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五华县安流半径希达公开基地古暗径探秘

创业   2025-01-25 19:01   广西  

青龙寨位于五华县安流镇半径村,现在,整个半村人都是陈希达公的后裔。半径村古时叫暗径。希达公当年来暗径开基时,暗径这块地方是什么样的景象?历代祖宗是怎样把森林密布的暗径开发成美丽的半径村?对我们的家园的历史变迁,不妨探讨探讨。

希达公来半径开基,是明正统年间(约1440年),当年,五华地广人稀,据《五华县志》,明洪二十四年(1391年),全县才868户,3202人,这么大的县,只有三千多人口,而且大多住在比较平坦内地方。由此推测,当年的暗径可能是一片人迹罕至内原始森林。

所谓暗径,顾名思义就是一条暗沉沉的山径。暗在明清时期属伏溪约。据老一辈人说,当年的暗径树木浓密,遮天蔽日,河道狭小,河底很深,像一条沟坜,至今青龙寨人仍把村边的小河称作“河坜”。河坜两边的大树,树枝互相交错,发大水时,人可以通过交错的树枝爬过对岸。1971年改河时,在禾坪背挖到一个和大水缸一样大的树头,树头黑黑的,已经炭化,说明当年暗径曾经有不少参天大树。山林浓密,人烟稀少,山猪、狐狸、黄猄、野兔等各种野兽经常出没,传言还有老虎。

岁月沧桑,经过历代祖宗的不断开拓,一河两岸的荒地变成了农田。遮天蔽日的参天大树已不见踪影,各种野兽也逐渐减少,暗径遂改名为半径。改名时间可能在清代中期,根据十四世过台湾的宗亲的族谱,已经写明祖籍是半径青龙寨。

俯瞰青龙寨全景 张培元摄

村里的这条河发源于棉洋镇,叫棉洋河。原来的河道是经过车前寨与车前小学之间,经甘棠寨前三轮车,再经青龙小学下面流向水口寨,通过狮象把水口出村。据说有人在重华楼原址旁边挖地基建房时,挖至地下6米处,见有厚厚的河沙层,并涌出清清的泉水,推测古河道可能经过青龙寨寨脚下。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河道是不断变迁的。

因常有洪水泛滥,泥沙堆积,河底逐年上升,河面变宽,河沙大量堆积,形成沙坝。以前河道低深,要把河水抽上灌溉两岸农田,都要三驳水车,故有“三轮车”之地名。由于当年地势低,建在青龙寨寨脚下的江州楼、重华楼,都要上十几级石阶才能进屋。新楼下那口池塘一米多深的水下,还能摸到早年外姓人建房的石墙。如今,江州楼、重华楼的石阶都已埋藏在地下了。

青龙寨

据老辈讲,半径村曾有十几姓人居住过,住车前甘棠的有马、程、彭、何、吴等姓,住青龙的有甘、徐、邹、白等姓。几年前,在原就公祠附近还挖出柯姓人的金神。原住半径村的外姓人,都是外地迁来的客家人,而非原住的少数民族。根据客家人迁五华的历史,他们迁来的时间可能与希达公来半径相近时期。后因希达公裔孙的兴盛,外姓人逐渐外迁。甘棠寨旧时叫庵堂寨,在井下塘建有庵堂,至民国时期,住在甘棠寨的外姓人还出了个功夫过硬的“铁板和尚”。

昔日的暗径已成历史,现在的半径村与古暗径已是另一番景象。改河后,原河道改造成农田,两岸百亩农田连成一片,形成半径村一幅美丽的田园风光。

客家陈氏文化收集整理。来源《青龙寨史话》 主编:陈昌环

陈氏在线
传家风,扬正气,铸族魂,促发展!团结中华陈氏宗亲,凝聚天下陈氏力量,推动陈氏文化公益事业发展,弘扬优良美德,传承良好家风、族风!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