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小红书@企鹅(下同)
图片来源:小红书@奇妙探索百科(下同)
饼干👇🏻:
有人说不是东西少了,是盒子大了👇🏻:
有人说盯住数量就不会被套路👇🏻:
有人说商家行为短视👇🏻:
桂圆礼盒👇🏻:
化妆品👇🏻:
欺骗消费者👇🏻:
有人说商家刻意诱导👇🏻:
快餐👇🏻:
口红👇🏻:
牛奶👇🏻:
乐事👇🏻:
有人想到了王海👇🏻:
这个除了公摊面积太大,还涉嫌欺诈👇🏻:
有些人比较理性,说你看好克重和数量不就好了。
可问题是,凭借一双肉眼,你很难做出东西是多还是少的精确判断,你不可能随身带着一台分析天平去买巧克力。
另一方面,商家把包装做大,一眼就给人东西足量的直觉,至于内容物多少,只要跟标重一致即可。
我觉得这种做法,算是一种隐形欺诈,通过夸大包装,制造性价比很高的假象,诱导消费者消费。
首先,的确有正当理由:防止食品易碎(保护食品功能)。
缓冲作用:一些食品,如饼干、薯片等,质地比较脆。较大的包装空隙可以提供缓冲空间,在运输和搬运过程中,当包装受到碰撞、挤压时,空隙中的空气能够起到缓冲作用,减少食品受到的冲击力,降低食品破碎的概率。
例如,像曲奇饼干这种造型比较精致、容易断裂的食品,适当的空隙能防止饼干在运输过程中相互挤压而破碎。
隔离防护:对于一些有多层结构或者含有不同成分的食品,空隙可以起到隔离作用。
比如含有坚果和果干的混合零食,坚果可能比较硬,果干相对较软,空隙能避免坚果在运输中磕坏果干。而且对于一些有涂层的食品,如巧克力涂层饼干,空隙可以防止涂层在包装内被蹭掉。
其次,合理的营销和展示目的
产品展示效果:适当的空隙可以让食品在包装内有更好的展示效果。消费者在购买时,能够更清楚地看到食品的形状、大小和外观。
例如,精美的手工巧克力,有一定的包装空隙可以使巧克力以更吸引人的姿态呈现,就像在陈列柜中展示一样,增加消费者的购买欲望。
品牌形象塑造:品牌可能希望通过较为宽松的包装营造一种高端、精致的感觉。
比如一些进口的高端零食品牌,较大的包装空隙配合精美的包装设计,会给消费者一种产品很有品质的印象。
最后,可能存在的恶意夸大情况和虚假宣传风险。
误导消费者:如果包装空隙率过大,超出了合理的保护和展示范围,可能会误导消费者对产品实际内容量的判断。
例如,消费者看到一个很大的包装,会自然地认为里面的食品量很足,但实际打开后发现食品量很少,这就可能涉及虚假宣传。
判断标准模糊:目前,虽然国家有关于包装空隙率的规定,但在实际执行中,对于一些处于规定边缘或者包装设计比较复杂的产品,判断是否存在恶意夸大可能会比较模糊。
比如一些带有玩具赠品或者有特殊结构的食品包装,其空隙率的合理性需要更细致的分析来确定是否存在虚假宣传的嫌疑。
我查了查网上的资料,在食品包装空隙率方面,国家的确有明确规定,比如食品包装相关的几个例子👇🏻:
👉🏻《限制商品过度包装要求 食品和化妆品》(GB 23350-2021)
不同净含量食品的包装空隙率要求:当内装物单件净含量小于等于1ml或者 1g,其包装空隙率应不超过85%;当内装物单件净含量均大于1ml或者1g,且小于等于5ml或者5g,其包装空隙率应不超过70%;当内装物单件净含量均大于5ml或者5g,且小于等于15ml或者15g,其包装空隙率应不超过60%;当内装物单件净含量均大于15ml或者15g,且小于等于30ml或者30g,其包装空隙率应不超过50%;当内装物单件净含量均大于30ml或者30g,且小于等于 50ml或者50g,其包装空隙率应不超过40%;当内装物单件净含量均大于 50ml或者50g,食品包装空隙率应小于等于30%。
👉🏻《限制商品过度包装要求 生鲜食用农产品》(GB 43284-2023)
针对蔬菜(含食用菌)、水果、畜禽肉、水产品和蛋等五大类生鲜食用农产品,根据不同类别和不同销售包装重量,设置了10%—25%的包装空隙率上限。
👉🏻酒类商品包装空隙率规定:
饮料、酒、糕点、保健品、休闲食品、茶叶等食品的包装需符合一定规范,以酒类为例,商品销售包装内不必要的空间体积与商品销售包装体积的比率,即包装空隙率不得超过55%。
本文授权转载自公众号设计癖,“公摊面积”的歪风,还是吹到了奥利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