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电网有限公司:深入推动科研与技术标准互动发展,加速培育新质生产力

学术   2024-10-14 20:47   北京  

导 读

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科技创新是“发动机”,标准是“助推器”。当前,标准化与科技创新的互动发展已成为国家推动产业深度转型、催生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抓手,加强科研与技术标准互动发展,是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标准化发展纲要的必然要求。国家电网有限公司于2022年、2023年连续两年开展 “促进科研与技术标准互动发展试点”,两批次共计16家单位,覆盖了电网运行、专业支撑、科研机构和产业单位,通过体系化试点实践,探索形成具有能源电力企业特色的科研与技术标准互动发展新模式、新方法、新经验。

一、 重要意义

落实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探索标准化创新发展新模式

标准化工作在推动国家综合竞争力提升中发挥着重要基础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把标准化工作摆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来统筹推进,纳入国家基础性制度建设范畴,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2021年10月,党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推动标准化与科技创新互动发展”是《纲要》明确的七大任务之首,充分表明这是国家重点关心、亟待解决的瓶颈问题。国家所需正是公司所向。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加强科研与技术标准互动发展,持续推动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是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标准化发展纲要部署的积极响应,也是推动公司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措施。

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支撑新型电力系统建设

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标准是科技创新全要素发力的核心要素。“双碳”目标下,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是建设新型能源体系的关键内容和重要载体,而新型电力系统建设覆盖“源网荷储”全链条,涉及跨行业跨领域合作。从现实需求来看,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比以往任何时刻都更加需要科学技术解决方案,都更加需要增强创新这个第一动力。在这个过程中,亟需加强科研与技术标准互动发展,强化科技创新全要素耦合协同,充分发挥标准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作用,加快推动新型电力系统关键核心科技成果高质量推广应用。

提升标准影响力、话语权,助推中国标准“走出去”

标准在发展市场经济和对外贸易,提升国家治理水平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国际标准的制定和编制反映了企业乃至国家的全球影响力。推动科研与技术标准互动发展,加强能源电力重点领域国际标准前瞻布局,能够确保科技创新成果快速转化为标准,推动标准的及时更新和升级,提高中国标准在技术上的先进性和适用性,稳步提升我国在能源电力领域国际标准制定的影响力和话语权,增强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为全球科技进步和产业发展贡献中国智慧和力量。

强化标准的链接纽带作用,加速培育电力新质生产力

电力行业面对从传统能源向新型能源体系转型的重大挑战,亟需通过科技创新催生新产业、新模式和新动能。标准源于“新”、立于“质”,联接了高水平创新与高质量发展,是“新”与“质”融合发展的重要纽带。新型电力系统既是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载体,也为其提供了场景,推动科研与技术标准互动发展能够促进科技成果的快速转化和应用,确保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方向的一致性,进而推动能源电力行业向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的新质生产力形态转变,实现可持续发展与转型升级。

二、实践历程


率先开展顶层设计与宣贯培训

2022年,为深入贯彻《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国家电网有限公司结合公司总体发展规划,先后编制印发了《国家电网有限公司技术标准发展纲要》《落实公司技术标准发展纲要支撑构建新型电力系统专项行动计划(2022—2025 年)》,强化技术标准发展布局,更好支撑新型电力系统构建。为了进一步推动形成科研与技术标准互动支撑、融合发展良好态势,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印发《促进科研与技术标准互动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20条措施,以科技创新提升标准水平,以标准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上述标准工作纲领性文件印发后,国家电网有限公司“第一时间”组织“线上+线下”全方位宣贯培训,确保公司上下找准贯彻落实《国家标准化纲要》的结合点、切入点、着力点,

试点探索科研与技术标准互动发展模式方法

2022年4月8日,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印发《开展促进科研与技术标准互动发展试点的通知》,选择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南瑞集团有限公司、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等10家单位开展第一批试点工作。按照试点工作内容和目标要求,各试点单位精心组织,通过“从0到1”的探索积累宝贵经验,输出了一系列创新举措,初步形成国家电网有限公司科研与技术标准互动发展的模式方法。各试点单位研究总结提出了科研与技术标准互动发展的耦合法、动力法、同步法3种理论方法,深化了科研-标准-产业(工程)“三位一体”工作机制、科研-标准“全流程对接”工作模式,提出了科技研发与标准研制“三维联动”对接工作机制,探索了以重大示范工程为牵引,联动科研与技术标准工作的创新模式,形成了科研标准联动“四同步法”。

凝练总结科研与技术标准互动发展典型实践

2023年,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再次选取国网经济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国网信息通信产业集团有限公司、国网上海市电力公司等8家单位,开展第二批促进科研与技术标准互动发展试点工作,旨在进一步巩固试点成果,提升试点成效,拓展试点范围,创新优化科研与技术标准互动发展的模式方法,并通过实践验证,凝练形成具有能源电力行业特色的科研与技术标准互动发展典型经验。各试点单位在第一批试点成果的基础上,围绕“科研-标准-产业(工程)”“三位一体”总体原则,凝练形成了国家电网有限公司以“三全五型”为核心的科研与技术标准互动模式,有效推动了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促进公司在技术创新与标准化工作上的深度融合与发展。

三、创新做法

创新协同工作模式,统筹组织、分类实施、系统推进、集成总结

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在推动科研与技术标准互动发展的过程中,采取了一系列分步骤、体系化的实施措施,形成了创新协同的工作模式。(1)统筹组织,系统布局。国家电网有限公司按照“指导意见先行、试点探索方法、实践验证经验”三步走的方式,分步骤、体系化开展科研与技术标准互动发展试点工作。(2)分类试点、各有侧重。试点分为综合类试点与专项类试点,试点单位涵盖科研单位、产业单位和省级电力公司,综合类试点旨在全面应用实践指导意见全部创新举措,探索科技项目与标准化工作联动机制。专项类试点聚焦科研布局、成果转化及试验验证等特定领域,或是围绕重大创新示范工程、重要创新平台开展各有侧重、各具特色的创新工作。(3)循序渐进、持续优化。科研与技术标准互动发展模式的探索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不断积累、持续优化。2023 年,第二批试点启动前,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召集第二批试点单位学习研讨前期试点成果,确保成果理念方法的延续和成果迭代。(4)集成总结,凝炼经验。各家单位试点后形成的创新机制、举措、经验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和针对性,国家电网有限公司进一步萃取其中的共性理念方法,从经验中提取出通用理论模型、典型方法、创新机制,最终形成具有能源电力特色的科研与技术标准互动模式,充分彰显了央企科技创新“先行者”和“顶梁柱”的责任担当。

创新互动理念方法,总结形成“三全五型”互动模式

国家电网有限公司以驱动新型能源体系技术升级、支撑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加速新质生产力培育为总体目标,围绕科研—标准—工程/产业“三位一体”总体原则,“三全五型”互动发展模式,提出了全要素耦合、全链条互动、全过程评价“三全”理论方法,实践形成了策源驱动型、平台引领型、工程牵引型、产业拉动型、人才带动型“五型”互动经验。(1)加快了国家电网有限公司“有组织”科研体系形成,(2)为电力行业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和新质生产力加速培育提供了方法论和操作指引,(3)为国家推动标准化与科技创新互动发展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经验。

创新提出科技创新资源饱和配置和压强投入的全要素耦合法

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需要构建科技创新全要素聚合体。国家电网有限公司通过聚合各类创新要素,营造开放、合作、协同的耦合关系,实现全要素统筹管理、各类资源优化配置,提升科研与技术标准互动整体效能。(1)实现了科研、标准、产业等多元创新要素的深度融合与高效联动,通过全面整合项目、人才、平台、知识产权等关键要素,形成有机互动的生态系统,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率和创新效能;(2)实现了科研管理方式与研发模式的根本转变,推动了科研管理方式向群簇管理、耦合互动转变,研发模式从顺序式、接力式向敏捷式、灵活式转变,进一步提高了科技创新生态体系要素间的耦合协调度;(3)实现了创新要素的优化配置与协同推进,通过厘清并强化创新要素间的关系,激发要素之间的互促力,提升要素耦合紧密度和互动度,增强了创新体系的整体性与协调性,加速了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高效转化应用。

创新构建加快新质生产力培育的科研-标准-工程/产业全链条互动法

国家电网有限公司通过系统化的管理创新实践,推动科研、标准与工程深度融合,加快新质生产力培育。(1)通过梳理科研、标准与工程3条管理链,开展流程分析,确定科研与标准关键互动点,明确协同目标、互动方法,实现全流程协同对接、全链条高效互动。(2)实现了从需求征集到成果应用的全流程对接,通过需求同步征集、项目同步立项、研究同步实施、成果同步应用4个阶段的系统性管理,打通了科研链、标准链、工程链之间的隔阂,确保了从创新需求到项目实施直至成果应用的每个环节紧密对接;(3)实现了科研与标准互动发展的规范化、程序化管理,通过设置需求综合分析、整体规划布局、储备交叉征询、目标计划统筹、多次互动反馈、标准试验验证、应用实施协同以及持续反馈提升等八大关键交汇互动点,形成了体系性、可操作化的互动方法流程;(4)实现了科研、标准、工程管理链条中关键流程节点的有序衔接与统一协同,通过明确协同目标、界定协同对象、确立最终输出成果,确保了创新要素在各关键节点上的紧密耦合与互动,形成了“1+1>2”的协同效应,为实现“有组织”科研提供了有力保障。

创新建立全过程评价法持续提升科研向技术标准转化动力和效率

国家电网有限公司科学设置量化评价指标,构建“规划-立项-研发-应用”全生命周期评价方法,以全过程评价精准量化互动成效,强化对各环节实施效果的量化评价能力。(1)实现了科研与技术标准全生命周期的综合评估,通过全过程评价,对技术标准和科研项目从需求征集、项目立项、研究实施到成果应用的全环节进行量化衡量,科学评判科研与标准之间的互动成效;(2)实现了科研与技术标准互动水平的量化评价,运用量化指标,动态衡量科研项目与技术标准在全过程中的耦合互动能力,为具体项目的实施提供微观指导,同时宏观评价科研与技术标准的交互水平;(3)实现了科研与技术标准互动发展的内生动力提升,通过构建涵盖“三维需求评价、三阶就绪评价、三步耦合评价、三类价值评价”的全过程评价体系,有效促进科技研发与标准研制的深度融合提升,增强整体创新能力。

创新凝练了能源电力行业5类典型科研与技术标准互动发展实践经验

针对各单位的资源禀赋与发展策略差异,凝练总结了5类典型科研与技术标准互动发展实践经验。(1)策源驱动型,以国家战略、产业瓶颈及公司使命为引领,统筹开展技术布局、合理配置创新资源、实施项目群簇管理,加速科技创新要素融合互动、同向发力。(2)平台引领型,通过发挥在科研、标准等平台的聚集效应,以标准为桥梁建立高水平创新主体合作链,持续增强科研与标准互动发展的内在发展驱动力。(3)工程牵引型,以重大示范工程为承载牵引各类创新要素协同发力,发挥重大工程标准孵化器、生态连接器和成果加速器的枢纽作用,促进科技成果快速转化、新型产业加速孵化。(4)产业拉动型,以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以产品为核心,以技术和标准为支撑开展顶层规划布局,坚持“科标互动、产研互促、产标融合”。(5)人才带动型,以复合高端人才为核心,聚合融合利于人才发展的各类资源要素,持续提升人才发展高度。

四、实践成效

科研与技术标准互动的模式方法、实践经验广泛应用

国家电网有限公司通过率先实践,实现了理论创新、方法创新和模式创新,总结形成了体系化、可实施的互动发展模式方法,打通了科研、标准、工程“三链”互动发展堵点、难点,支撑了国家战略承载地的雄安新区能源互联网标准化试点、上海临港自贸区新型电力系统国际领先示范区、北京城市副中心数字化低碳城市电网示范建设,应用于统一潮流控制器(UPFC)和上海35kV公里级超导输电等科技示范工程,推动了柔直输电、电动汽车充电、新型储能等产业培育和走向海外市场。依托试点实践形成的理论方法开展《科技成果转化与技术标准创新》《电力标准化与科技创新》专著编写,成功立项《电力科技创新与标准互动发展导则》电力行业标准。

推动了一批高质量科技成果向国际标准转化

科研与标准全链条互动发展推动科技创新整体成效显著提升,截至目前,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共立项国际标准273项、发布120项,实现IEC、ISO、ITU三大国际标准组织标准发布全覆盖,在特高压输电、大电网安全、新能源并网等多个优势领域,抢占国际标准制高点。积极参与国际标准组织建设,先后承担IEC技术机构秘书处工作9个,成功获批IEC可持续电气化交通系统委员会(SyC SET)并承担秘书处工作,实现我国承担IEC系统委员会“零”的突破。国际标准化人才培养取得新成效,支持我国专家首次当选IEC主席,公司内累计43位专家荣获“IEC 1906奖”。推动600余项中国标准海外应用,实现中国技术、装备、标准、服务“全链条”不断“走出去”,为国际社会贡献了“中国方案”,争取国际共识。

加速了一批技术标准在新型电力系统建设中应用

打造战略领航、项目与人才启航、标准-专利-成果导航、实验室与平台护航、工程续航、产业与业务远航、传播助航“七航融通”全要素发力的科研创新局面,形成科技创新集群舰队。并以重大区域新型电力系统示范为牵引,联动科研与技术标准工作的创新模式,促进技术标准在工程中的应用。以天津滨海能源互联网综合示范区为载体、青海新型电力系统示范区建设、雄安商务服务中心园区级能源互联网标准化创新工程等为载体,带动科研集合、标准集合、工程集合和技术集合之间的良性互动,健全技术标准体系,输出一批高水平科技成果和高等级标准,有序推动重要标准在各级标准化组织立项。

畅通了内外循环,加速培育形成电力新质生产力

贯通科研管理内循环,改变“碎片化”科研模式,推动关键要素耦合,强化协同管理,实现有限资源下的综合效率效益最优。加速技术向生产力转化外循环,强化“有场景”科研转化,打通科研向示范转化、成果向标准转化两个堵点,推动科研体系与生产体系“强链接”。建立了动力产业-先导产业-新基础设施产业-引致性产业和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标准化科研-应用技术研究的双螺旋电力新质生产力培育路径,充分发挥技术标准对新型电力系统构建的支撑作用,促进新质生产力加速形成,为能源电力领域科技创新、标准创新、安全保障、产业升级提供支撑。

五、互动故事

第一个故事——科研标准工程“一体化”互动,质量创新品牌“一盘棋”联动

上海东南角,长江和东海交汇处,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正在如火如荼地建设中,具有较强国际影响力、竞争力的特殊经济功能区和现代化新城轮廓愈发清晰。四年间,高端制造业、源网荷储重点企业汇聚落地,开放性制度创新静水深流,前沿科技产业集聚成势,新城建设快马加鞭,能源电力领域科研、标准、工程一体化互动发展模式正在实践形成。

能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和动力源泉。国网上海市电力公司立足“世界观察中国电力的窗口”定位,围绕临港新片区城市发展和经济发展要求,面向新片区新型电力系统国际领先示范区建设需求,以促进临港产业发展为聚焦选择虚拟电厂、综合能源管控、数字孪生等领域作为落脚点,以提高营商环境为构建形成“即插即用”敏捷型供电服务模式作为关键点,把科研与技术标准互动发展的思想贯穿始终,加强科技创新要素的协同耦合,推动科研链标准链和工程链融合发力,促进更多科研成果向标准转化、技术标准应用实施。

国网上海市电力公司联合新片区管委会聚焦能源电力领域有针对性地开展体制机制创新。2023年底共同发布了《临港新片区虚拟电厂精准响应实施方案》《临港新片区虚拟电厂精准响应管理办法》。今年6月开展了全国首次低碳虚拟电厂精准响应,通过实时监测电力碳排因子动态变化,以实现最大化消纳本地清洁能源。依据此试点同步启动ITU标准提案《基于虚拟电厂数字孪生(VPP-DT)的低碳能源系统应用案例》、新片区地方性技术指导文件《临港新片区虚拟电厂精准响应准入测试方案》编制,为虚拟电厂的多元化应用和能力提升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临港模式”。

国网上海市电力公司紧密结合新片区的资源禀赋和公司技术优势,为新片区打造了国内首个涵盖“电气油水氢”的政府侧综合能源智慧管控系统—临港综合能源管控平台,实现新片区能源、经济、环境的协调发展和有序可控。浦东供电公司基于地理信息系统打造数字孪生能源互联网底图,支撑政府科学开展产业园区、重点能源保障设施规划及全环节能耗精准管控。依托综合能源管控平台,开发了多款能源数据产品,牵头申报上海电力行业协会团体标准《电力企业数据产品定价指南》,发布上海质量协会行业首份《电力能源管家数智化服务要求》团体标准,“电力能源管家”数智化服务通过上海品牌国际联盟和上海市质量审核中心的评审获得“上海品牌”认证。

国网上海市电力公司面对新片区超常规的发展速度,积极落实《临港新片区进一步优化电力接入营商环境实施方案》,首创“即插即用”电力接入新模式,提炼形成“办电更便捷、接电更敏捷、供电更可靠、服务更高效”的核心要素,构建“即插即用”敏捷高可靠供电服务模式,打造敏捷高可靠供电服务的工作样板,持续为新片区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实施‘即插即用’敏捷高可靠供电服务模式的经验”成功入选中国质量标杆典型经验。

第二个故事——首台首套的创新策源与全要素科研互动

在繁华的上海市中心,地下空间的紧张与电力需求的增长形成鲜明对比,传统电缆难以满足高密度输电的要求。面对这样的挑战,超导电缆以其大容量、低阻抗、低损耗的独特优势,成为了理想的选择。

上海超导产业的发展历程是一部从无到有的奋斗史。超导输电是电力行业的革命性技术,而超导电缆技术则是其中关键。早期长距离高温超导电缆运行主要集中在美、日、韩、德国。2005年上海开始布局超导电缆相关产业,历经十余年努力,国家电网有限公司于2021年12月22日在上海成功投运了世界首条35千伏公里级高温超导电缆示范工程。上海一跃成为全球高温超导产业链最齐全的城市,拥有全世界输送容量最大、长度最长的高温超导电缆,开创了公里级超导电缆在大型城市核心区域的应用先例,这标志着我国在超导输电应用领域实现了重大突破,跃居全球领先地位。

依托这一里程碑式的示范工程,国网上海市电力公司以打造超导产业技术创新策源地、建设全球超导产业链第一城为核心战略,通过统筹规划和合理配置各类创新资源,构建了以项目群、标准簇和专利簇为主的技术架构,并围绕人才、平台和实验室等核心资源,形成了全要素聚合耦合与全链条协同互动的创新管理模式。目前,超导电缆示范工程稳定运行超过两年半,并在2023年首次实现了满负荷运行,刷新了我国商用超导输电工程的最大实际运行容量纪录。通过实施科研与技术标准互动发展模式,国网上海市电力公司在超导技术领域的研发打破了单一要素的孤岛效应,促进了创新资源的聚合,增强了科技要素耦合度,提升了要素之间的协同力。依托超导产业技术创新策源地,国网上海市电力公司联合多家单位组成超导产业联盟,继续驱动科研项目、技术标准、专利、工程示范、产业等深度协同互动、全面发力,形成了一套以市场为主、政府支持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的创新生态,促进了新质生产力形成。

2024年8月20日,超导电力技术标准化工作研讨会在上海召开。电力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议超导技术标准化,以加速其在电力行业的应用。国网上海市电力公司将牵头组建超导电力技术标准化工作联合秘书处,整合资源,加强与标委会协同,不断完善超导电力标准体系,推动产、学、研、用,促进超导电力设备落地,加快标准国际化。未来,上海将继续利用超导技术创新优势,推动成果转化,为城市可持续发展注入动力。超导产业技术策源驱动了科技创新全要素耦合、全过程互动,为上海打造超导特色产业集群提供了强力支持,也为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贡献了重要力量。

第三个故事——打造双向奔赴与深度融合的技术标准和科研创新“双平台”

四川地貌独特,被誉为“千河之省”,河流源自雪山高原,滋养广袤土地。其丰富清洁能源持续向东输送电力,助力我国绿色低碳事业发展。

国网四川省电力公司充分发挥西南清洁能源资源、电网枢纽平台和特色技术优势,搭建技术标准平台和科研创新平台,作为科研标准互动发展模式的基准点和基础。依托牵头建设的IEC标准项目委员会、IEC标准评估组、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实验室、四川省新型电力系统研究院等创新平台,将重大科技攻关、高等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国内外技术交流合作、重大科技成果培育、知识产权布局、高端人才培养、示范工程落地、技术标准产出等科技创新要素深度耦合,并实现各创新要素的互相促进、发展,推动“科技创新链”与“标准研究链”协同互动,强化科研与标准深度融合的技术支撑,推动科研与标准研究、科技成果转化与标准制定、科技成果产业化与标准实施的“三同步”。

依托牵头的科技创新平台话语权优势,主导开展优势领域的体系化技术标准布局。利用主导的IEC PC127、IEC SEG13、SAC/SWG21等标准化平台,聚合40多个国家120余位专家合作开展标准化工作,通过开展国家级科研项目研究、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创建夯实原创技术基础、提升关键技术水平,保持优势特色领域标准和技术话语权优势。围绕主导的技术标准创新平台标准化工作范围,全面梳理技术标准空白,精准定位技术标准缺失,制定科学合理的技术标准发展规划和科研攻关计划,保障技术标准的持续高质量供给。

围绕变速抽蓄控制、极端自然灾害下的电力设备安全、电力厂站低压用电技术等技术领域,国网四川省电力公司参与国家质量基础设施(NQI)重点专项“新型电力系统关键技术国际标准研制与体系构建”,投运世界首个梯级水光蓄互补联合发电示范工程,牵头组织IEC PC 127、IEC SEG 13等技术标准平台系列会议,累计制定发布国际标准9项,牵头在编国际标准17项,实现三大国际标准组织全面突破,培养国际标准工作组主席12人,以及四川省“万人计划”“天府青城计划”、省学术技术带头人7人,积极开展知识产权和技术标准布局,培育重大科技成果。

未来国网四川省电力公司将依托技术标准和科研创新“双平台”,着眼清洁能源友好并网消纳、电网防灾减灾、大电网安全稳定运行控制等核心方向,深化标准研制和科研创新,促进科研标准深度协同互动发展,为新型电力系统加快建设和四川经济社会发展贡献智慧力量。

第四个故事——聚焦“电力信创”产业,形成科技研发、标准研制、产业应用多场景标准化操作指引

信创是我国信息化产业发展升级采取的长期战略,通过建立自主可控的信息化底层架构、标准和产业生态,实现我国网信领域“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发展目标,信创工作核心任务之一就是标准体系建设。

国家电网有限公司高度重视核心技术自主可控,加快推动信创在电力行业落地应用,同步开展电力信创标准体系建设。国网信息通信产业集团有限公司作为国家电网有限公司信创工作主要依托单位,2020年,建设能源电力信创工程中心,构建“关键技术攻关、核心产品研发、标准规范制定、新兴产业拓展”一体化协同创新平台。2021年,依托国家电网有限公司技术标准创新基地打造信创分基地,通过标准化科研、标准化实践、标准化创新与标准人才培养“四位一体”协同机制,夯实信创标准化支撑能力,助力国家电网有限公司自主可控标准体系建设。

基于能源电力信创工程中心和技术标准创新基地信创分基地两大创新平台,国网信息通信产业集团有限公司结合自身创新发展需求,积极探索技术专利化、专利标准化、标准产业化“三化融合”创新发展模式。2023年,探索推出科研与技术、标准“三维联动”全流程对接机制,在电力信创领域首批试点,推动电力信创科技链与标准链的深度融合。2024年,创新建立标准与专利融合发展机制,在集团统筹立项信创专项中进行应用,推动电力信创产业将专利技术高效融入标准工作。同时,针对电力信创研发攻关布局五年规划,开创性提出技术、产品、专利、标准、奖励、平台、团队等关键创新资源“一盘棋”。

标准是支撑企业协同创新的重要抓手和纽带。2022年以来,国网信息通信产业集团有限公司与多家权威标准化组织建立密切合作,先后发布《电力行业应用系统能力指标体系与评价》《信创应用系统适配迁移通用技术要求》《信创基础软硬件技术规范》等团体标准。2024年,在团标成果基础上,联合国网山东电力公司、中国电科院、南瑞集团共同申报立项国家电网有限公司企业标准《信创基础软硬件准入技术要求》,推动形成对国家电网有限公司技术标准体系的有力补充,发挥技术标准在国家电网有限公司自主创新和国产化替代工作中的重要作用,服务国家电网有限公司构筑自主可控的能源互联网信息标准规范支撑体系。

第五个故事——以北京城市副中心数字化低碳城市电网示范工程为核心载体,强化创新要素深度融合与协同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首都发展,始终牢牢抓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 “牛鼻子”,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2019年,北京市级行政中心正式迁入北京城市副中心,随后多所学校、医疗机构及文化设施入驻,形成 “两带、一环、一心”的绿色空间格局。

城市副中心数字经济、现代金融、先进制造、商务服务、文化旅游、现代种业六大产业集群,迫切需要新的电力系统作为支撑。国网北京市电力公司全力服务城市副中心建设,将城市副中心作为打造新型电力系统的示范标杆,从2022年开始,联合多所顶级高校和科研机构,邀请多位院士和专家指导,全面统筹区域内能源、建筑、交通领域的需求,于2023年8月形成副中心“数字化低碳城市电网”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方案,聚焦“能源、建筑、交通”三大领域,明确“引绿、赋数、提效、汇碳、科技创新”的转型路径,服务副中心绿色转型。预计至2035年,副中心绿电占比将达到60%,较2020年增加43.6个百分点,可为副中心减少碳排放625万吨;供电可靠率达到99.999%;电能占终端能源消费比重达到75%以上,较2020年提升一倍。

从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国家战略出发,国网北京市电力公司推进车网互动、虚拟电厂等五大科技示范工程,构建技术研发、标准研制、学术交流、平台展示、试验验证、产业促进等六大功能,搭建源荷协同运行控制平台,开展试验检测与标准验证,促进成果孵化转化,以示范促标准产出,以标准明确示范方向,形成示范工程与标准产出的良性循环。在新能源并网、节能降碳、数字化电网、电力市场等十大方向,编制技术标准35项,其中包括国际标准4项、国家标准1项。发布全国首个新型电力系统地方标准《城市副中心新型电力系统10kV及以下配电网设施配置技术规范》,对新型电力系统配电网规划、设计、建设进行全流程规范。

第六个故事——技术“0-1-N”,人才“苗-树-果”

在2023年6月的国网电力负荷柔性调控及供需互动技术实验室技术研讨会上,科研骨干们深入探讨了负荷侧资源聚合调控的潜力与挑战,这背后正是围绕关键人才的科研标准互动发展模式的生动体现。

随着建设新型电力系统的深入推进,电网正面临广域负荷与高比例新能源双重不确定性,负荷资源参与调节成为电网安全经济运行的重要支撑。面对省域大规模电力安全保供和能源低碳转型双重挑战, 2011年,国网江苏省电力有限公司牵头组建国家电网有限公司电力需求侧协调控制技术实验室,以复合高端人才为核心,围绕电力负荷调控这一关键领域,开始了“苗-树-果”的培育过程。这些人才,如同种子被播撒在科研的土壤中,逐渐成长并结出丰硕成果。

国网江苏省电力有限公司以实验室为载体,以科技人才培养为主线,2016年、2020年,依托两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开展供需互动技术研究,并于2020年7月建成国内外规模最大的用户与电网供需互动工程。人才团队通过对项目从“0-1-N”的全程参与和推动,不仅攻克了技术难题,更将技术成果转化为实际应用,实现了从项目到工程的跨越,推动江苏电网成为全国首家具备常态化供需互动能力的省级电网,最大负荷柔性调控能力达1417万千瓦,需求响应的规模、效率均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在此基础上,国网江苏省电力有限公司持续深化科技人才培育,于2021年4月在全国首家研发上线新型电力负荷管理系统。2022年,成立国家电网有限公司“电力负荷资源精准评估与柔性调控科技攻关团队”。2023年,《基于优先级分配的非侵入式负荷辨识电量分解方法及系统》获国家电网有限公司专利奖一等奖,《千万千瓦级负荷资源精准辨识与柔性调控关键技术及应用》获中国电力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2024年5月,国网江苏省电力有限公司组织召开IEC SC8B WG6工作组国际标准现场会议,提交《需求侧资源可调节潜力评估导则》标准草案文件。这一系列成就,如同树木不断生长,枝繁叶茂,展现了人才带动下成果树持续壮大的过程。

展望未来,国网江苏省电力有限公司将继续以科技人才为核心,形成“科研与生产-科研与工程-科研与标准-科研与产业”特色人才发展路径,瞄准能源科技前沿,聚焦负荷资源调控需求,加强关键技术攻关,强化科研成果转化运用,支撑江苏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阵地,为“强富美高”新江苏现代化建设贡献科技力量。

第七个故事——重大科研-装备-工程-标准一体化布局与体系化推进

在江苏省的电力发展史上,统一潮流控制器(UPFC)技术的创新不仅在国内引起了革命性的变化,更在国际上树立了新的标准。

UPFC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是国网江苏省电力有限公司多年来科研与工程实践相结合的成果。从2012年提出基于模块化多电平换流器的UPFC技术方案,到2015年南京220千伏UPFC示范工程的建成,再到2017年世界首座500千伏UPFC工程在苏州的成功投运,国网江苏省电力有限公司不断突破技术难题,实现了从理论到实践的跨越,标志着中国在UPFC技术领域的领先地位。UPFC技术就像是给大电网功率和电流装上“智能导航仪”。它能够灵活控制电能流向,让电能更加安全高效运转,对解决城市电网“潮流分布不均”的瓶颈问题有着重要作用。

依托UPFC装备示范工程,国网江苏省电力有限公司开展了科研工程标准互动,打造了互动典范。通过与国际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IEEE)的合作,推动UPFC技术国际标准化进程。依托南京和苏州的工程示范项目,同步制定了全球首套UPFC系列标准,获批成立IEC、IEEE标准工作组,主导编制了多项UPFC系列国际标准。这些标准涵盖了规划、设计、生产、检验、调试、运维等各个环节,构建了从国际到国家、行业、企业全方位的UPFC标准体系,不仅打破了国外的封锁垄断,还实现了技术的超越和引领。2023年3月13日,由国网江苏省电力有限公司主导编制的IEEE统一潮流控制器(UPFC)P2745系列标准中的《基于模块化多电平换流器的统一潮流控制器技术:第四部分 保护与控制应用》正式发布,标志着江苏电力在UPFC领域的技术成果得到了更高的国际认可,也为中国电力技术走向世界提供了强力支撑。截至目前,国网江苏省电力有限公司已牵头编制UPFC领域2项IEC、4项IEEE国际标准,其中1项IEC和4项IEEE标准已正式发布。这些标准的发布,不仅提升了国网江苏省电力有限公司在UPFC领域的国际影响力,更为世界柔性交流输电技术领域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六、展望

砥砺奋进铸辉煌,继往开来谱新章。面向未来,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将坚决贯彻落实国家标准化战略部署,进一步凝聚行业共识、聚集各方力量,推动从“标准支撑”到“标准引领”转变,聚焦新型电力系统构建,持续深化科研与技术标准互动发展,加速电力新质生产力培育。(1)将科研与技术标准互动发展模式方法固化到科技管理制度中,推动试点经验有机融入国家和公司标准化发展大局。(2)进一步深化数字化赋能标准化工作全过程,提升标准化工作的效率、便利性和可靠性,推动标准化工作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3)强化标准专利的有效融合,探索标准与专利协同创新发展的有效模式,推动先进自主知识产权技术融入各层级标准,实现“技术专利化、专利标准化、标准产业化、标准国际化”。(作者单位系国家电网有限公司)

(点击上方↑↑↑图片下载订阅回执)

(点击上方↑↑↑图片开始投稿)

-THANKS FOR READING-


来源 |《标准科学——国家电网技术标准创新实践》2024年增刊

作者 | 赵海翔  刁冠勋

长按二维码,关注

“中国标准化”

「中国标准化」旗下刊物

《中国标准化》

《中国标准化海外版

《标准科学》

《标准生活》

《产品安全与召回》

关注「中国标准化」微信公众号,获取更多标准化重要信息!

中国标准化
中国标准的记录者,标准中国的推动者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