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年前,村子可不是这番美景!”拾级而上,行至半山腰,记者碰见“山哈人家”农家乐的老板雷德义。灶台前,他和他的爱人配合默契,不一会儿,冒着热气的“咸饭”相继出锅,端到客人餐桌。“过去交通不便,缺少产业,村民纷纷外出务工,房屋破败,杂草丛生。”雷德义说。
上凤门垅是少数民族自然村,背山面海、风景优美。但随着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劳动力大量流失,逐渐失去昔日的光彩。这样的山村,发展从何处破局?
上凤门垅自然村的答案是:因地制宜,打造特色“村”游产业。
“乡村振兴,规划先行。”四斗村党支部书记兰秀茜对此深有体会。她告诉记者,2023年,在上级部门的帮助下,上凤门垅自然村成功邀请设计公司对整个村子进行村庄环境规划、产业规划和旅游规划,将规划与运营有机结合,打造合理的乡村空间格局。
有了发展蓝图,如何让它变成实景?上凤门垅自然村先后投入300多万元,改善村容村貌,提升基础设施,在全村范围内建设果蔬采摘、农事体验、畲家风情民宿、围炉煮茶区、亲子休闲区、观景摄影台等项目。同时,从现有可利用资源入手,将村内宅基地、旧房屋、闲置土地、山林等资源,通过土地流转,将土地资源变资本,打造特有的“文化田园休闲旅游”。
村庄变“景点”,人气旺起来。兰秀茜和村干部又开始摸索将“流量”转化为“留量”。“想要让游客留下来、住下来,旅游体验不仅要独特还要丰富。”兰秀茜说。搞培训、引客源……上凤门垅自然村与旅游公司开展合作,组织开展多样化学习和技能培训3次,提升村民干事创业本领;做强景点的管理和营销宣传,强化客源引流;联合作家协会等共同创建采风创作基地,文艺赋能助力乡村振兴。
下一步,上凤门垅自然村将持续挖掘乡村多元价值,丰富乡村观光、摄影写作、休闲、度假、居住等旅游功能,通过打造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拓宽群众增收渠道,壮大村集体经济,将上凤门垅自然村建设成宜居兴业的美丽畬族村。
来源:闽东日报·新宁德客户端 记者|朱灵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