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味道曲靖关注我们
杨状元,名慎,字用修,号升庵,四川新都(今成都市新都区)人,明代著名学者,明代三才子(杨慎、解缙、徐渭)之首,生于明弘治元年(1488),卒于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
他出生于书香世宦之家,二十四岁中状元,在明朝武宗、世宗时曾任翰林院修撰和经筵讲官等职务。
他为人秉公正直,不畏奸权,直言敢谏,明嘉靖三年(1524)因“议大礼”案,被充军云南三十六年,七十二岁去世后,灵柩由云南永昌军民府(今保山市)运回四川老家安葬。他在云南与各族人民结下深厚友谊,人们尊称他为“杨状元”,他的故事至今还在师宗民间代代流传。
巧对对联
杨慎五六岁时,一个炎热的夏天,他和一群孩子在一条大路旁的堰塘里玩水嬉戏。新都县令恰巧从这条大路上经过,这群小孩不知回避,赤着身子继续在水里玩耍,县令十分生气,就派差役上前去把他们喊上来想打一顿板子,可这群小孩无论如何也不上岸。
县令没办法,就叫跟班差役把他们的衣裤挂在路边的古树上,说:“我出一副对联,你们中间只要有谁能对出下联,本官就取下衣裤来还你们。”说罢,吟出上联:“千年古树为衣架。”话音刚落,杨慎在堰塘里马上大声随口答道:“万里长江作澡盆。”
县令一惊,此联珠联璧合,境界大开,再一看这个小孩,生得天圆地方,俊朗可爱,今后前程不可限量,便让人从树上取下衣裤还给他们,还请杨慎到县衙作客,杨慎从此有了“小神童”的称号。
有一年元宵节,杨慎的父亲杨廷和在家大宴宾客,张灯结彩,击鼓传花,热闹非凡。那晚满天乌云,不见星月。有位来客怕杨廷和扫兴,便出一联道:“元宵不见月,点几盏灯为山河生色。”
众人齐声鼓掌称妙,杨廷和也点头加赞,可一时无人应对,正在尴尬之际,十几岁的杨慎上前对道:“惊蛰未闻雷,击数声鼓代天地宣威。”原来那天恰好是惊蛰日,杨慎此联既合眼前情景,又气魄宏大,可称绝妙佳对,受到人们的赞誉。
勇砸玉桶
杨慎的父亲杨廷和在朝中做官,为人清廉,才华卓越,深得皇上和同僚的敬重。杨慎九岁时,有一个地方官员献给皇上一对稀世珍宝,乃上好白玉雕刻的玉桶,皇帝十分珍爱,命太监把玉桶摆在金銮殿的玉阶上,朝夕赏玩。
小杨慎听说后,觉得稀奇,缠着父亲要带他进宫去看看,父亲不同意,认为皇宫禁地不适合小孩走动。他又请求父亲的一位同僚好友带他去看,这位同僚看着小杨慎好奇可爱的神态,便满口答应:“好——好——好——,等有机会,老伯就带你去观赏观赏。”
一天,这位朝官趁皇上不上朝,牵着小杨慎去看玉桶,一路嘱咐他,只准看,不准摸,否则会被皇帝问罪。走到玉阶前,只见那玉桶果然非同一般,两只桶一样大小,如羊脂般细腻柔滑,晶莹剔透,上面雕刻游龙戏珠,海水波翻浪涌,游龙矫健雄壮,摇头摆尾,活灵活现。
杨慎一边看一边思量,突然挣脱朝官的手跑上玉阶,抓起一只玉桶高高举起使劲往地上一摔,只听“哐啷”一声,玉桶便被砸得粉碎。值殿官见状,吓得派人团团围住杨慎二人,急忙跑去禀报皇上。皇帝一听龙颜大怒,立即传旨升殿,要把砸碎玉桶的人碎尸万段,满门抄斩。
一时紫禁城里钟鼓齐鸣,满朝文武不知发生何事,纷纷赶到朝堂里。那位朝官面如土色,浑身发抖,被宣进大殿里时,磕头如捣蒜,小杨慎却像没事一样,落落大方、从从容容的跪在朝官一旁。杨廷和见儿子闯了弥天大祸,也吓得战战兢兢的赶紧出班跪在一起。满朝文武得知情况,也吓得不知如何是好。
皇帝拍案问道:“是谁砸烂了朕的玉桶,是何缘故?”小杨慎拾头看着皇帝,满口稚气地大声答道:“万岁爷爷,是我砸碎了您的玉桶。”皇帝在龙椅上一看,答话的竟然是一个伶俐可爱、不知世事的孩子,怒火降了三分,于是故作威严的问道:“你可知道砸碎玉桶该当何罪?”
小杨慎不慌不忙的回答:“万岁爷,如今天下太平,百姓富足,都说是万岁爷一统天下的功德。若是二统(桶),那天下就不安宁了,国家将会动乱,百姓也将遭受涂炭之苦。为保万岁爷一统(桶)江山,千秋万代,我就把另外一只玉桶给砸了,谁还敢跟万岁爷来争夺天下呢?望万岁爷恕罪!”
皇帝听小杨慎这么一说,心中怒气顿时消散,手捋龙须大喜:“言之有理,赦免无罪,奖白银五十两。”
至此,那位朝官和杨廷和心上悬着的石头才一下落地,和小杨慎一起,忙着磕头谢恩。
装疯进谏
嘉靖皇帝朱厚熜是在其堂哥正德皇帝朱厚照驾崩无子,按照“兄终弟及”的规制才坐上皇帝的宝座的。不久,少年天子竟然喜欢上了守寡的皇嫂夏皇后,整日与她饮酒作乐,吃住在一起,荒疏朝政。
这种有违礼法和有损皇家颜面的丑事,大臣们也不好进谏,再说了,这是皇室家事,谁有一言半语不当,就会立即招致杀身灭族的大祸。
这时,身任翰林院修撰、经筵讲官的状元杨慎左思右想,想找到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来阻止皇帝的荒唐行为。经过多日思索,最后终得一计——装疯进谏。
一连几天,都不见杨状元来上朝,也不来给皇帝经筳讲课了。皇帝派人去问情况,回禀说是杨状元正发高烧,汗发不出来,整天胡话不断,太医们正在给他煎药呢。
又隔了十几天,大臣们上朝时都纷纷议论,说是杨状元脑子被高烧烧坏了,整天神经兮兮,哭哭笑笑,行为怪异。好好的一个状元公,怎么就疯了呢?皇帝也觉得可惜,还派人去杨府安抚了一番。
后来,杨慎还是来上朝了,一时明白、一时不明白的,皇上和朝臣们也不跟他计较。不久,他就扛着一把大扫帚来上金銮殿。大家都认为他疯的厉害,有的摇头叹息,有的暗自好笑,有的跟他开玩笑,可他什么也不说,一个人扛着来扛着去,独来独往。
有一天早朝,他扛着大扫帚姗姗来迟,皇帝很好奇,就离开龙椅走到杨慎身旁问道:“这么大的扫帚,你天天扛着来,这如何扫地呀?”杨状元抱着扫帚,一边跳一边扫一边说:“搂着扫嘛,抱着扫!”
皇帝没有反应过来,一部分大臣却听明白了,原来杨状元是在讽谏皇上呀,言下之意是:“搂着嫂,抱着嫂。”忠臣们暗暗为杨状元捏着一把汗,奸臣们横眉竖眼瞪着他。
这时,皇帝见朝臣表情各异,也一下反应过来了,脸红一阵、白一阵的,一言不发的回到龙椅上,用其他事转换了话题,也没敢追究杨状元的“疯话”。
后来,皇帝收敛了言行,不敢再跟嫂子有不良的举动了,不久杨状元的“病”也就逐渐好转了。
巧治奸臣
杨状元在朝廷做官时,非常痛恨那些阿谀奉承、蝇营狗苟、残害忠良的奸臣。那时,大臣每天轮流值勤,负责朝堂的往来公文、清洁卫生、安全防范、外来接待等事务。
有一天早朝,皇帝龙颜大怒,问今天是谁执勤,只见杨状元出班跪禀说是他执勤。
皇帝用手一指,怒斥道:“好个杨慎,你看那是什么?简直是咄咄怪事,罪不可恕。”杨状元顺着皇帝手指的方向一看,天哪!在皇帝龙椅不远处,一脬黄黄的人屎弯弯的堆在那里,旁边的宫女和太监们都举袖捂鼻,一副臭不可耐的样子。
“小人罪该万死,执勤不力,玷污了我主龙庭,望我主恕罪。”“要恕罪可以,为了以儆效尤,不再发生这种事,朕命你把这脬屎当众吃了!”一些正直大臣觉得让臣子在朝堂上吃屎,传出去有辱皇威,纷纷上前劝谏,皇上不准。
杨状元于是爬过去,跪在那脬屎前,慢慢低下头去,小口小口的吃了起来,直到吃得干干净净为止,那种难吃发呃的样子,让在场的人都恶心起来。
皇帝见他态度虔诚,也就饶恕了他,并说:“以后谁再敢玩忽职守,以此为例,绝不姑息。”
其实,杨状元吃的根本不是人屎,而是他预先用蜂蜜拌燕麦炒面调出糊状来,用竹筒吹出屎的形状堆在那里的美食,当然吃得下去了。
过了几天,轮到那个皇帝最宠信的奸臣老太师执勤了,老太师依仗权势从来就不亲自值班,而是由手下人去做,那些手下也是能偷懒就偷懒,不是时常都在。
杨状元对此情况早就了如指掌,当天晚上趁那些人偷懒时偷偷进宫在皇帝龙椅旁,大大的屙了一脬屎。
第二天早朝,皇帝一看自己龙椅前竟然又有一大脬发着恶臭的屎,顿时怒不可遏,咆哮着喝问是谁的执勤官。那个奸臣战战兢兢的出班承认,皇帝见是自己最宠信的老臣,一时感到左右为难,就想免除对他的惩罚。
这时,杨状元假装同情的出班奏道:“我主圣明,圣上金口玉言,臣已依言领受过处罚。太师德高望重,忠心耿耿,臣愿意替他分担惩罚,先吃一口屎。”这话让那位奸臣听得十分受用,以为杨状元是在帮助自己,皇帝也不好再说什么,点头同意了杨状元的请求。
只见杨状元走到那脬屎前,拉起朝服跪下,用下巴使劲在屎上磕了一个大窝窝,然后低头蒙袖假装恶心,再慢慢的抿着嘴,做出下咽的动作。
那位奸臣再也不敢多言,只得慢慢的走过去,捏着鼻子,伸长脖子,龇牙咧嘴的匍匐着吃起那脬屎来。实在吃不下去了,经他请求皇上同意,让他的几个死党亲信一起用牙骨筷子挑了分着吃。
他们摇头皱眉狼狈不堪的样子,让正直的大臣们着实暗自好笑,痛快淋漓了好长时间。
充军云南
杨状元因多次直言进谏,坚决反对“议大礼”惹怒了刚愎自用的嘉靖皇帝,被廷杖两次,打得死去活来,还要把他充军问罪。满朝文武大惊失色,议论纷纷,一班奸臣却幸灾乐祸,暗自欢喜。
皇帝允许杨状元在云南和海南岛两地选择一处。杨状元想:云南虽说是南蛮僻荒之地,民族众多,经济文化落后,交通不便,如果到云南去,或许可以为发展民族文化出些力,再说离四川老家也近,便于往返照顾父母和家人。因此,很想到云南来,但他表面上却不露声色,以防奸臣捣鬼。
果然,有一天晚上,一个奸臣到杨府拜访,嘴上说是来看被廷杖受伤的杨状元,实则是来探探杨状元的口风。寒暄过后,他假惺惺的对杨状元说:“哎,你遭此不幸,令吾痛心!不知你打算到何处,不妨同老夫说说,我好在皇上面前给你说句好话,也许能满足你的心愿。”
杨状元早就看出这个奸臣心怀鬼胎。他灵机一动,假意的答道:“不瞒你说,我是宁充海外三千里,不过云南碧鸡关。南蛮所居,山险水恶,蚊子有四两,虼蚤有半斤,万万去不得!”
第二天早朝,嘉靖皇帝宣旨将杨慎充军云南永昌府(今云南保山市)。一个奸臣赶忙上前奏道:“杨慎恃才放旷,犯有欺君大罪,他充军云南是假,想去云南是真,请万岁明鉴。”
皇帝一听也有道理,心想不如就派这个宠臣先到云南去调查一番,如果云南并不像杨慎所说的那样险悬,就以欺君之罪把他杀掉算了。于是下旨,委派这个宠臣当钦差赴云南去调查实情。
这个钦差带着差役早宿晚行,磨磨蹭蹭地走了两个多月才来到云南。这天在路上碰到一个老农,便停轿打听:“喂,这是什么地方?”老农头也不抬的答道:“四十里板桥。”钦差一听,吓了一跳:“云南真是山高水长,连木板桥也长四十里!”其实是这地方叫板桥村,离昆明有四十里。
又走了两天来到碧鸡关,只见西山险峻,丛莽掩映,浓云厚雾,遮天蔽目,长风呼啸,千山震吼,果然令人望而生畏!正好有一位老妇背着喂马的草迎面走来,钦差是北方人,没有见过这种草,就好奇地问:“老太婆,你背的是哪样草?”老妇答道:“蚊子草。”这钦差吓了一大跳:“不得了了,蚊子也要喂草,四两重肯定是有得喽!”
走了一会,他们又累又热,就靠在一堵石崖下休息,没想到头上嗡嗡作响,只见有背篓大小的一个葫芦包(胡蜂的巢)挂在崖壁上,一只只巨大的击利蝣(胡蜂)进进出出的飞来飞去,钦差以为这就是云南的蚊子,吓得气都不敢出,叫差役赶紧抬轿启程,生怕被这“蚊子”叮到。其实,云南人也害怕这东西,民谚说:“三个击利蝣,叮死头老水牛。”
又走了一阵,从一个村旁经过,只见两个男子正在拉着草席竖着打得“砰砰”响。钦差感到奇怪,就问:“喂,你们在做什么呀?”一个男子答道:“我们在放虼蚤。”这钦差听后膛目结舌:“虼蚤也要放,还打节拍为它们助威,简直不得了,虼蚤有半斤,看来也不假。”
晚上他们住在公馆里,墙上有许多壁虱(臭虫)爬出来,把他们叮得满身都是包包,但又看不见是啥东西,以为就是虼蚤叮的,十分害怕,天不亮就起床上路了。
恰好这钦差到云南来水土不服,加上一路地方官宴请不断,这两天正在拉肚子。这阵子他又要下轿拉稀,找了半天也找不到茅厕,只好跑到人家菜园子里一个刺蓬旁去拉,才刚蹲下,急忙中碰到了一窝马蜂,撵着他叮了个鼻青脸肿。
他赶紧换了个地方,才蹲下,草丛里突然跳出个癞浆包(癞蛤蟆),正好落在他的脚背上,他以为这就是昨晚咬他们的大虼蚤,吓得小腿抖三弦,赶紧拎着裤子再换个地方。
拉完稀,慌忙采一把草叶子揩屁股,谁知刚好采到的是荨麻叶,把他的手和屁股辣起一串串大泡,又疼又痒,痛苦难耐,没想到云南的草也会咬人。钦差气急败坏,好不容易找到驿站住下,夜里他辗转反侧睡不着觉,越思越想越害怕。第二天,这个钦差就急急忙忙地打轿回京向皇帝复命去了。
回到京城,钦差添油加醋的把云南的所见所闻说了一番,皇帝听说果有这等奇事,就正式下旨把杨状元充军到了云南。
智取金银
杨状元为官清正廉明,两袖清风,一无所有。在充军云南即将踏上远途时,嘉靖皇帝念及他曾经是自己的经筵讲官,多少有师生之谊,就问他有什么要求。
杨状元说:“微臣什么都不要,只求我主恩赐京城皇土(京城的泥土)十二驮,微臣将它们带到云南,为我主塑造御像,早晚敬奉,如同我主时时在我身边一样。同时,也让当地各族百姓见到我主宝像,人人敬仰使边疆永固,人民安康。”
皇帝听了深受感动地说:“你走了,还不忘朕,不忘国家,真是忠心可嘉。朕赐你金两驮、银两驮,到了云南好好请个能工巧匠打造朕的真容,好让你和当地老百姓天天见到朕,永远拥护朕。”
第二天,杨状元拿着皇帝的金牌,到金库里提取了两驮金、两驮银,拉着十二驮皇土,带着家眷顺着云南方向的官道进发了。
几个奸臣探得消息,以为杨状元一定会利用这次机会多取金银,中饱私囊,就急忙进宫禀告:“万岁,不好了,杨状元拿着皇上的金牌,打开国库,提走了十二驮金银财宝,现在已经逃到十里亭了,为使我大明国库不受损失,请皇上赶快下旨去追赶吧,不然就赶不上了。”
皇上一听信以为真,立即派一个奸臣带着亲兵去追杨状元。不到两个时辰,杨状元一行被带到了皇宫外演武场上。不久,皇帝带着文武大臣都赶到了,把杨状元及十二驮大木箱围在了演武场中。
那个奸臣自以为当着皇上及众大臣邀功请赏的机会又到了,得意忘形地冷笑道:“杨贼,昨晚皇库里丢失了大量金银,你放明白点,十二驮金银你如何吞得下,快把马上的货打开让皇上及众文臣武将查验!”
杨状元跪在皇帝面前,凛然说道:“皇上明鉴,微臣也懂得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微臣从不干欺君背主的事,请问该臣工,如果马上的货物不是皇库之物,那你怎么办?”“我用人头担保。那你呢,杨慎?”那奸臣把握十足、盛气凌人地反问道。“那就请皇上将我五马分尸,诛灭九族。”杨状元斩钉截铁的回答。那几个奸臣一齐开怀大笑起来,以为杨状元必死无疑。
皇帝此时也不知谁在说假话,想看看到底谁忠谁奸,说道:“好,君子一言驷马难追,联同意你们的办法,开箱验货。”
众武士从马驮上放下二十四个大木箱,整整齐齐的摆在大家面前,然后一一打开,只见二十四个大木箱里装的全部是皇土。
奸臣以为金银一定埋在皇土下面,武士又把箱子里的货物全部倒在地上细细查验,可是全无一点金银。几个奸臣吓得面如土色,知道犯了欺君大罪,急忙下马战战兢兢的跪在皇帝面前领罪,那些正直的大臣也要求皇上不能冤枉了好人。
皇帝也觉得奇怪,自己赏赐杨慎的四驮金银怎么也不在里面呢?就问:“杨慎,朕赐给你的金银怎么不在啦?”“启奏万岁,那四驮金银现在还放在皇库的密室里,臣不敢带回云南,害怕有人在圣驾面前搬弄是非,置我于死地。等我到了云南,再让人原物奉还皇上。”
皇帝立即派人去皇库查验,四箱金银还完好的存放在那里呢!皇帝立即让杨状元起来站在一边,然后指着几个奸臣骂道:“你们几个当众诬陷忠良,毁我清誉,实属可恨,把人头担保的那个拉出去立即处斩,其余几个各打四十大板,以后再任性妄为,胡乱猜疑,朕决不轻饶!”
执完法,皇帝转身对杨状元说道:“你对联忠心耿耿,为朕在边疆立像树威,甚得朕心,朕现在赐你一道金牌,要多少金银,尽管到国库里去驮,任何人不得阻拦!”
杨状元急忙谢恩,把箱子里的皇土全部抛了,拿着金牌去取了十二驮金银,高高兴兴的回到云南来了。到了云南,除了为皇帝造像外,他还用这些金银帮助云南老百姓度过了多次饥荒和困难。
老杨回乡
杨状元一行历经千辛万苦,用了五个多月的时间才来到云南。从贵州一进入亦佐县(今富源县),杨状元就让手下人买来一只老羊,在羊头上挂上一束茴香,自己牵着赶路。老百姓都很奇怪,他笑着说:“乡亲们,这是老羊茴香(老杨回乡)啊!”
杨状元本是四川人,怎么说是“老杨回乡”,变成了云南人了呢?
故事还得从头说起。原来,在杨状元的母亲怀上他那一年,父亲杨廷和在朝廷任翰林院少师,因公到云南大理,驻在苍山上圣应峰的感通寺里。
一天深夜,他正在楼上专心致志的读书,窗外苍山巍峨,皓月当空,洱海泛波,松涛阵阵。突然,一个黑影攀墙启窗而入,轻脚轻手走到杨廷和身后,在他肩上拍了一下,杨廷和大惊,转身一看,呀!是只可爱的猿猴,跟峨眉山的十分相似,正瞪着眼睛乖巧的看着自己,仿佛有话想和自己说一样。
杨廷和从箱笼里取出柑橘递给它,这只猿猴熟练的剥皮而食,吃了还要,一吃就是十几个,吃饱了才欢快地翻窗遁去。
从那以后,这只猿猴每天中午和晚上都要来找杨廷和要东西吃,后来竟然会帮他扫地、整理书籍、听他讲故事,听到高兴处,就咧嘴而笑;听到伤心处,就会发出呜呜的哀嚎。
一天,杨廷和读完元人写的折子戏《唐三藏西天取经》,就对旁边的猿猴感叹道:“猴儿,如果你能像当年的孙悟空大闹天宫,让昏君和奸臣都不好过就好了!”说也奇怪,那猴儿听后竟然点点头,立即跪在他面前,推不动,拉不走。
杨延和来了兴趣,开玩笑地在它手心用红毛笔写了一个“走”字,说时迟,那时快,才写完,那猴儿倏地化作一道青烟飘出窗外,不知去向了,这令杨廷和十分诧异。
几个月后,杨延和办完事回到京城,夫人生的儿子已经两个多月了。杨延和十分高兴,拉着小孩的小手逗他玩,突然发现孩子的掌心里,隐隐约约有一个红色的“走”字和在大理感通寺在猴儿手上写的笔迹一模一样。他大吃一惊,猛然明白眼前这个孩子,就是大理苍山上那只灵猴来投胎所生的。
夫人让他给孩子取名字,杨廷和因怕孩子长大真像孙悟空一样大闹天官,惹事生非,因此给他取名“慎”,意思是凡事谨慎,三思而行;号“升庵”,意思是猿猴在感通寺里化为一道青烟投胎而来;字“用修”,表明这个孩子是夫妇俩用心求神拜佛修炼的结晶。
杨慎长大成人上京赶考前,杨廷和知道自己的儿子聪明正直,抱负宏远,而且来历不凡,生怕他招惹上杀身之祸,连累四川的亲戚朋友,就对他说:“我家祖籍原在云南,你就报云南籍算了。”
因此,杨状元充军云南时,就说自己是云南人回到家乡了,加之传说他是大理苍山的灵猴转世,所以他更加深爱云南,直到在云南老病而去逝。
讽刺钦差
杨状元被充军云南后,住在昆明清湘溪附近,整日披阅史籍,著书立说。他博学多才、平易近人,许多年轻人来向他求学,他无不倾囊相授。
同时还与地方官员、文人、百姓相处融洽,友谊深厚,大家都盼着有一天皇帝能赦罪召他回京参与朝政,为国家多做实事好事。
有一次,京城派来一个钦差大臣到云南垂查民情,杨状元的朋友都劝他主动去找钦差,托咐他回京在皇帝面前为自己多美言几句,求皇上开恩赦罪,官复原职。杨状元知道那位饮差在朝中与自己不同道,不会帮助他。
当时,昆明的官员在接待钦差时,也帮助杨状元求情,那位钦差冷冷的说:“杨公的处境、诸位的盛情,下官是知道的,不过这事嘛,等等看吧!”
当时有个姓杨的退休官员和杨状元是同科进士,又是莫逆之交,与钦差大人也有很深的交情,便在自己家中设宴,请钦差和杨慎来府里叙旧说情。
钦差先到杨进士家,他以为杨慎来了,起码要拜伏在他面前,口称军犯杨慎如何如何,那么自己就会摆出一副谦恭和善、礼贤下士的样子去搀扶他,再好言宽慰。
没料到杨状元从容大度的走进客厅,钦差只好站起来拱拱手说:“状元公别来无恙!”杨状元笑了笑,拱拱手说:“吃得饭,跑得路,白日辛苦,晚上好睡。”
钦差无奈,只好招呼他坐下,然后又无话找话地说:“状元公可思故里?”杨状元说:“大丈夫四海为家,何恋故里!”话不投机,彼此就只顾喝茶,不再言语了。
进完茶水,杨进士就邀二人入席,坐定后,主人笑嘻嘻地说道:“老友重逢,席间不能缺少雅兴,先联上一回诗句如何?”钦差道:“以何为题?”主人说:“状元公居住在清湘溪,就以这三个字为题好了。”杨状元说:“进士公是东道主,理应由你先说。”杨进士谦让了一番便说道:“有水是清,无水也是青,去水要心(忄)便成情;得方便时且方便,得人情时且人情。”
钦差一听,已经知道这是杨进士正在为杨状元说情,心想:“我且来推卸干净,看他又能怎么样?”略加思索后念道:“有水是湘,无水也是相,去水加雨便成霜;各人打扫门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念罢呷了一口酒,得意洋洋地晃着脑袋瓜子。
杨状元看不惯那副骄矜傲慢的嘚瑟相,张口就念道:“有水是溪,无水也是奚,去水加佳便成雞(“鸡”的繁体字);得势猫儿强似虎,掉毛凤凰不如雞。”
杨状元这一辛辣的讽刺,使钦差如芒在背,酒也无心喝了,只好推说:“还有要事,不便终席。”起身悻悻而去。
此后,大家更加认识杨状元是一个一身傲骨铮铮响的有节之士,哪怕再大的官来到云南,也不再请求赦免他的“罪”了。
苦度年关
杨状元在云南的晚年生活十分穷困潦倒,有时到了连饭都吃不上的境地,但他很有骨气,不轻易接受别人的帮助,更不需要别人施舍。
有一年,杨状元居住在蒙化府(今大理巍山县)一座破烂的古寺庙里,夜以继日为云南撰写史籍。蒙化土知府左正性情高洁,崇尚儒学,与杨状元极为友善,十分同情他的不幸遭遇,曾多次邀请杨状元到他家吃住,都被杨状元婉言谢绝了,本地许多有权有势的人家来请做客,他也一概不去。
大年三十了,家家户户都在杀猪宰鸡,准备欢欢喜喜过大年。杨状元还在不知疲倦的伏案写作,书童哭丧着脸告诉他:“我们现在一粒米都没有了,要过年了咋个整?”“哦!”杨状元这才放下手中的笔,苦笑了一声。
这时,远处已经传来了零星的爆竹声。杨状元拿起墙角的米口袋抖了抖,确实一粒米都没有了,这时,冷风嗖嗖地吹进一贫如洗的屋里,又冷又饿又疲惫的杨状元更加瘦削无力,扶墙咳嗽起来。
书童见此情景,心头一阵酸楚,含泪吟道:“可怜可怜真可怜,可怜不过杨状元,孤身独人居破庙,无米无柴过大年。”
杨状元听书童这么一念,再看书童饥饿无神的样子,也不禁感伤起来。他找来一张纸,在上面写了一个“米”字,故意把上边少写了一点,让书童送到左府去,自己上街去走一走,略略散散心去。
左正收到字条,不知道杨状元写这个字是什么意思,就在屋子里背着手转来转去一边推敲,一边说:“杨状元,你的‘米’少了一点,‘米’少了一点…”他的妻子在隔壁房间里听他反复叨念这句话,就大声说:“人家米没有一点,派人送些过去就行,在这里干着什么急。”
左正一下恍然大悟,拍着脑袋好笑起来:“对,状元公是告诉我,他一点吃的也没有了。”于是急忙派人挑了一担米,随着书童一起送到古庙去了。
再说杨状元走在街上,想到今晚就要过年了,总不能让书童陪着自己光吃点干饭吧。想了想,就向一家屠户家走去,准备赊一个猪头回家过年。他和屠夫讲好价钱和赊期,就高高兴兴的提着猪头回到破庙里,和书童一起把猪头洗干净,放在砂锅里煮着,有米有肉,终于可以安心过一个年了。
没想到那个屠夫是个市井无赖,平时就对杨状元心怀不满,赊猪头是想奚落杨状元,趁人落难侮辱人格。正当猪头快要煮熟发出阵阵香味时,他违约来到破庙里向杨状元要钱来了,他一脸轻蔑地说:“我当时没有想起你是杨状元,就把猪头赊给你了。堂堂状元公,怎么连过年的肉都买不起?怕是想敲小人的竹杠,小人想着不放心就讨账来了!不过,如果状元老爷实在无钱,那猪头就算小的送给状元老爷的年品……”
那屠夫还要啰唆,杨状元早已勃然大怒,高声呵斥道:“好个屠夫,出尔反尔,欺人太甚,算我瞎眼误认为你还是一个有心性的人,原来是这等无德夯货,古庙有神灵,早晚有报应!罢罢罢,皆还给你。”
于是,把猪头连汤带砂锅都给了屠夫。那屠夫没想到老病瘦弱的杨状元还那么正气凌然,吓得赶紧接过砂锅,狼狈逃窜而去。
屠夫走后,杨状元感到一阵凄凉,看着和自己一起苦度年关的书童,不觉随口吟道:“可怜可怜真可怜,可怜不过我杨状元。赊个猪头来过年,连汤带锅一起还。凤凰落埘不如鸡,虎下平川被犬欺。苍松翠柏千古秀,荆棘芜草卧荒原。”
抽底棺材
杨状元暮年贫病交加,心想当年置自己于死地的那个奸臣还在朝中掌权,而且作恶多端,残害忠良,自己活着,他多次谗言进谏,不让自己回朝,一贬贬到底,终老云南;自己死后,他一定还会再兴风作浪,弄权惑主,置杨家于死地。
杨状元经过深思,早早安排了后事,请人做了一口抽底棺材,交代家人如此这般行事。
当时,朝延有个规矩,被贬、流放或充军的官员,无论其职位大小,死后均不得穿戴朝延的官服和陪葬御赐之物。违反者,抛棺焚尸、诛灭九族。
杨状元死后,装殓这天,家人把朝廷的官服、官帽、玉带朝鞋等都给杨状元整整齐齐地穿戴好,故意放出风去,好让官吏和地方名人们来看。那位奸臣的暗探也在其中,他参加了整个装殓过程,清清楚楚看到杨家违规的事情,暗中窃喜,一个彻底消灭杨家、升官发财的机会又让他撞见了。随后,这个暗探立即派人到京城向主子报告,奸臣得报大喜,立即写奏本上奏皇帝。皇帝一听大怒,下旨让奸臣带人前去严令查办。
那时,杨状元的灵柩已由云南永昌运回四川新都老家安葬了,那奸臣带着人马气势汹汹的来到杨家,告知:“军犯杨慎违制穿了官服下葬,奉旨要马上开棺检查,接受处治。”
杨家人坚决不让,在杨状元的坟前嚎啕大哭,喊冤道:“我家老爷生前累遭陷害,死后也不得安生,他穿的是贫民服饰,哪敢违背朝廷严律呀!”杨家人越是这样,那奸臣越是觉得胜券在握,不可一世地派武士把杨家男女老幼全部严加看管起来,然后掀倒墓碑,刨土剖棺。
棺材盖子一打开,奸臣奸笑着走近棺木亲自查验,原本信心满满的笑脸一下子凝重起来,接着变得像死灰一般,整个人也呆若木鸡了,只见杨状元穿着一身粗布衣裳安详的躺在棺木中,奸臣还不死心,又让心腹里里外外、上上下下又翻检了几遍,既没有发现朝服,更没有任何违禁陪葬品。
杨家人大怒,立即派人带着封存完好的杨状元的所有朝服和御赐物品上京告御状,诬陷大臣也是欺君之罪,那奸臣回到京城后还心存侥幸,但在众大臣的一致要求下,皇帝也不得不忍痛割爱,处斩了奸臣一家老小,以及他的爪牙、暗探等一千数百人,终于肃清了多年荼毒朝政的一大祸害,让忠臣贤土们大快人心。
原来,杨状元家人按照他的计策,故意让他死后穿着朝服在众目睽睽下入殓封棺,到夜深人静时家人又偷偷抽开棺底,把他的尸体放出来,脱下朝服,换上贫民穿的粗布衣服,然后把棺材升高,几个人平抬着杨状元的尸身放入棺中,其他人再一点点把棺底梭上,让尸首慢落在棺底上,最后密封四周,这样就没有破绽了。
那奸臣果然上当,坏事干尽,终得报应。那些还在朝中的奸臣小人对杨状元更是又恨又怕,没想到他死了还设计处死了几百号人,大伤了他们的元气,私下说杨状元真是“活坑三千,死坑八百。”
✍️ 图文来源:师宗民间故事
新闻投稿请联系下方微信
👇
-End-
合作&建议
微信/电话:133087477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