啊啊啊都冬天了,为什么最近还这么多蚊子?!

政务   2024-11-15 10:30   北京  

最近,不知道北方其他地区的朋友们有没有同样的困扰——

图片来源:某社交平台


谁能想到,都 11 月了,都入冬了,蚊子还天天“魔音贯耳”,一晚上能打死三四只。真的想问:为什么都冬天了最近还这么多蚊子啊啊啊?

蚊子,你可能并不了解


虽然已经是“老邻居”了,但你对蚊子可能并不是非常了解。

世界上已经发现的蚊子超过了 3570 种,我国已发现的种类有 420 种,常见的有白纹伊蚊、淡色库蚊、嗜人按蚊等等。咬人的蚊子是雌蚊,雄蚊并不吸血,它们只以植物的汁液为食。

大部分种类的蚊子成虫可以适应 15℃~35℃ 的环境,一般在 25℃~30℃ 时最为活跃,但温度如果低于 10℃ 以下,活跃度就会大幅下降,相应的雌蚊也会停止进食。

在北京这样的温带地区,几乎没有昆虫可以在低温下生存,所以虫子们一到秋天就开始忙着为过冬做准备。不同种类的蚊子,选择过冬的方式也各不相同,有卵、幼虫、蛹、成虫等不同形态。以前三种形态过冬的,我们一般是看不见的,因为这三种形态的蚊子会藏在水里或潮湿的土壤中等环境。至于在冬季骚扰我们的,则是这些以成虫形态过冬的蚊子。

图库版权图片,转载使用可能引发版权纠纷

以成虫越冬的蚊子,会寻找一个隐蔽、避风、比较温暖的场所。在野外一般是树洞、山洞、岩石缝隙、落叶下等等,在人类环境里,家具电器后、下水道、通风口、管道间等地方都是“不错的选择”。不过,在进入过冬状态时,它们只依靠体内储存的营养,并不吸血。

为什么 11 月份还有蚊子活动?


蚊子变得更加活跃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气候的变化。不管是近些年来全球气候变暖,还是城市热岛效应,都让北京这样的超级城市温度逐年上升。


据中央气象台,11日至15日,我国大部气温将较常年偏高。其中,中东部多地气温将较常年同期偏高6~10℃、部分地方甚至偏高10℃以上。


蚊子作为适应能力超强的动物,也在适应着居住的环境:温度虽然降低了,但没有那么低,很多蚊子的成虫就会选择推迟或者不进入过冬状态,继续进食并保持活跃状态。特别由于北方城市普遍有暖气供暖,居室环境温度会达到 20℃ 左右或者更高,这会让休眠中的蚊子以为“冬天过去了春天来了”,继续来吸你的血。


同时一些蚊子抗冻的能力可能也在增加。除此之外,随着国际交流的愈发频繁,一些外来的蚊子开始扩散到越来越多的地方。


比如现在很常见的“花蚊子”白纹伊蚊,原本是生活在东南亚的,随着进口货物来到我国。最初它们还是生活在两广、云南等南方地区,但随着最近这些年南方地区气温愈发升高,白纹伊蚊为了“避暑”开始向北方地区扩张,现在已经是北京最常见的蚊子之一了。作为一种热带来的蚊子,只要温度合适,它就会一直咬你,让你满身起大包。


如何避免遭到蚊子骚扰?


想要减少蚊子的骚扰,日常可以尝试下面这些方法:


1.尽量保证室内的清洁,减少房间的死角,蚊子不喜欢干净整洁的环境,即便来到你家,也会因为无处藏身而被发现消灭的。

2.检查门、窗以及墙壁是否完整,有没有缝隙和孔洞,如果有及时修缮,空调孔等孔洞可以用密封胶泥等材料堵住,抽油烟机、燃气热水器、排风扇的排气口可以使用单向止逆阀密封,开关门窗时也要注意防止蚊子飞进来,将蚊子挡在居室以外。

3.室内尽量保持干燥,及时清理鱼缸、花盆、水槽内的积水,避免成为蚊子的繁育场所。

4.厨房、厕所下水道定期投放清洁剂或用开水冲刷,避免蚊子在回水弯、下水道中繁殖。

5.如果居室内已经发现蚊子,可以使用蚊香、杀虫剂等方法杀灭,如果数量特别多也可以使用烟雾杀虫剂进行全屋杀灭,如果敏感体质对杀虫剂不适应的朋友也可以使用紫外线杀虫灯对蚊子进行诱杀。


6.蚊子实在太多,又总是杀灭不完,已经到了自己搞不定的地步,就需要联系专业的害虫杀灭服务单位来处理。


注意!!!

近期登革热感染人数增加,也和与环境气候利于蚊虫繁殖有一定关系。防蚊灭蚊是预防登革热最简单有效的手段。一旦得了登革热,不建议使用布洛芬,可能会让病情加重!更多关于登革热的知识,可回顾往期文章紧急提醒!广东 7 天新增 1785 例,感染登革热吃布洛芬会更严重》



策划制作

作者丨二猪 科普创作者

审核丨彩万志 中国农业大学 教授

          刘薇薇 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 副研究员

策划丨杨雅萍

责编丨杨雅萍

审校丨徐来、林林


相关推荐

1.这个很多人晚上都在做的事,正在加速牙齿老化!还可能会变丑!

2.这 4 种最伤肝的食物,很多人可能天天都在吃!

3.这个“羞耻”的检查能救命!人到中年一定要做……

4.蛋白含量比鸡蛋高,膳食纤维比燕麦更优秀!这种食材被严重忽视了!错过太可惜

5.寿命长短,心跳知道!1分钟跳多少次最健康?最新研究……


本文封面图片及文内图片来自版权图库

转载使用可能引发版权纠纷
原创图文转载请后台回复“转载”


点亮“在看”

一起涨知识!

科普中国
公众科普,科学传播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