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尼黑的圣劳伦斯教堂 | A2405

文摘   2024-06-22 09:46   德国  

△ 圣劳伦斯教堂中殿  © 张弛


圣劳伦斯教堂

St. Laurentius




建筑师:埃米尔·施特凡
地点:慕尼黑,德国
建造时间:1955年
拍摄时间:2023年 春



20 世纪初的德国,为了加强会众在仪式中的参与感,礼仪运动开始被推行。母语被引入宗教礼仪,牧师也不再背对会众,而是面向会众进行仪式,这样祭坛就需要被布置在教堂中央,这便牵涉到空间的变化。因此,推行这些新的宗教理念不光依赖一众神学家,建筑师在这一进程中也发挥了关键作用。鲁道夫·施瓦茨就是其中的重要人物,笔者在此前的几篇文章中介绍过他的作品。本文笔者想要介绍为德国现代教堂建筑做出重要贡献的另一名建筑师 - 埃米尔·施特凡(Emil Steffann)- 的一个作品。

埃米尔·施特凡  图片来自网络

埃米尔·施特凡生于医生家庭,祖先是胡格诺派教徒。一战期间,他作为空军侦察兵服役,此后进入比勒费尔德工艺美术学校和柏林工艺美术学校学习雕塑。1926 年,他旅居意大利,在阿西西与丹麦雕塑家克里斯滕·斯基基尔德(Chresten Skikkild)共事,皈依了天主教,并将注意力转向教堂建筑问题。1931 年,在拜访亚琛圣体教堂时,为之倾倒,遂与年纪相仿的鲁道夫·施瓦茨成为朋友,并加入了奎克伯恩天主教青年运动(Quickborn Catholic Youth Movement),与著名神学家罗曼诺·瓜尔迪尼(Romano Guardini)和海因里希·卡勒菲尔德(Heinrich Kahlefeld)共事,致力于礼仪和教堂建筑的革新。二战期间他与施瓦茨一起参与洛林被毁村庄的重建工作。在法国被关押后,他于1947 年受委托负责科隆教区住宅区的建筑管理工作。1949 年,施特凡与家人搬进了位于梅赫莱姆的一栋预制小木屋(建筑师 Alfons Leitl 设计)。在此期间,他与工作室的同事一起建造了许多教堂、修道院和社会建筑,直至1968年因车祸去世。圣劳伦斯教堂(St. Laurentius)就是在这一时期被设计建造的。

△ 左:施瓦茨 图片来自网络,右:亚琛圣体教堂  © 张弛

△ 两位神学家  左:瓜尔迪尼,右:卡勒菲尔德  图片来自网络

慕尼黑格恩区(Gern)两到五层高的住宅区间的一片绿树成荫的空地上,坐落着由教堂、教区活动室和教区长办公室组成的圣劳伦斯教堂建筑群。教堂接近正南正北,与街区轮廓形成一定角度,是一个覆盖双坡屋顶的矩形空间。带坡顶的连廊将教堂、活动室以及教区办公室相连,围合成一个开放式的庭院,吸引人们进入其中,并在连廊中找到教堂的入口。

△ 卫星图  来自google earth

△ 柱廊  © 张弛

© 张弛

© 张弛

整个建筑群坐落在一个下凹的区域,只有教堂坐落的位置勉强高起一点,使这座并不高的坡屋顶建筑比周围的房屋稍高一点。坡屋顶上曾经覆盖黑灰色瓦片,现已替换为金属屋面。墙体由带有细微层次的红砖砌筑。

△ 教堂西南视角  © 张弛

△ 南侧外墙细节  © 张弛

从圆形拱门进入教堂,先到达一个相对昏暗和低矮的拱廊,连续的圆拱将这一区域与相对明亮的中殿隔开。拱廊的尽头是一个圆拱形的龛,背景墙面覆盖着卡尔·克纳普(Karl Knappe)创作的生命之树马赛克,龛中是圣餐台。圣餐台从圣坛脱离出来,这也是礼仪改革的一部分。对应圣餐台,拱廊成为一个较小的礼拜堂空间。

△ 从柱廊看向教堂入口  © 张弛

△ 入口门把手  © 张弛

△ 入口后侧  © 张弛

△ 入口区拱廊  © 张弛

 © 张弛

△ 柱廊尽头的圣餐台  © 张弛

圣餐台一侧的矮门通向洗礼堂,洗礼堂是教堂建成7年后加建的,其内部空间由砖砌的拱结构构成,因狭小而显得私密,只留一扇小窗,在昏暗中照亮石质的洗礼池,以及洗礼池上方悬挂着的由马克斯·法勒(Max Faller)创作的青铜鸽子。

△ 通向洗礼堂的矮门  © 张弛

△ 洗礼池与青铜鸽子  © 张弛

△ 洗礼池周围的排水槽  © 张弛

中殿空间稍稍高于入口区的拱廊,拱廊上方开了一排拱形的高窗,照亮中殿。另外三面墙壁上设置了拱形的浅龛,与拱廊呼应。内部墙壁刷白,使依靠小型高窗采光的中殿能更明亮一些。整个中殿相对低矮,没有任何柱子和隔墙,浅蓝漆的云杉木天花板不间断地覆盖着顶部,使空间偏水平向。中殿空间和其屋脊并非按照传统形式纵向布置,指向圣坛,而是横向展开。这样,半圆后殿实际位于这个坡顶空间的一侧,被统一在带有坡度的浅蓝色天花板之下,与主体空间无缝衔接。这个半圆后殿的引入,极大丰富了由基本形构成的空间。它消解了厅堂式建筑的简洁轮廓,也为内部空间带来了自由舒展的特质。马蹄形的圣坛一小半在后殿范围内,另外一大半则伸向中殿的中央,被三面整齐的长椅环绕。这样的布置是施特凡通过与慕尼黑神学院成员海因里希·卡勒菲尔德和恩斯特·特维斯的密切合作而完成的,这样的教堂空间形式在当时是全新的,后来也成为现代教堂建筑的典范。

△ 左:圣坛草图,右:共同讨论教堂设计  图片来自网络

△ 教堂平面  图片来自网络

△ 从中殿看入口拱廊  © 张弛

△ 北墙和管风琴  © 张弛

△ 中殿  © 张弛

△ 从拱廊看向圣坛  © 张弛

△ 从中殿看向圣坛  © 张弛

△ 圣坛  © 张弛

△ 墙面与烛台细节  © 张弛

整个空间如此简洁,看似禁欲却能在会众聚集时充满节日的喜庆、自由的明朗和舒适的温暖。一切可能分散注意力的元素均被排除,会众得以专注于宗教活动。曾在这里讲道的海因里希·卡勒菲尔德称这座教堂为 "强调中心的地方"。在梵蒂冈第二次大公会议中,礼仪改革被确认。而在此前几年,这场礼仪改革就已被施特凡预见,并在圣劳伦斯教堂中得到实践。毫无疑问,圣劳伦斯教堂是德国最伟大的现代教堂之一。强调中心的布局、简洁的形式、清晰的结构和真实的材料使它变得卓越。


参考文章:


strasse-der-moderne.de

fritz-schwerdt.de

deu.archinform.net




相关阅读










关于拍摄

本文现场照片采用33x44中画幅相机拍摄。

SUCHER
一个建筑师的取景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