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莫负,团圆愿

教育   2025-01-30 21:07   天津  

这个春节不一般。春节是新的开始,预示着新的希望。而2025年的春节,更是带来了新的浪漫:


“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作为岁首的中国新年,已在中国走过3000年。成为世界“非遗版”春节后,寄托了人们对生活的理想与愿望的春节文化将更好地走向世界。


福,佑也。“福”是春节的符号。迎福、纳福、祈福、祝福……一个“福”字,承载着每个中国人最朴素、最真挚的生活理想。


时代巨变 每代人的福却亘古不变

在不同的年代,每个人对于“福”的向往各不相同。但每种“福”,都是回归家乡,阖家团圆。

物质匮乏时期,“福”是过春节时的一件新花袄、一双新棉鞋、一块好吃的糖果、一餐丰盛的年夜饭。和家人享受热气腾腾的饺子与其乐融融的喧闹,就是满满的福气。

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纷繁复杂的工作占据了年轻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远离家乡,为工作奔波,对家人的陪伴反而成了“奢侈品”。

高强度的工作、点外卖的凑合、在地铁里站着都能睡着的无奈……对于上班族来说,春节的“福”是否还是那质朴的初心?

前不久抖音热榜上,引起网友广泛讨论的一条话题#跟着陈佩斯找回忆里的年味 给了我们很好的回答。话题起源点来自立白的一条新春贺岁片《过年好福到家》。视频里有因为一年到头忙碌工作而不会买菜的“生活小趴菜”,有每天睡不够的“职场卷心菜”,而陈佩斯化身暖心大家长,给予宽慰——过年期间,回到父母身边,和家人好好享受团圆才是最重要的。毕竟他们,也是父母等了一年盼来的福。

这个话题引起网友们的广泛讨论。有网友留言说,“上班后,总觉得年味变淡了,过年的幸福感变低了,但是看到陈佩斯老师,一下子回到盼望过年的小时候。”“和家人在一起,‘福’就有了具象化的体验。”

过年是刻在中国人骨子里的传统。记忆中的春节,“福”是全家团聚,是丰盛的年夜饭,是围坐一起等春晚播出的期待。如今物质丰裕,春节的“福”是游子归乡,是从“平时睡不着”到“回家醒不了”,是躺在家里洗得干净、晒得温暖的床被中,感受家人满满的爱意。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回家,都是福。

在充满不确定的世界里,每一份“确定感”都显得弥足珍贵。和家人依偎在一起迎接新一年的到来,就能让心有着落,拥有“稳稳的幸福”。

合家欢 一起玩转新年俗

每一次过年团聚,既是一次跋涉千里的亲情奔赴,也是一次穿越千年的文化传承,更是一次乡风民俗的集中展示。买年货、蒸年糕、祭祖先、放鞭炮、吃饺子、走亲戚……样样有意义。

这当中,贴福字是重头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将福字贴在家中各个角落。红红的“福”,洋溢着节日的欢乐喜庆,抒发着人们美好的愿望,蕴含着独特的文化内涵。

每代人都有对福的向往,也有各自独特的“祈福”方式。有人集齐各种“好运”装备;有人带着爸妈来一场city walk,祈求2025对自己好一点;还有赛博空间积攒福卡——自从2016年春节期间支付宝推出互动小游戏“集五福”后,10年来,上亿人次参与集五张福卡、拼手气分现金红包,逐渐成为一场电商环境下的“新年俗”。

今年恰逢“集五福”推出十周年,这个春节假期,耐心教会爸爸妈妈用手机扫福,就像小时候他们不厌其烦地教会我们系好扣子、穿好衣服一样。在与家人的互动中,寻找爱意的交融与流动。



福越千年 健康与团圆的期盼不变

福,跨越千年,从先人的祝福到今天的祈福,它始终是中华民族心中的不变追求。春节是一年中最重要的团圆节,每一次奔赴,都是国人对团圆的一种坚守,也是内心真挚且执着的情感需求。

随着时间的流逝,虽然“福”的外在形式在变,但“健康”和“团圆”的内涵始终不变。春节回家,是一种温暖与寄托。面对生活中各种各样的“不确定”,依然希望自己能够为家里遮风挡雨,带给家人稳定的幸福感。

但莫负,团圆愿。2025,回家,就是福!


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民主生活会 习近平主持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

《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

共青团中央 教育部印发《关于在新时代新征程高校思政课建设中进一步发挥共青团作用的实施意见》



来源:“人民网”微信公众号
编辑:蒋闯
审核:郎瑞

天津市大学软件学院
至诚致力 卓异卓越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