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斯太洞穴遗址)
文物是历史的见证,是文化的传承。近年来,东乌珠穆沁旗高度重视文物保护工作,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持“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新时代文物工作方针,使全旗文物保护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
(金界壕遗址)
(新庙)
东乌珠穆沁旗文物资源丰富,在深入开展全旗文物资源普查工作后,对各类文物古迹进行了详细登记和建档。截至目前,已发现并登记不可移动文物225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处(金斯太洞穴遗址、金界壕遗址)、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2处(新庙、巴达拉胡敖包墓群)、旗级文物保护单位57处、未定级164处,包括古文化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等多种类型。可移动文物489件套,其中一级文物2件套、二级文物14件套、三级文物25件套,未定级文物448件套。
为确保文物保护工作科学、规范、有序开展,东乌珠穆沁旗充分发挥旗文物保护部门和苏木镇(场)专、兼职文物保护管理人员及马背(长城)文物保护队员作用,对辖区内不可移动文物进行保护、巡查、上报等,切实筑牢文物管护防线。同时进一步加大对重点地区文物巡查频次,实现了全旗225处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全覆盖。并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对金斯太洞穴遗址、金界壕遗址、巴达拉胡敖包墓群等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安装了远程监控、网围栏,加固安防设施,实现发掘与保护并重,考古与文保并行。满都宝力格镇马背长城保护队员浩斯巴雅尔告诉记者:“在日常放牧过程中,我们会对辖区内的金界壕遗址展开安全巡查工作,一旦发现有安全隐患,就会即刻将相关情况报送至旗文物保护部门,以确保遗址得到及时的保护与维护,能够守护这些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我觉得是一件很自豪的事。”
(金斯太串珠排版)
据了解,东乌珠穆沁旗已连续四年与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及古人类研究所、内蒙古自治区考古研究院、北京大学、内蒙古博物院、锡林郭勒博物馆等部门联合开展了金斯太洞穴遗址考古发掘工作,出土文物约10000余件,包括陶片、青铜残件、装饰品、骨器、贝壳、石制品、动物骨骼及牙齿等,其中以石制品和动物化石最多。通过考古发掘,进一步显示了金斯太洞穴遗址所具有的重大学术价值,对深入研究东西方古人类迁徙、技术扩散、文化交流等提供了考古实证,为深化“人类命运共同体”奠定了文化基础。该遗址在2022年被评为了“内蒙古自治区十大考古发现”。
东乌珠穆沁旗乌珠穆沁博物馆馆长苏德那木旺其格说:“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生动诠释着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底气与底蕴。在下一步工作中,我们会进一步增强文物保护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始终坚持保护第一,不断探索创新文物保护工作模式,让文物保护成果更多地惠及人民群众,让北疆大地上的文化瑰宝重获新生,在中华文化的浩瀚星河中熠熠生辉,为文化传承发展注入生机与活力。”
文图:任思蒙 东乌珠穆沁旗乌珠穆沁博物馆
新闻回顾
点击下方
编辑:王丽娜
初审:乌仁图雅 杨乐
复审:李燕
终审:伍冬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