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文化 |传承中医文化,弘扬中华国粹

文摘   2024-12-11 18:58   山东  

良医一望便知疾病

一搭脉便晓根源

中医诞生于中国这片古老的土地上

在数千年间

以沉默的姿态护卫着中国人的健康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

中医药学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

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


中华五千年文明史,其中就包含五千年中医史。诞生于远古时期的中医,其实具体时间也无从可知。但是,可以明确的是,至少有两条源流帮助我们看清它的来路。




在中医学中,最有影响的医药神话是神农氏尝百草而始有医药的传说故事,流传久远《中国医学史》作者陈邦贤说:中国医药之起源,历来有尊伏羲、神农、黄帝为医神者。有尊伏羲“乃尝味百药而制九针以拯夭枉焉”——间接说明了针药的渊源;有尊“神农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关于中药,特别是植物药的最早发现和使用,在古代无不归功于神农;有尊“黄帝使岐伯、尝味草目、典主医药”者,中国第一部医学典籍《黄帝内经》《黄帝外经》即是借黄帝与岐伯之口,来传达中医学流传千古的理论体系。

此外,燧人钻木取火,使人们脱离茹毛饮血的生食时代,保护肠胃;有巢氏构木为巢,使人们避开了禽兽虫蛇的侵扰与外伤;灸法起源于我国北方高寒地带,“脏寒生满病,其治宜灸炳”,是适应北方居民的居住条件、生活习惯和发病特点而产生的;汤剂之创始者伊尹,为商汤之相,“以滋味说汤”,《吕氏春秋》记述伊尹答商汤有关烹调问时曾有“阳朴之姜,招摇之桂”,姜、桂既是调味品,又是常用药,故有“医食同源”之论。

此外,在两千五百年前的《内经》时代,中国已经有较细致的记录人体内脏器官的形态、大小、容量等人体解剖记载,还有对人体呼吸、循环、消化等功能认识的记载,这些理论既有专篇论述,也穿插于其他说理性的篇章。

总之,天地生人,人生病,其中一些俊杰经过无数次的尝试和经验积累,逐渐积累了一些药物与治法的知识,并将他们见到的疾病表现、治疗经过及获效的道理用简单的语言传达给后人,中医由此而诞生,从商墓出土之药丸,可知三千多年前的中国医学已相当进步。




古代巫医易同源,中国传统医学,一方面诞生于早期人类的探索,同时也与远古时期人类之神灵崇拜、宗教起源糅合在一起,从而使中医具有极其鲜明的人文医学特征。

医学的起源与原始宗教的关系典型体现在“卜医”“巫医”的关系上。

《周礼·大聚》:“乡立巫医,具百药,以备疾灾。”远古先民在原始宗教的历史条件下一切祈求“神灵”保护,消灾灭疾的占卜由此产生,中医学从而同占卜“同源”,人称为“卜医”,这些“巫”者除用祈祷、占卜等办法外,也有使用药物,以及运用原始的医工具,像箴石、骨针、骨锥、牙刀等进行某些医疗活动。这些人总是给原始的医疗活动披上迷信、神秘的外衣、所以,在很早的古代,医和巫密不可分,医必巫,巫必医,致两者往往连称“医巫”。

再后来,医学转向临床与学术,巫则基本上转向神秘主义。春秋战国时期医学从巫术中分离,确立了自己的独立地位。

由于解剖学受封建思想影响,不能深入发展,故而中国古代哲学思想更成为中医理论的灵魂。中医引入中国古代哲学思想是为了临床经验的升华和理论的规范,这也正是中医有别于其他传统医学的根本所在,是中医得以历代传承,以及在宏观、整体、辩证层面认识人体及疾病的基础,当然哲学的规范和升华也离不开经验的总结和对客观事物的观察在哲学思想的指导下,中医学还渗入天文、地理、社会、心理等学科。中医药根植于中国文化,离开了中国文化,中医药很难得以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医药学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中医药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相互融合,不断促进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不断渗透到中医药学中,深深地影响着中医药的发展;中医药文化植根于传统文化沃土之中,在发展过程中又不断丰富了传统文化的宝库。



中医是几千年来劳动人民前赴后继不断实践、总结出来的精华,其中充满了中国优秀的传统哲学思想。而中国传统文化是儒、释、道三种流派思想长期融合而来的,各个医学家对人体、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在三大流派思想的共同指导下进行探究而逐渐形成了中医学。三大流派思想共同构建了中医理论体系,道家思想为中医学提供方法论和本体论等基础问题,儒家思想构建中医理论体系和辩证理论,佛家思想对其进行补充。从医者区分来看,医者分为道医和儒医两种,从战国之初至汉初时代以道医为主,道家思想作为医者的主要思想,而后儒医兴起,医者以儒家思想为主导思想。

晋代杨泉《物理论》中有言:“夫医者,非仁爱之士,不可托也,非聪明理达,不可认也,非廉洁淳良,不可信也,其德能仁恕博爱,其智能宣畅曲解。”可知儒、释、道的多种思想对中医学影响深远,尤其是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天人合一”观,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更是缔造了中医学的基本框架,为中医学的起步与发展找到了出发点与归宿。




中医学深深地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之中,在萌生、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不断汲取当时的哲学等多种自然和人文学科的知识,同时也为我国自然与人文学科提供了重要的实践经验。中医学理论体系建立初期,各大医学家将天地阴阳与人的身体机能结合一起作为初期理论基础。将人的器官与五行联系在一起,注重阴阳平衡进行医治和调理。“元气论”是中国古代宇宙论整体观,阐明了宇宙和人体的同构性和全息性。气又分阴阳,唯有阴阳调和才能预防疾病的侵入。以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为主导思想,中医学理论体系才能得以完备,一旦离开中国传统哲学思想,那么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完整性就会遭到破坏。中医学是具有代表性的中国传统文化,体现了中华优秀文化的核心内涵,凝聚了中国传统文化精华,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结晶。

《黄帝内经》云:“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肝者,将军;脾胃者,仓廪之官,无为出焉……”,以古代中国社会政治体制中的官制类比人的脏腑功能,可见中医深深植根于传统文化之中




中医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中医学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大潮中不断地被熏陶,不断地吸收来自各个方面的知识,中医学已经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密不可分的组成部分和重要载体。中医药从多个层面、多个角度、多种形式体现了中华儿女的认识方法,思维方式等。

中医学为中国传统文化提供基础,中医的医风医德为传播和实践传统的伦理道德做出了表率。中医学的各大典籍为古代文学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中医学的实践理论为民俗文化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依据,广大中医的思维方式为传统思维模式做出了贡献。中医学不知不觉已经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提供了理论基础。

中医学推动中国传统文化发展,中医学理论在阴阳五行方面尤为突出,以阴阳五行为理论体系构筑的基础,中医学中的“气”不再只是“道”或者是“太极”,而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得以衍生;“五行”也不仅仅只是五种物质,五种属性,而是衍生成了一些具有特殊意义的符号;“阴阳”也不再只代表天地、阴晴、寒暑、水火、夫妻等概念,而是演变成了相互抵消,相互转换的含义。



为了更好地传承中医文化,小源搜集了一些中医小知识与大家分享。




根据相关史籍记载,“望闻问切”四诊法由扁鹊发明。当时扁鹊称之为“望色、听声、写影及切脉”。四诊法的形成与确立,对医学作出了巨大贡献。“望闻问切”最早使用四字联称,则应处于《古今医统》,是中医必经的步骤。

诊包括一般望诊和舌诊两部分内容,一般望诊又包括望神、察色、望形态、望五官等,舌诊包括望舌质望舌苔。主要观察面部的颜色和光泽,根据不同的色泽可以看出气血盛衰和疾病发展变化。

,一个是指要去听,另一个就是指嗅觉。听是指要听病人说话时候的声音,例如咳嗽,中医把咳嗽分了很多种,水饮咳,痰咳,肺咳,肾咳,胃咳等等,有经验的医生,听到病人咳嗽时的声音,就能判断是哪一种咳嗽!

而嗅觉方面则是指要去闻病人身体的体味、口腔中的气味、痰涕的气味等等,这样才能更进一步的了解病人的身体,所以,闻诊对于帮助医生得到更为精确的诊断,非常有意义。

诊,《景岳全书》归纳了十问歌诀:“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五问饮食六胸腹,七聋八渴俱当辨,九问旧病十问因,妇女尤必问经期,迟速必崩皆可见。”

“问”,即指要询问病人的身体不适的症状、询问病人的起居饮食、病史、大小便状况等等,这样才能更加确定病因,确定病人的情况,而减少误诊的几率,对患者身体有更好的了解。

,其实就是中医中最常见的诊法—脉诊和触诊。脉诊就是号脉,通过观察病人脉象来确定病人状况。而触脉就是通过感受病人的体表病颁部分,如体温、硬软等等来确认病人状况。




        1.足三里

        【功能】

 一是扶正培元,强脾健胃;

        二是促进新陈代谢,强壮肌体;

        三是提高内分泌系统功能,增强免疫能力。

叩拔足三里,对消化系统、神经系统、血液系统、循环系统、内分泌系统、泌尿系统、生殖系统的疾病有预防和治疗作用,尤其对消化系统的疾病、功效更为明显。

2.关元穴

【功能】
        一是培根固元;
        二是培肾壮阳,补肾壮阳,调经固冲,清热利湿,此穴有培肾固本,调气回阳,主生殖,主元气之功效。是男子藏精、女子蓄血之处;

        三是补虚固本。此穴能增强生殖系统功能,提高免疫能力,防止衰老,主治诸虚百损,壮一身之气。

        3.中脘穴

        【功能】

        一是能调脾胃;

        二是能降逆化滞。此穴有调胃和中、补虚益气、纳谷化湿,降逆止呕之功效。

        4.内关穴

        【功能】

        一是能理气活血;

        二是能安神定志。

        5.合谷穴

        【功能】

        一是能清热解表;

        二是能疏筋散风,通降肠胃。其中最主要的功用是清热镇痛。

        6.涌泉穴

        【功能】

        一是清脑醒神;
        二是安神定志;
        三是清热散风。

        对此穴位经常拔罐,可以导引肾经虚火及上焦浊气下行,并有疏肝明目、清喉定心之功效。可以降血压,可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有助于防止老年性手足麻木及浮肿的作用。

        7.阳陵泉

        【功能】

        一是通筋活络;
        二是疏经利节;

        三是清热利胆。

        8.风池穴

        【功能】

        一是清心明目;
        二是清热散风;

        三是通窍活络。

        9.殷门穴

        【功能】

        一是通经活络;

        二是疏通筋脉。

        10.命门穴

        【功能】

        一是补肾调经;

        二是理肠固脱。






自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开始,在领导中国战“疫”的伟大历程中,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中医药工作做出重要指示,肯定中医药在抗击疫情中的贡献 ,“中西医结合、中西药并用,是疫情防控的一大特点,也是中医药传承精华、守正创新的生动实践。”





鸦片战争前,在医疗行业,中医可谓一枝独秀。西方列强入侵后,西方文化和西医渐渐在中国落地生根,两种异质文化和医学体系并存,加上清政府和国人一味地崇洋媚外,导致中西医之争日益激化。

时间到了1929 年2月, 国民政府卫生机构主管部门(负责人余云岫)在一次工作会议上提出“废止旧医(中医), 以扫除医药卫生之障碍案”,另拟"请明令废止旧医学校案"呈教育部。

并具体规定了6 项消灭中医的办法:

(1)施行旧医登记, 给予执照方能营业, 登记限期为一年。

(2)限五年为期训练旧医,训练终结后, 给以证书。无此项证书者停止营业。

(3)自1929 年为止, 旧医满50 岁以上、在国内营业20年以上者, 得免受补充教育,给特种营业执照, 但不准诊治法定传染病及发给死亡诊断书等。此项特种营业执照有效期为15 年, 期满即不能使用。

(4)禁止登报介绍旧医。

(5)检查新闻杂志, 禁止非科学医学宣传。

(6)禁止成立旧医学校。

这就是历史上臭名昭著的 "废止中医案"。曾留学日本学习西医的余云岫,是废止中医派的代表人物。他一向攻击贬低中医学,把中医等同于巫术,甚至直指"中医是杀人的祸首",必欲废止清除而后快。

此提案无疑是对中医药的全盘否定。这一荒唐之举, 与清末时期, 西方强国强行入侵无不干系。因列强的入侵, 也将西方医学带入中国, 当时国内革新派盛行, 更有崇洋媚外者推波助澜, 主张全盘西化,意图彻底消灭中医。故一场中、西医间的博弈瞬时展开。

同年2月,上海《新闻报》首次披露此事。消息传出,举国上下中医人士义愤填膺,全国为之震动, 医学界的有志之士热血沸腾,纷纷请愿, 要求撤除该提案。全国中医界空前大团结、大觉醒,在全国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反“废旧医”风潮。上海名中医张赞臣以刊物号发起了对“取消旧医药”的抗命,上海市中医协会首先发起召开上海市医药团体联席会议,邀集神州医药总会、中华医药联合会、上海中国医学院、医界春秋社等40余个中医药团体的代表商讨对策。

会上决定筹备召开全国医药团体代表大会,定会期为3月17日。

1929年3月17日,全国17个省市、242个团体、281名代表云集上海,召开全国医药团体代表大会。会场上悬挂着"提倡中医以防文化侵略"、"提倡中药以防经济侵略"等巨幅标语,高呼"反对废除中医"、"中国医药万岁"等口号。

大会成立了"全国医药团体总联合会",组成赴京请愿团,要求政府立即取消议案。上海中医药界全力支持大会,罢工半天并提供全部交通工具。同时,全国总商会、中华国货维持会、医药新闻报馆,以及南洋华侨代表等电请保存国医。

社会公众为了表示对大会的支持和拥护,上海中医药界停业半天,并在药店门前张贴了许多醒目的标语,如"拥护中医药就是保持我国的国粹"、"取缔中医药就是致病民于死命"、"反对卫生部取缔中医的决议案"等声援口号,一时间群情激愤,运动的浪潮颇似"五四"运动在中医问题上的重演,可见废中医是何等地违背民心。

国民政府没料到会造成如此轩然大波,当时正值召开国民党第三次代表大会,叶楚伧、李石曾、薛笃弼等人亲自接见了请愿代表并表示慰问。这迫使卫生部不得不公开表示对中医并无歧视,并向代表表明:该提案虽获通过,但暂不执行;改称中医为国医;同意成立"中医学社"。

为了纪念这次抗争的胜利,并希望中医药能在中国乃至全世界弘扬光大,造福人类,医学界人士将3月17日定为“中国国医节”。

时至今日,回眸历史,再次感慨那场轰烈的保卫运动,感谢先辈们的努力,让中医中药继续闪光,并代代传承,踵事增华。



数千年来

中医以其独特的魅力和神奇的疗效

在中国人的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随着时代的进步

中医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以其强大的生命力发展至今

并在世界医学舞台上独树一帜

成为了中华民族文化的独特印记

我们应当保护好、传承好中医文化

让中医文化更好地在医疗领域发光发热

来源|当代科学家

新院地址:滨州市新立河西路以西,北外环路以南,黄河十六-1路以北

滨州市中医医院订阅号
滨州市中医医院竭诚为您服务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