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渝字号”文艺精品、建设“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软硬”皆施 重庆加快建设文化强市

文摘   2025-01-21 10:01   重庆  


大足石刻宝顶山景区。(资料图片)(大足石刻研究院供图)


“渝字号”精品舞剧《杜甫》2.0版剧照。(资料图片)首席记者 龙帆 摄/视觉重庆


舞狮表演、剪纸体验、对联书写、年货购买。1月17日,2025年“非遗贺新春——年货购物月”重庆主场活动在杨家坪步行街举行。非遗年货大集、非遗互动体验、传统体育展演等一系列展示展销活动,把偌大的步行街变成了非遗“嘉年华”。


  在这里,别具一格的梁平木版年画、喜气洋洋的秀山龙凤花烛、民族风情浓郁的酉州苗绣、精美绝伦的奉节木雕等重庆“非遗好物”,不仅展现了巴渝文化的代表性和多样性,还加上了经济的“后缀”,吸引着大量市民游客驻足观赏、购买,迸发出惊人的“软实力”和“硬支撑”,成为推动这座城市生长与进步的深层次力量。


  今年春节期间,我市还将开展春节非遗传承实践与传播展示系列活动400余场次。


  文化因城市而兴,城市因文化而盛。2024年以来,我市深入实施舞台艺术“渝韵”、美术“添彩”计划,加快实施公共文化新空间行动计划,扎实推进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等,使文化的“声量”越来越大,文化强市建设不断迈上新台阶。


  保护利用

  人文“宝贝”焕发时代活力


  “太震撼了,8K超高清画面,将石刻造像的柔和线条、细腻纹理都清晰呈现出来,给人一种伸手可触的奇妙之感。”1月20日,北京游客刘雅欣走出大足石刻数字影院,不禁感慨:欠大足石刻的这张门票,早就该还了!


  大足石刻,造像5万余尊,始建于初唐,历经唐末、五代,兴盛于两宋,余绪绵延至明清,历时千余载,被誉为“世界石窟艺术史上最后的丰碑”,是重庆迄今为止唯一的世界文化遗产。


  保护好、利用好、传承好这一瑰宝,不仅是重庆之责,也是中国乃至世界之要。


  刘雅欣在大足石刻数字影院所观看的8K球幕电影《大足石刻》,正是用科技“活”化人文珍宝的杰作。该电影是全球首部采用“实景拍摄+CG动画”制作的电影,不仅生动展示了大足石刻丰富的文化内涵,更实现了“数字+文化+旅游”的完美融合,成功上榜文化和旅游部去年评选的第一批“全国智慧旅游沉浸式体验新空间”培育试点名单。


  这是重庆扎实推进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的一个缩影。去年,重庆在全国率先成立“四普”机构,复查不可移动文物2.6万处,新发现1420处,工作进度居全国前列;实施重点文保项目、考古项目312个,获批2024年度国家文物局主动性考古发掘项目6项,创历年之最。


  “考古中国”重大项目——川渝地区巴蜀文明进程研究、蜀道考古研究取得新进展,老鼓楼衙署遗址公园一期、红岩文化公园二期主体完工,大足石刻“五山”、皇华城考古遗址公园全面开放;成立全国留法勤工俭学运动红色资源保护传承联盟,创建国家革命文物协同研究中心,建立涪陵白鹤梁题刻与埃及尼罗河水尺联合申遗工作联络机制。


  数据显示,2024年,重庆新备案博物馆7家,使全市博物馆总数达到141家,实现所有区县全覆盖。这些博物馆全年推出展览500余项,接待观众超4000万人次。


  在非遗保护传承方面,2024年,全市获评国家级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4个,入选全国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优选项目名录19个,新评定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15名,建立非遗工坊102个,举办各类宣传展示活动200余场次。


  在保护中传承、在传承中创新,巴渝人文“宝贝”正焕发时代活力。


  文风炽盛

  “渝字号”文艺精品不断涌现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昆山文化艺术中心,被“调”成了盛唐滤镜:


  编钟乍起,一阵氤氲的雾气中,一群身着绣罗、鬓垂金翠的丽人们,在国画般的背景中,随乐起舞,摇曳生姿,以舞吟诗,梦回大唐。


  精品舞剧《杜甫》全国巡演近日在此举行。整场演出高潮迭起,气势恢宏,演员谢幕返场三次,掌声依然经久不息。


  该剧先后斩获中国舞蹈“荷花奖”舞剧奖、文华大奖提名剧目等大奖,实现国家艺术基金大型舞台剧和作品资助类型“大满贯”;累计在全网曝光量达“40亿+”,成为现象级案例;累计在国内外70多座城市演出,吸引观众近30万人次,刷新多个城市和剧院的上座率;入选《义务教育教科书 艺术·舞蹈》等三门教材,成为艺术美育的范本。


  文化事业繁荣发展,精品是标尺。《杜甫》无疑就是“渝字号”文艺精品的代表。但2024年,“重庆造”文艺精品远不止于此。


  例如,在第十四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我国水平最高、规模最大、范围最广、种类最多、影响最强的美术盛会,每五年举办一次)中,评选产生的第四届“中国美术奖”(美术领域国家级最高奖),“渝字号”精品——《“巡天”登月服系统组件设计》获得金奖、《画室》《家庭系列之我们这一代》《山海共生》获得银奖,创下重庆美术在“中国美术奖”评选中的历史最好成绩。


  此外,我市还新创、复排和打磨交响乐《长江》等舞台艺术作品10部;魔术《天女散花》获“金菊奖”;芭蕾舞剧《追寻香格里拉》受邀参加丹麦奥胡斯艺术节,成为该节创办59年来上演的唯一一部中国原创剧目。


  今年,我市将进一步聚焦“重庆辨识度、全国影响力”,按照“新创一批、复排一批、打磨一批、储备一批”思路,抓好川剧《火锅情缘》、歌剧《一路奔腾》、舞剧《超燃青春》等新时代作品创作,续写“渝字号”文艺精品的新华章。


  文化惠民

  建设“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


  “订场馆、看演出、享阅读、赏民俗……这个平台就像一个‘文化百宝箱’,有什么文化活动一目了然。”1月19日,阳光明媚,利用周末闲暇,家住大渡口的陈女士登录“高品质文化生活”应用,一家人的文化需求在上面“一站式”轻松搞定,获得感满满。


  该应用以“惠民有感”为导向,创新“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服务机制,通过“智慧服务+智慧管理”的双闭环体系,重塑了文化服务精准供给机制,推动优质文化资源直达群众“家门口”。


  其中,服务端依托“渝快办”App、支付宝小程序,打造了群众身边的文化荟萃空间,归集全市1.5万余个公共文化设施、1300余万项文化产品、3.1万场文化活动,可“一站式”提供预约、借阅、观演、看展、艺培、游览、志愿服务等服务,并推行线上“点单服务”,目前已累计完成“百姓点单”配送近15万次。


  文化建设,公共服务是落脚点。“高品质文化生活”应用,只是我市按照数字重庆建设总体部署,充分利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为公共文化服务插上“数字翅膀”的一个生动实践。


  2024年,重庆大力推动公共文化服务提质增效,加快实施公共文化新空间行动计划,建成“四馆一中心”1.2万余个、公共文化新空间412个,在全国率先实现四级文化阵地网络全覆盖,全市每万人拥有公共文化设施面积由760平方米增至820平方米;创新打造了公共阅读新空间——巴·掌书,入选文化和旅游部最美乡村公共文化空间8个、数量居全国第二;开展“阅读之星”“红岩少年”等品牌阅读活动80余场次、流动文化进基层超2万场,惠及群众7400万人次,全市公共文化服务综合满意度居全国第7位。


  风劲帆满海天阔,俯指波涛更从容。今年,我市将进一步以增强人民群众精神力量为重点,创新推进文化惠民服务,建设“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持续推动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持续办好“阅读之星”“红岩少年”阅读大赛、广场舞展演、乡村“村晚”等市级群众文化活动,让市民享受到更加充实、更为丰富、更高质量的精神文化生活。


  弦歌不辍,文脉悠长。如今,漫步在重庆的大街小巷,美术馆、图书馆、博物馆等文化空间触手可及,文化展览、惠民演出、文化体验等活动遍地开花,市民游客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与日俱增。


  以文弘业、以文培元、以文立心、以文铸魂,重庆文化强市建设,正为新时代新征程现代化新重庆建设注入澎湃动力。


来源:重庆日报

重庆市政府网
重庆市政府网由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主办,第一时间权威发布重庆市政府重大决策部署和市领导重要政务活动信息,以及与重庆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发展等密切相关的其他重要政务信息。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