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源:美在高处(ID:TheNineMuses)
有次有一位朋友讨论一幅画。这是一幅巨大的人物群画,分为上、中、下三组。最上一组是远古时期的人,用了青铜人作代表;中间是帝国时期的人,用了兵马俑作代表;最下面一组是现代人。
他问我,选用什么样的风格,才能最好表达现代人?我想来想去,觉得还是用毕加索的风格比较好。因为我觉得这种风格,最能表现现代人的多元的个性。
毕加索《格尔尼卡》
他接着问我,那毕加索画的宗旨是什么?他为何要用这么变形的画法?怎么讲呢,还是老实说吧。我说,他最大的宗旨,也就是最感兴趣的是性和女人。当然他也画一些和性与女人无关的画,比如那幅著名的《格尔尼卡》。
至于他为什么要用这种,变形得很厉害的立体主义画法,要说清楚就比较麻烦了,这得从西方绘画的历史说起。
乔托《犹大之吻》
西方绘画最开始是宗教画。那时候识字的人不多,需要用图画来宣扬宗教,自然人物在画里占的比重很大。自文艺复兴以后,人的意识觉醒了,其画大多借宗教神话题材,来表达人性和美,以及画家自己对美的理解。
在此之后,西方绘画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把画笔对准了社会,这也是社会转型的需要。但随着照相术的出现,也不断逼迫绘画在技法上进行改进,从而使得绘画不断从“像”中摆脱出来。
柯罗《维拉达福瑞小镇》
应当说,枫丹白露派、巴比松派和现实主义派在这方面的的功劳都不小,他们的影响也一直持续到今天。其中巴比松派,还直接影响到了后来的印象派。
俄罗斯巡回画派,也几乎无保留地继承了现实主义派米勒的画风。只是它们在现实主义画中,增加了批判现实主义的题材,把这种画法推到了一个巅峰。
彼罗夫《溺亡的妇女》
中国的西画,最初也继承了俄罗斯的画风。我们的画家在很大程度上,都停留在现实主义与批判现实主义画派里面。印象派和其他流派进入中国,是改革开放以后的事情了。
在这场技法革命中,一部分人走得更远。他们不再满意绘画中的文学语言,开始直接用绘画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感受。他们丢弃了形象,开始以光和色彩作为主题,这就是我们熟知的印象派和他们的点彩画法。
梵高《向日葵》
当然还有人走得更远,在画中注入了大量自己的主观感受,任意改变事物的形体比例,增添了许多想象的东西。这就是梵高和他开创的表现主义画派。
由于印象派和梵高的巨大成功,后世的画家疯狂地追求变革,每一个人都试图成为新一代开山鼻祖。比较成功的有达达派、野兽派、超现实主义等等,可谓层出不穷。而成功者中,最著名的当数立体主义创始者毕加索了。
毕加索《梦》
对于毕加索的立体主义画,最初的艺术评论家们众所纷纭。因为他大量使用了几何形块和拆解、变形、错位、叠加等等手法,使得整个画显得光怪陆离,缺乏故事感,让很多评论家非常头疼。
于是,有人用数学和几何比例来解释,甚至用佛洛依德精神分析说来解释,真是说什么的都有。现在我们听听毕加索自己是怎么说的吧。
毕加索《哭泣的女人》
他说:一幅画能表达事物的可见之现象,同样也能表达出事物的观念。当我发现“立体主义”时,我没有去发明立体主义画的企图,我只是想表现自己内心的东西。立体主义只是一种描绘形式的艺术,当形式实现后,艺术便在形式中生存下去。
我觉得毕加索本人,对他的作品的解释已经够清楚了。也就是说他在追求一种理念或者情绪,这和其他的画的追求没有什么不同。所不同的是他抽去了一些东西,但是把所追求的理念或者情绪的本质留下来了。
毕加索自画像
毕加索真正与别的画派不同的,是他把不同的时间和空间维度,不同感受在一幅画里展示出来了,并进行了取舍、分割、夸张、组合、变形等改变,以便更集中、也更好地表现他的这种理念或者情绪。这种艺术上的抽象性,并不比中国诗歌的兴更难理解。
今天很多艺术家拼命为创新而创新,心里却没有一个理念或情绪,一味地以离奇的画法,去追求技法上的突破。可是,没有想表达的内容何来技法?这是本末倒置,因为技法是为你内容服务的。
毕加索画牛的演变(1881 - 1973)
回过头来看,从文艺复兴以来,真正成功创造出一种新画法的人,不会超过 30 个。而成为了一种画派的开山祖师的,仅数人而已,何其难也。
理解了这些,在欣赏毕加索画的时候,更多地是需要静静地感受,感受他那涌动的野性生命力的美,也感受他技法布局的奇葩和非凡地想象力。
盘点莫奈最出名的那些画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