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在云南省科技厅、云南省太空生物科技发展促进会的推荐下,大理来思尔乳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来思尔乳业”)与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联合开展益生菌“航天育种”实验项目。三年里,来思尔乳业选育的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原特色益生菌分别搭载神舟十二号、神舟十四号、神舟十五号、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先后四次登陆“天宫号”空间站开展“航天育种”实验,四次累计搭载126株、202支、335.45克。
这是来思尔乳业登陆太空的益生菌品种(12月13日摄)。新华网 刘云 摄
什么益生菌可以登上太空?这家企业怎么做到益生菌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企业目前的建设情况如何?企业发展重点方向是什么?带着这些问题,近日,记者走进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来思尔乳业一探企业菌种研发、乳业振兴的“密码”。
“航天梦想”起源于
种源自主可控的初心
作为集种植、养殖、科研、加工、流通于一体化的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或许很少有人能想到来思尔乳业起步于1988年的大理农林职业技术学院一间“食品实验加工室”。在这间实验室里,来思尔乳业创始人杨子彪带着从中国农业大学进修时筛选出的4株优秀益生菌与学生一同创业,他们从泡菜、果脯开始做起,糕点、啤酒、醋等也有尝试,最终选择了酸奶这条道路。
研究人员在实验室开展菌种研究(资料图)。
新华网发(来思尔乳业 供图)
为什么选择做酸奶?杨子彪介绍,当时酸奶制作技术难度高,许多乳品厂的技术引进于国外,甚至包括酸奶的种源——益生菌,菌种也被国外垄断,国内应用企业对种源不可控,存在一定风险。在这一现状下,要想发展乳业,必须实现种源自主可控,杨子彪选择自主培育菌种,开展种源“卡脖子”技术攻关,立志打一场种业翻身仗。
这是来思尔乳业菌种资源库里的益生菌品种(12月13日摄)。新华网 刘云 摄
30年来,来思尔乳业技术研发团队从10余人发展成为110余人,开展中国本土益生菌种的研究、选育及应用工作。团队从云南8个地区采集的1132个样本中分离出11356株原单株菌株,并用分子生物技术完成了9366株菌株的鉴定工作,建成了国内首个、也是最大的“云南高原特色益生菌菌种资源库”,每年组织科研人员对菌种资源库进行扩充与完善、对选育的目标菌株进行系统性研究,为菌种产业化应用提供数据支撑。菌种资源库现保存菌株11356株,拥有专利登记保藏的菌株53株,其中有23株益生菌稳定应用于酸奶生产、青储饲料加工和粪肥资源化利用。
实验室里,研究人员正在查看相关数据(12月13日摄)。新华网 刘云 摄
同时,来思尔乳业与中国农业大学、云南农业大学、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等各大高校、科研院所开展联合科研,打造产学研联盟,加快成果转化应用,打造了“乳酸菌航天育种创新研究中心”“中国农业大学—来思尔营养健康联合实验室”“云南省乳制品发酵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科研平台。
此外,来思尔乳业还主持承担“水牛奶干酪加工关键技术与产业化开发”“云南优质益生菌菌种选育及高原特色乳制品产业化开发科技示范”“乳酸菌(航天育种)种质创新与示范”等10多项省级科研项目,一系列科技成果陆续转化应用,不断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也推动着乳业行业高质量发展。
“数智化生产”激发乳业发展新动能
从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全面振兴奶业”到“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强调保障粮、棉、油、糖、肉、奶等重要农产品供给安全,近年来,国家出台一系列政策举措推动乳业高质量发展。2023年,云南省农业农村厅印发《云南省推进奶业振兴若干政策措施》,加快提升云南省乳业竞争力。近年来,大理州委、州政府先后引进和培植一批乳业龙头企业,乳品加工实力持续增强,形成了比较成熟的乳品生产、加工和流通体系,一批新建牧场的设施化、标准化、现代化水平大幅提升。
这是来思尔乳业的工业化生产线(12月13日摄)。新华网 刘云 摄
当前,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升级已经成为乳业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的必然选择。据介绍,为了让“核心技术”乘上数字化变革的“春风”,2023年1月,来思尔乳业投资10亿元在大理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新建云南高原特色益生菌研究院及年产100万吨酸奶的菌种生产线,率先在国内实现了自主菌种的工业化生产。该生产线引进了目前全球领先的全自动活菌直投式发酵剂生产线并自主开发直投式发酵剂全产业链生产技术,二期建设完成后可年产直投式酸奶发酵剂270吨、益生菌制剂480吨、间接生产酸奶100万吨。
来思尔乳业智能化生产线上,
工作人员正在查看设备状态(资料图)。
新华网发(来思尔乳业 供图)
其次是来思尔乳业以智能化新工厂为核心,建设全产业链数字孪生平台,新工厂充分融合自动化与人工智能技术,实现生产过程的智能化、可视化、精益化,大幅度提升产品质量、提高生产效率、降低运营成本。据了解,相比较国内其他采用进口菌种生产酸奶的企业,来思尔乳业使用自主培育菌种进行智能化生产酸奶,每年单一节约菌种成本超过800万元,10年来已累计节约生产成本近1亿元。
包装线上,工人们正在打包包装盒(12月13日摄)。
新华网 刘云 摄
“数字牧场”提供优质奶源
来思尔乳业紧紧将“自主可控”掌握在自己手里的,除了菌种,还有奶源。
航拍视角下的剑川“云端牧场”(资料图)。
新华网发(来思尔乳业 供图)
2018年11月开始,来思尔乳业在大理州剑川县投资5.5亿元建设中国西南地区首个万头奶牛养殖场和10万亩牧草种植基地,名为“云端牧场”,在祥云县、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新建两座万头奶牛养殖示范牧场,南涧彝族自治县新建一座千头奶水牛养殖示范牧场,这些牧场每年可提供约9.5万吨鲜牛奶和2500吨水牛奶。
牛舍内部明亮宽敞(12月13日摄)。新华网 刘云 摄
牧场里,刚出生不久的小牛也佩戴上了具有监测信息的“身份证”(12月13日摄)。
新华网 刘云 摄
走进“云端牧场”,映入眼帘的是标准化建设的明亮宽敞的牛舍,一头头荷斯坦奶牛低头吃着饲料,耳朵上的“身份证”引人注目。据来思尔乳业乐源牧业管理中心总经理殷志峰介绍,在这里生活的每一头奶牛都有一个监测标签,这上面清晰记录着奶牛的年龄、产奶量、活动量、躺卧、反刍以及家族族谱等,根据这些信息,牧场全程进行牛体跟踪、标准饲喂、增重监测、生物安全、疫病防控监测等情况,让养殖变得更加“智能”。
大型转盘挤奶机正在进行挤奶操作(12月13日摄)。新华网 刘云 摄
这也是一个智能牧场,除了日常监测牛舍的温度、湿度、卫生程度外,在挤奶大厅,一套大型转盘挤奶机可以同时完成72头奶牛的挤奶工作,殷志峰介绍,设备能精准识别每一头奶牛的不同体态,实施个性化的挤奶操作,自动化完成清洗、套杯、脱杯等一系列标准化流程,不仅降低了人力成本,全程机器操作还避免了来自人的污染,从源头保障鲜奶品质。
奶牛正在食用青贮饲料(12月13日摄)。
新华网 刘云 摄
为提高上游牧场饲料蛋白转换效率,来思尔乳业选育了可应用于青贮饲料加工的本土自主益生菌,通过该菌种能快速产酸这一特性,可有效缩短青贮饲料发酵周期,菌种代谢、发酵过程中产生的有机酸、细菌素、大量酶类等物质,可以有效抑制霉菌生长、促进奶牛吸收、减少环境污染。
小牛舍整齐排列(12月13日摄)。新华网 刘云 摄
如今,在“数字牧场”“智能化工厂”的赋能下,来思尔乳业不仅实现了“菌种上太空”、技术全可控,也为大理乃至全国乳业产业振兴贡献“来思尔经验”。“我们将发挥菌种资源更大的优势,与全行业共享我们的经验成果,推动生命科学和健康科学事业的进步。”杨子彪说。(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