眼泉水,冬暖夏凉,是村民们洗衣担水的主要社交场所。我的家,就在这圩边。我在这个我看着建好的“九华居 ”生活了8年,大体上,涵括了我初高中的黄金年华。虽期间多在学校住宿,只有寒暑假才能回此屋居住,但仍旧有许多值得我回味的旧事在此演绎。
1
故乡松源
松源,我居住生活了17年,烙印深刻,影响弥久。不由自主的乡音,自然而然的饮食习惯,以及尽管离开N久我仍能背默下来的周遭,无不昭示着我还是个地道的松源人。
6.16傍晚,一场史无前例的洪水肆虐松源盆地,给松源人民造成巨大损失。洪灾发生后,松源各界齐心协力,社会贤达出钱出力,共同心愿就是松源早日回归正常秩序。
松源水灾
故乡松源发生6.16特大洪灾,用“百年一遇”已难于形容。从园潭到宝坑,所到之处皆满目疮痍。松源人心心念念的文物古迹龙源宫、蔡蒙吉故居、文昌阁、同怀别墅……皆不同程度受创。为尽快恢复家园,在此呼吁各界热心人士,为松源献一份爱心,在这个史无前例的灾难面前有钱出钱,有力出力,让松源重归美好、平安、祥和。
抗洪救灾
浑浊的河水、坍塌的河堤、断裂的公路、没脚的淤泥、残垣败瓦、堆积如山的垃圾,掺杂着难闻的异味……运送物资的车辆鱼贯而入,忙碌的干群有条不紊组织着卸货、登记,众志成城传递力量,用希望化解这凝重的气氛,渡过这猝不及防的劫难,千年古镇松源,定能涅槃重生!
SUMMER
松源水灾
心系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