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印记之:儿时的冻米糖儿
作者:刘晓明
随着春节脚步的来临,儿时的冻米糖味道,只有经过那个年代过来的人,才能体会到那个时代冻米糖的香醇。
过了腊八就是年。家家户户就开始忙碌起来了。炒瓜子、炒花生、做冻米糖,这就是年的气氛。条件好的家庭,对做糖,都要分为系列,花生糖、芝麻糖,打花生酥等多种花样。条件差的家庭,做糖时,将冻米、花生、芝麻参拌在一起做,或者做苞米花糖。不管是炒现货还是做糖,都拿到糖坊里去加工。
当年我家住电影院后面的县委宿舍,有十一户人家,基本上每家都要做糖。那时工资低,生活比较艰苦,“新老大,旧老二,缝缝补补给老三”。四五十块钱的工资,要养一家人,平时小孩很难吃到零食,除非父母出差到外地,回来时也很难得买些水果、糕点之类的食品带回来,即使买,也是为了敬孝家中的老人。所以,到了年边,家家户户做糖,也就成为每个家庭的一种习惯了。即能在春节期间招待客人,又能让自家的小孩解馋。
做冻米糖,需要有冻米,而冻米都是自家加工出来的。记得外婆把糯米洗干净,浸泡后沥干,用木蒸桶将糯米蒸熟,蒸出的米饭熟而不烂。将糯米饭放在大大的竹匾里,等糯米饭凉了后,掰开搓成一粒一粒的,再经过几天的日晒夜冻,就变成了晶莹剔透的冻米,这个过程叫“冻”,也是冻米糖名字的由来。等到快过年时,它就成了冻米糖的主要原料。
我家离糖坊很近,出门向北拐弯二三十几步远就到了糖坊。说起来叫糖坊,其实是私人临时做坊,兄弟三人姓王,相互搭挡,但又各有分工,王老大专门负责炒现货,如:炒花生、炒瓜子、炒冻米等;老二老三负责做糖、打花生酥。平时参加生产队劳动,到了年边上,就干起了这个行当,生意火红得很,加工费按加工的数量收取,即给居民做糖户提供了方便,又增加了自己的收入。所以,到了年边,大家都喜欢拿着做糖的食材、铁瓶到糖坊里排队,先炒冻米,后割糖。你别小瞧这不起眼的炒冻米,一个腊月下来,收入是很可观的。据炒冻米的师傅介绍,虽说当年炒冻米,只有4分钱一斤,整个腊月下来,就炒冻米这一项,就有2000多元的收入,基本上能解决全家一年的生活开支。
在我家,生活方面的事,父亲从不过问,都由母亲来安排,如果需要排队的话,自然落在我身上。做糖的那天,母亲早早的把做糖的东西放在洋铁瓶里,送到糖坊里排队,我就守在那里排队,一个接着一个,慢慢的向前移。做糖的场景分两个地方,人很多,来回穿梭,其乐融融。先是炒冻米:将冻米放在大铁锅里炒,大铁锅里有许多黑细沙,用大锅铲子将冻米与黑细沙翻动,冻米在细沙中,均匀受热,变成了雪白膨胀的米粒,冻米炒好后,经过筛子将细沙筛掉,第一道工序就完成了。
冻米炒好后,立刻送到做糖的地方,再次排队。做糖的糖稀由糖坊的提供,根据多少冻米参多少糖稀,最后把糖稀钱和加工费算在一起,一把结帐。先将糖稀放在大铁锅里熬,火候是师傅说了算的,熬老了切出的糖发苦,熬嫩了粘性不足切的糖要散。糖稀熬到一定时候,将炒好的冻米倒进锅里搅拌,拌均匀,然后将炒过的发米与拌有糖稀用铲子取出,放在案板上的四方形的模具里,用擀面杖擀匀、压实再顺着定形的开板切成长条状再细切成小片,即可食用了,刚切成的冻米糖,还带着温度吃起来有点松软,特别香甜。嘎嘣一口咬下去,满嘴都是甜滋滋的味道,吃得嘴边都是白白的米花。
糖做好后在回家的路上,遇到熟人都要拿几块,请他们品尝。回到家里后,家长们都喜欢把糖装在洋铁瓶里,等到过年时好装盘子,招待客人。为防止小孩偷吃冻米糖,大人们总喜欢把洋铁瓶放到大衣柜顶上,或者是高处,小孩子够不着的地方。
虽说我家就我一个小孩,但母亲总是担心我糖吃的太多会损坏牙齿,所以,每次只给一点点。那时候,冻米糖对我来说是一种奢侈的享受。
我们那个年代,确实没有什么零食吃,家里做了点冻米糖,我就会惦记着,想吃,又怕被大人发现,只好乘着母亲不在家时,把大椅子摆在桌子上,然后又把小凳子放在大椅子上,找凳子垫脚,想方设法去偷冻米糖吃,但每次只敢拿几小片,让自己解解馋,拿多了很容易被发现。为能偷吃到冻米糖,玩起了“杂技”。
当年炒冻米、做冻米糖的王老大早已去世,但他炒冻米、做糖的手艺活,已有他的小儿子接班了。每当进入冬季,都能见到他的小儿子推着平板车,平板车上装有冻米糖、芝麻糖、花生糖、花生酥、芝麻粉等七八种零食,到菜市场摆摊买卖,而我总会在年边上买上二、三斤,没事时咬上一口,细嚼慢咽,那种酥脆的口感和香甜味道,就会在嘴里弥漫开来,仿佛又回到了无忧无虑的童年时光。
冻米糖不仅是一种零食,更是一代人的记忆,让我怀念当年的味道。
【本条微信开头和结尾图片为广告内容】
迎新年 插播一条简单粗暴的新房装修省钱攻略【详情请点击打开这个标题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