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很多文章不能在这里发表,喜欢本号的朋友,请点击下方卡片我们的新号,获取更多精彩好文。
1982年,冬日的阳光透过薄薄的窗帘洒进了张翠萍的病房。她躺在床上,看着窗外的景色,心中充满了沉重与不安。她身患重病,却依然保持着坚毅。
朱海清是张翠萍唯一的儿子,是她生命中的支柱。他看着母亲苍白的面庞,心中充满了无奈和痛苦。张翠萍突然开口:“海清,过来。”
朱海清走到母亲床前,轻轻握住她的手。张翠萍的眼神中透露出一种深深的关切:“我知道我的病情不妙,时间不多了。我有一件事情要交代给你。”
朱海清眼神中闪过一丝疑惑,但他默默地等待着母亲的嘱托。
“海清,我想告诉你,我生前一直有一些秘密,这些事情和过去的往事有关。我不希望你在我去世之后,因为这些事情去给政府添麻烦。”张翠萍语气仿佛回忆着往事。
朱海清微微皱眉,心中升起一抹疑惑。母亲的话让他感到一丝不安,但他还是点头示意。
终于,在一个寒冷的冬夜,张翠萍闭上了她那双曾经坚定的眼睛。朱海清默默地守在床前,目送母亲走向另一个世界。
朱海清站在母亲去世后整理遗物的房间里,打开一个黑匣子,里面整齐地放着一沓沓的纸张。
他随手拿起一张,发现上面写满了数字。他把欠条整理好后,发现共有7000斤粮食的数额。朱海清的眉头紧锁,心中不禁涌起一阵疑惑。
正在这时,一个头发花白的老人走进了房间。他是李运昌,一个朱海清曾经听母亲提起过的名字。
“你就是朱海清吧?”老人开口说道,声音略显低沉。朱海清点头,心中疑惑更浓。他问道:“您是谁?您和我母亲有什么关系?”
老人李运昌深深地叹了口气,坐在一旁的椅子上,开始讲述那段久远的过去。
1912年,冰雪覆盖的河北兴隆县,一个普通的农村迎来了张翠萍的诞生。成年后,她嫁给了村里的朱殿坤。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朱殿坤因为对祖国的深深热爱,义无反顾地加入了八路军,担任交通员。
每当朱殿坤带着战士们回家时,张翠萍总是毫不犹豫地将自家最好的食材烹饪成丰盛的饭菜,为丈夫和战友们准备一顿温暖的家常饭。
战士们在归队前,每一次离开,都会留下一张张粮食欠条。那是一份份沉甸甸的承诺,载满了他们对张翠萍深深的感激与愧疚。
这些欠条堆积在张翠萍的抽屉里,成为了岁月的见证,也是她深深的牵挂的象征。
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发布了换粮食的通告,希望有需要的人能够凭借欠条去领取粮食。
张翠萍知道这一消息,但她却没有前去换取。她默默地守在自己的家中,抚摸着那些沉甸甸的欠条,心中弥漫着深沉的情感。
欠条不仅仅是一份经济上的借据,更是一份情感的纽带。张翠萍深知,这些战士们为了保卫家园,为了保卫每一个家庭,才不得不离开,留下这些欠条。
朱海清听完母亲的故事后,心中涌动着千言万语。母亲的坚强、善良以及为人着想的品质,让他更加敬佩和爱戴自己的母亲。
“李爷,我想带你去见见我母亲。”朱海清温和地说道,他的声音透露出一丝感激与敬意。
李运昌点了点头,他心中充满了对张翠萍的感激之情。两人默默地穿过墓地,走向了张翠萍的坟前。
朱海清轻轻地跪下,整理了一下坟前的花卉,“李爷,这是我母亲的墓。”朱海清轻声介绍着。
李运昌抬起头,望向张翠萍的坟墓,他的眼眸中充满了复杂的情感。
李运昌感激地望着朱海清,他伸手整理了一下自己的衣襟,沉痛地点了点头。
两人默默地守在张翠萍的墓前,仿佛在聆听这片土地的叙述。风吹拂着,似乎传递着逝者的思念。
由于很多文章不能在这里发表,喜欢本号的朋友,请点击下方卡片我们的新号,获取更多精彩好文。
对此你有什么想说的?欢迎下方评论。每日编辑不易,麻烦大家动动发财的小手,点赞、“分享”、“在看”,感激不尽
对此你有什么想说的?欢迎下方评论。每日编辑不易,麻烦大家动动发财的小手,点赞、“分享”、“在看”,感激不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