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珍贵的历史照片

时事   2024-12-16 10:35   安徽  



蔡洼,位于萧县丁里镇,1948年12月17日,这里召开了淮海战役总前委成立以来的第一次全体会议。会议作出的重大决策,对夺取淮海战役和渡江战役的全面胜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五位总前委领导也在这里留下了具有历史意义的唯一一张合影照片。

五位总前委领导合影 (从左至右依次为粟裕、邓小平、刘伯承、陈毅、谭震林)。



华野指挥部选址蔡洼杨家台子

冬日的皖北大地,天高云阔,平畴沃野。12月11日,记者来到蔡洼淮海战役红色旅游景区。步入景区大门,“萧县蔡洼淮海战役总前委会议暨华东野战军指挥部旧址”一排规整的文字映入眼帘。

沿着景区主道往里走,右前方有个土台子高出地面,格外显眼。这个土台子就是杨家台子,是清朝末年蔡洼村大户杨家兄弟修建。杨家台子上的杨家院子,分东、中、西三路,共65间房屋。1948年12月13日,华东野战军副参谋长张震骑着白马来到蔡洼,把杨家台子选作为华东野战军指挥部。

萧县蔡洼杨家台子。

华野指挥部为何选址杨家台子?原因有三个方面:一是杨家地主的女婿是彭雪枫的部下,受革命思想的影响,杨家成了开明地主,一家人都走向了革命道路。二是蔡洼与淮海战役主战场距离适中,便于指挥,且地势低洼,周边尽是芦苇荡,较为隐蔽。三是杨家台子房屋较多,主体建筑为三排两进,适合华野指挥部安排使用。

12月16日,粟裕带领华东野战军指挥部进驻蔡洼杨家台子。当天,粟裕、谭震林等就召开了各兵团、各纵队领导参加的作战会议,针对歼灭黄维兵团后,部队官兵出现的盲目乐观情绪,粟裕指出:对杜(聿明)、邱(清泉)、李(弥),一种是打,一种是放,给予更大压力,更大杀伤,迫他突围,然后再截断他,把他打乱。死老虎要当活老虎打,防止盲目乐观、骄傲自满情绪。按照粟裕和谭震林等首长的要求,华野全军统一了思想,调整了部署。

参加淮海战役的某民兵模范担运连。

同日午时,粟裕等报告中央军委和总前委:“黄维已全部歼灭,由蚌北援之敌可能后撤或迟缓前进。我可争取余裕时间歼灭杜邱李匪部。因部队自淮海战役开始后,转战月余,十分疲劳,拟就现阵地休整三天。”同日亥时,中央军委复电:“我包围杜聿明各部可以十天左右时间休息调整,并集中华野全力,然后发起攻击。”华野各部奉命组织战场休整。

淮海战役总前委第一次聚首

在淮海战役第二阶段即将结束时,1948年12月12日,毛泽东主席为中央军委起草致淮海战役总前委电报,提出在黄维兵团歼灭后,请刘伯承前来中央商谈战略方针。“黄维歼灭后,请刘、陈、邓、粟、谭五名同志召开一次总前委会议。商谈邱、李歼灭后的休整计划,下一步作战计划及将来渡江作战计划,以总前委意见带来中央。”

黄维兵团歼灭后,刘伯承、陈毅、邓小平考虑到华野刚刚形成对杜聿明集团的包围圈,战场情况紧急,不宜调粟裕、谭震林到总前委开会,于是决定这次会议就在华野指挥部驻地召开。

听说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等首长要来开会,华野将士们都很高兴,张震让机关准备会场,安排好刘陈邓首长的休息住房,并早早地到村子外迎接。

解放区群众夹道欢送优秀子弟光荣参军。

16日晚上,刘伯承、陈毅、邓小平乘坐吉普车由濉溪小李家来到蔡洼。邓小平同志一下汽车,就风趣地说:“你们住这么大的村子,不怕飞机炸,还是要‘怕死’一点啊。”说得大家哈哈大笑。刘伯承同志说:“时间过得真快,我们已经有17年没有见面了。”

12月17日,总前委会议整整开了一天。会议总结回顾了淮海战役前两个阶段胜利的经验,研究制定了第三阶段部队休整和围歼杜聿明集团的作战方案。鉴于淮海战役胜利在望,会议的主要议题放在了淮海战役结束后的部队整编方案和渡江战役作战计划。会议根据中央军委的意图和敌人的江防部署,对我军实施渡江作战的有利条件和各种困难进行了全面分析,研究了两大野战军渡江作战的兵力编成、战略部署和协同等问题。

在会议中间休息时,总前委五位领导来到了院子里,陈毅提出:“今天天气不错,我们来拍张合影吧。”在屋前的石榴树旁,由随军记者陆仁生拍照,留下了淮海战役总前委五位成员的唯一一张合影。这张弥足珍贵的照片也在党史、军史和教科书上留下了光辉的瞬间,使后人得以目睹淮海战役指挥官的奕奕神采。

会议结束后,邓小平赶回濉溪小李家,谭震林回到山东兵团驻地,粟裕仍留在蔡洼,指挥华野部队。

当天晚上,刘伯承、陈毅带着总前委研究的渡江作战建议和部队整编方案,驱车北上,到西柏坡向党中央汇报。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刘伯承、陈毅专题汇报了蔡洼总前委会议形成的《关于今后作战准备和军队建设的意见》,从而形成了渡江战役方案和人民解放军部队建设方案。

淮海战役胜利结束后,在蔡洼村指挥战斗28天的粟裕,率华野指挥部于1949年1月12日离开蔡洼村。

宿州人民全力以赴支援淮海决战

“民工运送物资支援前线”“担架队冒严寒奔赴前线执行任务”“后方人民热情照料伤员”“各地青年积极入伍参军”“妇女组织起来赶做军鞋”……陈列在总前委会议旧址里的一幅幅图片,让我们深切感受到当时人民群众全力支前的无私奉献和军民同心的鱼水深情。

担架队冒严寒赴前线。

1948年11月5日,中共江淮区委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加强支前工作的组织领导,建立组织。按照上级要求,宿州地区各县分别建立了淮海战役支前指挥部,各区、乡、村相继成立了支前机构,在各级党组织领导下,广大党员干部身体力行,组织民工支前。

淮海战役发起后,宿州军民积极配合主力破袭津浦、陇海铁路,阻击敌人南逃北援。

妇女担架队。

在围歼黄维兵团和杜聿明集团时,华野和中野两支大军集中于淮北地区。战场上,军队、民工及俘虏就有150万人要吃饭,每天需要粮食300万斤,广大人民群众倾尽全力支援前线。

据不完全统计,淮海决战中,宿州地区共支援粮食4162.67万斤,草秫12639万斤,生猪9130头,布10.96万尺,棉花8357斤,军鞋25万余双,枕木15133根,门板103397个。1948年12月初,为围追堵截杜聿明集团南逃,华野各部齐聚萧县地区,粮食供应出现困难。为此,华野后勤部部长刘瑞龙向萧县战勤指挥部就地借粮500万斤。在萧县县委组织领导下,萧县战勤指挥部分头发动群众,组织就地筹借粮草,许多农民甚至把种子粮都拿出来给前线官兵吃,经过大家共同努力,圆满完成了借粮任务,保证了部队吃饱饭、打胜仗。

当时,为及时把华东局、中原局、苏北工委、豫皖苏分局、冀鲁豫区党委筹集的粮草、物资、弹药等转运到前线,宿州军民抢修铁路350公里;抢修公路40条,共2462里;修桥105座,架电线2300公里;出动大小车8.5万余辆,船只5000余条,挑子2.6万多副,牲口1.6万余头。

在淮海战役第三阶段,连降雨雪,天寒地冻,车辆难行,为及时把砀山车站积压的物资转运到前线,中共砀南县委书记鲁禹道扛起面袋,踏着积雪走在前面,党员干部紧随其后,组成1.58万人的队伍,担挑肩扛将1430万斤米面送到前线。

为抢运伤员,及时救护,宿州各县共组织担架56226副。宿县城郊小张庄12名民工支前,冒着敌人的炮火运送伤员和弹药,其中3名牺牲在支前的路上。广大担架队员和人民群众对伤员亲如骨肉,宿县柏山区刘大娘,不顾年高体弱,为伤员洗衣喂饭,为使伤员早日恢复健康,杀掉家中仅有的三只母鸡,炖汤给伤员喝。

宿州地区解放后翻身农民在各级党组织动员下,积极参军参战,第一批完成上升主力4080人,第二批于12月又完成扩军5000余人。

全市各地汇聚而来人力、物力、财力,汇聚成了一股股波澜壮阔的洪流,成为人民解放军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力量源泉。

文 | 记者 马竞

 | 记者 董木子

以上资料图片由萧县蔡洼淮海战役红色旅游景区提供

编辑 | 吴维维

一审 | 丁曼
二审 | 李锋
终审 | 张化云

· 版权声明 ·

拂晓报社稿件和图片,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如获授权转载时务必注明来源及作者



拂晓报
拓宽资讯渠道 服务百姓生活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4120180006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