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语
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文化力量,是最深沉、最持久、最强大的力量。为增强文化自觉,勇担文化使命,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即日起,绥江县融媒体中心将开设“文化绥江”专栏,全方位、多角度挖掘和展现绥江厚重的历史文化和丰富的人文资源。
共和国的旗帜上有你们血染的风采
文/水湘宛儿
作者简介:水湘宛儿,昭通作协会员,有诗歌作品发表于《昭通文学》、《滇池》、《东坡风》、《西部作家》、《东方风情》等刊物。
这位身着军装、身材瘦削、满头银丝、坐在台上向全县400多名科级干部深情讲述自己战斗经历的七旬老人,是我的大伯、二等功臣廖自富。聆听他感人的战斗故事,已经不是一两次了,但于我,每一次,都是心灵的洗礼,每一次,都有深深的震撼。
大伯是父亲唯一的兄长,也是我们心中最尊敬和崇拜的战斗英雄。大伯曾自豪地告诉我们:他入伍所在的一营,曾在淮海战役中,一个营阻止了国民党军两个团的轮番进攻,像钉子一样牢牢地钉在阵地上,为大部队全歼黄维兵团赢得了宝贵时间。战后,总前委授予一营“钢铁营”荣誉称号,并获得“攻如锥,守如钉”的锦旗。2019年国庆大阅兵,钢铁营的战旗在北京天安门广场接受了习主席和全国人民的检阅。
很多年过去了,饭桌前,火炉边,院坝里,随大伯踏着硝烟,一遍遍追忆那段气壮山河的战斗故事,依然让我们乐此不彼。曾经的戎马生涯,是大伯一生的荣光,也是大伯脑海里一段永不磨灭的记忆。
大伯于1968年参军入伍。1978年12月,已是排长的大伯经部队批准,转业回归故里。正当他准备接受组织安排,开启新的人生之旅时,部队突然发来急电,令他火速归队!
作为一名军人,大伯当然知道部队的急电意味着什么。“若有战,召必回”,这是军人的职责和誓言,更是使命与担当。大伯没有丝毫犹豫,火速回到了部队。
1979年1月,大伯被任命为三连连长,率领部队开拔到云南河口橡胶农场安营扎寨。
自卫还击战打响前夕,大伯接到了上级下达给他们连队穿插作战的战斗任务。要在2月17日凌晨七点前到达果驳332高地,会同一一二团七连切断敌人退路,对坝洒县城守敌形成关门打狗的态势。
在16日晚上出征前的誓师大会上,营党委提出了“发扬老传统,打出新威风,为‘钢铁营’的光荣战史谱写新篇章,为祖国争光,为人民争光”的战斗口号。这口号,像一团烈火,熊熊燃烧在三连战士的胸膛:“老一辈能使敌人闻风丧胆,我们新一辈定让‘钢铁营’威名远扬”!
烈火见真金,战斗出英雄。2月17日凌晨,天,下着蒙蒙细雨。借着每人左臂扎的白毛巾微光,部队小心翼翼地向红河前进。
到达渡河点,大伯命令三排先过河,占领滩头阵地担任警戒,掩护连主力过河。
在大伯的指挥下,浊浪翻滚的河面上,一只只飞舟载着英勇的三连战士,像脱弦的利剑,劈波斩浪划向对岸。
“为祖国而战,为人民而战,用鲜血和生命捍卫中华民族的尊严,为‘钢铁营’打出新的荣誉”!三连战士豪情万丈,向祖国立下钢铁誓言。
顺利渡河后,大伯率领全连战士借着夜幕作掩护,沿着山梁,钻草丛,过山涧,健步如飞地向敌后奔袭。
在铁厂河居民点附近,担任开路任务的三排突然与敌人遭遇。敌人的两挺重机枪居高临下,疯狂扫射,封锁了三连前进的道路。大伯迅速赶到三排进行火力侦察后当机立断:必须冲过去!随即指挥火箭筒手以最快的速度打掉敌机枪火力。
敌军在三连强有力的攻势下,落荒而逃,躲进了坑道。大伯命令全连趁势穿过居民点,快速前进。
来到十四号高地前沿,部队被一座两百多米高的陡坡拦住了去路。
“‘钢铁营’的战士决不能被困难吓到,拼死拼活也要按时插到敌后”!
没有道路,战士们就蹬着湿漉漉的陡坡,抓住锋利的茅草,身子伏在地上向上爬去。昏倒了,苏醒过来继续爬;滚下去了,抖擞精神继续攀。跟随大伯的电台兵朱卿昏过去了,大伯将他背上的电台取下来背在自己身上,扶着他艰难地一边向上爬,一边指挥部队前进,一边与上级联系。
快到山顶时,大伯踩滑掉到一个草丛里,左手被荆棘划破,鲜血直流。简单包扎后,他带着部队继续前进。终于提前二十五分钟到达了指定地点,斩断了坝洒守敌逃跑的退路。
2月17日,大部队总攻开始。大伯命令三连战士沉着应战,将敌方靠近再打。当越军进到阵地前二十米处,一颗颗手榴弹投向敌群,轻、重机枪、步枪同时开火:“坚决堵住敌人,绝不让一个越寇从‘钢铁营’战士手里逃生”!
坝洒之战,大伯率领三连战士坚守阵地两天一夜,采取“断后路,包围住,先围而后歼”的战术手段,关门打狗、堵笼捉鸡,打退敌人的五次反扑,一次增援,保证部队主力在坝洒地区打了一个干净利落的歼灭战,受到了中央军委的通令嘉奖。
2月24日,大伯所在连队受领了攻打563高地的作战任务。563高地位于宝胜至柑塘的交通要道,山峰陡峭,易守难攻。
“拿下563,经受党考验,为‘钢铁营’的战旗增添新的光彩!”这响亮的口号,激荡着每个战士的心田,鼓舞着全连英勇战斗。
战斗一开始就打得十分激烈。突击排排长王伦智牺牲了,一班代理班长柳修权、三班副班长王抗烈身负重伤,几名战士也相继倒在了血泊之中……
突击排进攻受阻,大伯立即调整战略部署,令突击排分成三路进行攻击。
敌人的第一道战壕被占领后,突击排继续向第二道防线发起攻击。英勇的战士们冒着敌人密集的枪弹冲向敌阵,前赴后继与敌进行诛死拼杀。
战斗中,一发炮弹落在大伯身后不远处,泥土落满了他的一身,耳朵震得嗡嗡直叫。这时,一名小战士来到大伯身边,告诉他,他们班长牺牲了,其他同志都负了伤。大伯说,不要怕,你把负伤的同志背到营地救护所去。
有了大伯的鼓励,小战士变得很勇敢,他光荣地完成了连长交给的任务,还荣立了三等功。
在上级炮火的支援下,大伯率领全连与敌人展开了拉锯战。经过近四小时的激战,一举攻占了563高地,为大部队围攻柑塘守敌打开了通道。
大伯说,那场战役中,战友们舍身忘死,英勇作战的情形,至今仍历历在目:
党员何军林在攻打563高地中主动请战,去炸毁敌人的暗堡。在胸部、臂部被敌人的四发子弹同时打伤后,依然忍住剧痛,一步一步艰难地向暗堡爬去。敌人的暗堡被炸毁了,他却壮烈牺牲;
侦察班副班长张建忠在前面探路时被敌人发现,头部、胸部多处中弹。医疗队赶到时,他却坚定地说自己没事,继续战斗。直到牺牲在前沿阵地上;
一班战斗小组长谢贤海被敌人的一发子弹打中喉咙,鲜血直流。讲话困难的他坚持用手势指挥战斗,终因伤势过重壮烈牺牲;
一班代理班长柳修权身负五处重伤,仍然坚守在火线上指挥战斗,直到消灭敌人的两名机枪射手后昏迷过去,才被战友们抬下阵地……
在2022年县上的双拥文艺晚会上,大伯被请到了晚会现场。当主持人问他:在坝洒战斗中,您在自己负伤的情况下,是什么力量让您背起电台,继续战斗?
古稀之年的大伯用铿锵有力的声音坚定地回答:因为我是连长,我绝不能倒下!
1985年,大伯从部队转业,回到家乡工作。
硝烟已散,精神永存。在转业后的日子里,大伯总会忆起那段与战友们在枪林弹雨中风雨同舟、在血雨腥风中生死与共的战斗经历,忆起那些永远长眠在祖国南疆的战友。他奋笔书写回忆录,追忆过去那段不平凡的历史,将一个铁血军人赤胆忠心的家国情怀倾注于笔尖,浓缩在字里行间,告诫子孙后代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退休后,大伯自愿担起了红色基因的传播者,成为县上“五老”宣讲团成员、中小学优秀退役军人校外辅导员。他要把曾经战友们为维护国家尊严、捍卫领土完整奋勇杀敌的英雄事迹,舍生忘死、保家卫国的战斗精神讲出来,对青山讲,对军人讲,对学生讲,对百姓讲:
“四十多年过去了,作为那场战争的幸存者,我曾亲眼目睹与我并肩作战的战友们一个个倒了下去。我连十多名战士,他们静静地躺在了南疆的烈士陵园。我曾多次前往蒙自烈士陵园,为牺牲的战友们扫墓。看见他们的墓碑,看见80岁高龄的老人抚摸着墓碑上儿子的遗像肝肠寸断,我心如刀绞。他们都才十八、九岁啊!甚至有些父母至今还不知道自己的儿子葬在何处……”
多少次,大伯拖着年迈的身躯来到学校,用自己的亲身经历,用身边一个个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教育着下一代,将红色火种一遍遍播撒;多少次,他走进军营,与和平年代最可爱的人,重温当年枪林弹雨的峥嵘岁月,将英雄赞歌一遍遍传颂。勿论严寒酷暑,坐在宣讲台上的大伯永远是一身虽已泛白,但却干净整洁的旧军装。光阴荏苒,岁月经年,穿上军装的老英雄正气凛然,风采依旧。
一次,在绥江职业高级中学宣讲结束后,学生们被烽火岁月里英勇的战士们坚守阵地、不怕牺牲的革命气节深深打动。他们把大伯“堵”在学校的操场,围着老英雄不停地问这问那:您打仗害怕过吗?您的伤口,痊愈了吗?看到身边的战友牺牲了,您流泪了吗……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宣讲结束后,莘莘学子们自发地写下了对革命军人的无限爱戴和敬仰:“他们是从天而降的英雄,又是挺身而出的凡人”;“为民之忧而忧,为民之安而守”;“总想沏一壶热茶,抵御那边防哨所的阵阵寒风,总想编一只花环,戴在那铮铮铁骨的战士颈上”……
2021年4月,大伯被邀请参加县上的“千人快闪颂祖国”活动:“小女孩搀扶着对越自卫还击战时任尖刀连连长,后任钢铁营营长的廖自富老人走上台阶,对着毛主席塑像,行庄严的军礼。”身着军装的大伯一身正气,胸前闪闪发光、曾经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勋章照耀着现场的人群。
在县上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纪念大会上,作为“光荣在党50周年”纪念章获得者代表,大伯被工作人员搀扶着上台发言。他动情地说:“光荣在党的50年,是我对党最长情的告白。曾经,作为一名军人,我身着军装,面对鲜红的党旗,许下最庄重的誓言。之后无论是在战场、转业后的工作岗位直至退休,我始终秉持着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的原则,永葆军人本色,让红色基因代代传承。”
2022年9月,绥江烈士陵园建成。大伯找到我,颤抖着双手从贴胸的口袋里摸出一个红布包,一层一层小心翼翼地打开,拿出一张虽已破损、但却干干净净、折得整整齐齐的毛巾,上面印有“自卫还击 保卫边疆 胜利纪念”几个鲜红的大字。大伯说,这是战争胜利后中央慰问团赠送的纪念品,几十年来,他一直珍藏。
如今,这张毛巾和昆明军区授予三连的“尖刀连”锦旗,连同“尖刀连”的英雄事迹,被陈列在绥江烈士纪念馆“浴血南疆,守护安宁”展区里,接受着游人的注目和敬仰,静静诉说着先烈们战争中的浴血奋战和不屈不挠,告诫着后人要永远铭记那段难忘的历史。
“曾砺尖刀娴闪击,更屯虎旅饮嘉陵”。这是绥江籍诗人黄发滨对大伯戎马生涯的真实写照。在大伯英雄事迹的感染和熏陶下,我对军人骨子里的坚守与担当有了新的理解和诠释。这种坚守与担当,是“壮志从军守雪山,力歼贼寇未生还”的戍边英雄陈祥榕怀着一片热忱写下的铮铮誓言:“清澈的爱,只为中国”;是汶川地震时,15名空降兵写下遗书后,从5000米高空中那自杀式地一跳:“如果我没有回来,别哭,等这里重建后你再来看我”;是零下40度的死鹰岭,129名战士把唇亡齿寒的责任,扛在冻僵的身躯,保持着随时准备战斗的姿态,冰冻成的红色丰碑……
作为一名曾经的退役军人事务工作者,在绥江烈士陵园,我曾看到身着军装的老军人在战友墓碑前深深一躬后的清泪两行;看到年轻的武警战士下葬烈士遗骸时,七尺男儿的双膝下跪;看到年迈的父亲佝偻着身子一遍遍抚摸儿子碑文时的痛不欲生……
“妈妈 /多想来到你的身旁/告诉你/我已化作尘埃/植于他乡/我已头顶烈士的光环/永远长眠在青山脚下”……当我为解放战争时牺牲在绥江、至今没能寻到其亲属的山东籍烈士李正忠写下这段诗文,早已泪湿眼眶。山河无恙,是因为有无数先烈前赴后继,将民族的尊严捍卫;国泰民安,是因为有千万英雄舍家纾难,将生命的热血抛洒。
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不过是有你们在为我们负重前行。大伯说:“穿上这身军装,我们今生无悔。我们无愧于共和国的卫士,无愧于时代的中国军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