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惠民:准确把握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深刻领会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重大意义

文摘   2024-08-14 11:05   山西  

点击上方“中共晋城市委党校”可以订阅哦


准确把握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
深刻领会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重大意义

□ 宋惠民



核心阅读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既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全面深化改革的实践续篇,也是新征程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新篇。中国式现代化是在改革开放中不断推进的,也必将在改革开放中开辟广阔前景。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面对人民群众新期待,必须继续把改革推向前进,紧紧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从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开启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到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承载着历史的再接续,昭示着时代的新图景。这次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用“六个必然要求”阐明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习近平总书记在《决定》说明中又以“四个迫切需要”阐明了党中央的深刻战略考量,共同揭示了改革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


从历史逻辑看,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与历史大势相适应,与历史规律相契合,是时代的呼唤、历史的必然


  改革开放是党和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改革开放40多年来,从开启新时期到跨入新世纪,从站上新起点到进入新时代,我们党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勇于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各方面创新,经济实力实现历史性跃升,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全面推进,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不断提升,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生态文明建设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改革开放极大改变了中国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中国人民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历史雄辩地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发展处于新的历史方位,改革开放到了一个新的重要关头。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军各族人民,以伟大的历史主动、巨大的政治勇气、强烈的责任担当开启了气势如虹、波澜壮阔的改革进程,推动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推动我国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新时代以来,我们推动的改革是全方位、深层次、根本性的,取得的成就是历史性、革命性、开创性的。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放眼全世界,没有哪个国家和政党,能有这样的政治气魄和历史担当,敢于大刀阔斧、刀刃向内、自我革命,也没有哪个国家和政党,能在这么短时间内推动这么大范围、这么大规模、这么大力度的改革,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鲜明特征和显著优势。”


  历史车轮滚滚向前,时代潮流浩浩荡荡。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再到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于致力于长期执政的中国共产党而言,对于致力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共产党而言,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是时代进步的澎湃动力。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党的二十大确立了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心任务,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重大原则等,对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出了战略部署。把党的二十大战略部署落到实处,把中国式现代化蓝图变为现实,根本在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面对气势恢宏的新蓝图,面对清晰具体的新部署,只有高举改革开放旗帜,坚持方向不变、道路不偏、力度不减,将《决定》的“大写意”转化为“工笔画”“施工图”,才能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凝心聚力、奋发进取,不断地破藩篱、增活力、迎挑战,汇聚起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磅礴伟力,在历史前进的逻辑中前进、在时代发展的潮流中发展。


从理论逻辑看,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与矛盾运动原理相一致、与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相吻合,是科学的决策、正确的抉择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依据马克思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原理来谋划和推进改革。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勇于全面深化改革,自觉通过调整生产关系激发社会生产力发展活力,自觉通过完善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发展要求,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符合规律地向前发展”。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鲜明提出,“推动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相适应。”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进一步强调,“推动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国家治理和社会发展更好相适应,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动力和制度保障。”这些论述深刻揭示出,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原理,即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相适应的原理,是我国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基本理论依据。


  人类社会充满矛盾。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我国改革开放的理论之源。换言之,改革是解决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矛盾的必由之路和根本方法。从我国改革实践看,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适应,社会生产力就会发展,现代化水平就会提高,反之就会受到阻碍和制约。当前,我们既面临着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带来的诸多新问题,也面临着新质生产力蓬勃发展带来的诸多新课题,迫切需要以全新的思维视角从理论上加以总结、概括,迫切需要以全新的改革举措从实践上加以破题、解答,从而不断地调整生产关系、不断地完善上层建筑。因此,只有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按照客观规律办事,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才能持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不断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调整生产关系,不断适应经济基础发展完善上层建筑,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完善,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


从实践逻辑看,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与发展实践相同步、与现实问题相呼应,是实践的要求、人民的期盼


  一切从实际出发是我们党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我们党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从来都是为了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就本质而言,改革就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实践性是全面深化改革的起点。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科学把握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这一实际,牢牢把握发展这个第一要务,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毫不动摇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在改革开放中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综合国力全面增强,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雄厚物质基础。


  同时也要清醒看到,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我们仍然面临着诸多困难和问题,仍然存在着各种矛盾和风险挑战。从内部看,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依然突出,市场体系仍不健全,市场发育还不充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尚未完全理顺,创新能力不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产业体系整体大而不强、全而不精,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状况没有根本改变,农业基础还不稳固,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仍然较大,民生保障、生态环境保护仍存短板。从外部看,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局部冲突和动荡频发,全球性问题加剧,来自外部的打压遏制不断升级,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各种“黑天鹅”“灰犀牛”事件随时可能发生。如何解决好上述现实问题,是我们必须回答好的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正所谓,发展出题目,改革做文章。习近平总书记对此给出了答案,“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


  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解放思想永无止境,改革开放也永无止境。越是困难挑战多,越是使命任务重,越是要向改革要动力、要活力。只有始终聚焦中国式现代化伟大实践,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奔着问题去、盯着问题改,坚决破除妨碍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才能打通束缚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才能防范化解风险、有效应对挑战,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优势赢得主动赢得未来;才能更好地促进公平正义,增进民生福祉,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才能不断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强劲动力、提供有力制度保障,推动党和国家事业行稳致远。


  改革历程波澜壮阔,改革之路任重道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都是奋斗者,从过去奋斗到今天,取得这么辉煌的成就。我们未来的目标很明确很伟大,要实现它,还得靠我们继续实干奋斗。要有这样的信心和底气,让我们共同努力!”我们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谆谆教诲,更加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思想再解放、改革再深入、工作再抓实,争当改革的促进派、实干家,在新征程上不断谱写改革开放新篇章。
(作者为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山西行政学院〉主持日常工作的副校〈院〉长)

来源:山西日报


识别二维码

关注我们


更多精彩了解一下~

习近平:实现建军一百年奋斗目标,开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新局面

中共晋城市委党校
传播党的声音,展示党校形象,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