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政府建设应知应会30问

文摘   2024-11-12 16:56   广西  

1.依法执政、依法行政的形成和发展?


答:(1)依法执政: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宣告成立,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开始了在中国的全面执政。1997年,党的十五大确立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基本方略。2002年,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任务。2004年,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作出《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在这一决定中,党以长期执政的经验为基础,提出了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命题,这在党的文献中还是第一次,也是我们党第一提出依法执政。(2)依法行政:1999年,国务院发布了《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依法行政的决定》。2004年3月,国务院又发布了《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确立了建立法治政府的目标,明确规定了其后十年全面推进依法行政的指导思想和具体目标,基本原则和要求、主要任务和措施。2007年党的十七大、2012年党的十八大都强调依法行政,习近平总书记一再论及并反复强调政府必须依法行政。

2.“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的方针是什么时候提出?什么时候确立“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基本方略?什么时候将这一治国基本方略载入宪法?


答: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会全会提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的方针。1997年党的十五大确立“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基本方略。1999年3月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将其载入宪法,确定为宪法原则。

3.首次提出“依法治国”的方针是在什么时候?是谁提出?


答:1996年2月8日,在中共中央举办的中央领导同志法制讲座上,江泽民总书记就实行和坚持依法治国,保障国家长治久安发表了讲话,指出:“依法治国是社会进步、社会文明的一个重要标志,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然要求。”

4.“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依法治国方针是在什么时候提出?这一新的十六字方针是如何确认和确立?


答:2011年,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6周年大会上的讲话进一步提出“要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在全社会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不断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进程,实现国家各项工作法治化。”党的十八大以报告的形式,正式确认和确立,明确要求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5.“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是在什么时候强调?


答:党的十八大闭幕后,习近平就提出建设法治中国,并强调“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

6.2013年11月召开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确立了什么法治改革内容和目标?


答:将“推进法治中国建设”作为改革的重要内容和目标加以确立。宣布:“建设法治中国,必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法治中国作为一个改革目标和法治目标得到了中国共产党组织决定的正式认可和郑重确定。

7.2014年,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什么决定?作出什么总体部署?


答:2014年,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为总目标和总抓手,对全面依法治国作出了战略决策和总体部署。

8.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是什么?


答: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9.全面依法治国根本目的是什么?


答:依法保障人民权益。

10.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什么时候组建?委员会办公室设在哪里?委员会主任由谁担任?


答: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于2018年3月组建,是领导全面依法治国的决策议事协调机构,委员会办公室设在司法部,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担任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主任。

11.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新十六字方针是什么?在推进依法治国、建设法治中国中各自的作用?


答: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其中:“科学立法”是推进依法治国、建设法治中国的前提;“严格执法”是推进依法治国、建设法治中国的关键;“公正司法”是推进依法治国、建设法治中国的保障;“全民守法”是推进依法治国、建设法治中国的基础。

12.依法治国的基本含义?


答: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行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内容,其基本含义是在全社会和全体公民中培养自觉尊重法律、维护法律权威、严格依法办事的观念,使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务、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的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规范化、程序化和法治化。具体包括以下基本内涵:(1)法律面前人人平等;(2)树立和维护法律权威;(3)严格依法办事。

13.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答:2015年,党中央提出了“习近平关于全面依法治国重要论述”。2018年,党中央提出了“习近平全面依法治国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2020年11月16至17日,在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上,党中央正式明确提出了“习近平法治思想”。

14.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地位作用?共有几个坚持?核心要义和理论精髓体现在哪?


答: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明确了习近平法治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共有“11个坚持”,其核心要义和理论精髓集中体现在“11个坚持”:
(1)坚持党对全面依法治国的领导。党的领导是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国际国内环境越是复杂,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任务越是繁重,越要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手段巩固执政地位、改善执政方式、提高执政能力,保证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全面依法治国是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健全党领导全面依法治国的制度和工作机制,推进党的领导制度化、法治化,通过法治保障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有效实施。
(2)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全面依法治国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是人民,必须坚持为了人民、依靠人民。要把体现人民利益、反映人民愿望、维护人民权益、增进人民福祉落实到全面依法治国各领域全过程。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根本目的是依法保障人民权益。要积极回应人民群众新要求新期待,系统研究谋划和解决法治领域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用法治保障人民安居乐业。
(3)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本质上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法治领域的具体体现。既要立足当前,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深层次问题;又要着眼长远,筑法治之基、行法治之力、积法治之势,促进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长期性的制度保障。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从我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实践中探索适合自己的法治道路,同时借鉴国外法治有益成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夯实法治基础。
(4)坚持依宪治国、依宪执政。党领导人民制定宪法法律,领导人民实施宪法法律,党自身要在宪法法律范围内活动。全国各族人民、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都必须以宪法为根本的活动准则,都负有维护宪法尊严、保证宪法实施的职责。坚持依宪治国、依宪执政,就包括坚持宪法确定的中国共产党领导地位不动摇,坚持宪法确定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不动摇。
(5)坚持在法治轨道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只有全面依法治国才能有效保障国家治理体系的系统性、规范性、协调性,才能最大限度凝聚社会共识。在统筹推进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的实践中,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我们要更加重视法治、厉行法治,更好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重要作用,坚持依法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
(6)坚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是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总抓手。要加快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要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实现法治和德治相辅相成、相得益彰。要积极推进国家安全、科技创新、公共卫生、生物安全、生态文明、防范风险、涉外法治等重要领域立法,健全国家治理急需的法律制度、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必备的法律制度,以良法善治保障新业态新模式健康发展。
(7)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全面依法治国是一个系统工程,要整体谋划,更加注重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法治政府建设是重点任务和主体工程,要率先突破,用法治给行政权力定规矩、划界限,规范行政决策程序,加快转变政府职能。要推进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提高司法公信力。普法工作要在针对性和实效性上下功夫,特别是要加强青少年法治教育,不断提升全体公民法治意识和法治素养。要完善预防性法律制度,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8)坚持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要继续推进法治领域改革,解决好立法、执法、司法、守法等领域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公平正义是司法的灵魂和生命。要深化司法责任制综合配套改革,加强司法制约监督,健全社会公平正义法治保障制度,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要加快构建规范高效的制约监督体系。要推动扫黑除恶常态化,坚决打击黑恶势力及其“保护伞”,让城乡更安宁、群众更安乐。
(9)坚持统筹推进国内法治和涉外法治。要加快涉外法治工作战略布局,协调推进国内治理和国际治理,更好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要强化法治思维,运用法治方式,有效应对挑战、防范风险,综合利用立法、执法、司法等手段开展斗争,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尊严和核心利益。要推动全球治理变革,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10)坚持建设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法治工作队伍。要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推进法治专门队伍革命化、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确保做到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忠于法律。要教育引导法律服务工作者坚持正确政治方向,依法依规诚信执业,认真履行社会责任。
(11)坚持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各级领导干部要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全面依法治国的重大决策部署,带头尊崇法治、敬畏法律,了解法律、掌握法律,不断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应对风险的能力,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模范。要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确保全面依法治国各项任务真正落到实处。

15.习近平法治思想的重大意义是什么?


答: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深刻回答了为什么要全面依法治国、怎样全面依法治国这个重大时代课题。

16.领导干部在全面依法治国中的作用是什么?


答:具体行使党的执政权和国家立法权、行政权、监察权、司法权,是全面依法治国的关键。

17.推进全面依法治国“两个决不”是什么?


答:决不照搬别国模式和做法,决不走西方所谓“宪政”“三权鼎立”“司法独立”的路子。

18.宪法第五条关于建设法治国家是如何规定的?


答: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国家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和尊严;一切法律、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都不得同宪法相抵触;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都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一切违反宪法和法律的行为,必须予以追究;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

19.《法治中国建设规划(2021-2025年)》的总体目标?


答:建设法治中国,应当实现法律规范科学完备统一,执法司法公正高效权威,权力运行受到有效制约监督,人民合法权益得到充分尊重保障,法治信仰普遍确立,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全面建成。到2025年,党领导全面依法治国体制机制更加健全,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更加完备,职责明确、依法行政的政府治理体系日益健全,相互配合、相互制约的司法权运行机制更加科学有效,法治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党内法规体系更加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初步形成。到2035年,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基本建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基本形成,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得到充分保障,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

20.《法治中国建设规划(2020-2025)》的重要意义?


答:规划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个关于法治中国建设的专门规划,是新时代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纲领性文件,是“十四五”时期统筹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的总蓝图、路线图、施工图,对新时代更好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重要作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适应人民群众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新要求新期待,加快实现到2035年基本建成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的奋斗目标具有重大意义。

21.《法治中国建设规划(2020-2025年)》提出要建设哪些体系?


答:(1)建设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以良法促进发展、保障善治。(2)建设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深入推进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3)建设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切实加强对立法、执法、司法工作的监督。(4)建设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筑牢法治中国建设的坚实后盾。(5)建设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坚定不移推进依规治党。

22.中共中央印发《法治社会建设实施纲要(2020—2025年)》的总体目标?


答:到2025年,“八五”普法规划实施完成,法治观念深入人心,社会领域制度规范更加健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融入法治建设和社会治理成效显著,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合法权益得到切实保障,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显著提高,形成符合国情、体现时代特征、人民群众满意的法治社会建设生动局面,为2035年基本建成法治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23.崇左市法治建设“一规划两方案”是何时印发的?


答:2022年1月18日印发《法治崇左建设规划(2021—2025年)》《崇左市法治社会建设实施方案(2021—2025年)》;2022年7月24日印发《崇左市法治政府建设实施方案(2021—2025年)》。

24.根据《党政主要负责人履行推进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规定》,党委主要负责人在推进法治建设中应当履行的主要职责有哪些?


答:(1)充分发挥党委在推进本地区法治建设中的领导核心作用,定期听取有关工作汇报,及时研究解决有关重大问题,将法治建设纳入地区发展总体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与经济社会发展同部署、同推进、同督促、同考核、同奖惩;(2)坚持全面从严治党、依规治党,加强党内法规制度建设,提高党内法规制度执行力;(3)严格依法依规决策,落实党委法律顾问制度、公职律师制度,加强对党委文件、重大决策的合法合规性审查;(4)支持本级人大、政府、政协、法院、检察院依法依章程履行职能、开展工作,督促领导班子其他成员和下级党政主要负责人依法办事,不得违规干预司法活动、插手具体案件处理;(5)坚持重视法治素养和法治能力的用人导向,加强法治工作队伍建设和政法机关领导班子建设;(6)深入推进法治宣传教育,推动全社会形成浓厚法治氛围。

25.完善行政调解、行政裁决、仲裁制度,加强人民调解工作、改革信访工作制度等一系列举措的目的是什么?


答:依法有效化解社会矛盾纠纷。

26.什么是行政诉讼?


答:行政诉讼是指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和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依法向人民法院起诉,人民法院在当事人及其他诉讼参与人的参加下,依法对被诉具体行政行为进行审查并做出裁判,从而解决行政争议的制度。俗称民告官。

27.如何理解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


答:(1)法治能依法平等保护各类市场主体产权和合法权益,而产权制度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石,保护产权就是保护生产力。(2)法治能规范政府和市场的边界,尊重市场经济规律,通过市场化手段,在法治框架内调整各类市场主体的利益关系。(3)只有完善制度、加强监管,才能构建起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打造出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最大限度减少欺诈、违约、制假售假、投机取巧等不规范行为,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步入良性发展轨道。

28.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的目的和意义是什么?


答:优化营商环境坚持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原则,为各类市场主体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良好环境。依法保护市场主体的财产权和其他合法权益,保护企业经营者人身和财产安全。保障各类市场主体依法平等使用各类生产要素和公共服务资源公开公平公正参与市场竞争。

29.如何处理司法建议和检察建议?


答:行政机关对人民法院提出的司法建议和人民检察院提出的检察建议应当100%按规定回复。

30.什么是公共法律服务?


答:公共法律服务是指由政府主导、社会参与,为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基本法律需求而组织提供的法律服务、服务保障措施以及其他相关服务事项。公共法律服务主要包括:法治宣传教育、法律咨询、法律查询、法律便利、法律援助、人民调解、村(居)法律顾问等基本公共法律服务事项。


来源:县依法治县办

编辑:苏俊芬

初审:马胜芝

复审:陈毅毅

终审:李晓梅

转载请注明出处


 你可能还会喜欢 - DISCOVERY ▼ 

☞☞【党史学习】张报故居——微视频《红色传奇》舞台剧《他》

☞☞ 如果扶绥是场电影,那这些地方每一帧都美得不像话

☞☞ 扶绥县体育馆开启线上预约!一分钟教会你一键预约订场  

让我们都成为光!散发光!让奋斗之光、文明之光照耀扶绥大地

扶绥县文化旅游和体育广电局
贯彻执行国家和自治区发展旅游业和法律、法规、方针和政策;拟定全县旅游发展战略;协调、组织、指导、监督全县旅游市场秩序、安全等。
 最新文章