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于集乡:创新发展葫芦特色产业 开出乡村振兴“致富良方”

政务   2024-11-18 14:42   山东  
近年来,于集乡结合区位优势,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在特色葫芦种植发展上下功夫,不断延长产业链条,提高葫芦综合效益,逐步形成具有于集特色的葫芦种植涉农产业布局。相关做法被山东联播、学习强国等媒体宣传报道。

突出特色优势 做好产业“建链”文章

前期考察,打造葫芦种植基地。先后5次组织管区书记和部分村干部到“中华葫芦第一乡”—聊城市路庄新村学习葫芦种植技术。经过一年探索实验,成立“种植技术员+葫芦加工”队伍,依托镇域强村公司—绿胜农业产业发展公司引进观赏葫芦种植项目,引进白皮、美果、八宝等葫芦品种,并试种部分模具葫芦,打造葫芦文化产业园。
资源盘活,推动产业高质效发展。以“三类地”开发利用为契机,盘活于集新村闲置土地,通过“集中土地流转+全域边角经济”发展模式,坚持“扩规模、重管理”两手抓葫芦产业发展,规范化引种栽培管理,不断做优做精做细。截至目前,种植葫芦100亩,预计每亩可结1.2万个。
创新管理,探索多元经营模式。创新“采摘劳动+技能培训”联动循环模式,延伸葫芦深加工产业链条。一方面,通过裕隆合作社雇佣周边村庄闲散劳动力1000余人次管护葫芦,实现人均增收1500余元;另一方面,围绕葫芦雕刻法、葫芦工艺品制作、葫芦配件编织等多项葫芦技能进行培训,举办葫芦工艺品雕刻培训班6期,培养葫芦加工“非遗传承人”10余人。

优化产业布局 做好产业“延链”文章

打造全产业链集群布局。与邵氏葫芦画传承人邵越海对接合作,利用其“邵氏葫芦”非遗传承项目品牌优势,将葫芦进行浮雕、透雕以及烙画等文创加工,提高葫芦经济价值,实现由传统“葫芦加工”到“文化创意”的转变,打造“种植—雕刻加工—销售”全产业链,实现村集体经济壮大、农民增收、文化传承“三赢”。
激活产业连锁反应。采取“龙头帮带”模式,先行发展的村庄通过提供技术支持、共享市场资源等方式,帮带其余村庄产业发展壮大,形成于集新村特色葫芦种植、谭庄村富硒梨种植、前张泥鳅特色养殖等10余个小型经济发展辐射圈,推动产业融合发展。截至目前,带动周边村民就业200余人,人均月增收1500元,实现以强带弱,共同发展。
放大产业链富民效应。采取“联合社+合作社+种植户”种植模式,通过村级合作社推动农户利用闲置土地种植葫芦。在各村成立“葫芦加工共富工坊”,引导村民抱团发展,以镇域党建共同体为平台,与葫芦加工企业签订收购协议,保证群众收益。2023年,收获葫芦3万个,产值达30余万元。

突出品牌优势 做好产业“强链”文章

创新特色品牌营销。积极发挥本乡葫芦非遗传承项目品牌优势,依托镇级乡村振兴服务公司—德州绿胜农业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打造“念念有‘于’”品牌,以“念念有‘于’”品牌标识对葫芦进行包装,打造品牌知名度。同时,利用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发布葫芦宣传视频或文字故事,提高“念念有‘于’”观赏葫芦的知名度与美誉度,提升品牌运营效果。2024年,“念念有‘于’”观赏葫芦作为“山东手造·优选100”产品,在山东省博物馆展览推广。
融合“线上+线下”销售渠道。线上在与抖音等平台合作的基础上,依托电商孵化基地,打造镇域网红销售团队和直播平台,整合区域内直播达人、电商平台精英人才12名,开通“念念有‘于’”淘宝、抖音网上店铺,建成“念念有于”葫芦直播间2个。线下与超市、手工艺品DIY工作室等开展合作,提高葫芦工艺品销量;与在外能人在艺术设计、营销策略上积极合作,初步达成合作意向企业3家,打响品牌知名度。同时,在供销社实体店展示“念念有‘于’”品牌,打造乡村振兴于集范本。
培育新产业新业态。利用葫芦园现有场地打造占地1.5万平方米的“共享菜园”亲子采摘、休闲垂钓、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特色游览项目,不断打造葫芦观光、互助体验、采摘、垂钓、农家乐为一体的全产业链,吸引周边游客1000余人,解决闲散劳动力就业80人,村集体增收突破10万元。实现生产、生活、生态的深度融合,推动于集乡朝着“乡村+”多业态趋势发展。

掌上陵城
传播陵城新闻,传递经济信息,服务陵城百姓,助力陵城经济,和谐社会关系,助推公共服务!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