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消防百事通
版权归原创作者所有
错误一
以为火灾报警电话为
“122”或“911”
小编纠错:中国的火警电话是119。想不通的是,有不少人回答为911。911是美国报警服务电话好吧。你在中国遭遇险境,美国是不管救的。另外要告诉大家的是,122是交通急救电话。
错误二
不了解报火警的基本要素
小编纠错:报火警如果不能讲清着火场所、详细地址、着火物质、火势大小,是否有人被困等信息,会影响救火时机、效果。比如你把起火地“西福”说成“西湖”。
错误三
认为单位起火后
应先自行扑救
救不了时再报火警
小编纠错:起火了,应该首先拨打119电话,自己不要贸然冲上去,能来灭就灭,不能灭就跑。也不要只报告单位领导就了事。起火了,领导也灭不了。
错误四
报完火警后不去
引导消防车到达火灾现场
小编纠错:请你相信,消防员也是人,而且99%是外地人,你让他去找一个陌生的地方灭火,真是个蛮大的考验。所以,报完火警后,请尽量去迎候消防车,别让他们“误入歧途”而耽误灭火时机。
错误五
人认为消防出警要收取费用
或按消防车出动数量、时长收费
小编纠错:重要的事情说3遍:消防队出警救援不收费、不收费、不收费。不管是救火、救人、救猫、救狗、摘蜂窝、取钥匙……所有出警,不收一分钱。遇到危险,请大胆拨打“119”电话!
错误六
认为灭火器灭火时
喷射口应该对准火焰的上部或中部
小编纠错:用灭火器灭火时,灭火器的喷射口应该对准火焰的根部。记住,是根部。只有瞄准了根部,才能有效歼灭它。对准火焰的中部、上部只是浪费灭火剂。
错误七
认为使用灭火器最佳位置
是在下风位置或距离起火点
10米以上的位置
小编纠错:用灭火器进行灭火的最佳位置是距离起火点3-5米的上风或侧风位置。如果你想毁容、让你爹娘都认不出你,你可以站在下风试试。至于距离10米的位置,喷出的灭火剂,根本够不着火源。
错误八
认为扑救火灾最有利的阶段
是发展或猛烈燃烧阶段
小编纠错:扑救火灾最有利的阶段是初期阶段。这个道理应该很简单吧,火当然是越小越好灭了。不知道回答“发展或猛烈燃烧阶段”是扑灭火灾最有利时机的童鞋是咋想的,喝酒了吧!
错误九
认为油锅起火可以用水泼灭
小编纠错:油锅起火正确的处置方式是立刻关闭气源,用锅盖闷灭。那些认为可以用水泼灭的人,请你记住,这是危险不能再危险的事了。如果你打算这样做,就等着你家里升起蘑菇云吧。
错误十
认为检查煤气等燃气灶具是否漏气
可用火试或用鼻子闻
小编纠错:检查煤气等燃气灶具是否漏气正确的方法是用肥皂水刷到软管和接口处检查。至于用火试,说白了,你就是要放火烧家,你跟你家有仇吗?用鼻子闻,好像你嗅觉还没那么灵敏。
错误十一
认为当打开房门闻到很浓的燃气气味时
应打开电灯查找漏气部位或点火查看。
小编纠错:当打开房门闻到很浓的燃气气味时,要迅速打开门窗通风,防止引发爆燃事故。为什么不能开灯,因为开关接触会碰出火花引发爆燃。为什么不能点火查看,你想把自己炸飞体验当风筝的“赶脚”?
错误十二
认为电动车停放楼道
充电没什么事
小编纠错:电动车放在楼道口充电,最容易引发火灾造成人员伤亡。为啥,当你放在楼道口充电的电动车因为过充或电线碰火,就会引发火灾,火灾燃烧电动车释放的高温且有毒烟气顺道楼道而上,不明所以的人如果顺着楼道逃生,出来一个就会放倒一个。这样的惨剧发生了很多起。
错误十三
认为火灾致人死亡的最主要原因
是跳楼、惊吓或人员拥挤致死
小编纠错:火灾致人死亡的最主要原因是吸入有毒烟气窒息死亡。当然跳楼、拥挤致死也是有的,但很少。最大的杀手还是吸入有毒烟气窒息死亡。当空气中一氧化碳含量达0.1%时,血液中将形成50%的碳氧血红蛋白和50%的氧合血红蛋白,此时会使呼吸中止。
错误十四
认为发生火灾逃生时
贴近地面撤离是为了看清地面有无障碍物
小编纠错:发生火灾逃生时,要尽量贴近地面撤离,因为贴近地面的有毒热烟浓度小,中毒几率低。有的人回答是为了看清地面有无障碍物,这个。。。小编告诉你吧,火灾来临后,你基本会处在一个黑暗的环境,连猫头鹰都看不清地面有什么,别说是你。
错误十五
认为外面着火且火势很大
被困室内无法逃生时
这时应该冲出房门
小编纠错:外面火势很大,别急着冲出去。这时正确的做法是,退回家中,把你家入户门当作第一道防线,打湿床单、毛巾塞门缝,不断向门上浇水冷却。。。。等待消防员救援。千万不要贸然冲出去,冲出去相当于自寻死路,知道不?
错误十六
认为身上着火后
应该迎风快跑或任由火烧
小编纠错:身上着火后,应该就地打滚,用厚重衣物覆盖压灭火苗。有的人说迎风快跑,你以为这是用嘴吹蜡烛吗?如果你比世界短跑冠军博尔特跑得还要快一倍,可以考虑。至于任由火烧,那是稻草人干的事。
错误十七
认为电气线路着火时
可用泼水的方法进行灭火
小编纠错:电气线路着火时,应该先断电,再采用合适的灭火器灭火。在不断电的状态下用泼水灭火,谁泼水,就会电倒谁,电倒在火场里,就等着肉身变成碳吧。
— THE END —
本文整理自网络,内容本身不代表公众号观点,也不构成投资建议。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咨询及申报证书请扫↑二维码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