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昌桥是抚州城中的名胜古迹。它位于大公路东,横跨汝水,沟通两岸,是一座城中桥,也是古代赣闽交通线上的一座重要桥梁。它长243.09米,高12.66米,13座桥墩昂首挺立,12座水门豁若天开,回澜束湍,畅通舟楫,仿如长龙出水,彩虹卧波,为抚州城增添了不少美色。文昌桥既是桥名,又是地名。它已经有850多年的历史了,阅尽850多年的风雨沧桑,留下了几十篇诗文,谱写了850多年的妙词华章。那么,它有着怎样的历史过往呢?
文昌桥
宋代:从浮桥到石梁桥
文昌桥始建于南宋乾道初年即1165年。这年抚州知州陈森用45艘船连接,在汝水上搭了一座浮桥,以通抚河两岸往来,取名为“通济”桥。这座桥用了10年,到淳熙二年即1175年7月,就被大水冲毁,船只全部随水飘零。当年10月,知州赵烨用54艘船只,重新修起了一座浮桥。
嘉泰年间即1201至1204年,郡守王谠革新思想,把浮桥改建成了石梁桥,开启了文昌桥几百年的石梁桥历史。当时,桥面上还建有房屋,建成后不久即遭火灾,王谠又出钱修复。但是,宝庆元年即1225年的一场大火,把桥烧了一半,完全没法通行了。于是郡守薛师旦首捐公钱,由已退居乡里的前权工部侍郎董居谊出面号召,父老乡亲纷纷捐款修桥。工程历时1年多,花费公私钱币一万五千缗,当时的星相学认为抚郡地应文昌星,而桥又东联文昌堰,西属文昌堂,故桥亦名“文昌”。从此,是桥正式挂起了“文昌桥”的牌子。到淳祐九年即1249年,文昌桥又被大风吹坏了,郡守赵时焕将它修复。
明代:汤显祖与文昌桥的不解之缘
终元一代,未有文昌桥兴毁记载。到了1364年,朱元璋手下的葛元帅屯军文昌桥左右,在桥上睡觉的士兵不小心失火,结果把文昌桥烧毁了。明洪武二年即1369年,知府李庭桂主持重修,未完工就离职而去了。继任者李敏修了一阵没完工又调走了,直到马文璧继任后,方于1374年完成了文昌桥的重修。重修后大桥长65丈,宽1丈6尺。桥上建屋61间,还奉观音大士、泗洲僧伽、天王金刚等神灵,由守桥僧按时敬进香火。
到嘉靖十三年即1534年,文昌桥因年久失修,一到洪水季节就摇摇欲坠,行人过桥无不担惊受怕。文昌桥也到了必须彻底大修的时候。
抚州知府陆堂与临川县令林恕对文昌桥进行了修葺。此次是“卷石为洞”,以替代桥面架木。“卷石为洞”就使石梁桥变成了石拱桥。这是一个非常大的进步。从此,文昌桥方才有了拱桥的身姿。
60年后,石拱桥被大水冲毁,结果发现桥墩石里有土。知府张试招募民工拆毁原墩,重建更大的桥墩,但是仅修建了4座就离任了。
汤显祖出生于嘉靖二十九年即1550年,殁于万历四十四年即1616年,一生跨三朝。他的老家就在文昌桥东头,“出入桥梁望”,亲眼看到了文昌桥的兴兴毁毁,和文昌桥结下了不解之缘。他不仅写了多首诗文赞美文昌桥,抒发对文昌桥的热爱之情,而且在文昌桥的两次修建中献计出力作贡献。
▲汤显祖画像
万历二十二年即1594年八月,文昌桥被火烧毁。此时,汤显祖正在浙江遂昌当知县。闻知此事,他动员父亲和叔父捐助了两个桥墩的修建费。但过了3年,官府只修好了4个桥墩,尚有7个桥墩未修。万历二十六年即1598年,汤显祖从遂昌县弃官回家,发现文昌桥还没有修复,心里很着急,便去拜访主修大桥的临川驿丞孙耀祖,孙驿丞又带汤显祖去谒见抚州府同知朱于赞。在朱同知面前,汤显祖积极陈说“复桥三不难之议”,孙驿丞慨然允诺把桥修完。当时修桥缺款,要募捐,但是有些人却不响应,而是打算捐钱到南昌万寿宫去做功德。
听闻此事的汤显祖大感荒唐,他下决心要说服这些人改变想法。汤显祖立即拟写了《代文昌桥阁大士问郡人,何以不助大士完桥,而远助南昌旌阳庙祝》,云:“龙沙一火自应传,鱼腹千人更可怜。可是不从桥上过,都求拔宅竟升天。”以文昌桥观音大士的口吻说:南昌万寿宫香火虽然应当传下去,但文昌桥坏了,很多人葬身鱼腹,则是更值得怜悯的事。现在有些人不助修文昌桥,而是远助南昌修旌阳庙。请问你们难道都不要从文昌桥上过,都想象传说中的许逊一样拔宅升天去做神仙吗?情意真真,语气切切,促使人们把捐往南昌修庙的钱拿来家乡修桥。由于汤显祖和很多人的共同努力,终于促成文昌桥修复工作。孙驿丞利用募资,第二年就将剩余的桥墩修完,桥面重新使用木头,修了一桥石墩木梁桥。本来还有一些扫尾工作要做,但孙驿丞奉调离任而去了。万历三十年即1602年腊月,在新桥上举行了盛大的迎春庆典,万民齐聚,欢声雷动,热闹异常。汤显祖深受感动,写了《临川县孙驿丞去思碑》,热情褒奖了孙驿丞修桥之功,赞扬他虽然官卑职小,但却敢办大事,能办大事的担当精神。
3年后文昌桥又被火烧毁。没有桥梁,人们只能架着小船来往于汝水两岸,结果惨剧不断,每年都有100来人葬身鱼腹。老百姓渴望修复文昌桥,新任抚州知府苏宇庶也很想修复文昌桥,但苦于经费短缺。这时,汤显祖家境也很困窘,不能像上次一样慷慨出钱了,但他仍然热心于修桥事业。他对苏知府说:“如果以道德去感动人,就一定能团结人心,即使一个人也可以修好桥。否则,即使千万人也没有用。”这时临川县里死了一个富户,给修桥带来了转机。
这个富户名叫马二雷,家住展坪乡马家村,相传是位百万富翁。马二雷死后,族中有人争着要他的半岁孤儿,以图谋得到他的家产。
他的寡妻杨氏十分害怕,便带着儿子来找苏知府,请求苏知府帮助保护儿子。苏知府便把她同族的老长辈找来,说:“家产散净了,孤儿就安全了。把家产拿出来修文昌桥,谁会来争孤儿?”长辈征求杨寡妇的意见。杨寡妇同意按苏知府的意见办。相传她允诺捐助家产的一半即十万两白银来修桥。由于解决了经费问题,10个月就把桥梁修好了。这次总结上次火毁教训,桥面不再用木头,而是全部用石头,修成石拱桥。桥成之日,汤显祖特写了《苏公眉源新成文昌桥碑》一文,记述了苏宇庶动员杨寡妇捐资修桥之事,赞扬其莫大善举。
清代:十年磨一剑,重修文昌桥
清初,文昌桥经历了几次小修。乾隆五十五年即1790年,文昌桥又被大水冲毁,官府只能临时作浮桥通行。
嘉庆八年即1803年,官府开始重修文昌桥。这一修就修了十年,至嘉庆十七年即1813年方告成功。在这10年间,抚州知府换了4任、临川知县换了5任。他们一任接着一任干。这次重修,采用“干修法”(即围堰作柜排干水,挖尽泥沙下基础),桥墩用凹凸相嵌(qiàn欠)的大石块,一纵一横地交错垒砌。两石合缝处,凿出石眼,灌入溶化的铁水嵌(qiàn)牢,又用田字形铁架相勾连,工程质量较高。崇仁道光十六年即1836年修建黄洲桥时,就采用文昌桥的砌墩方法。文昌桥这次重修费银17万多两。当时1两银子,官方折米304斤,每斤按2元人民币数计算,可折合人民币600元左右。17万多两银子,至少可折合人民币1.02亿元,相当于当时临川县3年的田赋收入。这么多钱是从那里来的?一是募捐;二是在河设厘卡,收取修桥厘金。主要是靠募捐。经统计,这次修桥,抚州府6县百姓共捐银12.8174万两,其中临川8.5433万两,占捐银总数的67%。由此可见,此次重修文昌桥,当年的抚州百姓特别是临川百姓是作出了重大贡献的。如果没有他们当年的付出,我们今天也许看不到雄伟壮观的文昌桥!
这次重修后,抚郡人士编纂了《抚郡文昌桥志》。《桥志》全面收集了历次修桥资料,系统地记载了重建文昌桥的工作人员、捐款人员、筹款方法、工程技术和管理方法等内容。
▲《抚郡文昌桥志》
1844年和1881年人们对文昌桥进行修葺后,又先后两次续修了这部桥志。《文昌桥志》的编成,开创了我国编写桥梁建筑专著的先河,曾被清代各地作为建桥蓝本,发挥了重要作用。南城县在光绪年间修茸万年桥时,就基本上是按照《文昌桥志》所记载的修建方法进行施工的。峻工后,他们还参照《文昌桥志》,编纂了一部《万年桥志》。民国时期和解放后,国内一些著名桥梁专家都很重视《文昌桥志》,多次撰文加以介绍。著名桥梁专家罗英所著、1959年出版的《中国石桥》一书,就大篇大篇地引用重建文昌桥时使用的“干修法”,并指出重建文昌桥用“干修”代替“水修”,实为我国桥梁工程的一大进步。
▲万年桥
重修的文昌桥建成时,桥上两侧皆有店铺,小商小贩,百业俱全;人来人往,热闹非凡。桥中有座观音阁,飞檐画栋,轻巧绮丽,内塑有观音菩萨,亦有僧侣居住,侍奉香火。每逢观音生日,善男信女,朝阁进香,熙熙攘攘。至1931年,因修筑南昌至临川及临川至南丰两条公路,将桥上店铺拆除,改建成混凝土桥面,并于桥南侧另修一木质桥为人行道,建有引桥,使之成为南(昌)临(川)线上重要的公路桥,通行汽车。1942年8月22日晚,日军留守抚州城的塘支队最后撤离时炸毁文昌桥两个桥墩,至1946年方才修复。建国后,为了保护这座桥梁,人民政府先后于1960年、1982年、2004年3次拔款进行扩建和大修。在3次大修中,前两次加固了桥基,加厚了桥面,桥上两侧各挑出2米增设人行道,并设置了雕花栏杆和高桅路灯。
第三次大修时,桥栏全部改为花岗岩为立柱,中嵌雕花青石板。每个立柱上还刻有荷花,使桥栏变得更为典雅,同时重砌日军炸毁的第七、第八两桥墩墩尖,以还文昌桥古风貌;每个老桥墩的分水尖上都安上了石雕十二生肖,增添了文化韵味;另外在西岸加开了一孔泄洪,并将桥西头的建筑物拆除,修建了桥头公园,建有雕梁画栋的迴栏曲廊,使文昌桥河畔变得更加美丽,成为市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传说:四大才子桥上联对
历经近千年的历史沧桑,文昌桥留下了很多传奇故事,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四大才子桥上联对”的故事。
说万历某年,省里某官出任抚州知府。该新知府是进士出身,性情高傲,他早知汤显祖的学生、抚州的陈际泰、罗万藻、章世纯、艾南英是名满天下的四才子,但认为他们的功名只是秀才,有些瞧不起。于是上任之前就叫人告诉四才子,叫他们择日到府来见,很不礼貌。四才子听了,决心教训一下这位高傲的新知府。于是,新知府上任那天坐轿要走过文昌桥时,他们四人就坦胸露腹横卧桥上,身旁放着一只陈旧的谷箩,谷箩里放着几株艾子。知府大人的轿子过来,开路的衙役拼命鸣锣,四才子就是不理。衙役只好报告知府。知府掀开轿帘,看到桥上躺着的是斯文之人,身旁又放着装了艾子的谷箩,猛然想起他们可能就是有名的陈、罗、章、艾四才子。故意问道:“卧者是谁?”四人答道“陈、罗、章、艾四生员!”知府又很不高兴地问:“有何见教?”
“生员岂敢见教?”四才子答道:“只望知府大人与我们联对。对得出,我们让路。对不出,就请知府大人暂缓进城!”
对句是当时读书人的必修课。新知府素来以才华横溢自命,岂能畏惧?于是答道:“请报上联来领教!”
“好!”四才子立即翻身跃起,随口吟道:“上文章,下文章,文章桥上晒文章”。
这里的“上文章”,是指他们自己有满腹文章,而“下文章”,则是借用临川方言“文昌”与“文章”语音相协的特点,暗指他们身下的文昌桥。这个上联,叠字多,谐音多,形象鲜明,寓意深刻,要立即对出下联,确实并非易事。
知府大人听了这个上联,急得搔头抓耳。可憋了许久,始终对不上来。怎么办呢?只好吩咐衙役打道回省。黄昏时候,来到一个渡口,见有一块石碑,上面刻着“黄昏渡”三个篆体大字。知府便问摆渡人:“这个渡口怎么叫这样的名字?” 摆渡人指着对岸前面两个村子,答道:“因为前面有两个村庄,一个叫前黄昏,一个叫后黄昏,所以这个渡口叫做 ‘黄昏渡’”。
“啊!”知府大人一听,猛然受到启发,终于想出了一句下联。于是命令轿夫重进抚州城。
当夜,轿子回到文昌桥,四才子的一个书僮便送来一个纸卷,知府打开一看,只见上面写道:
“前黄昏,后黄昏,黄昏渡前渡黄昏。”
这一句,正是知府所想到的下联,不料又被四才子猜中了。直到此时,知府方才觉得四才子功名虽低,但确非等闲之辈,不可轻视,只好放下面子,说明日将登门拜访四才子。从此,高傲的知府学会了尊重人才,礼贤下士,为百姓办了不少好事。这个故事,为文昌桥增添了不少话趣,颇堪玩味。
“仰视天津明,文昌映魁杓。”文昌桥,因为有了深邃的文化意蕴,在古桥的星空中分外璀璨耀眼。
❖ 欢 迎 分 享 到 朋 友 圈 哦
出品:寻梦牡丹亭
编辑:陈奕祺
(文章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主要用于信息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侵权请联系后台,我们会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