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小十点主创团
堂姐又给儿子报新的兴趣班了。
当她一脸焦虑、紧张跟我宣布这个消息,我就感觉不妙。
她说,儿子班里的同学多才多艺,好多都会这个乐器,那个才艺,儿子再不抓紧学点新东西,以后肯定比不过别人。
一直以来,堂姐在儿子身上特别舍得花钱花时间。
有什么好的,优先给儿子;广告里说要给孩子补的,她毫不犹豫就下单。
按道理,她儿子应该是衣食无忧,过得滋润。
可现实却是,每次看到她儿子半分精气神都没有的样子,我反倒更担心孩子的未来。
想到身边很多父母,和堂姐一样,潜意识里认为孩子什么很穷,于是不断给予,强制给予,过度给予。
有这样的“穷人”思维,其实更难养出真正有出息的孩子。
总觉得孩子物质匮乏
金钱上过度给予
看过这样一个故事。
有对工薪阶层的父母,因为不想在物质上亏欠孩子,哪怕收入不高,但始终坚持用富二代的标准来养育孩子。
孩子要什么,给什么,父母宁可勒紧裤腰,也会满足孩子的需求。
结果孩子的胃口被喂大了,经常质问父母为什么不买个大房子让他养狗,还嫌弃课后班不是一对一教学,不愿去。
父母苦口婆心跟孩子沟通、算账,孩子听完不是感动、感恩,而是愤怒:“谁叫你们是窝囊废,生得起,养不起!”
明明是普通家庭的孩子,却觉得父母就该年收入百万,父母给不了任何自己想要的,就是原罪。
类似的事情,比比皆是。
家庭月收入不过几千块,看别人家小孩上这样那样的才艺班,咬咬牙刷信用卡,透支消费。
一到周末节假日,别人家各种旅游、游学项目,不愿孩子落给别人,短短几天就花掉几万块。
既然名牌衣服、鞋子、电子产品更耐用,孩子也喜欢,那就买吧,苦什么都不能苦孩子。
以为把最好的给孩子,把孩子当成富二代来养,孩子能长见识,有格局。
谁知道钱包瘪了,孩子却养成索求无度、不知感恩的坏毛病。
经济学家杨长江曾一针见血指出现“穷家富养”的孩子的普遍问题:
“压根就没有金钱意识,孩子们不知道金钱是从哪里来的。
在孩子的眼中,金钱就像是一种玩具,一张可以随意摆弄的纸,他们完全忽略金钱背后的劳动付出。”
普通家庭最危险的教育,就是踮起脚养孩子。
在金钱上过度给予,孩子不会理解父母的辛苦,而是把含辛茹苦养大自己的父母,当作行走的提款机。
不是说非要苦孩子,但要让孩子知道家里的真实条件和情况,把钱放在相对合理的位置上来。
告诉孩子,一日三餐、舒服的房子和床,所有的一切都是父母双手辛苦挣来的。
有条件的话,让孩子有实践的机会,参与到家庭事务中,亲身体验和见证劳作的不易。
有些超支的消费,坦诚拒绝,说明为什么不建议花这个钱的原因,尽早向他展示生活的真相。
家里什么条件,就怎样养孩子,不过度补偿和给予,才能引导孩子学会靠自己独立生存。
总觉得孩子缺爱
情感上过度溺爱
发现一种奇怪的现象:
我们这代父母因为小时候吃过苦,被父母忽视过,如今有了孩子,就恨不得事事及时满足孩子的情感需求,不让孩子失落缺爱。
我曾经将其奉为圭臬,有过之无不及。
女儿从小个性敏感,胆子也小,我担心她在外面受欺负、受挫折,一天到晚都关注她的情绪变化。
任何一点关于她的风吹草动,我就紧张兮兮,生怕关心不够,让她没有安全感。
比如她在家里和大人起冲突,我要么主动道歉,要么护短,说她还小,别说话大声吓着她。
辅导她学习时,只要她抱怨作业多,学习很苦,我就让她休息歇一下,别累着自己。
就连她说某某同学不好相处,科任老师会点名说她,我都陪她一起说对方的不是,甚至提醒她别跟那同学来往。
原以为这么护着女儿,给足她关怀和爱,不让她受委屈,她会慢慢变强大、独立有主见。
可现实却是,女儿越来越矫情,动不动就用哭来威胁大人,不顺她的意她就说爸爸妈妈不爱我。
后来看到教育家捷尔任斯基说的一句话,我才慢慢醒悟过来:
“父母溺爱和娇惯孩子,满足他们的任性要求,他们长大就会成为意志薄弱、自私自利的人。
因此,父母的爱不应该是盲目过度的。”
有时候,不是孩子不懂事、不强大,而是父母爱得太满,总觉得孩子缺爱,想方设法补给他。
可太急于满足孩子的一切情感需求,反倒会做很多无用功,甚至起反效果。
意识到问题之后,我努力调整和改变。
孩子遇到不开心、不如意的事情,自然会产生各种负面情绪和逃避的念头。
这时先同理共情他,让他知道父母理解他的感受,陪着他慢慢平复心情,缓解内心的愤怒和难过。
但也要和孩子一起分析,发生这些事情的原因,不单是别人的错,也有可能是自己哪里没做好。
引导孩子理性看待挫折、困难,他才有机会学会勇敢直面错误和问题。
当孩子懂得从自身找原因,学会复盘整个事情的来龙去脉,他一定可以从中不断提升自己,拓展自己认知的界限,更好应对未来可能会遇到的新困难。
更重要是,给孩子适度、克制的爱,留足够的空间给他独自成长,他日后才能积极去体会、去感受,去收获独属自己的价值感。
总觉得孩子弱小
生活上过度包办控制
之前看节目《敞开心扉的少年》时,有个8岁小男孩让我印象特别深刻。
妈妈热情能干,从小事无巨细照顾着他。
喂饭、收拾书包、刷牙、系鞋带……任何一个他本该独立完成的环节,全由妈妈代劳。
妈妈觉得,帮孩子完成这一切,是因为上学时间紧迫,不容许拖拉。
至于不让孩子自己洗头刷牙,是有一次孩子喝酸奶不小心把衣服弄脏了,脸也喝花了,喝水时还失手把杯子打碎了,以至于妈妈要花双倍的时间和精力收拾残局。
自此,孩子就没什么机会自己尝试自理,更别谈试错。
一上小学,孩子不会自理的问题被同学发现了,还惨遭嘲笑,可妈妈却说:“没必要刻意去学,孩子长大了自然就会了。”
然而孩子意识到自己不如身边同龄人后,性格变得自卑起来。
虽然内心很想摆脱父母的帮忙,想做得比别人好,但面对没做过的事,总会露怯,特别没有自信。
好在妈妈被节目里的嘉宾们提醒,知道自己要相信孩子,放手给孩子尝试和试错,孩子脸上才渐渐有了笑容。
多少被父母包办的孩子,一天天长大,羽翼日渐丰满。
却被父母牢牢控制住的双手限制了,连展开翅膀独行的机会都没有。
试想一下,日后他真要离开父母,独自前行,能走多远,飞多高?
一旦他飞不起来,飞不远,还可能反过来责备父母,怪罪父母一刀剪掉自己的羽毛。
正如超级育儿师兰海说的:
被包办和控制大的孩子,容易没有安全感,如果做错了,会把责任往父母身上推。
觉得孩子还小,需要自己操心,这是父母的本能。
但总把孩子当成3岁小孩,事无巨细地安排一切,孩子就永远都长不大,沦为生活低能儿。
科学家张亚勤在一封写给母亲的信里说:
“世上有一种爱,叫‘放飞’。母亲对我的爱,就属于这种。
她不会把我捧在手心,许多事情总让我亲自去做,还说:学会独立,才能放飞。”
有远见的父母,会管住自己的手,不让自己在孩子的事情上越位。
孩子终有一天要走向社会,谁都不可能庇护孩子一辈子。
越是在他恰当的年龄主动退场,还他为自己负责的权利,让他知道“我可以”、“我能行”,他就一点点拥有自理、自立和自强的能力。
为孩子的前程铺路,是爱。
但教会孩子为自己的未来开路、拼搏,是更高级的爱。
孩子的人生路,必然有风雨,但也有彩虹。
想要他成长又成年,最关键的是“两只手”:及时牵好手,适时放开手。
或许我们每个人都是第一次做父母,无数次都在摸黑探索。
但记住,永远比孩子多学一些,多成长一点,用这两只手陪伴孩子一路成长。
相信在我们日渐智慧、松弛有度的教育中,孩子终会散开他的羽翼,给自己一把保护伞,在真实的世界中,走过泥泞,展翅翱翔。
*作者:哎呀妈 高校教育心理学老师,小十点签约作者。愿用心和笔,开启孩子的心灵世界。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自网络,仅供学习与交流,非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