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漳州芗城区石亭(塘边)高跷队登上了央视舞台,向全国观众展示了这项传承数百年的民间艺术瑰宝。作为芗城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石亭高跷以其独特的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再次吸引了大众的目光。
石亭高跷亮相央视,非遗民俗文化大放异彩。
1月27日,石亭塘边少儿高跷队参加了央视《欢喜过大年》节目的录制,并在1月31日晚间八点在中央13套《东方时空》播出。节目中,孩子们踩着高跷,身着传统戏曲服装,伴随着铿锵有力的锣鼓声,迈着稳健的步伐,展现了精湛的非遗技艺。他们的表演不仅动作流畅、姿态优美,更融入了闽南非遗民俗文化的独特韵味,传递着闽南人民对生活的热爱与对传统的敬仰。此次亮相央视,不仅是对这项古老技艺的肯定,更让全国观众感受到非遗民俗文化的独特魅力与深厚底蕴。
石亭高跷:传承百年的“空中戏院”。
高跷是一种流传于全国各地的汉族民间舞蹈,因舞蹈时脚踩踏木跷而得名。石亭高跷是南宋时帝族姻亲黄姓南下福建时传入,于清朝时从厦门五通传至塘边。由于塘边遍布着荔枝树、龙眼树、杨桃树,果实收获季节,黄氏便将踩高跷技艺用于陆地采摘。农闲时节,他们意犹未尽,玩起了踩在高跷上进行文艺表演的游戏,融合了音乐、舞蹈、杂技、戏曲等多种形式,逐渐发展成为既能强身健体又能陶冶身心的民间舞蹈艺术。一般的高跷高度在1—1.5米左右,而石亭高跷高达2.4米,圆径10厘米,重4公斤,堪称福建一绝。
二百多年来,石亭高跷以师授徒的形式代代相传,从未间断。每逢春节、庙会等传统节庆,高跷队员们便会踩上高跷,穿上传统戏剧服装,画上戏曲中"八仙"或"老鸡婆(丑婆)"、状元、小姐等的脸谱,拿上道具,排成长队,在锣鼓队引导下在庙口或上街表演,场面壮观而热闹,有如"空中戏院"。2008年7月,石亭高跷被列入芗城区第一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
高跷进校园、古城体验站启动,非遗文化薪火相传。
近年来,塘边社区积极探索高跷的保护与传承新路径。2024年7月,塘边社区成立了少儿高跷队,吸纳了50余名5至15岁的少年儿童参与高跷学习与训练。这一举措不仅让石亭高跷走出了“深闺”,还让更多年轻人有机会接触并传承这项古老的艺术。
目前,高跷进校园已经在石亭中心小学常态化授课,让孩子们学习高跷技艺,感受传统文化魅力。古城体验站也已启动,让游客零距离体验高跷乐趣,春节期间吸引了众多游客参与,热闹非凡。
未来展望:高跷传习所与市级非遗申报。
为了进一步推动石亭高跷的保护与传承,塘边社区拟规划“高跷传习所”、市级非遗申报等多个项目,进一步提升石亭高跷的文化影响力。
石亭高跷不仅是一项民间艺术,更是一种文化传承的象征。通过不断创新与融合,这项“足尖上的非遗”正在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未来,石亭高跷将继续在传承与创新中前行,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