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溪村
位于江西和安徽交界处
从镇上到村里
还得经过十几公里、共108道弯的
群山和泥土没有限制住村民戴向阳的思维
2004年,他自购电脑拨号上网
2005年,他又借钱买照相机、摄像机,
从QQ到BBS,从天涯到贴吧,
从微博到今日头条,从微信公众号到抖音
……
20年,他就为一件事:
利用网络宣传家乡。
长溪村的枫叶红了
长溪村也“红”了
偏远闭塞的山村如何接住这泼天的流量?
一个文化程度不高的农民借助网络能发挥多大的能量?
长溪村村民如何将一时的热度转化成长达20年的持久热量?
从戴向阳一个人到长溪村的一群人
他们为家乡“改命”
……
戴向阳把长溪村“捧红”后,
村民们都有些不适应。
“这有什么好看的、好拍的?”
“我织个毛衣,他们拍我干什么?”
“一盆火也要拍?”
……
背包客在看风景,村民也在看风景。
没有宾馆、没有饭店,
村民家里的土特产还不肯卖……
戴向阳的手机成了热线
给游客免费做导游
安排他们的吃住
自家接待不过来
戴向阳只好求助邻居——
“游客住一晚的收入相当于打一天小工,还可以将家里的茶叶、茶油卖出好价钱。”
游客接踵而至
村民意识到——长溪村的机会来了!
大家陆陆续续向戴向阳学习开办农家乐,卖土特产
2008年,
被推选为长溪村村委会主任的戴向阳
成立长溪村农家乐旅游合作社
大家一致同意
全村农家乐村里实行游客接待“四统一”
农家乐统一登记、统一标准、统一安排、统一价格
没有专业团队
没有资本注入
一个非典型农民带着一群农民
在家门口创业,为家乡“改命”
长溪村原生态的旖旎风光是他们最大的资本
戴向阳那一篇篇博文、一张张美图就是他们的原始积累
放眼整个“中国最美乡村”婺源
长溪村并不是最特别的那一个
偏远的地理位置、群山绵延的天然屏障
也让文旅公司望而却步
长溪村的热闹会不会昙花一现?
怎样让全村村民过上红火的日子?
△戴向阳在网上卖茶
戴向阳自建长溪村高山绿茶网站
把当地纯天然无污染的高山绿茶
卖到了广东、河北等地
在戴向阳的带动下
全村人种茶采茶制茶,发展绿茶产业,
原来每斤只能卖三四元的茶叶,价格涨了几十元一斤
在长溪村乡村旅游最火的时候
村里农家乐多达65家
遇到赏枫旺季
一天有上万名游客
村里的农家乐住不下
背包客们就自带帐篷露营
2008年,进村唯一的路——
3.5米宽的泥巴路改造成4.5米宽的水泥路
明年县里还将投资1000万将其改造升级为 5.5米宽的柏油路
原先,长溪村集体负债近百万
发展乡村旅游后
村集体每年林下经济收入50万元
全年全村旅游收入达200万元
2005年以来
来村的游客已达上百万人次
从2007年开始
戴向阳利用“世外桃源、红枫之乡”这张名片
在网络上主动寻求大学生支教
十五年来
先后有华中科技大学武昌分校、北京理工大学等院校的学生社团
受邀到长溪村开展公益支教
十五年来,戴向阳免费给支教老师提供食宿
村民也自发送来新鲜的水果、蔬菜和粮油
精心为支教老师制作糯米子糕、粉皮、麻糍等地方特色美食
戴向阳和支教老师一起策划和组织
环保主题活动、科技制作比赛、文化体验等实践活动
大家在课程设计上大胆创新
既有语文、数学、英语等基础学科的辅导
又有音乐、美术、体育等兴趣课程的拓展
让孩子们的世界有了更广阔的天地
随着乡村旅游发展进入瓶颈
戴向阳和村民们还在不断探索
他们正试图还原乡村生活场景
吸引更多的游客进山
长溪村还与周边的石城、浮梁
共同开发旅游线路和产品
以实现资源共享和互利共赢
2006年10月
《爱尔兰时报》记者费堂先生
在网络上看到戴向阳介绍长溪绿茶的帖文
不远千里专程从北京来到长溪村采访戴向阳
他在之后的报道中写道:
一个大山中的农民都能利用互联网宣传家乡
说明中国正在大步前进,走向世界
如今,
更多的村民加入自发宣传家乡的队伍中
他们拿起手机,拍摄短视频
发朋友圈、抖音平台
让更多的人了解长溪、走进长溪、爱上长溪
△村民戴金保在录制视频
他们说——
长溪村已经敞开怀抱,迎接世界
文/图/视频:记者陈玉霞 孙志红 戴桂祥 冯骥驰
编辑:成华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