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问题,是坚持问题导向的前提。知道问题出在哪里,搞清问题症结,改革才更有指向性。在改革实践中,大多数党员干部都具有发现问题、直面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担当。但仍有少数干部存在思想顾虑,认为改革越多,说明问题越多、风险越多,成绩就会缩水,会很没面子。于是,发现问题的主动性不够,导致改革对焦不准,流于表面。这是不对的,需要予以纠正。
改革的味道要浓、成色要足,就须朝着发展最需处、群众最盼处、问题最多处持续聚焦发力。发现不了问题,有的是能力不足,也有的是缺少责任担当。前者需加强学习,提升能力。至于后者,从根子上讲,是政绩观出了偏差。没有从人民利益、根本利益、长远利益出发,只愿做“花花轿子人人抬”的轻松事,不愿揭示问题、啃改革的硬骨头。遇事就躲、扛事就软,这类干部不仅难以挑起改革重任,还可能成为改革的阻力。
因此,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全面准确地理解和处理问题与政绩、出丑与露脸的关系。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得以深化。改革中发现的问题多,不代表工作成效打折扣,不代表“出丑”。相反,通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抓改革、抓工作的成效只会更显著,是真正的“露脸”。退一步讲,即便目前底子差些,但能突出问题导向,借改革迎头赶上,工作大有起色,也是极其有益的。实践已经反复证明了这一点。
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奋勇争先,争的绝不是哪个发现问题少,而应该争谁能勇于发现问题,历史性地解决一些问题。毋庸讳言,一些地方、领域、条块,确实身处改革第一线,与发展和民生联系更密切,存在的矛盾和问题也会更多,这是客观因素决定的。但这绝非不作为的理由,而应该激发更大的热情、更大的动力。制约高质量发展的堵点问题、影响社会公平正义的热点问题、民生方面的难点问题、党的建设的突出问题等,哪个都不是小事,哪个解决了,都是过硬的业绩。拿着这份沉甸甸的成绩单,才能对得起组织信任,才能经得起人民和历史检验。
来源:长沙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