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产聚才、以才兴产!龙岩各地全力推进“才聚龙岩”→

时事   2024-10-14 21:08   福建  


2024年以来
“才聚龙岩”行动计划进展成效


“才聚龙岩”行动计划实施以来,全市组织部门围绕“2+4”工业产业,以产聚才、以才兴产,推动人才链、产业链、资金链深度融合,为我市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动力,特别是今年8月以来,组织开展“党建兴链”专项调研,组建市县联合调研组深入新罗、上杭、武平等地的园区、企业、研发平台蹲点调研,梳理金铜和新材料、机械装备、新型显示等产业链亟需解决的人才问题,研究推动“创新延链”“人才强链”工作,为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打下良好基础。





新罗
集聚人才动力 激发产业活力

福建侨龙应急装备股份有限公司“龙吸水”应急排水抢险车装配


专家借智,指引产业航向。针对机械装备产业转型升级时间紧、“卡脖子”技术难题多的实际,邀请5名院士专家来岩,深入福建威而特旋压科技有限公司等6家企业开展调研交流,为区域机械装备与专用汽车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及产业攻关方向建言献策。柔性引进清华大学马敬仲、黄天佑教授等知名专家教授团队,开展高性能球墨铸铁的研发与产业化等课题研究,帮助企业突破高性能球墨铸铁件的球化技术与孕育、凝固过程微观组织细化控制等技术瓶颈,助力企业转型升级。
平台赋能,提升产业价值。依托张建云院士专家工作站引进专家成员12名,成功破解“逐级水泵加压技术、加压水泵自适应控制技术、长输水软管机械化辐射技术”等多项技术难点,实现消防救援、地震救援等新领域完全自主创新。发挥机械装备产业集群优势,联合吉林大学等4家单位10多名机械装备行业专家来岩组建龙液吉数字液压技术研究院,引进合作项目3项、教授专家团队5个、专家人才20余名,专注数字液压技术人才的培养及相关产品智能化数字化的研发。
服务托举,助力产业发展。围绕机械装备等重点产业链,在人才育引留用等方面发力,提升人才服务水平。2023年以来,累计发放机械装备产业人才补助资金450余万元,提供人才医疗服务保障26人次,保障人才子女入学38人次。搭建“区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区委人才办—镇(街)党(工)委—片区人才专员—企业人才专员”五级联动人才工作服务模式,选派片区人才专员和企业人才专员共150余人,每月至少联系辖区人才一次,解决人才日常需求,收集人才意见建议,累计服务超6000人次。




永定
点燃人才“引擎”  驱动产业发展

“新能源汽车整车线束”研发项目荣获第七届“创响福建”大赛三等奖

龙头带动,引育领军人才。探索“企业出题、政府发榜、协同攻关、产业升级”发展模式,定期发布人才和技术需求目录,围绕重点产业支持韩研环保、闽福建材等企业成立市级技术研发中心、“永定工匠”工作室,持续开展“高层次人才永定行”“产业人才专题培训”等聚才育才活动,聚力破解降低磷酸耗用量、催化剂改良等行业难题100多个,实现医药针剂级活性炭等产品换代升级,带动培养省、市产业领军人才等18名、企业技术骨干130余名。

筑巢引凤,搭建聚才平台。统筹引导政策、项目、资金等资源向重点产业链汇聚,在广州、福州等创新资源集中地建立招商引智工作组、孵化基地等产业延拓平台,配套飞地用才、创业奖励等“产学研用”服务保障。创建全省首个高校飞地科技园(福州大学永定区科技园),精准对接青年创业、企业升级等产业需求200多个,推动中华老字号企业与广药集团建立原料供应、产品研发、销售等产业发展链,吸引30多名青年人才来永创新创业,其中1个创新项目荣获第七届“创响福建”大赛全省总决赛三等奖。
纾困解难,引入柔性专家。探索建立“合作社+院校+企业+农户”四方联动合作模式,利用地方特优品种、规模种植等优势吸引中国科学院等7个市外高校科研院所专家团队来永开展育种、土壤改良、产品开发等项目研究、课题实践,聘请40余名教授专家担任“产业导师”、10名退休干部或种植大户担任乡村振兴特派员,落地的20多项新技术“护航”3.8万亩“六月红”早熟芋丰收,两年产值突破7.5亿元,培养本土实用人才200多名。




上杭
培育全谱系人才队伍 促进产才深度融合

福建德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与闽西职业技术学院共建双师工作室和产业研究院


探索“团队式”人才招引。鼓励企业实行股权激励、合伙人创业,将人才团队(1名领军人才+3名以上核心成员)及项目、技术、市场、资本等整体打包引入,予以土地、资金、政策等要素保障,通过技术入股、职工持股、代持大额股权按期兑现转让等多种股权激励方式,让人才从企业“打工者”变为事业“合伙人”,以更大事业平台破解山区高端人才引进难题,共引进中国核工业、台湾半导体等14个人才团队,攻克13项“卡脖子”技术,转化落地一批锂电池、半导体新材料重大项目。
注重“领军式”人才培育。打破人才单一企业属性,由政府聘请龙头企业5位专家兼任产业链首席科学家,为产业链政策制定、延链补链方向等提供专业咨询服务,推动链上企业与外地研发机构投入经费6300余万元、实施54个合作项目。实施科技型企业家培育工程,通过设立科技创新基金、科技企业家创新奖等,培育一批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的复合型人才,累计培养科技型企业家近20人,吸引上下游同行业80多位高层次人才、22个科研团队服务产业链发展。
夯实“实用型”人才基础。支持紫金矿业等12家企业与东北大学、福州大学等8所工程学科优势强的高校开展校企联合培养,培育工程师1200多人。推动龙氟化工等16家企业与上杭职业中专学校“订单式”培养技能人才,开设化工检测、分析检验技术等专业,培养一线工匠1600多名。实行高校学习、企业实践“双阶段”培养,准毕业生在接受学校教育同时,与链上企业签订“预就业”人才培养协议,按月给予分级奖补,已吸引675名高校毕业生来杭实习,258人留杭,经验做法在全省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创业工作会议上作典型发言。




武平
育人才孵强企 带动企业集群发展 

武平县赴福州新型显示产业龙头企业开展供需对接活动


依托乡贤挖掘湾区产业人才。针对新型显示企业“星星”多、“月亮”少的问题,抢抓粤港澳大湾区新型显示产业转型升级企业外溢的机遇,依托乡贤挖掘新型显示人才及项目,自2018年起,累计摸排从事新型显示行业湾区乡贤800多人。整合41个单位骨干成立产业人才项目招引专班对接新型显示产业管理人才,累计对接意向来武创业人才650多人,主动邀约对方来武考察创新创业环境,强化来武意愿,累计对接489名人才、556个项目。
破解难题助力人才项目落地。针对初创企业、新落地项目资金短缺问题,抓住国家开发投资集团对口支援契机,争取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基金10亿元,助力新型显示新项目顺利落地。截至目前,已发放新型显示项目补助2.5亿元,帮助企业贷款融资5.75亿元,助力115位新型显示产业人才的创业项目顺利落地武平。如,对星河电路总部搬迁落地项目,在车间装修、厂房建设等方面给予大力扶持,并优先将项目列入省重点工业技术改造项目库和工信部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再贷款项目名单。
搭建桥梁扶持人才项目壮大。针对人才项目从湾区转移到山区后企业圈子小、交流层次低、供应链薄弱等问题,组织摸排辖区人才在企业产品采购、销售等方面的66个对接需求,推动35名人才赴天马微电子、京东方等20家龙头企业开展技术对接活动,促成31个企业成为省显示产业龙头企业的合格供应商、备选供应商,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得到有效提升。精心安排产业发展推进会和产研合作对接会,畅通辖区新显企业与中国光学光电子行业协会液晶分会19名专家学者常态化交流渠道,帮助企业解决技术等方面的问题。




长汀
聚焦人才驱动发展 链动稀土产业未来 

召开福建省稀土功能材料重点实验室第二届学术委员会会议


创新机制,筑巢引凤。紧扣稀土产业发展需求,推进“才韵汀州”人才政策,畅通人才定向培养和优先服务通道,在户口迁移、子女入托入学、配偶就业、居住等方面提供优先服务,助力稀土领域人才引进和培育。目前,已集聚稀土领域本科及以上人才995人,其中硕士156人、博士14人、博士后5人、省级高层次人才11人。如,以金龙稀土磁材事业部黄清芳为代表的高层次人才,在晶界扩散、无重稀土磁体等方面突破多项“卡脖子”工程技术,为稀土产业链的延伸和升级提供技术支撑。
搭建平台,赋能发展。秉持“内部培养为主,外部引进为辅,专业素养和综合能力同步提升”的培养原则,打造稀土产业人才聚集洼地,助力搭建稀土产业技术创新与攻关平台。创建稀土功能材料重点实验室等7个省级科研平台,通过深化校企项目合作、资源共享等形式,以重大科研项目“揭榜挂帅”、优秀技术成果转让推广等方式,突破性取得3项省级科技进步奖,获得发明专利186件,实施关键技术攻关和重点成果转化项目20多项。
人才引领,产业升级。依托稀土高层次专家人才储备,组建稀土氧化物、磁性材料等专家研发团队,专注攻克各类关键技术和稀土应用新产品的研发。围绕专家团队的产业链构建意见,先后布局赤铕稀土、卓尔科技、贝思科、源通新材料等稀土企业,打造新的分离生产线和精深加工产业链,进一步增强稀土园区产业聚集示范效应。目前,已集聚新材料产业企业20家(含在建),其中规上企业12家,亿元企业7家,从业人员近3500人,稀土及其相关应用产业产值(含铜产业)从2010年的6.17亿元增加到2023年的83.76亿元,稀土产业已初具规模。




连城

汇聚人才合力 激活产业发展新动能 


福建赛特新材股份有限公司高阻隔膜生产线


深化研发平台建设。建立新型建筑材料研发中心,柔性引进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总院、中国科学院相关研究所等科研机构科研人员20名,获得10项国家发明专利和20项实用新型专利。创建实验创新平台,与合肥工业大学合作成立赛特新材工程技术实验室,通过学校选派优秀人才、企业提供科研项目和实验平台的合作方式,培养优秀科研实践人才。搭建高层次人才载体,新设立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家、省级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家,推动主导产业链企业提升技术创新能力。
强化产业人才支撑。深化校企合作,在连城县职业中专开设“赛特新材”冠名班,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培养方式,降低企业招聘成本和人才培养成本。实施校企、院企科研人员“双聘”行动,如,聘请南京工业大学的教授、专家为福建允升复合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技术顾问,同时聘请福建允升复合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的高级工程师为南京工业大学的兼职教授,实现人才资源共享,参与制定省级行业标准1个。组织认定新型建筑材料领域科技人才4人为省级科技特派员,为推动科技创新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撑。
优化服务保障质效。实施“莲商回归”工程,开展产业链补链、延链、强链招商,实行“一事一议”乡贤重大回归项目,推动新签约新型建筑材料项目14个。打造产业集聚平台,依托对口支援优势,争取4亿元专项债券资金,促成总投资50亿元的连城新型建材产业园项目签约建设,推动产业集群发展。完善营商环境工作机制和人才服务机制,开展营商环境“问题吐槽”活动、领导干部“换位走流程活动”等,共解决问题、落实建议530余条。




漳平
发挥人才效用 赋能产业发展 

院士专家为产业发展解决“卡脖子”技术难题


院士引领产业科技创新。与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共建联合研发中心,聘请中科院院士谢素原为首席科学家,以植物原料燃烧工艺合成富勒烯炭灰技术的研发处于全球领先水平,率先推动富勒烯从“小规模实验室研发”走向“大规模工业化生产”,被国家发改委认定为创新型基础材料。与嘉庚创新实验室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发挥漳籍中科院院士郑南峰等高端人才作用,采取“产学研”合作方式,为弗仕德(龙岩)环保设备有限公司、福建新纳正盛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解决“卡脖子”技术难题6项,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专家助力产业延链补链。搭建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专家服务基地等平台,与省院士专家工作中心建立长期指导服务合作机制,促进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技术交流与合作,形成了以钢铁机械制造、新材料、新型建材为主导的“3+N”产业体系,年产值近200亿元。聘请14名产业人才作为招商顾问,引进美亚瑞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17家,孵化产业人才357名,填补新能源锂电池配套材料、电子氟化冷却液等产业链上的空白。
工匠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引进钢铁机械制造技术人才134名,促进产品创新和工艺改进152项,打破了传统“粗、大、笨”的产业模式,实现了全流程智能生产和超低排放,培育了诚匠实业、立龙钢构装配等规上企业34家。积极构建与发达地区人才资源的对接桥梁,柔性引进智能控制技术专业人才13名,推动漳平市德诺林业有限公司、天守(福建)超纤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11家企业完成数字化转型升级。




高新区
(经开区)
锚定四链融合 夯实人才根基 

广龙联合金属橡胶研发中心揭牌仪式


拓宽“产业链”,布局“人才链”。细分产业链条,精准绘制产业“人才地图”,按图索骥开展延链补链强链招商,一体推进招商引资和招才引智,陆续引进“德国红点至尊奖”获得者陈家耕、“碧空奖”得主谢友金等高端人才,带动翼博特、绿洋环保等“产业+人才”项目落地。精准串联发达地区人才资源,促成龙净环保、聚绅药业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高校开展校企项目合作,带动跨区域优势互补,助推辖区内龙工、福龙马等3家企业获评首批市级人才飞地,2024年新培育省级高层次人才3名、省“创业之星”1名。
盘活“资金链”,保障“人才链”。在全省首批试点企业创新积分制,上线运行全省首个创新积分系统,推出“科创积分贷”专项产品,引进14家金融机构入驻,覆盖区内各类创新型企业500余家,创新“知产”变“资产”的融资新模式,有效解决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搭建企业与科技、金融服务机构互通互促的“科技金融云桥”综合性线下服务平台,打造“线上服务、线下咨询”和“线下服务、线上推送”的双向科技金融服务机制,引导各类创新资源向科技企业聚集,培育壮大一批综合效益好、成长潜力大的新兴产业。
激活“创新链”,筑强“人才链”。整合新材料产业链上下游生态圈资源,构建“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全过程创新生态链,打造高新区新材料创新创业园。紧抓广龙对口合作机遇,积极带领企业“走出去”“引进来”提升企业创新能力,中电科七所与高新区中鑫质检联合成立中电科凯尔实验室龙岩无线电技术创新中心、中科院黄埔材料研究院与强纶新材料联手共建广龙联合金属橡胶研发中心等,有力助推产业向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转型升级,推动产业“垂直整合一体化”发展。




来源:闽西党旗红
编辑:刘莉辉
审核:钟   荣
监制:黄可乾
投稿邮箱:wplxyzxc@163.com


梁野党旗红
聚焦组工动态,弘扬组工文化。宣传有关干部、组织、人才政策。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