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武汉红色场馆丨铁血濯丹心 水杉昭英烈——北伐独立团烈士陵园
文摘
2024-12-06 18:35
湖北
漫步在繁华的街道口商圈,感受着时尚的都市气息,很少有人知道,就在这片闹市的街区中,隐藏着一方静谧之处,那就是位于武昌街道口洪山南 麓、武珞路361号的北伐独立团烈士陵园。安静肃穆的陵园依山向阳,绿树葱茏,与洪山宝塔交相辉映。了解陵园,要先从一支英雄的部队讲起。大革命时期,有这样一支英雄的部队——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独立团。独立团是由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的一支革命武装,以共产党员、共青团员为骨 干,共产党员叶挺任团长,因此又被称为叶挺独立团(以下简称“独立团”)。叶挺独立团的创建,与中国共产党早期对军事斗争的探索密切相关。1924年国共合作后,共产党参与创办黄埔军校,“开始懂得军事的重要”。同年11月,时任中共两广区委委员长兼军事部部长的周恩来征得孙中山同意,组建“建国陆海军大元帅府铁甲车队”(以下简称“铁甲车队”)。这是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的首支正规武装,也是独立团的前身。“铁甲车队所有人员的配备与调动,都是中共两广区委决定的;铁甲车队的工作与活动等问题,也是直接请示区委陈延年和周恩来等同志解决的。”1925年11月21日,在周恩来指导下,以铁甲车队为基础,以黄埔军校学生为骨干,在广东肇庆组建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第十二师第三十四团,团部设在肇庆阅江楼。1926年1月,第三十四团奉命改番号为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独立团。独立团内部建立中共支部,团部、直属队和3个营均建立党小组。
秉承黄埔军校严格的军事训练和救国救民的政治思想,叶挺独立团从组建伊始便表现出英勇的战斗力。1926年5月1日,早于誓师北伐两个月,独立团被任命为“北伐先遣队”,由肇庆、新会分头出发,先期开启北伐征程。此时全团官兵有2100人。独立团奋勇杀敌,在湖南前线,首战渌田,长驱醴陵,攻克平江;8月底,在湖北前线,连克汀泗桥、贺胜桥,打开武汉南大门,直逼武昌城下;在随后9至10月间的攻占武昌城之役中,独立团继续发挥出先遣部队和主力部队的作用,为北伐军攻克武昌立下汗马功劳。国民革命军占领武昌后,独立团扩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十一军第二十五师。在随后的革命岁月中,以独立团为骨干的部队继续谱写着辉煌。大革命失败后,他们参加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是红四军、红一军团的骨干部队;作为主力,他们参加了中央红军的历次重大战役,是中央红军长征路上的开路先锋。独立团,是后来中国陆军四大王牌师之一——第一二七师的前身,朱德元帅曾评价说,叶挺独立团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和研究军史的 “老根”。武昌,是北洋军阀在南方地区的重要营垒。武昌城之役,对整个北伐战争战略意义重大。高耸的城墙、坚固的工事,加之吴佩孚增调部队重兵死守, 使攻打武昌城并非易事。事实证明,北伐军及独立团的确遭遇了“硬骨头”。最初,独立团仅参与攻城。前两次攻城失利后,1926年9月5日北伐军第3次攻城。蒋介石任命李宗仁为攻城司令,命令“武昌限于四十八小时内攻下”,以独立团和第三十六团等为攻城主力部队。独立团第一营在营长、共产党员曹渊的带领下担任“奋勇队”,任务为突破通湘门、宾阳门。全营战士群情振奋,斗志倍增,纷纷留下遗书以示决心。这在日后国民革命军和武汉百姓中留下佳话:“古有抬棺出阵的故事,今有留书攻城的壮举。”他们冒着枪林弹雨,登云梯、爬高墙,与数十倍于己的敌人展开肉搏战。然而这一次攻城依然失利,敌军居高临下,以猛烈的火力扫射,一营官兵轮番强攻,伤亡惨重。攻城时独立团将士表现出“牺牲自我、普救天下”的革命精神,“虽受敌猛烈扫射,但各官兵奋不顾身,均争先登城。待敌之机枪、手榴弹及迫击炮等一齐并发,登城官兵完全击毙。各官兵虽再接再厉,仍多死于敌人手榴弹、机关枪之下”。曹渊牺牲之前,曾手书字条给团长叶挺:“团长:天已露晓,登城无望。职营伤亡将尽,现仅十余人,但革命军人有进无退,如何处理,请指示。”《叶挺同志参战报告》对此亦有详细记录:“九月五日独团奉命为攻城部队,以第一营为奋勇队,拟以竹梯攀登城垣,天未明全营迫近城下,受敌猛烈射击,加之以手榴弹及大炮之威力,不二十分钟全营几为敌覆灭,第二营加上亦受大害,至天明乃不得不撤退。……现城尚未攻破,阵亡官兵均曝尸城下,无法收取,亦云惨矣。”第七军军长、攻城总指挥李宗仁,数十年后仍清楚地记得:“四军独立团虽潜至城脚,挂梯数具,官兵相继攀登。然敌方机枪弹如雨下,登城官兵悉数被击毙,无一幸免,牺牲的惨烈达至极点。” 独立团“革命军人有进无退”的勇敢精神和战斗作风不仅名扬千古、彪炳青史,更激励着北伐将士继续奋勇攻城。三次攻城不利,北伐军转而围困封锁武昌城。1926年9月14日,北伐军总司令部正式发布封锁武昌令,独立团负责围困通湘门一带。9月26日起,独立团以铁甲车推进至通湘门, 掩护工兵作业,以掘地道的方式攻城。10月1日,武昌城通湘门外,独立团歼灭企图突围的敌军1000余人。20余天的围城扭转了战局。10月10日,北伐军对武昌城发起总攻。独立团最先架起云梯攻入通湘门,分三路向蛇山攻击,歼灭大量敌人,俘敌470余人,并与敌余部展开巷战。继15年前辛亥首义之后,千年古城武昌再度传来振奋人心的消息:经过1个多月的激烈战斗,独立团终于登上了武昌城,创造了北伐战争史上最为辉煌的战绩。自此,连同9月6日、7日攻下的汉阳、汉口,武汉三镇均被北伐军占领。以独立团为主力部队的北伐军攻克武汉,俘虏直系军阀官兵万余人,打垮了吴佩孚的势力,推动了两湖地区的革命运动。随着1927年1月1日国民政府迁都武汉,武汉一度成为国民革命的中心和国共合作的重要政治舞 台,被誉为革命的“红都”。北伐独立团烈士陵园,初为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独立团攻城阵亡官兵烈士墓,1927年初由叶挺主持修建。北伐期间,独立团有380余名官兵英勇牺牲, 仅武昌战役就有曹渊等191名官兵阵亡。攻克武昌后,经叶挺提议,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同意,为攻打武昌城阵亡的官兵修建合葬墓。1927年1月,北伐军第四军举行追悼北伐阵亡将士大会。同月,独立团攻打武昌城阵亡官兵烈士墓在武昌的洪山南麓建成。新中国成立后,北伐独立团烈士陵园先后多次维修和扩建。1954年,曾对烈士墓进行维修。1980年,烈士墓正式扩建为北伐独立团烈士陵园,陵园坐北朝南,呈长方形,面积扩大到8000平方米,新修陵道长300米。1986年,陵园修建牌坊和纪念碑。1987年,在纪念碑后、烈士墓前,曹渊半身铜像竖立起来。2016年,为纪念北伐战争90周年,陵园将东南角原办公住房改建为叶挺独立团武昌纪念馆。如今的北伐独立团烈士陵园占地面积已有12000平方米,由牌坊、纪念碑、曹渊半身铜像、烈士墓和叶挺独立团武昌纪念馆等组成。走进陵园,迎面首先看到的是牌坊。牌坊四柱三门,高10米、宽15米,钢筋水泥结构。牌坊正上方,邓小平亲笔题写的“独立团烈士陵园”高悬在具有民国建筑风格的蓝色琉璃瓦下面。穿过牌坊,郁郁葱葱的常青树如同披甲武士,分列陵园道路两旁。沿着陵道走到陵园正中心,矗立着高12米、宽2.7米的白色烈士纪念碑。纪念碑正面镌刻着徐向前元帅1985年题写的“北伐战争中牺牲的革命先烈永垂不朽”。碑座上刻有大理石碑记,对独立团组建的基本情况、北伐期间的一系列战功,尤其是对其在武昌战役中的英勇表现等一一进行了介绍。绕过纪念碑,沿着陵道往里走,看到的便是独立团一营营长曹渊烈士的半身铜像。这位黄埔军校一期出身、在北伐期间立下汗马功勋的共产党员,武昌之役英勇牺牲时年仅24岁。曹渊烈士的半身铜像面容刚毅、英姿威武,安放在像座上。像座正南面是徐向前元帅1985年元月亲笔题写的“曹渊烈士纪念碑”,像座正北面铭刻着曹渊烈士的生平事略。继续沿陵道走向陵园深处,是191位阵亡官兵的合葬墓(以下简称“烈士墓”)。烈士墓上镶有石碑,碑基上刻有大理石碑记,碑额上镌刻“精神不死”,正中刻有“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独立团北伐攻城阵亡官兵诸烈士墓”,并附有铭文:“先烈之血!”“主义之花!”“无产阶级的牺牲者!”“诸烈士的血铸成了铁军的荣誉!”石碑左侧刻有独立团191位牺牲官兵的名字,即“武昌城之役阵亡官长姓名”;右侧镌刻著名历史学家、华中师范大学严昌洪教授于2011年11月为陵园所写的《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独立团北伐攻城阵亡官兵诸烈士墓记》。烈士墓的四周种植着191棵伟岸挺拔的水杉,象征191位烈士的英灵,寄托着人民群众对英烈的缅怀与崇敬。返回陵园大门,右手边一座民国风格的二层小楼,是为纪念北伐90周年而新建的展览馆——叶挺独立团武昌纪念馆,对民众免费开放。纪念馆如同一座历史宝库,向我们再现了独立团由创建到成长为人民解放军英雄部队的曲折经过,从北伐战争期间“打倒军阀、除列强”的光辉战斗历程,到武昌攻城战役中视死如归、奋勇杀敌的英勇表现,再到保卫武汉、参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起义的奋斗征程。“璀璨将星”是对独立团官兵群像的最佳概括,他们或英勇牺牲于革命战争年代,或走进共和国、成为战功赫赫的将军。展墙上一首《叶挺独立团团歌》表现了独立团的革命精神。值得一提的是,纪念馆还用一张张老照片展示了武汉城区(以武昌为主,兼及汉口、汉阳)的历史旧貌和市井生活,让我们从中感受到近代以来的武汉城市史。作为知名红色革命纪念场馆,北伐独立团烈士陵园早在1956年11月即被列为湖北省文物保护单位,1989年被批准为武汉市重点烈士纪念建筑保护单位,1995年3月被列为湖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铁血濯丹心,水杉昭英烈。静谧方寸之间,英烈已逝,但其精神丰碑永垂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