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音助手等App“偷听”上热搜,专家:想多了

创业   2025-01-11 17:02   江苏  
Python客栈设为“星标
第一时间收到最新资讯

来源:电脑报


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我今天中午刚和朋友聊天说天气好冷啊,想买一条围巾,结果今天刷淘宝全是围巾。”“我懂我懂!我上次也是和同事正讨论午饭吃什么,手机就给我推附近的团购,真的好神奇啊。”像这种手机在“偷听”我们对话的事例数不胜数,各种相关话题的帖子下总能找到与之共鸣的网友。



“手机或APP窃听”等甚至一度成为热门的话题,网友们对手机“偷听”的看法多数持以赞成的态度,并且有众多网友都遇到过这种现象,就拿北京市民黄女士来说,她与朋友的聊天内容竟成为APP的推送内容,她表示难以理解。不过也有部分网友认为是基于“算法”的“精准推荐”服务。    



随着话题的热度持续高涨,苹果花费巨资和解Siri隐私案受到关注。近日,苹果公司发布声明,同意9500万美元和解Siri“偷听”集体诉讼。苹果被指控,未经用户同意,通过 Siri 收集并分享私人对话内容给第三方。起因是一些用户指出,即便没有主动唤醒 Siri,设备有时也会自动激活并记录周边声音信息。


尽管苹果同意支付巨额和解金,但其坚持否认存在任何不当行为,并强调所收集的Siri数据会被匿名化处理,不会关联特定用户,也从未用于广告营销,从未出售给第三方公司。目前公司已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加强隐私保护。    


苹果官方表示,他们致力于保护用户个人隐私,他们承认确实使用Siri数据来改进个人助理,但录音功能默认情况下是关闭的,用户可自由选择开关。     

 


那手机到底有没有“窃听”我们的生活呢?         

 


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网安中心测评实验室副主任何延哲表示,App偷听的可能性几乎不存在。从实验结果来看,手机被“偷听”会导致耗电速度加快、发热发烫等现象,若App处于“偷听”状态下,其耗电速度会比正常情况下快27%左右,且超过1分钟就会被操作系统切断,难以长期“偷听”下去,多款APP同时进行“偷听”更不可能实现。此外,通过加速度传感器等方式进行窃听虽然技术上可行,但成本高、效率低且法律风险大。



目前通过实验测试表明,多款App同时“偷听”也无法实现,因为麦克风权限只能被当前位于前台或最后使用的App占用,而且同样受到1分钟内会被操作系统切断的限制。



大数据与人工智能专家刘鹏也表示,APP偷听可能性几乎不存在。从商业收益和成本角度来看,监听成本与收益比不成正比。以智能语音行业某头部公司语音转写成本为例,市场售价为10元/万秒,服务成本为2元/万秒。假设APP每天有效偷听一小时,偷听成本为0.72元/人日,日活一亿的APP每日成本0.72亿,一年成本为263亿,而如果按照每天偷听24小时来算,年成本更是高达6307亿元。如此高昂的成本很难有公司会“慷慨”投资运行。   


那为何会存在聊什么就推什么的现象呢?清华大学法学院互联网法律与政策研究中心秘书长熊定中认为,讨论产品后收到广告推送,根源在于输入法窃取用户隐私信息并分享给第三方,导致用户信息泄露,电商平台据此勾勒用户画像,进而精准推送产品。


此外,这其中也有算法推荐在“作祟”,一些APP会以搜索关键词浏览记录等数据分析用户的偏好,形成用户画像,并据此进行内容和广告的精准推送。


专家表示,画像越多维,广告投放越精准,转化率越高,App就会实现盈利。而无数次的推送中,总有几次押准的,当人们注意到某些“巧合”时,可能会不自觉地将其归因于被“偷听”。

     

 

尽管手机不会“监听”我们的生活,但提高数据警惕,保护自身利益却尤为重要。在日常生活中,数据安全与我们的利益息息相关,以往也存在着数据泄露,个人信息遭到侵害的例子。比如:人大硕士盗取学生信息事件、浙江宁波李某等人侵犯公民个人信息案等,这些案例都在为我们敲响警钟。

         

 

国安部微信公众号曾发文提醒,智能手机一旦遭受网络攻击,可能导致手机内重要数据信息被窃取,还有可能变成移动“窃听器”,持续录制并向外传输周边声音或图像。


因此,网警列出了以下措施提醒大家防范手机被“窃听”:  

首先安装软件时,优先从官方应用商店下载,安装时仔细查看麦克风和摄像头等敏感权限申请,非必要不授权。同时及时更新系统软件,防止黑客入侵。


苹果手机:1、关闭麦克风权限:打开隐私与安全性→点击麦克风→将没有相关要求的APP关闭。2、关闭APP隐私跟踪:回到隐私与安全性菜单→点击跟踪→关闭允许APP请求跟踪。3、关闭共享iPhone分析:回到隐私与安全性菜单→点击分析与改进→关闭共享iPhone分析。       

 
安卓手机:点击设置→隐私→广告与分析→打开限制广告跟踪→点击重置广告标识符即可。各品牌可咨询客服。


此外,保护用户隐私,相关互联网企业也应自觉遵守法律法规,遵循数据最小化使用原则。任何企业和平台想利用数据向用户提供个性化服务,就应该按其所需要的最少数据,按需使用,不能突破用户申请的权限和范围。同时,在相关功能使用完毕后,应及时删除用户信息。

         

 

编辑:cc 实习编辑:杜钰桓


往期回顾
1、逃离美国,跨越8000公里远程办公,他开发了世界上最强的虚拟机!
2、最强显卡,5070=4090?
3、操作系统能知道自己是在虚拟机中运行的吗?
4、4o-mini只有8B,o1也才300B!微软论文意外曝光GPT核心机密
5、12306 可以自动购票了!我羡慕了


点击关注公众号,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Python客栈
专注Python基础教程,分享Python模块基础使用,关注Python爬虫,人工智能,用简单粗暴的大白话讲解Python知识。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