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巳新春将至,中国迎来了一份厚重而温馨的新年贺礼。北京时间2024年12月4日晚,“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成功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所以2025年春节是首个“非遗版”春节。
此刻,江阴的每一寸土地都洋溢着浓郁的年味,而那些深藏于岁月的非遗文化,更是为美丽暨阳披上了一层温暖的古韵华裳。即日起,“江阴发布”微信公众号特别推出《“非”一般的江阴年》系列报道,让我们推开时光之门,一起领略非遗文化与传统年俗的交融之美。
舞龙
是在节庆之时表达喜悦、祝福的
一种民间文艺表演
也是最常见的文化传统项目之一
不舞时段段分开
舞时却浑然一体~
今天是江阴人的“小年夜”
下面跟着发布君一起走进
段 龙 舞
段龙又名彩龙,也称脱节龙灯。由于它的道具有的是用绸缎包蒙起来的,所以又叫缎龙,是调龙灯中的一种形式,一般活跃在喜庆节日和庙会活动中。段龙与其他龙灯相比有两个长处,一是龙段是分开的,可断可连,在阵式变换中进退自如,灵活方便;二是舞者都是女性,舞步灵动,姿态优美,形成了妩媚而不失刚健,轻盈而不失柔韧的风格,正是这两个独有的特点,使得江阴的段龙舞一直深受群众喜爱。
段龙分为龙头、龙身、龙尾。第一节为龙头、中间为龙身,最后一节为龙尾。龙身一般为龙7节、9节、11节、13节,均为单数。龙头用竹蔑扎制,白布蒙好后彩绘而成。龙身每节用竹蔑扎成榔头形,后飘橘黄色绸布9尺。龙头、龙身和龙尾互相不用布相连,龙体不舞时节节分开,舞动时段段相连。2009年4月,段龙舞入选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相传古代有一种爬行动物,身长七寸,名叫彩蛇,擅长攀树爬壁,若不小心跌落下来,摔成七段,但经稍歇,便会自行蠕动相连,恢复原状。人们觉得它是起死回生的吉祥之物,如若谁能见到此种现象便能交好运,便将此蛇奉为“神龙”。于是,人们就用草把扎起了纯手工版“段龙”,劳动之余,在田间场头嬉戏玩耍。
后来,“段龙”制作这一创举被原申港崇文乡民刘铁发现,他根据收集的有关资料和传说,将草把改成6尺长的棉布,再加上扎好的龙头、龙尾,创作了7节民间舞蹈《段龙舞》。后来,刘铁在澄西区文化站秦良初的指导下,对“段龙”再次重新加工排练,不仅加入龙珠的情节,而且由7节增加到11节,使其更有情趣,给观众一种在空中腾云驾雾的感觉。
旧时舞龙运动十分盛行,为老百姓喜闻乐见。随着绸带的飘动,龙体似断非断,似连非连,宛若一条龙在腾云驾雾,若隐若现。
非遗段龙舞代表性传承人吴产良表示,他从1970年就开始接触段龙,曾参与段龙舞项目的挖掘、整理工作,潜心学习道具的制作、民族打击乐器伴奏、舞蹈表演、导演技艺等,并参与和带领段龙舞团队参加各类活动演出百余场。
传承非遗情怀,需要传递新时代新面貌。如今,江阴段龙舞蹈队,已经吸引了很多年轻力量加入,让非遗“活起来”“耀起来”。
长按识别二维码
欢迎关注文明江阴
微信号 : wenmingjiangyin
新浪微博:@文明江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