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重要的事!微信又又又更新了,如果没加星标的话可能就看不到我们了
请务必点击上方蓝字【旅游头条】→右上角菜单【···】→设为星标★
第一时间接受推送消息~
![]()
梅开在一年最晚,又开在一年最早,像冬,像年,像人之知己。如在这灰暗的冬末,只有它一树树地开,且无一叶无一果。其中数白梅极美,中间一点蕊黄其余是梨花的月光白,朗朗照在山间、溪旁、园子,教阴沉的季节便瞬息变得玲珑剔透,明明白白。又如山家所说:“插了梅花便过年。”梅,让红彤彤的年节有了别具一味诗意与清雅。但梅并非作为一个“人”存在的知己,而是万物自有浓情。白梅春天结果,初夏青梅打下来后整个盛夏就只有满树的绿叶,到了秋季枯黄散尽全部叶子,而在冬天白花从光秃秃的褶皱树枝上,突如爆炸的烟花,开得满树满枝都是。
宋代诗人张功甫在《梅品》中写到,赏梅是有条件的,最相称的便是在淡阴,或晓日,或薄寒、细雨、轻烟、佳月、微雪、疏篱、淡妆的景致下品。宋人的一首《渔夫词》说得更决绝:“梅花雪月交光处。一笑寥寥空万古。”梅花,要与雪、月同样极其洁净之物交织在一起时,才显现出它的最美来。而如果和梅所需的正好相反,又会怎么样呢?生活武夷山里的了琹,有过一个发现,她在阳光晴好的日子上看过梅,发现花瓣上会有一点点黄,不是不美,而是不够洁净。它自身色清,如皓月明净;它又香气幽幽,恰如文人淡志。而它所爱的知己也足够清、淡、薄、疏,那对方的一切都不要多,不要满,不要艳,不要亮。有一刻真觉得这样的相遇很苛刻,然而事实上梅花开在深冬,而深冬总是清寒,空寂,疏离,它们的相遇更像在成就彼此,最后相逢一刻,寥寥一笑,长存于心。
于是不为人喜欢的寒冬不寂寞了,梅也有了寄托,人生莫如是。寻找知己,并非一种喧闹的行为,天地无声,各自静谧,灵魂相同的人终会相遇。“白玉堂前一树梅,为谁零落为谁开。”梅,为宋人而开。梅在中国有三千多年的种植历史,不过在《诗经》里,它是“摽有梅,其实七兮”,人们爱其果更盛其花。唐朝虽诗人辈出,但即使是李白也只诵出“江城五月落梅花”的平淡。直到宋,才是梅的天下。林逋喜欢它的香,“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杜耒看见了它的韵,“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卢钺说它比雪更美,“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一生写无数梅诗的陆游更痴狂,要“一树梅前一放翁”......曹萍波的书《万物赠我浓情蜜意》中,有这样一句话:“无须深度介入这个世界,保持一种‘轻轻的追求’就好,既不去破坏,也不去冲撞。如此,互相支撑,岁月静好。”它们之间看似没有什么联系,却都是美而有力气的典范代表。宋朝朝局动荡,流年羁恨多一些,半生失意多一些,外界侵扰频一些。但这个朝代的内心从未停止过抗争,他们以极具风骨,以美得一骑绝尘的样貌,穿过时代的风浪。自然那寻常之花,艳丽却虚弱之花,也就很难被宋人青睐。自然那穿过冰寒,越过汹涌风雪,依然傲放的梅花,才能俘虏宋人,于是他们成为了彼此的知己。这一对,宛如肩并着肩的挚友,你懂我内心的坚持,我懂你从不停息的倔强。在我们这个时代 ,依然有人爱梅,寻梅,视梅为知己。朋友了琹每年冬日都会出门寻梅,有一次走到深山,四下寂静无人,唯有寒风呜呜,天也阴沉,草木深深,正以为要无功而返时,山林中一树梅花,大大方方显露眼前,花繁如春。这是了琹见过最大的梅树,或许是生长在深山的缘故,无人打扰而奋力生长。那一瞬,她想起了王阳明的话:“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是说你没看到这朵花时,花在你心中寂静无色;当你来看此花时,此花便鲜妍明媚在你眼前。人与梅亦如是,平常岁月,如意顺遂时,我们也不大容易想起梅,梅亦鲜少生长在人们的周遭。可是当受挫丧气时,会想起“梅花香自苦寒来”来宽慰自己;当沉寂无人识时,会选择“寂寞开无主,只有香如故”不断精进;当茫然无措时,又从梅的“独从末路见精神”中突破自己......“一生知己是梅花,魂梦相依萼绿华。”人生这些难以跨过的经历,多么像梅。穿越凌寒的只能是梅自己,我们要消化这些艰难,靠的亦是隐秘的努力。这样看人与梅这对知己,有时虽没有相遇,最多只从诗词里相知,只从照片里遇见,但彼此的在沉默中的勇气却如此相像。真好,因为即使是不回家的你,或者独自过年的你,也不会孤单,你可以探梅闻香,也可以折梅入瓶。更为重要的是,古人说梅花初生蕊为元,开花为亨,结子为利,成熟为贞,元亨利贞是天地最初的祝福。
今日就让我们借着梅花,带着祝福,跨越寒冬,共赴春天。作者简介:从2015立春开始,「物道」便致力于做“中国精致生活”的传承者。历经8年,「物道」专注于寻找中国文化的密码、触摸中国手艺的极致、探索中国设计的可能,我们希望用一个个美好的人和物重构中国人的生活美学,把你带回中国最初的美。责任编辑 | 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