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角 | 我那称兄道弟的大杨树

财富   2024-12-28 07:09   山东  

新朋友点上方蓝字“东岳客”快速关注



我那称兄道弟的大杨树

厉彦林

  我又站在那棵大杨树下,阳光从稀疏的树荫间落下,几只喜鹊边飞舞,边“喳喳”叫着,好似迎接久别的兄弟回家一样。四十多年前,我们就称兄道弟,如今它们依然留守在原地,见证着岁月的变迁。

  时光穿梭,记忆凝固。地处山东莒南县老城区的莒南县委原办公大院,承载了几代人记忆,已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被改造成城市休闲的口袋公园——“时光公园”。而大门口的四棵大杨树、办公楼前的桂花树和县档案馆依然在那里,让我感到亲切和感动。

  2023年初春,我回莒南参加“高乡书院”落成典礼仪式。那天清晨,我早早起床,在微寒的晨风中,迈进莒南县委曾经的办公大院。周围居民还在睡梦中,只有个别忙碌的商贩,点燃这座小城的烟火气。办公楼已经搬空,即将被拆除,我跑上四楼的办公室,推开门,仔细凝望我曾经办公的地方,用手机拍了几张照片。想起此前我的对桌同事、山东大学何中华教授发来的短视频《再见,“老莒南大院”》,回忆涌上心头。

  1982年7月1日,莒南县委机关和县政府机关办公地点分开,县委搬至新建路与人民路交叉处。次年,统一购来二十株杨树苗,四棵最大的栽在了大门两侧,像身材挺拔的哨兵,守候人来人往,岁月枯荣。

  自1984年,我在莒南县委宣传部工作了三年。那时,因机构改革,我们几个青年人被调进县委机关。我们都对茅盾先生的散文《白杨礼赞》倒背如流,“它在西北极普遍,不被人重视,就跟北方农民相似;它有极强的生命力,磨折不了,压迫不倒,也跟北方的农民相似……”站在这些树干有碗口粗的杨树下,我们相互留下青春约定:“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根扎大地,坚守向往蓝天的信仰,彼此相互依靠和呵护,健康成长。

  我在农村求学时,把进县城作为人生的首要目标之一。那时,乡下人心目的城市就是“楼上楼下,电灯电话”。我刚到县城读书时,见到稀疏的楼房,经常驻足数数楼层数,过过眼瘾。怀揣梦想的青年人,谈天说地,冲劲十足,享受着爱和被爱的执着与快乐,沐浴时代的阳光雨露,充满热情地学习、工作和生活。

  当年,我们都是骑自行车上班。清晨,“丁零,丁零——”一辆辆自行车匆匆而过,身后是早餐铺的吆喝声。最动听的是炸油条“嗞嗞”的声响,一股诱人的香气飘荡入鼻。早餐店的桌子从屋里摆到了马路边,坐着吃早餐的多是年长者,青年人手抓油条、馒头、煎饼,边走边吃。路边的小商店、小饭馆的老板与顾客彼此熟悉,不时还打打嘴仗,其乐融融。

  改造后的“时光公园”设计了一座“时光之门”雕塑,雕塑北侧的景观墙,印刻着莒南县从旧石器时期以来的历史文化。短短数十年,我们从牛拉驴推的农耕时代、工业时代,跨入了信息时代。老档案馆周边的几块牌匾,展示着20世纪50年代毛泽东同志对莒南县高家柳沟、王家坊前、厉家寨等全国先进典型的批示。莒南县是沂蒙革命老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抗战时期曾是山东省的政治、军事指挥中心和文化中心,被誉为“齐鲁红都”、山东的“小延安”,拥有光荣的革命历史传统。这里工作作风简朴,干部与群众亲,与百姓近。

  记得一个夏天的星期六晚上,我接到县委书记秘书通知,让我第二天陪同书记到库区调研。这是我第一次跟随县委书记出差,心里既兴奋又不免忐忑。第二天一早,我就骑上自行车到了县委大院,站在大杨树底下等。书记只带了他的秘书和我这位新闻干事,直奔陡山水库里面的山西头村,调研该村架桥通路的问题。中午,我们三人坐在农户小院的杏树底下,喝了顿缺盐的羊肉汤。我很受教育和感动,回来当即写了一篇新闻稿。

  弹指一挥间,小城伴随时代发展愈加繁华,人生风景辗转变换。我已经走过青年、壮年,开始享受晚年退休生活,开启人生“下半场”。在这近五十年的工龄中,难以忘怀这座大院里的领导和同事,包括门卫老大爷,感恩平常的一举一动、平凡的一言一行,还有这里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对小县城的牵挂与眷恋,悄无声息地融入了我的血液,不知不觉渗透进我的人生旅程。

  再一次迈进这座院落,许多人和事都已擦肩而过,但大杨树却成为美好的标记。它们如此高大,棵棵两搂多粗,根深枝茂。其中一棵树上有两个很大的喜鹊窝,我瞅了半天没望见久违的喜鹊,心想可能外出觅食了吧。杨树默默站在那,仿佛听清了我的脚步声。虽然没说一句话,但新长的绿叶,分明是无数倾听的耳朵。

  时光罗盘里,每一个生命都是诗意的栖居与相互成就,人和树更是如此。

《人民日报海外版》(2024年12月28日 7版)

东岳客
客观公正•理性超然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