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禅韵
岁月流芳
挂甲
禅
寺
在河西区中环线邻近海河的地方
静静矗立着一座古朴而庄重的寺院
它宛如一位历经沧桑的智者
承载着厚重历史
散发着悠悠禅意
它就是
挂甲禅寺
源起风云
相传,挂甲禅寺的诞生与隋唐乱世的烽火紧密相连。挂甲寺原名“庆国寺”,公元 648 年,唐太宗御驾亲征辽东,凯旋而归,发现古刹庆国寺周边环境清幽洁净,便传旨给大将尉迟恭,命令将士进寺解甲休整数日。于是,将士们皆卸甲歇息,并将甲胄置于寺院内外地上晾晒,锦成片,金甲如林,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唐太宗见此情景,心中感慨,遂向前来献茶的僧人慈航要来纸笔,亲笔题字“挂甲寺”匾额,作为此次东征凯旋归来的纪念,庆国寺就此更名为“挂甲寺”。
传闻还有另一个版本,说挂甲休息的主人公不是唐太宗,而是他身边的大将尉迟恭,也就是后来人们常见的威风凛凛的门神尉迟敬德。
因种种缘故,古寺在历史的洪流中历经沧桑,部分建筑损毁。
明万历十年,日本关白丰臣秀吉为了缓解国内矛盾,占领朝鲜觊觎中国,将目光对准了明朝首都北京。因此天津一地成为抗倭重镇。明万历二十八年,游击将军张良相,来到挂甲寺遗址,听说了唐朝旧事,感叹日后得胜也将效法前人在挂甲寺挂甲庆祝。他心怀赤诚,四方奔走集资,短短不到两个月,一座崭新的寺院便拔地而起。
随着万世德抗倭援朝的胜利,张良相和部下们凯旋而归,回到天津。他们未曾忘记出征前在挂甲寺许下的誓言,众人庄重地将盔甲一一挂于寺中,这一幕,让挂甲寺声名大噪,自此,武将们出征讨伐前纷纷效仿,必到挂甲寺虔诚拜祭,渐渐成了当时的风尚。
岁月长卷
《天津县志》明万历二十八年(公元1600年)《重建挂甲寺碑记》记载:“大直沽迤南三里许,有古刹曰庆国寺,后名挂甲寺,其由来远矣图经无考。得于父老传闻;当大唐征辽奏捷,住师此寺,因更名焉。世远倾颓,遗址尚在。”
清康熙《天津卫志》记载:“挂甲寺,在城东南,去城十三里,世传曾有兵过此处,挂甲于寺。”
挂甲寺初期仅占地两亩半,由山门、观音殿、大雄宝殿组成。
清光绪十三年(1887)
挂甲寺南迁重建
1932年
改建菩萨殿,成为前后两座殿堂
1944年 重修山门
1958年 寺院再次被毁
1994年5月 重建挂甲寺
1995年
时任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为挂甲寺题写“大雄宝殿”匾额
1997年7月 第一期工程竣工
重建后的挂甲禅寺建筑宏伟壮观,错落有致,布局协调,色调明快,古朴大方基本保持了原貌。
禅意微光
漫步寺中,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诉说着故事。
山门前,一对石狮子威风凛凛,似在诉说往昔将军挂甲的豪迈,又守护着这方清幽。
朱红的山门在日光下庄重肃穆,门檐上的雕花精致繁复,龙凤之姿、云纹之幻,尽显古韵。
大雄宝殿是整座寺院的核心建筑,最为恢宏,飞檐斗拱如大鹏展翅,欲上九霄。
透过雕花窗棂,可见庭院中一方清池,夏日荷花粉嫩娇柔,锦鲤穿梭其间,为这古寺添了灵动生机。传言曾有渔夫捕获巨龟,送至寺中放生,来年渔夫家中灾病全无,生活顺遂。
那口古老的大钟,钟声响彻云霄。
这里,古井、奇石和古树都在诉说着曾经的辉煌,让人沉醉于这禅韵风景之中。
烟火暖忆
在老一辈天津人心中,挂甲禅寺是童年的奇幻乐园、心灵的慰藉港湾。“小时候,跟着长辈来上香,寺里的师父总会给我们这些孩子准备些水灵灵的供果,那滋味,现在还记得。”李大爷回忆着,笑意满满。
年轻一代也爱来这打卡,探寻历史、拍照留念。“银杏叶落,秋意渐浓。” 银杏树的金黄为挂甲禅寺的秋天增添了几分温暖,漫步其中,仿佛置身于金色的梦境。
在古韵与禅意中,挂甲禅寺串起了一代又一代天津人的记忆,成为城市深处最温暖的文化符号。
千百年过去,挂甲禅寺依旧守望着这片土地,用它的历史、文化与包容,为每一个过客点亮心灯,续写着属于它和这座城市的永恒故事。
下期预告: 解放天津突破口纪念碑
有故事的宝子们记得私我!
想看故事的
记得来蹲~
往期回顾
【一城故事】城市秀带
喜欢就给小编点个“👍”吧
统筹:陈致宏
作者:赵钰萁
制作:李钊
编辑:张嫚芮 许浩然
审核:郝培杰 潘影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转载须注明来源天津河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