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份吃喝榜单,但它不客观、不理性、不公正

旅行   2025-01-09 16:59   北京  
一个重要的事!微信又又又更新了,如果没加星标的话可能就看不到我们了
请务必点击上方蓝字【旅游头条】→右上角菜单【···】→设为星标★
第一时间接受推送消息~
作者:魏水华
来源:食味艺文志(ID:foodoor)

读万卷书,吃万里路。

这是食味艺文志的slogan,更是我们持续举办食味之旅的初衷。

2024年,我们一共举办了11次食味之旅,与154位好朋友一起,用味觉探索美食世界的高山与大海。

从食不厌精的潮汕,到鲜辣跳脱的自贡;从帕米尔高原以西的乌兹别克斯坦,到濑户内海之滨的日本关西;从横断山深处的云南高黎贡山,到波平如镜的马六甲海峡……我们觅食的路径,横跨4个国家、44座城市、5个时区、9300公里。

山河是铺陈的味道,味道是凝练的山河。
寻味的道路上,我们走进了许多不对外开放的农业科学机构、西域大漠深处的文明遗迹、手艺精益求精的古老酱园和酒厂、隐藏深山古刹与世界农业遗产……追求滋味的由来,与去处。
我一直觉得,研究美食这件事,应该分成三个大的学科门类。

厨房里的烹饪、水与火、刀与锅的艺术,研究到最后,是物理学、化学、生物学。本质上,这是自然科学。

探访餐饮店铺,采访研究店铺的运营、菜品的呈现、师徒的传承、风格的延续,研究到最后,是经济学、管理学。本质上,这是社会科学。

而行走大地、接触不同民族、语言,品尝截然不同的风味,探查食材和烹饪的流变和相互影响,研究到最后,是地理学、历史学、人类学。本质上,这是人文科学。

我们组织食味之旅的目标,正是从人文科学出发,解构食物与地理、食物与在地人类关系的故事。

很酷,是不是。
年去岁来,我想写写这一年中,食味之旅在我心目中的那些关于“最佳”的榜单。它不客观、不理性、不公正,谨代表我个人的观点。

就像食物一样,充满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不确定性。味道的迷人之处,很重要的一部分,就来自于品味者自身的性格、性别、籍贯、成长环境、年龄乃至教育背景。

毕竟,参差多变,才是幸福本源。
从大阪出发,驱车前往兵库县立但马牛养殖场,需要2.5小时车程,穿越本州岛中部起伏的丘陵和茂密的原始森林。
但为了这一顿神户牛,一切都是值得的。
牛场并没有专业的厨师,也没有先进的厨房设备。简简单单分切后,大家自炙自吃,自己选择合适的熟度。一点点酱油,就能把本来油花四溢的牛肉驯服得沉静而撩人。
牛场的管理员笑着对我说:我们是不会把最好的牛肉送到神户市区去的,要不然,谁会来我们这个偏僻的地方呢?
日本式的聪明。
每次食味喀什之旅必不可缺的重要嘉宾,就是张涛。
这位生活在新疆三十多年的大厨,是中国名厨白金奖得主、新疆名厨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会长,也是我所认识的,最能在餐桌上呈现新疆自然、人文、历史的大师。
在与大家一同深入探索喀什和南疆风俗物产后,很多小伙伴都会提出一个问题:如果以汉族烹饪技术和艺术,搭配南疆地区的多浪羊肉、莎车甜瓜、色买提杏干、阿月浑子、喀什噶尔小茴香等美味的食材和香料后,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
于是,我们把张涛大师从乌鲁木齐请到喀什,专程飞行1500公里,解答“新疆食材、中国表达”这篇命题作文。
而张涛出品的,以广式乳鸽的做法烹制的莎车烤鸽子、以避风塘炒烹制的新疆福海鱼、以川式油蒸手法处理的麦盖提羊排、以江浙小炒为底色的巴楚蘑菇,都已经成为大家公认的,食味之旅最经典最难忘的菜品之一。
陶万军师傅是80后,对一位厨师来说,这是熟习师承,又融会贯通新做法的能当打之年。
在自贡的行程中,我们进入了不对外开放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吉成盐井参观,并在曾经盐工们的小食堂里,有幸请到了陶师傅亲手制作的一桌大菜。
食堂的环境狭小逼仄,混合着油烟味、盐卤味和木结构建筑日久生出的霉味。但也正是因为这样的环境,大家才得以亲眼目睹盐帮菜大师的灶前手艺,并享受从炒锅到餐桌不过5米的“中餐板前料理”。
众所周知,沙县的小吃,和外地的沙县小吃,是完全两码事。
作为古建州地区重要的码头城市,沙县曾经肩负起了福建山区茶酒贸易,和福建沿海南洋香料物产贸易的枢纽。
看似内陆城市,却有着独到的烹饪调味逻辑,和外向开放的精神——正是这种精神,缔造了今天全世界九万家沙县小吃的奇迹,也缔造了这碗卤肉拌饭。
一勺入口,红葱、白芷、八角、酱油、草果、黄冰糖的复合味道在丰沛的油脂里炸开:谁说食材本味高级的?香料才是王道有没有。
食味台州山海之旅中,我们尝试了传奇新荣记的创业一号店,尝试了东海之滨新捕的野生大黄鱼,但最终,我更愿意把年度最佳菜品这个“大奖”,颁给真觉讲寺的这一碗素面。
其实,本来的计划是在寺院里吃斋饭。但无奈寺小人多,斋饭不够吃了。大师傅很和善地为我们补了素面。用菜油煸香南瓜,煮出浓浓的汤,再加入木耳、豆腐、胡萝卜和娃娃菜。
简朴,但并不缺味道。
相比山脚下熙熙攘攘的国清寺,天台山佛陇之顶的真觉讲寺,才是供奉天台宗开山和尚智者大师肉身塔的,中日韩三国天台宗圣地。在这里的一饮一啄、一粥一饭,无不俊逸旷放、安静豁达。
马来西亚各地都产榴莲,但槟城浮罗山背,一定是最顶级的榴莲产区之一。
这片由华人开埠的榴莲园,保存了众多古老的榴莲品种,勤奋的庄园主们,也一直没有停歇对于新品种榴莲的选育选种,著名的D200黑刺榴莲,最早就是来自这里。
今年的食味之旅,我们深入槟城浮罗山背,在榴莲品种最多、果子成熟度最高的季节,在榴莲庄园里喝茶开榴莲,并与榴莲园主聊天,聆听华人们下南洋奋斗,开荒种果的家族历史。
还见证果子成熟的季节,工人们在其下拉起网兜,一粒粒榴莲树熟掉落。并一口气吃到了最多11个不同品种的榴莲。
怒江云咖·染饭花,是我2024年做的一个小小新尝试:在咖啡封桶厌氧发酵的过程中,加入了染饭花一起发酵。
这一种生长在西南山区的灌木,能开白色的小花,学名“密蒙花”。云南傣族将它泡水提取天然色素,将米饭染色,因而得名。
染饭花中有丰富的花蜜,能增加咖啡发酵的深度,为成品咖啡提供了近似蜂蜜酒的醉人甜香。
作为行程的点缀,它陪伴我们走过了很多食味之旅的行程,也获得了大家的好评。
鉴湖酒厂是国家级的工业遗产,也是绍兴黄酒集团旗下唯一的手工黄酒生产作坊。
工作人员在嘉庆年间的老酒坊里,专门为我们摆上了八仙桌。按照黄酒冬酿祭祀,人神共享的传统,为我们呈现了绍兴地区古老的“十碗头”。
所谓十碗头,其实不止十碗菜,包括绍三鲜、醉鱼干、白灼河虾、肉丝小炒、白鲞扣鸡、梅菜扣肉等等在内,囊括了冬令时节十几道最经典的绍兴菜。
没有摆盘、没有炫技,只有传承有序的滋味。
我出生在杭州,和很多杭州人一样,祖辈来自绍兴文化圈,对我来说,这一桌菜,每一道都击中了我内心深处最柔软的、记忆里妈妈的味道。
尤其是配餐的鉴湖手工善酿黄酒。与今天大多数人喜欢喝的半干型的加饭酒不同,半甜型的善酿酒更好入口,清爽、凌冽、回甘。一口菜、一口酒,吃得我热泪盈眶。
刘劲兴是槟城第四代华人。他和他家族的故事,是一本活着的下南洋史诗。
他的曾祖父是潮州普宁人——就是那个以普宁豆酱、普宁炸豆腐闻名的地方,而曾祖父最早来到槟城的职业,也是做豆腐、卖豆腐;到了爷爷辈,刘生家族已经积攒了第一桶金。但在“二战”中,他的爷爷在南洋战场为祖国捐躯,死在日军枪炮之下;而刘生本人,则秉承了家业不休、生意不止的南洋潮州人的家族基因,是马来西亚摄影商总会会长。
退休之后,纯粹因为爱好,刘生业余担任向导翻译,和所有受到良好教育的大马华人一样,他举手投足彬彬有礼,能在马来语、泰米尔语、英语、泰语、粤语、潮州话、闽南话、客家话和华语之间来回自由切换,为我们在马来西亚这个民族文化的熔炉里自由行走,和各种族裔对话提供了不少方便。
李春淮老师,江湖人称“活在食神蔡澜序言里的男人”。
作为汕头三联书店曾经的董事长,是他最早把蔡澜作品引进大陆地区;同时,他也是专注于潮汕文化内容的著名出版人。
如今的李春淮,洗尽铅华,专注于写作、读书、做菜、养猫。他的“持恒书屋”,是“谈笑有鸿儒”的汕头文化圈的聚会厅。
而我们的食味潮汕之旅,也有幸来到春淮老师的书屋,品尝他亲手制作的文人菜,也听他讲述对潮汕文化的理解、对潮汕味道的描述、对潮汕烹饪技巧的心得。
2024年,项栋梁老师带队了食味顺德之旅。
作为一个能说粤语的湖北人,他定居广州多年,已经很深地融入了广府文化圈里。但作为一个母语不在本地的作家、一个专注“基本常识”的博主,他又对包括凉茶、野味在内的许多广府“传统美食”敬谢不敏。
我觉得,能够了解本地,又跳出本地以客观眼光审视的人,是比“本地人”更优秀的旅行领队。
2023年5月,耿威老师和我一起带队了食味日本茶旅。
日本茶源自中国,但中国茶向东传播的过程,实际上是整个生活方式的传播与改良。
佛教,在其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作为一个专注食物与嗜好品的博主,我能向大家介绍日本茶的文化历史、选育历史与饮用方式、习俗,但与之相伴的,最核心的佛教,却是我的知识盲点。
幸好有耿威老师。
耿威老师是国内知名的佛教建筑研究学者,目前在日本大谷大学进行佛教史研修。她有一个我非常认同的观点:“历史书可以骗人,但建筑不会”。
我觉得,保存在广大民间的食物,和食物背后的各种语言和风俗呈现,也是如此。
在日本茶旅中,耿老师带领我们走读了日本关西的著名佛教丛林,窥探了古刹背后,日本人接受茶文化、改变茶文化的深层逻辑。
喝茶的人,总有大智慧。
2023年,潮州获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牌的“世界美食之都”。
其幕后的最大功臣之一,就是黄俊生老师。
作为潮州韩山师范学院地理科学与旅游学院的副院长、潮菜学院的副院长,他深谙地理、旅行与美味之间的,错综复杂又相互交融的促进关系。而作为化学专业的专家,他更懂得田野、炉灶和餐桌之间的,迷人的变幻。
在今年的食味潮汕之旅里,黄老师作为潮州段行程的专业讲师,与大家分享了潮州凤凰单丛茶的地理、气候、种质资源和种植,也带大家走遍了韩山、韩江上的潮州古韵。
如果吃货有专业度的评分,黄老师首屈一指。
马来西亚霹雳州,曾经是世界上最大的锡矿产区。
作为一种曾经重要的战略物资,它吸引了英国人的殖民开采,也吸引了无数下南洋的华商、华工们的淘金之旅。
食味马来西亚之旅中,我们登上了这条今天全马来西亚硕果仅存的采锡船,在锈迹斑驳的构件,与华人劳工们曾经生活、工作的遗迹里,读懂“下南洋”三字背后的迂回曲折,和今天马拉西亚无数华人榴莲庄园主、华人企业老板祖上的创业由来。
今天,风靡南洋的粤菜、闽南菜、潮汕菜背后的,动人的故事。
高黎贡山山区,是我在全世界所有到过的地方里,民族成分最复杂地区,没有之一。
以我种植咖啡的村庄为例,全村2500多人,大约有800多傈僳族村民、800多傣族村民、300多白族村民和400多汉族村民,其他还有彝族、怒族、独龙族、回族、蒙古族、德昂族、景颇族等等,一共15个民族,在26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混居。
而这些民族的背后,则是各具特色的信仰、民俗和饮食。在高黎贡山之旅中,我和大家一起看傣族跳孔雀舞、参加傈僳族的弩箭大会、与彝族一起跳打拽、走访傣族的菩提神树和傈僳族的基督教堂。
当然,也会一家家品味村里各个民族饮食的不同风味。
闻名遐迩的日本宇治茶,真正的核心产区,其实不多。
今年的食味日本关西茶旅,我们选择的是和束町。
和所有优质绿茶产区一样,这里有湿润温和的气候、起伏可爱的丘陵,宛若图画的茶田。所有的茶树被修建得整齐精致,像是大型的日式枯山水盆景。
在这里采茶、谈心,与日本的茶农交流,学习他们高超的田间管理技术和茶叶制备工艺,对所有爱茶、爱自然的人来说,都是值得体验的旅行。
在海拔1400米的山地咖啡园里,在有着浓郁傣味的庄园里住上一晚是怎样的体验?
乎壳不是2024食味之旅住的最贵的酒店,也不是星级最高的酒店,但在我心目中,它是最特殊的一夜。
夜晚,与高黎贡山的星辰相伴;晨起,则目睹怒江上冉冉飘来的“瘴疠”云烟。
而一顿由咖啡的花、叶、茎、果所烹饪出来的,为食味之旅定制的咖啡宴,则淋漓尽致地展现了高黎贡山柔婉风情的味道。
位于保山潞江镇的云南省农科院热带亚热带经济作物研究所,是新中国大规模种植咖啡的源起之地,也是食味高黎贡山之旅的保留目的地。
这座不对外开放的园圃,保留了上百个古老的咖啡品种,并且正在选育包括粉波旁、瑰夏、卡杜拉在内的,各种新品种咖啡。
此外,这里还有中国最丰富的芒果种质资源、牛油果种质资源,以及各种闻所未闻的怪异水果。在研究员的带领下走读热经所园圃,是走进了新中国咖啡的光荣历史,更是走入一堂大开眼界的生物课。
棋盘村不是潮州凤凰山名气最大的茶叶种植区,但一定是最有趣的。
食味潮汕之旅中,我们行走棋盘村的茶园小径、观赏凤凰山独特地貌孕育的茶和水,还品尝了外界很少喝到的冬茶。
同时,我们还做客潮州华侨中学的林舜仪老师的家里,她是棋盘村人,家里一棵老枞茶,香气高绝
2024刚开业的绍兴宴,是今年食味绍兴黄酒之旅的新增好店。
当日的菜是为食味之旅定制的,主题是“会稽之秋”。我希望菜品在表现出绍兴菜的传统特色、绍兴口味的元素之外,还能够有与其他菜系、甚至外国菜系的结合,以一改我们对绍兴“传统”的印象。
吃完这餐饭,我对绍兴宴的店长说,大家评价说超过隔壁沿海城市的某记呢!店长面露难以置信的表情,反问我:“真的假的?!”
我想说,浙菜的高端餐饮品牌并不是只能有一家的。既然想好了做高端餐饮 ,就要把信心支棱起来,有敢于做第一名的勇气。
绍兴菜的浓油赤酱、霉烂腌臭,不仅带着鲜明的、无法复刻的特色;还因为选料家常、做法传统、适口性强而有着它特别接地气的一面。只要把握好菜品、做好服务,绍兴菜当然可以成为浙菜的另一面大旗。


四川省自贡市下辖的富顺县郊,有一口古老的水井,名叫“太源井”,围绕着这口井,人们居住、生活、做买卖,慢慢地竟形成了一条街巷。
从此,太源井不再仅仅是一口井,还是一条街,一个地名。后来,四川最有特色的晒醋,也出自这里。
160多年前的光绪年间,“同泰顺”醋坊开业,酝酿出街坊邻居热爱的酸味、也构筑了自贡盐帮菜的重要底色之一。
今年的食味自贡之旅,我们走进了这家传奇醋厂,品尝了第一批中华老字号的酸味,并与“掌缸人”对话,探讨时间、素材、环境与味道之间的复杂关系。
作为一档深度人文的行走活动,参与食味之旅的孩子不多,小戴是让人印象深刻的一个。
冷静、机敏、对世界充满好奇、保持少年的天真。
这张照片,是这位2014年出生的少年,走进1514年建造的清真寺里的瞬间。
卡隆清真寺门口繁复的装饰纹饰,来自古老的波斯艺术,和突厥民族的独特审美。而少年身上,则是极简、朴素与昂首阔步的自信。
我们的食物,通过文明、宗教和政权的兴衰更迭,进行着全世界的传播、改良和呈现。500年前发生在中亚的伊斯兰浪潮,是其中一个篇章;而今天出生的孩子们,一定会在未来,主导新的、更精彩的篇章。
责任编辑:叉
点赞在看支持我们
旅游头条
有攻略有故事,爱旅游的人都在关注我!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