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能成为“自己”,比什么都重要

文化   2024-11-11 08:27   辽宁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 Children's Day


献给所有觉醒的灵魂

身心灵愿每个人灵性意识都觉醒

我们生命的根本动力是成为自己。
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代表人物马斯洛称,人有五个层次的心理需要:饮食与性的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需要、自尊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如果按照另一位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代表人物罗杰斯的话来说,所谓自我实现的需要,也就是成为自己。

‍‍




成为自己

什么是自己?
我们又怎样可以成为自己?
所谓自己,就是一个人过去所有的生命体验的总和。
假若,这些生命体验我们是被动参与的,或者说是别人的意志的结果,那么我们会感觉,我们没有在做自己。
相反,假若这些生命体验我们是主动参与的,是我们自己选择的结果,那么不管生命体验是快乐或忧伤,我们都会感觉是在做自己。
是不是在做自己,这一点极为关键。
如果我们感觉不是在做自己,那么不管别人的意志看似多么伟大或美好,我们都会感觉很不舒服,并会做一些看似莫名其妙的事情。
看上去,这些事情像是自毁或伤害别人,但其实我们不过是在用这些事情来唤醒自己的意志。
人本主义心理学将自我实现视为最高价值。相应的,存在主义哲学也将“选择”视为最主要的命题。
用最通俗的话来说,存在与选择的关系就是:你选择,你才存在过。如果你总是被选择,那么你就是不曾活过。
但问题是,太多的人喜欢把自己的意志强加在别人身上。一个生命的过程,就是不断与别人的个人意志做较量的过程。别人会把他们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另外的个体,自己同样也会这样做。
这样做的时候,我们会有很多理由,最简单的说法是:我这样做,是为了你好。不过,自己为自己的人生做决定,自己把握自己的命运,这听上去很动听,有一些伟大的味道。
然而,这样做的另一面,意味着你必须为你的决定负责,如果选择错了,你受伤了,不要怨天尤人,不要把责任推卸到别人身上。很多人惧怕这一点,于是宁愿放弃自己的意志,宁愿被别人决定。
由此,他们自己阻断了自我实现之路。

我们天然有一个精神胚胎

我们在自我实现的道路上,最容易遭遇到的第一个挫折,多来自父母等重要的亲人。父母最容易以爱的名义,将自己的意志强加在孩子的身上。但他们这样做的时候,就压制孩子成为自己的努力。
父母们之所以喜欢这样做,常常是因为抱有一个传统的观点——孩子是一张白纸。
按照这个观点,孩子被认为一开始什么都没有,就是纯粹的空白,我们怎么塑造怎么教育,孩子就会成长为什么样子。
意大利教育学家蒙特梭利反对这一看法,她认为,孩子决不是一张白纸,相反一开始就有一个精神胚胎,这个精神胚胎中藏有个人成长的密码。并且,只有孩子自己通过自己的行动、感受和思考才能解开这个密码。
蒙特梭利认为,这就是精神胚胎指引的结果。
源自精神胚胎的声音告诉孩子,他需要做什么。从这一角度而言,孩子的每一个自发的行为,其实都反映了精神胚胎成长的需要,都有其独特的价值。
按照这一观点,罗杰斯的“成为自己”的“自己”并不是纯粹是一个人的生命体验的总和。
因为按照罗杰斯的这一观点,自己一开始好像也是空的,而按照蒙特梭利的观点,我们一开始就不是空,一开始我们就有一个无比重要的精神胚胎。
更关键的是,6岁前的经历决定了精神胚胎的发育程度。仿佛是精神胚胎在6岁前基本发育成型了。
假若在6岁前,父母一直忙于用自己的意志塑造孩子,那么孩子的精神胚胎就没有发育的机会。于是,这个孩子就会出现种种问题。
按照蒙特梭利的观点,孩子的自由探索非常重要,因为这是精神胚胎得以发育的唯一途径。
然而,因为不理解孩子的行为,大人很容易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强迫孩子接受自己的意志,控制并压制孩子的选择空间。由此,破碎很容易产生。
大人是怎样压制了孩子的自发的需要了,这可以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一个3岁左右的孩子,会拒绝接受一小块大饼,他一定要一个完整的。对于这种行为,大人会说,这个孩子怎么这么不懂事,不知道节约。
其实,孩子这样做,是因为他正处于追求完美的敏感期。一张整个的饼,是完美的,会满足他的精神胚胎发育的需要,而一块饼,是破损的,会让这个正追求完美的孩子感到不舒服。
不要急着去评判孩子并塑造孩子,更不要急着把你的观念强加在孩子头上。譬如,节俭不节俭这样的词汇,是不适合来衡量一个3岁的孩子的。
你可以强行把一个3岁的孩子塑造成看似节俭的孩子,但这个孩子因而就失去了对完美的感受、渴望和追求。
关系胜于一切

情商比智商重要,这一点已成公论。
那么,情商是什么?
情商就是性格,就是人格,而人格就是我们的内在的关系模式。从这一点而言,父母不必太忙于给孩子灌输知识,因为他们与孩子的关系,实际上远比这些知识重要。
假若父母能与孩子提供一个和谐的关系,那么,孩子的精神胚胎就会在这个关系中,自由而安全地得到最大程度的成长。
所以,父母应切记,他们与孩子的关系,才是压倒性的关键所在,至于他们想对孩子灌输的知识,其实是配角,甚至还是反角。

新精神分析流派、现代客体关系心理学认为,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内在的关系模式,这个关系模式决定了我们与其他人、与社会、与世界乃至与自己的相处方式。
这个内在的关系模式,用客体关系理论解释起来会比较复杂,但可以用简单而形象的解释,那就是“内在父母”和“内在小孩”的关系。
这个内在的关系模式也是在6岁前基本建立:所谓“内在小孩”,其实就是孩子自己一方的角色的内化。
所谓“内在父母”,则是父母一方的角色的内化。内在的关系模式,基本也是童年时,孩子与父母等重要亲人的现实关系的内化。

爱护地球,敬畏生命,行善积德,
是人类避免各种灾难降临的最终出路。

此文献给每一个觉醒的灵魂 

我 的 祈 祷

愿世上每个人都享有轻而易举的人生!

全然的健康、

充满爱的关系、

经济的独立,

富裕而自由的生活!


万物皆有裂痕,那是光进来的地方 

你|价

的|值

分|连

享|城

说明:挑选优质文章及视频,与大家共同学习。重在分享,尊重原创。

1. 图片来源于网络。作品版权及观点归原作者所有,向原作者致敬。

2. 所有转载均标明原始出处与原作者,如尽力核查未能发现原始出处和原作者,则默认“来自网络”。若有疏漏欢迎原作者及时联络署名或删除。

3. 若涉及版权问题,烦请原作者联系我们。   

心动模式1

   

心动模式2

       感恩家人的陪伴,感恩生命中遇到了您,是您的陪伴才让《让爱回家》平台越来越快成长,是您的支持和鼓励才让瑞卿一直有创作灵感。

 十多年的身心灵之路,瑞卿越来越感觉到身体、心灵、灵魂三者,缺一不可,《让爱回家》会不定期分享提升身心灵的文章,愿我们一起活出和平、喜悦和爱!

心动模式3

在这期间有许多家人有许多的人生疑惑,瑞卿也愿意尽自己绵薄之力来让大家找回心灵的家。

可我发现其实大家的问题都大同小异,其实只是大家还没有了解一些生命的真相,所以瑞卿就想是否可以有这样一个平台,可以永久保留,只要家人进来就可以听到分享,大家各取所需,而且还不占用群的资源,大家不用爬楼梯听分享,解决疑惑了呢?

结果宇宙就显化了这样2个语音分享平台——《千聊》和《荔枝》APP给我,让我在这里可以用语音给大家分享生命的实相,欢迎大家扫描下方二维码,进到语音分享平台,也可以直接进入《千聊》或者《荔枝》APP(2个平台的内容不同),查找《卿心相伴,让爱回家》,收听免费的语音分享。

瑞卿愿用真心相伴,和大家一起让爱回家。

千   聊


《卿心相伴,让爱回家》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

荔   枝


《让爱回家·伴我成长》


轻而易举的

健康、美丽、富足……

一起活出和平、喜悦和爱


健康\美丽\财富热线13358654134【同微信】

我们愿以心相伴,与爱同行,陪伴您一起走向光明美满.

让爱回家
愿世上每一个人都享有轻而易举的丰盛! 拥有全然的健康,充满爱的关系、经济的独立、富裕和自由的生活! 愿世上的每一个角落、每一个人都意识到灵性意识的苏醒,活出爱、喜悦、轻而易举的富足。 一切如是!愿世上的每一个的人都拥有无条件的爱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