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武汉红色场馆丨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历史见证——武汉国民政府旧址纪念馆
文摘
2024-12-18 20:03
湖北
位于武汉市汉口中山大道(708号)六渡桥下首、民众乐园旁的南洋大楼,曾是大革命时期国共合作的中央政府——武汉国民政府的所在地。南洋大楼是由南洋兄弟烟草公司的创办人、爱国华侨和实业家简照南与简玉阶兄弟投资建造的。大楼于1917年兴建,1921年建成,主楼5层,附楼4层。主楼建筑面积4747平方米,占地面积885平方米;附楼建筑面积1306平方米,占地面积326.5平方米。大楼外观对称布局,气势雄伟,是当年为数不多的设有电梯的楼房。大楼的外墙为36—60厘米厚的砖墙,正面为洗麻石粉面,楼顶建有回廊、圆顶、拱门、钟楼和阳台,富有欧式建筑风格。大楼的一、 二层为营业场所,二层以上为客房;楼内设有舞厅和电影场,装修和设备极尽豪华,是武汉重要的历史文化建筑。随着北伐的胜利进军,国民政府迁都之事也被提上日程。国民政府最终迁都武汉,是国民党左派和共产党人同蒋介石集团展开多次斗争的结果。1924年召开的国民党一大,正式确立了国共第一次合作。1925年,国民政府在广州成立。1926年7月,国民革命军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北伐战争。9月,当北伐军攻克汉阳、汉口,正在武昌激战的时候,蒋介石就提出迁都武汉。10月,国民党中央各省区联席会议在广州举行,决定国民政府继续暂驻广州。在此之后,蒋介石多次致电张静江、谭延闿,继续主张、敦促国民党中央党部移至武昌。在蒋介石的一再请求下,1926年11月16日,国民政府派出宋庆龄、孙科、徐谦、宋子文、陈友仁及苏联顾问鲍罗廷等60余人前往武汉进行考察。11月26日,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临时会议作出迁都武汉的正式决定。随后,迁都事宜有条不紊地开展。12月4日至8日,宋庆龄、鲍罗廷等在庐山牯岭与蒋介石举行军政会议,商讨军事、外交、财政、党务及政府迁都事宜。会上,对迁都问题各方达成共识,皆认为应速准备。5日, 广州的国民政府及国民党中央党部停止办公,国民党中央委员、国民政府委员分批出发前往武汉。国民政府迁都武汉最早由蒋介石提出。然而,此时的他为了控制国民政府,实现独裁,自恃已经军权在握,一反此前的主张,截留第二批北上路经南昌的国民党中央委员和政府委员,并于1927年1月3日在南昌召集中央政治会议第六次临时会议,决定国民党中央党部和国民政府暂驻南昌,待3月1日在南昌召开国民党二届三中全会决定地址后,再行迁移,引发迁都之争。消息一出,全国哗然。武汉临时联席会议召开大会,坚持迁都武汉;南昌方面则决定成立政治会议武汉分会,指定了13名委员,以取消武汉临时联席会议“执行最高职权”的地位。1月15日,武汉临时联席会议就此展开了激烈讨论,最后决定“临时联席会议暂时继续进行”,放弃对是否成立政治分会进行表决。同日,正在武汉的蒋介石在回应各界代表提出的国民党中央党部、国民政府速来武汉的要求时,以“需向中央转达”相搪塞。在蒋介石回赣之后,双方经过几番博弈,最终在2月8日,南昌中央政治会议决定国民党中央党部、国民政府迁移武汉。但是,原驻南昌方面的人员并没有立即启程,武汉临时联席会议也继续开会。2月12日,南昌中央政治会议决定:国民政府驻武昌,国民党中央党部驻汉口。至此,这场迁都之争以武汉方面的胜利告终,国民政府正式迁都武汉。1926年12月,国民政府外交部、财政部、交通部和司法部的部长,部分国民政府委员以及工作人员已经抵达武汉,国民政府主要的行政机关完成了迁移。但是,国民党中央党部、国民政府的其他主要官员尚在途中,而国民党中央党部和国民政府又已宣布在广州停止办公。为了维持国民政府的运 行,鲍罗廷提议成立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国民政府委员临时联席会议,以徐谦为主席,鲍罗延为总顾问,作为过渡形式,行使中央最高职权。12 月下旬,联席会议决定将办公地点迁至汉口南洋大楼。经过紧张筹备,联席会议宣布从1927年1月1日开始正式在南洋大楼办公。南洋大楼登上了全国政治舞台,在中国的近现代史上留下了光辉灿烂的一页。南洋大楼主楼的一楼为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和《革命军日报》编辑部,邓演达和郭沫若为政治部正、副主任;二楼是卫兵室及居室;三楼是武汉临 时联席会议会议室、秘书处;四楼是劳工部、实业部、教育部;五楼是国民政府副官处、海外国民党中央执委会秘书处。附楼则为国民政府工作人员宿 舍。当年,国共两党的重要领导人汪精卫、徐谦、宋庆龄、孙科、宋子文、邓演达、陈友仁、毛泽东、董必武、吴玉章、何香凝、唐生智、詹大悲等均在这里活动过。1927年3月10日至17日,国民党二届三中全会在南洋大楼三楼大厅召开,出席大会的代表共33人,共产党人和国民党左派占绝大多数。改选后的9名中央常务委员中有共产党员谭平山、吴玉章2人。国民政府在原有的外交、财政、交通、司法4部之外增设农政、劳工、实业、教育4部,经宋庆龄提议,又增设卫生部。决定谭平山为农政部部长,苏兆征为劳工部部 长,孔祥熙为实业部部长,顾孟余为教育部部长,刘瑞恒为卫生部部长,推选邓演达为总政治部主任。会议坚持了孙中山“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限制了蒋介石的军事独裁,提高了党权,支持了工农运动,是一次共产党人和国民党左派对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右派斗争取得重要成果的会议。在这次全会上,经过宋庆龄、邓演达、何香凝等国民党左派及共产党人的努力,通过了《统一革命势力决议案》《统一党的领导机关决议案》《军 事委员会组织大纲》等议案,和《对全体党员的训令》《对全国民众宣言》 等文件。重申孙中山的三大政策和坚持国共合作的革命原则,强调要提高党 权,发扬民主、实行集体领导,防止党内投机腐化与个人独裁军事专政之倾向。并采取一系列措施限制蒋介石的个人独裁,实际上罢免了他的国民党中 央常务委员会主席和军事委员会主席职务,挫败了他在南昌另立中央的企图。这些政策,有利于壮大革命力量,推动反帝反封建的国民革命的蓬勃发展。武汉国民政府是由中国共产党参加并领导的,以国民党左派为主的,国共合作的联合政权。国民政府在汉期间,在内政外交上颇有建树,共作出200多项重要决议,内容涉及整顿交通、金融,处理劳资纠纷,惩治土豪劣绅等。其中最重要、最有影响的,是领导中国人民收回汉口、九江英租界,一洗中国人民近百年的屈辱,显示了中国人民的伟大力量。1927年1月3日下午3时许,武汉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宣传队队员来到汉口英租界附近的江汉关门前广场,向民众进行演讲,秩序井然。英租界当局如临大敌,急调大批武装水兵登陆,于沙包前置电网、架机关枪,取作战姿势,放枪威吓、驱逐民众,并用刺刀在人丛中乱杀,史称一三惨案。一三惨案的发生成为武汉人民收回英租界的导火索。1月6日,九江亦发生英兵枪杀中国工人的惨案。扬子江畔、浔阳江头的血案坚定了中国人民收回英租界的决心。武汉各界纷纷要求收回英租界,国民政府也派出外交部部长陈友仁与英国进行谈判。2月19日至20日,陈友仁代表国民政府同英国使馆参赞阿马利分别签署了《收回汉口英租界之协定》《收回九江英租界之协定》,正式收回租界。这是中国人民第一次依靠自己的力量收回外国租界,开创了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外交史上的新纪元,也进一步促进了要求废除不平等条约、收回外国租界的民族主义思想的广泛传播,推动了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发展。汉口、九江英租界的收回,不仅给了英帝国主义以沉重的打击,也给美、日、法等其他帝国主义列强带来极大的震慑。1927年7月15日,汪精卫公开背叛革命,导致第一次国共合作彻底破裂。宁汉合流后,武汉国民政府从形式上宣告结束。自1926年12月在武汉成立临时联席会议开始,至宁汉合流止,武汉国民政府只存在了9个月的时间。在此期间,国民党内部不同派别之间斗争激 烈。最终在中国共产党人与国民党左派人士的共同努力下,才建立了由共产党在一定程度上领导的,无产阶级在一定程度上参加的,工人、农民、城市 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以及一部分地主阶级联合的,带有一定程度的新的民主色彩的政权。武汉国民政府所开展的革命活动,总体上是在坚持“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和在国共合作的形式下进行的。正因如此,武汉的革命运动才得以蓬勃发展,全国的反帝反封建斗争才取得了重大胜利。武汉国民政府结束后,南洋大楼仍归南洋兄弟烟草公司汉口分公司所有。抗日战争武汉沦陷后,南洋烟厂搬迁到重庆营业,南洋大楼和汉口分公司在硚口仁寿路的厂房均被日军占用,直至抗战胜利后才得以收回。武汉解放后,南洋兄弟烟草公司汉口分公司由武汉市人民政府接管。原在南洋大楼的生产经营业务迁至硚口烟厂,改名为“武汉卷烟厂”,南洋大楼成为烟厂职工宿舍。1983年,在市委、市政府、市人大、市政协的支持下,武汉卷烟厂搬迁了楼内108家住户,并投入500万元对旧址进行了全面维修。1988 年1月,武汉市文物管理部门在南阳大楼三楼复原了国民党二届三中全会会场和武汉国民政府部分办公用房,举办武汉国民政府史迹陈列展览,1989 年正式对外开放。1996年11月20日,武汉国民政府旧址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7年,市委、市政府将武汉国民政府旧址管理所更名为武汉国民政府旧址纪念馆。2016年9月入选首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名录。武汉国民政府是在北伐战争的胜利发展中,在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大革命洪流中建立起来的。它在中国近现代史、中共党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武汉国民政府旧址是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历史见证,也是大革命时期惊心动魄的政治斗争的缩影,虽历时短暂,但它所承载的政治风云, 影响了这座城市和整个国家,并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